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盥,盥洗,洗手。現在有些地方還把洗漱室叫盥洗室,尤其在臺灣地區,很常見。內地也有,比較少了。
薦,進獻祭品。
孚,誠信,信用。
顒若,莊嚴肅穆、恭恭敬敬的樣子。
大家都知道,古代祭祀,不論大小,都是很嚴肅的事情。有一套很嚴密的流程步驟。
首先是齋戒沐浴;等到了祭祀當天,先把手洗乾淨,這個步驟就叫「盥」;然後,把酒倒在事先鋪好的茅草上,這個叫「灌」;最後,大一點的祭祀,進獻太牢,也就是牛羊豬;小一點的祭祀,進獻少牢,也就是羊豬,沒有牛。這個步驟叫「薦」。
觀卦的卦辭,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場景:祭祀的時候,洗乾淨雙手,沒有進獻祭品,看起來很莊嚴肅穆、很恭敬、很虔誠的樣子。
觀,單獨說這一個字,很不容易下手。幾個詞語放在一起看看,好像就簡單多了:觀光、觀賞、觀察、宏觀。無非都是看。看什麼?看人、看物、看己;怎麼看?從大的角度、宏觀看,暫時不要看細枝末節。
看,說來容易得很。睜開雙眼就能看到。可是,又實在不容易。人們常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的,那都只是熱鬧。是顯現在外面的、最表層的東西。《道德經》和道家把它們叫做「名」,數術家把它們叫做「相」。真正會看會觀的,看的是背後的「道」、深處的「理」。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必然會有不同的結果。秦人看白起,一代名將,長平一戰,坑敵四十萬,千古人傑;趙人看白起,好殺屠夫,坑殺降卒,雖百死難贖其罪。秦人看李牧,奸詐匹夫,誤我大事,必先除之;趙人看李牧,南卻強秦,北抗匈奴,國之柱石。
事情就是這樣,你有你的觀點,他有他的觀點,永遠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觀卦爻辭最終做出這樣的解釋:童觀、女觀、觀我、觀國、觀我、觀人。
童觀,說的是不太成熟的觀點;女觀,說的是一家之言,可能有偏頗;這兩個都不很恰當。那麼,該怎麼做呢?童觀也要,女觀也要,觀察環境、審時度勢(觀國),審視自己,這些都做到了、做好了,最後,再去觀別人。
觀卦爻辭,觀我出現了兩次,其意是不是要告訴我們,人啊,還是要多審視我自己呢?
觀卦,是十二消息卦,也叫十二闢卦之一,代表八月。十二消息卦分別是:復、臨、泰、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從復卦代表的十一月開始,依次類推,到坤卦代表的來年十月結束。其過程就是陰氣逐漸侵蝕純陽乾卦,陽氣逐漸侵蝕純陰坤卦。
從數術角度看,觀卦四爻主世,也就是從下往上數第四爻為世爻。世爻,是民間周易佔卜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所代表的就是你要問的那個事情。
將天幹地支糅合以後,與六十四卦的每一爻相配叫納甲。觀卦納甲自下往上,分別是乙未、乙巳、乙卯、辛未、辛巳、辛卯,缺金水。觀卦屬乾宮,乾宮屬金,也就是說,觀卦缺兄弟、子孫爻。這裡要注意的是,其意並非現實之中沒有兄弟、子孫。它的具體含義要因地制宜,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
歷史上,關於《易經》的註解,可謂是多如牛毛。對於觀卦的解釋,最常見的是:祭祀的時候,該做的都做了,也非常虔誠。但是,或限於能力,或限於條件,並沒有進獻祭品,這樣做也行。心意到了也就可以了,不必太過苛求。
這樣做可以嗎?我也不清楚。接下來,我們看幾句話。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這兩句話都出自《論語》。前句的意思是,祭天的時候,才完成了「灌」這個步驟,就離開了,這種祭祀不看也罷;後句的意思是,祭祀的時候,子貢想要省去進獻熟羊肉這個環節,孔子說,賜啊,你想著要節約,這是沒有錯的,但是我想的卻是這個禮儀本身(完整性以及它的意義和對世人的影響)。
有些儀式可以簡略,有些不能。唐高宗李治時候,封禪泰山。從洛陽出發,到泰山,那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儘管勞民傷財,但還是要做。為什麼?北方、西方少數民族蠢蠢欲動,有不臣之心,那時候的封禪就是今天各大國亮肌肉,是為了警告那些心懷叵測的人,做壞事之前,先掂量一下,你有沒有那個能力,有沒有那個實力。所以,我個人覺得,有些形式主義還是必要的。
再看看今天。你總說你喜歡一個女孩子,但就是沒有任何表現。你讓人家怎麼相信你?唉,在有些比較特定的節日、場合,買束花、送個戒指就對了。發自內心的喜歡是根本,但是這個東西別人看不見啊,你要表達出來、表現出來,而你表現出來的那個就是形式。
它,必要嗎?
風地觀,風行地上,輕撫萬物,像不像聖人用王者之道教化世人?教化世人,光靠說行嗎?恐怕不行,得以身作則,《道德經》也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做出來的那就是儀式。做得多了,就會有人覺得那是形式主義,不必要。不用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