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年畫五層木版 周家口木版年畫不只有「門神」

2021-01-1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年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代表著對來年幸福平安的祝願,在很多地方,年畫也被稱為門神畫。在河南周口市的川匯區,當地的周家口年畫正是門神畫的代表。其傳統的年畫內容中包含門神、灶神、馬王爺等民間傳說,當地人逢年過節時也都有貼年畫的傳統。始於清朝的周家口木版年畫,傳承至今已是第七代,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據傳承人夏明月老人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這種技藝曾中斷過一段時間,並在隨後的30年時間裡鮮有人見過。如今,周家口木版年畫依然保留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一幅年畫往往需要5大步驟,其中的刻板更是多達5個。

曾十年沒再碰木版年畫

位於河南周口市川匯區的關帝廟,每日到此上香的人絡繹不絕。除了誠心祈福,許多人還會到廟內東側的一所房間,來欣賞周家口木版年畫的製作。對年輕人來說,這種年畫十分新鮮,是記憶中所沒有的。但老一輩人知道,這才是老周口的熟悉味道。

周家口木版年畫的命名源自當地的古代名稱。過去的周口市川匯區名為周家口,地處沙河、潁河和賈魯河交匯處,水運發達。三條內陸河的開通,使得周家口成為歷史上重要的南北物資集散地。

陳列年畫的房間很大,但常住於此的只有夏明月一人,他是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家口年畫的第六代傳人。今年75歲的他,保持著「早八晚五」的生活作息,關帝廟開門時來,閉館時離開,這個「工作地點」離家還有10公裡。

「從小就學,跟著父親、爺爺,家裡面的幾輩人都是幹這個的,到我這裡是第六代」。夏明月告訴記者,自己18歲學成後,開始獨立製作木版年畫,一來是家族傳承,二來也算學個手藝養活自己。但在上世紀60年代末,周家口木版年畫的發展卻被迫停了下來。

據夏明月介紹,由於周家口木版年畫的創作內容以各類神仙為主,如門神、灶神、馬王爺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些內容被禁止了,「很多木版都讓燒了,這個做不了了,我就去參軍,一直到1979年退伍。」

結束軍人生涯的夏明月回家種起了地。十年沒碰木版年畫了,卻還是忍不住重新將這些手藝拾起來。農活兒不忙時就刻版,雖然手有些生了,但一點點也算找回了以前的感覺。家就是他的創作室,只是除了臨近的村民外,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老年畫又回來了。

就連一直從事篆刻類工作的於建軍也表示,周家口木版年畫過去只是聽過名字,並未見過實物,更不知道誰還會製作這些。如今,作為夏明月的徒弟之一,於建軍已成為該項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

有了工作室 多了倆徒弟

夏明月如今的「工作室」陳列十分簡單。一進門擺有一張桌子,上面有包括木版、刻刀工具、彩筆等創作工具。牆上掛有幾幅周家口木版年畫的經典形象,另一側的大桌子上,擺得滿滿的都是已刻好內容的木版。他說雖然這房子是木質結構的老建築,不能用電,屋子裡冬冷夏熱,但能有專門的年畫製作房間,自己特別滿足。

屋內擺放著許多制好的木版。受訪者供圖

周口市關帝廟民俗博物館館長王麗亞介紹,自己也是在2011年才第一次見到夏明月。當時,周口市內舉辦了一場非遺展覽,在展室一個的角落裡,她注意到了夏明月和他的木版年畫。「這種年畫,過去我們有在市內的博物館進行收藏,但不知道作者是誰,也一直沒找到,當時看到夏師傅就去隨便聊了下,結果發現還真是原汁原味的周家口木版年畫。」

說起這事,夏明月表示,當時聽說了一個可以展示手工藝的活動,想著能讓更多人知道木版年畫,自己便蹬著三輪、拉著一車的年畫和木版過去了。沒想到這一去還真有收穫,第二年就在關帝廟內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同年,也是根據當地相關部門協調,於建軍和任振強成為了夏明月的徒弟,承擔起對木版年畫的傳承工作,他們兩人原先分別從事篆刻與繪畫工作。王麗亞說,這也是出於對傳統手藝的保護,希望能將這類非遺手藝不斷地傳承下去。2015年,周家口木版年畫正式入選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門神過時 當下以歷史故事為主

「門神、灶神、馬王爺等一些傳說中的神明,這些都是過去年畫最主要的內容」。

在房間的正中間掛有兩對、四幅木版年畫,夏明月介紹,這是過去最經典的兩幅。屋中掛著的是複製品,原件已在當地博物館進行保存。其中一對年畫的典故是「五子豐登」,寓意為希望家裡的孩子高中狀元,有一個好前途。另一對則為「馬上鞭」,「類似秦瓊、尉遲恭的門神形象,但是這兩個人物的形象其實來自封神榜,寓意也是闢邪、鎮宅。」

牆上兩對經典年畫,分別為五子豐登、馬上鞭。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據夏明月介紹,周家口木版年畫一般成對出現。過去人們常在過年期間準備年畫,既有貼於門上的門神,也有貼於灶臺一側牆上的「灶王爺」,包含著對新一年的各種願望。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相比一些地區的傳統年畫作品,周家口木版年畫的顏色似乎更為豐富,而且在用色上更為大膽,用上了其它地區相對少見的綠色、紫色、亮黃色,根據人物形象這些對比明顯的顏色鋪陳在同一幅畫面上。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形象甚至算得上誇張。

夏明月說,年畫用色豐富,這是周口所處的地理位置所致。由於當地屬於中原地區,周家口木版年畫的一些特點反映了當時的風俗、風貌。「形象硬朗、線條粗獷、用色豐富,這算是周家口木版年畫最大的特點,有些地區的年畫能看出顏色的漸變,兩種顏色相交的地方比較模糊,有種朦朧感,但這邊的年畫,特點就是顏色界限分明。」

而除了經典的年畫形象,記者還在房間內看到了如關羽、壽星、觀音以及小孩子等內容,這些形象其實不屬於傳統的周家口年畫題材。

對此,於建軍覺得,年畫的創作內容其實和市場需求、創作環境緊密相關,更直白些說,便是看哪些題材賣得更好。「過去人們對年畫的需求很大,不僅是逢年過節,基本上畫壞了就會換,相當於一個消耗品,但現在不一樣了,機器做的永遠比人更快,現在還在堅持木版年畫的製作,更多地是作為手藝、工藝傳承。」

夏明月(左)與徒弟於建軍(右)。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在內容上,門神、灶神的傳說已不再是人們追求的核心,周家口木版年畫,這兩年也少了些煙火氣。不光是城市,就連夏明月所在的鄉鎮中,很多村民過年時也常常把年畫這一傳統給忘在了腦後。

夏明月告訴記者,目前自己除了製作一些傳統內容的木版年畫,更多時間是以關帝廟內的一些形象、故事搞創作。「關羽、觀音這些形象,還有廟內石碑上刻有的二十四孝故事,這些都是重新學著刻出來的木版。」

夏明月在刻線製作木版年畫。受訪者供圖

十分木版年畫 刻版佔九分

夏明月有一個工具箱,裡面裝著的是他用來製作木版的刀具。其中大多數都是他自己手工製作而成,一根木柄插有一把鋼刀,有些鋼刀外側則是纏了一圈塑料布便於拿握。

雖然目前市面上隨處可買到篆刻、雕刻用的工具,但夏明月覺得都不順手。他表示,自己製作的這些刻刀都是按照過去的樣子重新製作,「握著舒服,也使得上勁兒,這都沒賣的。」

夏明月使用的刻刀多是自己製成。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對刻刀工具的執著,是夏明月從事木版年畫製作以來一直的堅持,刻刀用的順手,對木版的刻畫也能更加細膩。有些刻刀用來線條的刻畫和加深,有些則專門用來剔除不需要的木屑。

據了解,製作一張周家口木版年畫往往需要5步,選材、開板、雕刻、印刷、上色,如此完成後再進行裝裱。其中的每一步都很有講究。

夏明月介紹,自家木版的選材主要來自於梨木,這種木材材質較細,便於刻寫,同時能夠較好地進行長時間保存。以屋內擺放的木版為例,其中許多都有超過30年歷史,木版也已變黑,它們都是夏明月在退伍回家後利用閒暇時間製作的。據他講,過去父輩所用的木版許多甚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祖上代代相傳。可惜的是,由於此前許多木版被迫埋於地下,再挖出時,已被腐蝕,木版上的人物線條十分模糊,再也無法用於製作年畫。

曾經埋著的木版一部分被存於關帝廟博物館中,但已無法使用。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在經過選材和打磨之後,便是整個環節中耗費時間最長、也最複雜的一個環節,雕刻。「一副年畫製作一般需要1個月左右時間,其中木版的製作應該佔了29天,最後的上色很快」。

而夏明月所說的也僅僅是一塊黑線版,上面主要雕刻的人物的線條。若要算上用來上色的木版,這個時間還需要延長一個月左右,「顏色版相對容易一些,就是根據不同顏色需要刻著色點,一般一副彩色年畫至少有5個顏色,就是說,我們要製作5個不同顏色的木版。」

接力傳承 手藝免費教

採訪時,不少遊客在夏明月的工作室進進出出,他們覺著屋內的木版、工具、年畫都十分新鮮。有的遊客會在現場直接購買年畫,像一副大小約4尺的年畫,價格大概在200元。

「價格高了,但是買的人不算多,拿這個養活自己很難」。於建軍從2011年開始便跟著夏明月學習木版年畫的製作。由於原先從事雕刻類工作,於建軍學習的很快,但期間手上也沒少留下傷口。

「以前是小刀,刻的也是石頭章,現在木版明顯更大,刻幾刀,手就酸了,開始學時也經常跑刀,刻壞了一點,一塊板可能就廢了」。

由於依然在經營著篆刻工藝品店,於建軍表示多數時間還是忙自己的事。在休息時間會拿出木版進行製作、練習。對於此後的傳承工作以及傳承方式,他表示如果有人願意學習,並且有耐心學習,這些手藝都是可以免費教的,但找到這樣的人確實不容易。

夏明月本希望能將手藝繼續在自家傳承下去,但孩子們並不接受。相比一份手藝,一份穩定的工作似乎更為現實。「以前賣年畫,雖然一張就幾毛錢,但是買的人多,也能作為一份收入,現在賣的價格高了,雖然也有人買,但終究不能算一份穩定收入。」

如今,夏明月每月可以從博物館方面領到1000元的工資,不愁原材料的他每天做的就是不斷的創作,工作累了便在廟內轉上一圈,再回到桌前。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還是喜歡這個,不然我也不會一直做,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消失了,就希望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春節到想念老北京木版年畫 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
    老闊製作年畫的工具十幾歲和木頭結下了緣走進老闊在楊梅竹斜街的工作室,幾張大大的案子上分門別類堆滿了成型的年畫底板和印出來的圖畫,牆角是一塊塊的木板,遠處一張最大的桌子上則擺滿了二十幾把不同形狀的刻刀和十多瓶顏料。「現在已經刻了有七十多塊板子了,前兩天正在印灶王爺的年畫,印了有幾十張。」一走進來,老闊就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他手工刻出的木版年畫。
  • -木版年畫 1986年 文博會 中國...
    :老河口木版年畫視頻:雕刻時光的耄耋大師 老河口百年木板年畫老河口木版年畫淵源  解放後,老河口木版年畫已遺存不多。1986年進行普查時,遺存的作品僅僅18個品種,包括成對的門神如秦叔寶和尉遲恭、鄭成功和嶽飛、趙公元帥和燃燈道人、單鞭門神、雙鞭門神、文門神。金剛門神。
  • 「木版年畫王」楊洛書:94歲老藝人「守藝」 78年
    說起木版年畫,大家都知道中國三大木版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在我們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有一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他叫楊洛書,今年已經94歲高齡了,他的一生,都在製作木版年畫。
  • 神奇木版畫千年!探尋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一套年畫幾十道工序
    查看年畫印製的情況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聯勝 文 吳國強 攝影 河南開封朱仙鎮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鎮之一,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年畫的鼻祖,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誕生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塊傳承了上千年的神奇木版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印製好的木版年畫要進行晾曬 揭秘刻一塊版要十幾天 一套年畫幾十道工序位於朱仙鎮年畫一條街上的萬同老店,今年快八十歲的老掌柜張連生老爺子,從小喜歡木版年畫,是家傳的手藝。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趨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在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大英博物館藏木版年畫與浮世繪同源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 綿竹木版年畫是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千百年來閃耀在華夏大地
    如果說有一種載體,能把繪畫藝術、民風民俗、歷史典故、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融為一體,那就非中國的年畫莫屬。對於中國人來說,冬去春來,似乎只有貼上春聯年畫,才能表明對來年好運的祈盼有了更多的虔誠。四川綿竹木版年畫久負盛名,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享有「中國木版年畫四大家」之美譽,躋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
  • 木版年畫之私人記憶,每幅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2018年12月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桃花塢木刻年畫第一位國家級傳承人房志達先生在蘇州逝世,享年84歲。在房師傅去世前幾天,我去看他,他躺在病床上還念念不忘桃花塢木刻年畫新生代的發展情況,並囑咐我們做徒弟的,說能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很不容易,你們要互相學習,不要有嫉妒心理,要互相幫助,也只有我們真正參與的人才知道這裡面的辛苦。
  • 《五牛圖·牛裡牛氣過牛年》手工木版年畫上線
    (通訊員 周玉意)1月15日,由隆回縣灘頭鎮高臘梅年畫作坊和茶顏悅色聯名推出的2021年手工木版年畫《五牛圖·牛裡牛氣過牛年》在高臘梅作坊及茶顏悅色各大遊園會門店共同上線。這次2021生肖年畫《五牛圖》共有兩種配色。五頭牛分別為健康牛、發財牛、錦鯉牛、愛情牛、博士牛。
  • 斑駁畫卷中凝聚的吉祥寓意 ——絳州木版年畫代表作品賞析--中國...
    斑駁畫卷中凝聚的吉祥寓意 ——絳州木版年畫代表作品賞析2017-02-24 14:24:00
  • 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作為中國農耕社會傳播最為廣泛的藝術載體,承載著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並給予人們藝術的享受、精神的慰藉和有益的教育。木版年畫以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創作主旨,內容涵蓋了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是描繪古代世俗生活的「百科全書」。中國地域遼闊,木版年畫產地遍及南北各地,並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以地域為特色的十餘種典型風格。
  • 楊家埠木版年畫軼事-才子趙執信傳畫顏神鎮
    詩作成了,從我這店裡挑選年畫一張,這挑選的年畫也得和詩連上。作詩不成和違犯了規矩,都要罰酒三盅!不知道各位願不願意捧場?」話剛說出口,另外三人齊齊地端起酒盅兒,一迭聲地叫「好」。酒席助興行起酒令四人各自挑選年畫安兒常年跟著趙執信,這些酒令的事兒也學了個八九不離十,再說,他早瞅上這店裡的一張年畫兒了。
  • 年畫緣何被視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史和觀念史的重要見證
    百子圖,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套版彩印,清版1980年代印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套版彩印,清版1980年代印  八方神佑  最初的年畫,是人們用於祈福避禍的神靈畫像,常在祭祀後焚燒  首先進入年俗並成為一種雛形的木版年畫,是作為神靈崇拜的「紙馬」。「紙馬」是人們用於祈福避禍的神靈畫像,常在祭祀後焚燒。
  • 「隆回民藝濃如酒,灘頭年畫豔如花」——隆回灘頭年畫的前世今生
    羅少文隆回灘頭年畫色彩豔麗、潤澤,造型古拙、飽滿,獨特的工藝,使年畫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質感。作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由於其獨特的工藝和文化藝術價值,成為英、德、美、荷、日等多國大型博物館的珍藏。
  • 年畫尋訪③|上海小校場年畫裡的海派年味
    2002年,國家啟動「中國木版年畫搶救與保護工程」,經過九年的努力,至2011年,終於「完成了農耕時代中國年畫終結式總結」,22卷的皇皇巨著《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由中華書局全部出齊,其中,上海小校場年畫獲得學術界認同,正式定名,成為全國20個年畫重要產地之一;同期出版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更首次釐清了上海年畫從崛起到繁榮再到式微的全過程。
  • 從清代「老鼠娶親」看起,87組年畫今亮相上海歷博迎鼠年
    北宋以後,隨著年節習俗的發展,加上雕版印刷術的推廣應用,年畫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後人將其稱作「木版年畫」。木版年畫的產地遍布全國,南北年畫各具風格。最負盛名的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的木版年畫,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代(蘇州桃花塢 彩色套印)不足一月,中國將迎來農曆庚子年新年。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③|驅兇闢邪和祈福納祥是近代年畫兩大主題
    年畫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內涵的民間藝術形式。據考證,它由秦漢或更早時期用於驅邪避災的門神畫演變而來,逐漸成為了民間特有的象徵性裝飾藝術。年畫的題材包羅萬象,但驅兇闢邪和祈福納祥一直是貫穿其內涵的兩大主題,前者以各種神像類年畫為主,後者以豐富的寓意吉祥安康的年畫為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心靈訴求。
  • 首發|2021門神到,一年順遂平安保!
    元旦結束後,中國人最翹首以盼的春節便也不遠了。熟悉一條的朋友都知道,每年年關將至,一條都會推出中國原創品牌「歲suì」的年禮禮盒,作為一年一度的重磅產品。今年也如期而至。河北武強 武門神中國人很注重節日的儀式感。放鞭炮、逛廟會、大掃除、年夜飯……這些習俗每一樣都寄託了大家對新一年美好的期許。
  • 那同樣是春節符號的窗花、年畫呢?
    央視網消息:吟誦春節的詩詞與窗花、年畫、春聯、鞭炮、年糕一樣,是地地道道的春節符號。「1號線上」原創系列動畫《六月說過年》按日子分別說「送灶神」「做面祭」「除夕夜」「拜大年」「轉丈人」「祭財神」時,既講了一些六月對年俗文化的理解和對生命價值的感悟,還給出了眾多的春節符號,上次說了春聯,今天就集中說說窗花、年畫。
  • 《年畫重回春節》小遊戲邀您一起過大年!
    年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始於古代的「門神畫」,蘊含著「表吉祥、誌喜慶」的寓意,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年畫重回春節》小遊戲作為現代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的產物,以遊戲之力承載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強調年畫自古至今的應用場景,期望藉由人們對於新年依舊熱烈的情感,喚回逐漸式微的年畫使用習俗。玩家在趣味拼年畫的同時,還可以將年畫生成祝福賀卡贈予好友,用一種全新的線上拜年方式向好友發送新年祝福。
  • 年畫與喜鵲登梅,春節家裡有關於喜鵲梅花的畫嗎?
    年畫起源於中國的門神。門神起源於最初上古闢邪的桃符。在上古,以桃木,可以驅鬼闢邪,家家戶戶過年的時候會在門口掛一個桃木板。桃木板上刻著繪畫者闢邪的兩位驅鬼的神仙。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達,人們精神娛樂的越來越多,桃符便被紙張代替,而門神在不同的朝代也有了不同的演繹。而年畫的種類多種多樣,在驅鬼闢邪之外,還有吉利祝福的年畫,也不必要都放在門上,有的會掛在牆上。這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年畫。年畫起源於漢代,卻盛行於明清,雕版印刷的使用,套色,使畫面更加的細膩有質感,層次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