有調查表明,中國半數以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人格障礙問題尤為突出。專家指出,這些人格障礙始於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和調整,一定時間後就會放大、爆發,「出事是遲早的」
為何會有"藥家鑫"式的爆發
5月4日上午,陝西省西安市中級法院傳出消息,一審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的藥家鑫提起了上訴。
藥家鑫,這個昔日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的學生,因為開車撞人並連刺受害人張妙8刀致死的驚人案件,成為社會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在有關藥家鑫殺人動因的分析中,不論是律師主張的「激情殺人」、心理學家提出的「強迫殺人」,還是被害人親屬指責的「殘忍殺人」,都離不開對藥家鑫教育經歷的分析。
4月1日,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23歲的赴日留學生汪某因學費問題與母親發生爭執,向母親連刺了9刀。
汪某刺母案發生後,有心理學家指出,汪某有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礙,過早出國留學,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扭曲。
一樁樁大學生的極端犯罪案例帶給世人的是無盡的感嘆和悲傷。本該是未來棟梁的大學生為何會漠視生命,成為兇手?
在犯罪心理學家為他們所勾勒的精神圖像中,既有其特性,但更多的是值得社會反思的共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研究員認為,一個正常的孩子不會突然走向人格障礙,心靈的扭曲也是一點點形成的。
反過來說,一個成年人犯罪,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的人格健康缺失。
我國青少年人格健康問題亟待關注。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2010年對部分省市的大學和中小學生的人格狀況進行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內地至少有3000萬學生受到各類學習、情緒、行為問題的困擾。
其中,受訪初中學生中,有84%的人表示會有難過、壓抑和焦慮;小學受訪者中,有將近50%的學生近期都感受過憤怒、羞愧、委屈和丟臉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主要來自父母、老師給予的負面評價。
與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目前中國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還遠遠不夠。專家測算,中國需要大約3萬名兒童精神科醫生,而目前的實際數字僅不到100名。
大量有著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沒有得到及時、適宜的幫助或治療。這些心理疾病大多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行痊癒,相反卻有日積月累,最後積重難返導致情緒失控而出現過激行為,導致悲劇發生的可能。
人格障礙沉澱導致悲劇發生
壓力、痛苦和創傷,是有積累性的。這個東西本身不重要,也不是很嚴重,但如果長期沒有得到釋放和調整,經過一定的時間,它就會被放大
面對死刑判決,藥家鑫提起了上訴。
對此,受害人張妙的丈夫王輝並未感到意外。他態度堅決地說:"藥家鑫上訴了,我就陪他到底。"
半年以前,2010年10月20日晚11時許,藥家鑫在西安大學城的翰林路駕車撞倒了張妙。張妙是附近村的村民,在大學旁邊的一家麻辣燙店打工。當時她騎著電動車和藥家鑫同向行駛,藥家鑫車加速後感覺撞上了什麼東西,他沒在意。
後來他覺得不對,掉頭查看,發現張妙被撞倒。
據藥家鑫事後向警方的供述,他下車後,發現張妙沒死並且在記他的車牌號碼,他拿出了刀子。
腹部一刀、背部三刀、前胸一刀,雙手三處刀傷。張妙的妹妹張朗說,致命的是前胸右鎖骨處,主動脈被割斷。
在多數同學眼中內向、羞澀、安靜的藥家鑫的這次爆發幾乎讓所有人震驚。
藥家鑫曾對朋友感嘆:"也許我心理有點扭曲了。"
因為彈琴和學習,藥家鑫從小到大常遭父母毆打。"為了練琴,媽媽會打我,或者拿皮帶抽我。有一段時間,爸爸看我的成績不好,沒有努力學,把我關在地下室裡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他時間都在地下室裡待著。"
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幼年的藥家鑫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特別大,我經常想自殺"。
藥家鑫幾乎沒有朋友。他一直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與人溝通和交往。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徐方忠在分析藥家鑫心理狀況時指出,藥家鑫存在自我中心、偏執、敏感等人格障礙。
所謂人格障礙,《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定義為"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
徐方忠指出,由於父母親太過嚴厲的教育和體罰,形成了藥家鑫偏執、敏感的性格,具體表現在對挫折和遭遇過度敏感,對侮辱和傷害不能寬容,性格多疑,容易將別人的中性或友好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視,感覺到受壓制、被迫害。
因此當車禍發生,受傷者在記車牌,藥家鑫由於害怕受害人以後無休止地來找自己和父母的麻煩,同時也害怕父母找自己的麻煩,對受害人連捅8刀,然後駕車逃跑。
"在這樣的人格障礙條件下,必然伴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遲早會'出事'。在溫和、平靜外表下,在學業的光環下,掩藏著的是一顆扭曲、變態的心。"徐方忠表示。
北京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宗春山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沒有人不經歷過創傷,人們都是從創傷中成長起來的。多數人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度過,與周圍的環境和自身積極的人格特質是分不開的。
"壓力、痛苦和創傷,是有積累性的。這個東西本身不重要,也不是很嚴重,但如果長期沒有得到釋放和調整,經過一定的時間,它就會被放大。"宗春山說。
徐方忠認為藥家鑫案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心理衛生問題---我國部分青少年存在人格障礙。他指出,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期或青少年期,並長期持續發展至成年或終生。
有關數據顯示,從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慮得分增加了約8%,抑鬱得分增加了約7%,敵對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積極的心理特徵如自尊水平,從1997年到2007年卻下降了11%。世界上20%的自殺發生在中國,精神疾病自殺者佔自殺總人數的30%至40%,兒童、青少年佔第一位。
宗春山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我國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問題亟待關注。
社會環境因素是主因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時發現,社會環境因素在青少年反社會人格形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宗春山看來,青少年出現人格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著極為複雜的背景。
"現代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狀態,不是孤立的,是整個社會人格問題的一個方面。某種程度上說,整個社會中成人的人格都是不健康的,從這個方面說,青少年不健康只是成人不健康的一個延伸。"宗春山說。
隨著社會轉型、工業化加速,由此帶來的社會、家庭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價值取向的急劇變化,給成長中的青少年兒童帶來了巨大壓力。我國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約有3.67億人,獨生子女有1.26億人,人格缺失的問題更為突出。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發現,社會環境因素在青少年反社會人格形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春山對《法治周末》記者講述了他研究的一個案例。
一個來自農村的小夥子在北京犯了強姦罪。當宗春山他們到小夥子的家鄉去調查的時候,發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
村長告訴他們,這個小夥子在村裡是很優秀的,擔任村裡的團支部委員、民兵排長,很多女孩子都很喜歡他,他還給老人去做飯、擔柴、挑水。
村長反問他們,這樣一個好小夥子,怎麼到你們城裡他就犯罪了呢?到底是你們城裡的問題還是我們小夥子的問題呢?
宗春山發現,在小夥子家鄉的環境裡面,大家對他是一種肯定、接納的態度。當一個人被肯定被接納的時候,他內心裏面積極的能量就會被釋放出來,他就會從善從良從好從正。
而到了城裡,沒有人認識這個小夥子,他發現自己還常常被歧視,比如吃不好,工作常常被辭退,無處去申訴,他發現城裡的法律不是他的法律,保護不了他,城裡的道德不是他的道德,他不被人承認和接受,當沒有人認識他和接納他的時候,他就發現自己可以做點壞事。"因為沒有人認識我啊。"
"這叫隱匿性犯罪。當一個健康的人到了一個純粹陌生的環境的時候,他有時就可能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當然也包括犯罪。"宗春山說。
此外,宗春山強調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同伴關係在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行為主義觀念,父母反社會行為、同伴的影響也會導致孩子的反社會行為。"
徐方忠強調,因家庭教養方式不良導致的人格障礙或心理障礙,一旦形成之後,心理幹預糾正的效果一般不能令人滿意,往往事倍而功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皮藝軍指出:"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在沒有兄弟姐妹一同成長的情況下,任性、自私、固執、缺乏同情心、沒有回報社會的心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而就社會整體來說,道德嚴重滑坡、規範喪失、信仰混亂缺失,在這種情況下,成年人的價值觀尚且迷失,就更不可能要求青少年很理性地對待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由於青少年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弱,需要成人世界儘可能地為他們創造出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來。"宗春山說。
中國孩子的人格健康被忽略了
大部分的小學生,與父母的關係良好融洽。到了初中階段,親子關係開始發生變化。初中生與父母的爭吵增多,不願意意跟父母交流,他們的感情重心,逐漸偏向於關係密切的朋友。
高中生的人際交往問題變得非常突出。75%的人覺得和父母交流有問題或偶爾有問題,55.5%的人覺得與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有問題。
你會時常感到壓力或焦慮嗎?有54%的高中生表示,有時會;有22.3%的高中生表示,經常有。
大部分父母在對待初中生的情緒處理時都發揮了比較積極的作用,但值得關注的是,仍有20.3%和6%的父母不怎麼幫助孩子以及不理解孩子。
有31.8%的小學生表示被家長錯怪會感到憤怒;有22.5%的小學生表示成績不好讓自己覺得憤怒;有17.1%的小學生表示,和同學鬧矛盾會感到憤怒。
調查中國青少年人格健康狀況,是中國人口宣教中心調研組在2010年啟動的一項大規模的問卷調查。這次調查,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涉及中國5個省市3000多名青少年。
這份近日出爐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調研報告》指出,當前青少年中存在3個突出問題:理想信念淡薄,親子關係比較緊張,生活學習等各種壓力較大。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他基本認同這一結果。「我國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問題亟待關注。」
2010年12月12日,國家人口計生委、教育部、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中國科協和中國計生協五部委共同實施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在京正式啟動。
「相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健康人格工程教育已經落後了。」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張漢湘表示,歐洲國家早在工業化初期就已經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理念,當時還列出了18條標準。
人格障礙始於小的時候
報告發布後,2011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發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勢下我國人口工作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要求抓好幾項重點工作的落實,其中包括「加強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加強人力資源開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002年,瀋陽市教委做了一項關於「中小學生崇拜對象」的調查,按重要程度排序。綜合結果顯示,排在前兩位的是體育和影視明星,排在最後一位的則是父母。不少人看了調查結果以後都頗感吃驚。
另據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調查,目前我國小學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初中生的這一比例分別是14.2%和2.9%;高中生分別是14.8%和2.5%。
「青少年是中國的前途與未來。然而,青少年時期,既是人生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又是容易發生兩極分化的時期。青少年一旦在這一階段沒有形成健康的人格,長大後容易出現人格扭曲。」參與調研的專家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生理發生劇變,然而心理髮育卻跟不上生理髮育,這種狀況往往使青少年容易產生笨拙感和衝動性。
從思維品質發展方面分析,少年期的思維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他們好懷疑、反抗、固執己見、走極端。
從情感發展上分析,少年期的情感極為不穩定,情緒轉換較快。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將人格障礙定義為「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
其表現是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不良,病人為此感到痛苦,雖然沒有智能障礙,但這種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難以矯正,僅有少數病人在成年後程度可有所改善。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期或青少年期,並長期持續發展至成年或終生。
此次大規模調查之前,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在2009和2010年曾對北京、杭州兩市的部分大、中、小學384名學生,就人格、心理、生殖健康等方面採用一對一訪談的方式進行了深度調研。
從訪談的結果中發現,目前青少年在自身獨立性、計劃性及生殖健康等方面並沒有達到他們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標準,存在欠缺的方面。
隨後,在深度訪談的基礎上,調研組根據訪談題目及訪談結果,針對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分別整理問卷,再次分類調研。
這次調研隨機選取了北京、大連、長春、太原、貴陽、長沙6個城市進行。抽樣選取了當地的小學、初中、高中學生。
《法治周末》記者從拿到的調研報告中獲悉,調查涉及了學習、情緒感受、人際關係、自我管理能力和性健康等方面的問題。
調查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小學生存在心理壓力大、溝通障礙多等問題。
調查顯示,在中小學生中,普遍心理壓力來自於學習成績。小學生感到愉快和自豪的原因主要是學習成績好,而在同伴關係中學習成績也成為擇友的重要標準。除16.9%的小學生表示每次考試前不會緊張外,其餘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
消極情緒包圍初高中生
報告在設計「情緒感受」方面問題的時候,將其分成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個維度,並根據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數量不同、長短不一的問題。
而這三組人群反應不一。
在面對「你難過的時候有多少」這一問題的時候,儘管38.7%的初中生認為自己很少、較少或者沒有難過的時候,仍有25.5%的初中生很多或較多時候難過。
而面對「你是否常感到孤單」這一問題時,五成的初中生表示自己有時會感覺孤單,但不是經常,27.3%的初中生不會經常感到孤單,而22.2%的初中生常會感到孤單。
高中生在回答「你會時常感到壓力或焦慮嗎」這一問題時,有54%的學生表示,有時會;有22.3%的學生表示,經常有;只有4.6%的學生表示,沒有這種感覺。
報告指出,在消極情緒方面,總的來說,初中、高中學生對於消極情緒的體驗較為普遍,如憤怒、羞愧、緊張、壓力、孤單、難過等。
值得關注的有兩點,一是每個學生群體中的部分群體的消極情緒狀況較為嚴重;二是高中生的壓力狀況較為普遍。
影響消極情緒或者說引起消極情緒的因素有相同和不同之處。引起小學生消極情緒的因素主要是人際交往問題,包括和父母以及同學、老師的關係,其次是學習不好。
對於初中生來說,學習方面的問題是最易引起消極情緒的一個因素,其次則是和父母的關係問題,第三是同伴間的關係。
宗春山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孩子的生活壓力主要來自於學習,這是目前的教育、社會包括父母的態度導致的。「不學習就會失去母愛失去家庭,不學習老師就不喜歡你,不學習就沒有夥伴。」
宗春山曾經做過一個有關壓力影響的實驗。
他讓參加實驗的孩子平伸手臂,舉著一支筆,然後計時,看能舉多久。
實驗結果是,舉了最長時間的孩子舉了四十分鐘,最短的不到二十分鐘。
「一支筆能有多重呢?可能只有幾錢。但是讓人持續地舉著,最多也只能堅持幾十分鐘。所以說壓力是有積累性的,如果沒有很好地釋放出來,就會逐漸被放大。」宗春山說。
壓力,不是學習本身給他帶來的,而是學習之外的這些種種因素給他帶來的。是這些因素使得孩子壓力很大。「因為成績不好而帶來這麼多的後果,孩子是害怕的。」
此外,宗春山強調,青少年在應對負面情緒上經驗和能力都是不足的。
報告顯示,在應對和處理消極情緒方面,小學生如果不開心,大部分會採取冷靜、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16.6%的小學生會告訴父母。與小學生比較,初中生在感覺孤單時向他人求助方面,更加傾向於選擇和朋友進行溝通。
一半以上高中生人際交往有問題
馬克·吐溫曾說過:當我七八歲的時候,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當我十四歲的時候,我的父母是最不講道理的父母;到了三十歲,我的父母還是最好的父母。
報告在對青少年親子關係和同伴關係進行調查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情況。
大部分小學生(72.9%)表示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66.7%的小學生表示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很好、非常好。26%的小學生表示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最不高興的事是父母吵架,22.2%的小學生表示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最不高興的事是他們說話不算數。
初中生情況則不同,60.1%的初中生都有跟父母吵過架,而吵架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嘮叨以及觀念不同,分別佔到了被調查人員的31.2%和26.2%,因學習成績和家庭瑣事引起的和父母吵架的比重稍弱,分別為16.5%和12.7%。
大部分初中生不願把所有事情都對父母說,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理解、害怕父母批評或者嘮叨。44.8%的初中生認為父母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不一致或者不太一致。只有三成初中生沒有做過故意跟父母對著幹的事情。38.4%的初中生認為自己中學後與父母的關係有變化,11.7%的初中生認為關係有很大的變化。
在和父母交流問題上,75%的高中生覺得有問題或偶爾有問題。只有25.0%的學生表示,沒有問題。
在同伴關係方面,報告顯示,學習成績是小學生選擇朋友的一個重要標準。小學生中16.2%的學生最看重朋友的優點是學習好、成績好;13.5%的學生選擇很搞笑、幽默的;11.7%的學生選擇樂於助人的。
僅有4.3%的初中生認為同學關係不好,而78.5%的初中生都擁有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初中生跟同學關係不好的三大主要原因是:不尊重人、傷人自尊心、說話太傲慢、太假以及看不慣,跟同學交往時的困惑主要集中在被同學誤解、不知不覺地得罪人以及有時候說話擔心說不對。
高中生的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則非常突出,在與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時有問題的比例為55.5%。
在高中生看來造成他們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不太知道如何與陌生人交往,也就是人際交往的技巧問題。第二方面是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太適合或者是不太容易去跟別人打交道。
宗春山認為,目前社會的生活節奏和狀況,多數父母都在忙於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所以他們沒有多少時間,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給孩子。
「和諧的親子關係能夠改善孩子的孤獨感,改善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情感現狀。父母與子女積極有效地溝通,對建立其良好向上的人格有著重要作用。」宗春山說。
「但是,父母無法替代同伴,這種情感的互動是父母永遠無法替代的。因為父母是成年人,無法用孩子的視角和孩子去交流。所以要重視同伴教育,使他們獲得健康的友誼。」
別把成人規則強加給孩子
在小學的時候,孩子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意識和自我,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因此他們的行為主要是是為了贏得父母、老師對他們的喜愛,是為了迎合整個社會的取向。
父母錯誤地以為金錢可以給孩子帶來幸福。而孩子的幸福不僅僅是體現在物質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是從家庭得到的的關愛、理解、支持和信任。
2011年5月8日,母親節。
早晨7點多,在上海市黃浦區鴛鴦廳弄69號二樓一間民房內,剛滿18周歲的少女倪梅娟被發現自殺身亡。
據了解,倪梅娟自殺的原因可能跟父親不同意她去茶藝館工作有關。
就在此前一天,上海市楊浦區一名初三學生,在與父親爭吵後拿水果刀刺向自己腹部,所幸搶救及時無生命危險。
有心理專家指出,兩個案例中的孩子都缺乏生命可貴意識,漠視生命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這不是個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去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林嘉騋和潘貴玉不約而同地拿出了兩份相似的提案,都對我國當前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狀況表示擔憂。
有關數據顯示,世界上20%的自殺發生在中國,精神疾病自殺者佔自殺總人數的30%至40%,其中,兒童青少年佔第一位。
與青春年少不相符的灰暗氣息在青少年中蔓延,我們要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的孩子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強勢的校園官場化
最近一段時間「五道槓少年」黃藝博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黃藝博,13歲,湖北省武漢市某中學初一學生。據說他兩歲開始看《新聞聯播》,7歲開始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先後在全國重要報刊上發表過100多篇文章。
模仿大人語氣的博文、官相十足的照片,以及從兩歲開始對時政的關注,黃藝博引起了網上的熱議和質疑。
網友「月下茶靡」表示:「明明是青春純真的童年時代,卻被培養成這樣,模仿大人語氣寫文章,不知道是該責怪社會還是該責怪家長老師。」
此後,「五道槓少年」黃藝博事件又出了新看點,幾張黃藝博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的圖片上,他側後一名同學,卻做出撇嘴不屑的表情看著他。
這段截自東方衛視播出的一段關於黃藝博的新聞的視頻,迅速在微博上瘋傳,並被PS成各種形象進行調侃和惡搞。
網友們在轉發調侃之餘,也將「不屑弟」封為「最真實少年」:「他的表情太經典了,這才是孩子時代的表情,天真而真實。」
在這個事件中,人們對「五道槓」官派的質疑和對「不屑弟」表情的盛讚,都反映出大人們在把自己的規則,強加給孩子。這一事件恰恰顯示出成人世界的浮躁。
在小學的時候,孩子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意識和自我,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主要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因此他們的行為主要是為了贏得父母、老師對他們的喜愛,是為了迎合整個社會的取向。
他們一切看成人的臉色行事,如果成人說應該學習好,必須與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交朋友,那他們一定聽成人的。成人世界的規則就會被生硬地移植於孩子的內心。
就如學者熊丙奇所言,我國學校學生幹部的培養,更多是用與現實官場規則對應的模式強勢塑造,這不利於發展學生的獨立人格,也會使校園學生組織「官場化」。從小學、中學以至大學,此種弊端愈益嚴重。
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成人儘可能地為他們創造出一個良性的社會環境,有利於他們的身心成長。
孩子缺少心靈支持者
小然(化名)是一名10歲的女孩。她的家境很優越,爸爸有一家公司,媽媽也有一家公司,兩人都非常忙。
兩年前,父母離婚了,小然跟著媽媽一起過。為了能給小然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媽媽工作更忙了。
小然平時和姥姥在一起。每次看到媽媽回家,小然會從樓上飛奔下來,抱著媽媽,可是媽媽總是說自己太累,就把她的手推開了。
每到周末和假期,小然都希望和媽媽一起出去玩,每次媽媽都以工作為由推脫了;每當在學校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回家要跟媽媽訴說的時候,媽媽總是沒有耐心聽她講述,而且還說:「小孩子能有什麼煩惱?」
雖然媽媽時常給她買一些漂亮的衣服和禮物,也給她很多零花錢,可是小然覺得和媽媽很疏遠。
時間長了,小然也不怎麼願意回家,她變得特別貪玩,每天放學後,都要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經常不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
一看到小然成績不好,姥姥就開始罵她,說她太笨,不像是她們家的孩子。後來,小然一回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一句話也不願意說。
這是我曾經接觸過的一個真實案例。這是一個結構不全的家庭,由於缺乏父愛,小然便更多地產生了對媽媽的依賴。小然媽媽卻忽視了孩子的需求,雖然擁有成功的事業,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愛,忽視了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其原因是小然的媽媽錯誤地以為金錢可以給孩子帶來幸福。而孩子的幸福不僅僅是體現在物質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是從家庭得到的關愛、理解、支持和信任。
現在很多孩子反映,他們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人生不但枯燥,而且很累。這種像彈簧一樣緊繃的日子,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漫長的從小學到高中整整12年。有的孩子,受不了這種日子,在遇到挫折或與父母、老師產生衝突之後,就會走極端。
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充當孩子心靈的支持者,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關愛。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動不動就指責孩子,而是要循循善誘,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問題,幫助孩子走出成長過程中的陰影。
此外,家長平常應重視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成為孩子的朋友。一方面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感受;另一方面要和孩子一起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增進親子感情。
單一評價標準的惡果
小美(化名)是一名普通中學初一的女生,天真活潑。小學時,她的成績非常優秀,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進入重點中學就讀。
小美所在的初中有一些不良的風氣。為了不讓小美沾染上這些習氣,小美的媽媽和班主任達成一致協議,要竭力「保護」小美,把她和班上的同學「隔絕」起來。
小美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也很少跟班上的同學交流,在學校的首要任務甚至唯一任務就是「學習」。
她的付出也有了一定的回報,每次考試,她都拿總分第一,並遙遙領先於其他同學。小美成為了學校裡有名的「好學生」。班主任總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誇小美勤奮好學,並批評其他同學「不務正業」。
可是,其他同學都不服氣,認為小美只會學習。有的同學故意疏遠她,還有的同學故意對她搞惡作劇。
雖然老師常常對其他同學進行批評和勸阻,可這樣的事情屢禁不止。小美在學校一個知心朋友也沒有,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終日悶悶不樂。
這學期,小美興致勃勃地上臺競選班級的學習委員,結果全班沒有一個人選她。
在這個案例裡,我認為小美的悲劇是學校「應試教育」的結果。
本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卻變得鬱鬱寡歡。優異的成績在給她帶來成就感的同時,也使她與同學們越來越疏遠,成為同學們的「眼中釘」。
當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首要甚至唯一標準。單一的評價標準必然會導致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偏離正常的軌道,使「好學生」看似驕傲,實則自卑。老師對小美的偏愛卻使她離同學越來越遠。小美贏得了分數,卻失去了朋友。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培養才是實施教育的目標。一名優秀的學生,應該是全方面發展的學生。學校應倡導全面評價學生的理念,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發展。
此外,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建立友誼的重要時期。此時的青少年,渴望被同伴接納,希望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教師應通過組織班級活動,營造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鼓勵同學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從而使青少年在與同伴群體的正常交往中順利實現社會化。
(作者系中國兒童中心研究人員)
■相關連結 人格障礙的四種常見類型
根據不同的行為模式,人格障礙大致可以分為自戀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等常見類型。
自戀型人格障礙典型表現為,患者認為擁有無比的自我優越感,對自己的價值和作用自我評價嚴重過高。當他人不讚美自己或無視自己的存在時,患者會仇視甚至攻擊他人,並且對批評、評價和失敗表現出過分的敏感。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表現叛逆。這種類型的青少年喜歡以破壞家庭設施和學校社會公物,以及故意不聽話來"顯示"自己的反叛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最主要、最典型、最具危險性的一種人格障礙,如不及時治療,患者將來極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分裂型人格障礙表現為自卑與怯懦。具有這樣人格的人,嚴重內傾、孤僻、膽小、懦弱、自卑、害羞、沉默寡言、不愛交往、不關心別人對他的評價、缺乏知己、行為怪癖(但尚能使人理解)。他們儘管沒有喪失對現實的認知能力,但社會活動能力差,又缺乏進取心,常靜坐沉思,沉溺於幻想之中。
強迫型人格障礙典型表現是,行為死板、刻板,對特定的人、物或場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懼、緊張心理,心裡明知不對卻不能克制。
(責任編輯:杜偉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