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養老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面臨養老問題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充飢。」
俗話說得好,養兒防老,那麼對今天的社會來說還適用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也不完全正確,當今社會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老人已經轉變了觀念,認為養女也可以養活自己,已經不再爭前爭後,生兒育女,生兒育女,無論男女都可以。
案件簡介
01
我的同學王爽,是家裡唯一的兒子,男友家裡有三個兄弟,所以婆婆主動提出讓丈夫到自己家裡去當保姆,以便照顧王爽的父母。嶽母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為王爽考慮因為王爽是獨生女,出嫁後就要離開父母,遠走高飛,常見的就是見不到自己的女兒,父母在家生病,或需要幫助時都不在家。平常也是很孤單的。
為了給親家,婆婆把兒子嫁給了女方,這樣平時就有了一個照應,而自己則有了三個兒子,另外兩個兒子平時可以得到幫助和照顧,因為婆婆的大度,王爽一直心存感激,王爽的父母也很感動,婚後對自己的女婿也很好。在王爽家裡,即使沒有兒子,女兒和女婿也一樣可以養活自己,而且,王爽的丈夫性格很好,不覺得自己的包袱有什麼丟人的地方,還很關心自己的公公婆婆。
因此養老不在於兒子或女兒,在於你的孩子有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在於你的女婿或兒媳有沒有孝敬父母的心,假如有王爽這樣的丈夫或婆婆,即使是單生子也有什麼關係呢?
但也不是所有家庭都像王爽這樣幸運,遇到如此愛自己的丈夫、如此懂得體貼自己的婆婆,相反,假如只有一個女兒,女兒成年後嫁出去不能和自己一起買這樣的情況,與有兒子比起來,誰的晚年會更幸福?對此問題進行了一些路人調查。
02
楊大爺,今年78歲,他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幸福,自己有個女兒,兒子從小就很懂事,善良,現在也很孝順,女兒也很孝順,只是不能再回來了,過春節回來給楊大爺買很多東西。
一般情況下,他和兒子、兒媳婦住在一起,兒媳婦對我也很好,對我也很照顧,而我年紀大了,又跟不上潮流,我只求不給孩子們添麻煩,家裡什麼事都不管,只為孩子們保證健康。
楊大爺說,老伴過世早,如今兒女的婚姻也很幸福,也算是老伴最好的交代了,我平時生活也很幸福,平時有小孫子相伴,生活上有兒子兒媳的照顧,這也算是我的天倫之樂,晚年生活很幸福,很滿足。
03
李阿姨,今年68歲,早年就和自己丈夫離婚了,離婚後,自己就帶著一個兒子生活,自己拼命掙錢供孩子上學讀書,但沒想到兒子卻一點都不孝順,天天只知道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念念不忘家產。
李姨媽說,兒子是被爺爺奶奶慣壞了,因為老人的重男輕女思想太嚴重了,爺爺奶奶儘量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讓他養成了衣食住行的壞毛病,但女兒卻是特別孝順,非常懂事,生活上沒少給我照顧,對我盡了最大努力,不求回報。
李姨媽前幾個月接到消息說房子要拆遷,兒子聽說後,回了家對姐姐就像仇人一樣,生怕姐姐搶了他的財產,但李姨媽說,兒子現在的行為讓她心寒,所以等他走了以後,所有的財產就留給女兒和女婿了,因為女兒和女婿應該好好照顧我。
淺談與感悟
白巖松曾在演講中說:「想要養兒防老幾乎不可能,不是兒子不孝順,而是一對小兒子上面四個,上面四個還剩下兩、三個呢,問問他能不能養?因此,老年人的首要任務就是存錢,存錢比存錢更有效果。有子之年也未必幸福,無子之年未必幸福。
事實上,幸福的晚年並不取決於你是否有兒子,而是取決於是否對孩子們表示感激,關鍵是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孝順。
男人總是要老的,身邊總要有人照顧的人,而這個人不在於男女,而是是否孝順,所以我們不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再抱著重男輕女的思想,無論男女都要有孝心,才能安享晚年,無論男女都要有孝心。
身為孩子我們更應該孝順生我們養我們,為我們操勞一生的父母,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我們的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老去,自己的孩子也要學會爸媽的做法,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
今天的主題:
你覺得養育當今社會的孩子還能防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