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為何給兩個兒子取名都有車?蘇軾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2021-01-09 魚羊秘史

相信對於唐宋八大家,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蘇軾和蘇轍這一對親兄弟吧。首先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和弟弟為何分別名為「軾」和「轍」的原因吧。

蘇洵為何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古代是極重取名的,作為一代文豪的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蘇洵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其實啊,在蘇洵年近四十的時候,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說》在這篇文章裡,便明確提到自己為兩個兒子命名的原因。

兩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馬車有關。

對長子蘇軾,蘇洵寫道:「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什麼意思呢?「軾」是古代車前用作乘車人扶手的橫木。和車輪、車輻(支撐輪圈的細條)、車蓋、車軫(車底的橫木)相比,軾仿佛沒什麼作用。可是,如果一輛馬車沒有車上扶手的橫木,又總讓人覺得不完整。於是,這個沒有實際作用的「軾」,就只剩下裝飾的作用了。蘇洵說,我兒蘇軾啊,我擔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裝飾啊。蘇洵希望蘇軾能夠察言觀色,掩飾真心,遇事不要衝動,對人不能過於坦誠。

對次子蘇轍,蘇洵寫道:「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轍」就是馬車行走留下的印跡。蘇洵說,天下的馬車行走都遵循前車的印跡行走,可說起馬車的功勞,大家根本不會提到車轍。雖然車轍無功,但一旦車翻了馬死了,出了禍事了,車轍也不會受到牽連。蘇洵的意思說,如果蘇轍能夠甘心做一個車轍,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也可以免於災禍。

由此便可以看出,蘇洵給兒子起名「軾」和「轍」,是希望兩個兒子能低調做人,不求能有多麼傑出的成績,只願他們一生平安。

不過,對於父親這一希冀,弟弟蘇轍的確做到了,但蘇軾卻是與父親給他起名的初衷背道而馳,高調隨性了一生。可說來也奇怪,性格迥異的兩兄弟感情卻是非常好。

蘇轍從小與蘇軾一同進出,一同學習,只小兄長三歲,但蘇轍從來都是仰視哥哥的,而且從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蟲。蘇軾也在街上看上什麼好東西了,一定要買兩份,一份自己一份蘇轍,如果這個東西只此一件,那怎麼辦呢?有一次,蘇軾淘回來一方硯臺,非常喜歡,但只有一個,一回到家,這硯臺就送給了蘇轍。

在蘇軾留傳於世的詩裡,有一百多首裡都提到了他的弟弟。著名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蘇軾在中秋之夜想蘇轍而作。本是一首為思念親人而填的詞,現代人卻多用來表達愛情。而蘇轍對兄長蘇軾也是非常的敬重,蘇轍文章中曾說: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兄弟倆的感情一直都是很好的。

在《宋史·蘇轍傳》中便有記載:「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雖然蘇轍在早先的生活中,學習中,一直是受哥哥照應的,但能列在唐宋八大家裡,卻是憑的自己的真本事。甚至有後世學者認為,以才情氣概,蘇東坡更順一籌,以內容實際,蘇轍更加深入。蘇軾評蘇轍也說,不是自己比弟弟強多少,而是弟弟蘇轍不喜歡表現自己,所以一般人都沒辦法深入去了解。

蘇轍與蘇軾兩人雖然自從形影不離,一起上學一起玩耍,但是兩個性格卻是大相逕庭。蘇轍為人穩健,話不多,比較自我,喜歡獨處,用現在的話來說,蘇轍就一標準的宅男。相傳蘇轍晚年被貶後,閉門謝客,一個人在家裡看看書,寫寫文章,好不快活。而蘇軾是絕不願意獨處的,他身邊總是活躍著一群人,或是文人,或是道士、或是和尚、或是農民、亦或是歌女,反正蘇軾是一個人呆不住的。有時他被貶到比較荒涼的地方,沒有什麼人煙,更別說酒館飯店了,再走遠一點能看見地裡耕種的農民,他就去找農民哥哥聊天:誒,哥哥,我有酒,你有故事沒?別說像蘇轍一樣閉門謝客了,他要是弄點好吃的,只有一個人吃,心裡就會想:我肉都煮好了,客人怎麼還沒來呢?

可能正是因為蘇家兄弟兩,性格上的差異,兩人的官場命運截然不同。蘇軾的起點很高,一進仕途就被歐陽修大誇特誇,他自己行事也比較高調隨性,好結交朋友,與此同時,他也更容易得罪人,所以,蘇軾的官場並不順利,一生多在地方為官,晚年更是被貶得到處跑。用一句話來總結蘇軾的仕途生活,就是「不是被貶官,就是在被貶官的路上奔波。」

而蘇轍起點雖然沒哥哥高,但最後官做到了副宰相,左右著北宋的朝局,做人雖然低調,做事卻是穩準狠,雖然最後因黨爭,也是被貶的局面,但是比蘇軾過得是穩定多了,而且被貶的地方就在穎昌,離開封很近,日子也自然不會那麼苦。

從蘇家兄弟兩流傳於世的散文作品來看,蘇轍比蘇軾要多,是哥哥的三倍。

為什麼會多這麼多呢?蘇軾晚年被貶得到處跑,稍微安定一點的時候,他也喜歡到處找人喝酒,沒時間寫文章。而蘇轍晚年有十多年,一直閉門立說,生活安定,有創作環境。蘇軾被貶海南三年後,回中原準備立足常州,剛到常州就去世了,甚至連住處都沒有安排好。蘇軾去世後,他的子女家眷全部由蘇轍安排,蘇轍在穎昌造了很多房子,把他們接過來一起生活。蘇軾去世得很急,也沒來得及修訂整理什麼的,而蘇轍卻在自己的房子裡,潛心創作了十幾年。

縱觀蘇家兄弟兩人,蘇軾雖名氣比蘇轍大很多,但蘇轍比哥哥壽命長,官做得大,學術著作也比哥哥多很多,到最後,還是弟弟幫哥哥料理家人。

總之啊,弟弟蘇轍做到了父親對他的期望,

一生真的是低調的不能再低調了。然而蘇軾,卻是高調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詩,可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工於書畫,為「宋四家」之一。

儘管蘇軾晚年的結局並不怎麼樣好。但他能用自己的一生,將別人的苟且,活成詩和遠方的瀟灑,也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了。

作者:樓千月,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相關焦點

  • 享讀|「全才」蘇軾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這樣的蘇軾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蘇軾也不例外。今日,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生活,去看看他的成長之路。父親嚴格而良好的文化教育嚴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蘇軾的首要原因。這要歸功於他的父親蘇洵。蘇洵雖然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官,但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
  • 北宋文學家蘇洵,大器晚成,教子有方,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蘇洵廣為大家所知,其實主要不是因為唐宋八大家,而是因為:第一,是他培養了兩個非常傑出的兒子:蘇軾與蘇轍。第二,是《三字經》裡將他樹立為大器晚成的榜樣。蘇洵早年間不好讀書,其父蘇序對他也是「縱而不問」,青年的蘇洵頗有任俠之氣,常年遊蕩在外,不務正業。
  • 拾人牙慧│《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在我檢索所得文獻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王琳祥2006年發表於《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的《「老泉山人」是蘇軾而非蘇洵》一文證據詳盡,論證充實;南開大學文學院張培峰老師2016年發表於《文史知識》的《也談蘇洵的「老泉」之號》則認為蘇洵蘇軾父子二人均有「老泉」之號,這兩篇文章相切相磋,有衝突互駁之處,亦有契合互贊之處,共同釐清了我的諸多困惑。
  • 北宋雜談:遊俠蘇洵,少年不羈,中年發奮,終成唐宋八大家
    說起唐宋八大家,我們都對「一門父子三詞客」的三蘇非常熟悉,尤其是蘇東坡,寫下了非常多有名的詩詞。作為蘇軾的父親,蘇洵少年時是個遊俠,放蕩不羈,等到年紀中年才發憤圖強,寫出好文章,最後入選唐宋八大家。從這可以看出蘇洵確實是痛改前非,開始認真讀書了。有了輸入就有輸出,認真讀書後的蘇洵寫的文章也變好了,不再是他燒掉的那種普通文章。他寫出的論政文章得到了很多當權者的認可,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歐陽修。恰逢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前往京城應考並中了,於是皇帝對蘇洵來了興趣,讓他也來考試,結果蘇洵拉不下臉面,撒謊說有病去不了。
  • 蘇洵一首經典詩作,中年發奮,勤能補拙終於大器晚成,激勵世人
    這是近兩年來網上流傳最火的一句話,可見,"養生"這個遙遠的詞彙,終於從老年群體,擴散到了中年人;當然,事實上是年輕人也已經開始養生,喝最烈的酒,吃最貴的胃藥,熬最長的夜,植最多的頭髮——脫髮,已然是年輕群體所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三蘇",而蘇洵正是蘇軾蘇轍兄弟的父親。
  • 他教育出兩個科考高手,結果自己卻屢屢失手
    蘇洵發憤讀書後立即變了一個人,他讀書的態度和決心絕非常人可比。據說有一年的端午節,他的老婆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書房裡,連早餐也忘了,特地剝了幾隻粽子,和一碟白糖,送去書房,沒有打擾他便悄悄地走開了。等到中午時分,程夫人去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糖碟原封未動,再看蘇洵的嘴邊,鬍鬚上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
  • 車與古人的名字,仔細推敲,頗有趣味
    提起古人名字中的車,最為世人熟知的當屬蘇洵《名二子說》,解釋蘇軾、蘇轍名字的由來,以此告誡二子如何為人處世。 軾,亦作「式」。蘇洵為兒子取名「軾」,稱「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是想讓他安分守己、老實本分,不要顯山露水、鋒芒畢現。 與「軾」相比,「輒」就中庸得多,天下之車雖莫不循輒而行,但輒不會居功,而車翻馬斃,也怪不得輒。若像輒一樣性情平和,則可以「善處福禍之間」。
  • 蘇軾晚年因夢見自己幼時情景,寫下一首詩作,通篇趣味十足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詩詞大家。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眾多,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成為了流芳百世的千古之作。就連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雖然蘇轍才華不及蘇軾那般出眾,但是在文壇之中,也是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的。比起兄弟二人的成功,他們的父親蘇洵,就顯得稍微遜色一些了。蘇洵的一生都沒有考中進士。直到人到老年,才當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官。
  • 彼岸寺與龍塔古篆,印有杜甫、韓愈、蘇轍的足跡,譽為篆書典範
    蘇洵、蘇軾、蘇轍,史稱「三蘇」,文章詩詞照耀千年,歷來為河南人所青睞。河南汝州,葬有蘇軾、蘇轍兄弟兩人的遺體,並伴著父親蘇洵的衣冠,人稱「三蘇墳」。河南許州,與汝州相臨,蘇轍也曾在此築室。北宋之時,郾城屬於許州管轄,境內有座香火鼎盛的彼岸寺。蘇轍慕名遊訪,並寫下了《題郾城彼岸寺》兩首詩,傳誦至今。
  • 烏臺詩案,流放海南,蘇軾從未絕望
    ,譬如他的父親蘇洵,二十七歲之前還在四處閒逛,幸好蘇洵在應鄉試落榜後悔過自新,開始發奮圖強,否則在這位不正經的家長的領導下,蘇軾很大概率會成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下梁」,仲永中的仲永,發奮讀書多年後,年輕人蘇軾走出了西蜀地區偏僻大山溝,翻過山川,穿越人山人海,走進了那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殿堂。
  • 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為達目標不留後路,說說有堅韌之心的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四,宋朝人,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年少的時候,因為家境富裕,自己也比較聰明,就不怎麼愛讀書,整日都是在嬉戲玩樂,後來因為父母相繼去世,蘇洵不等不承擔起家庭的重責,於是就準備考科舉,搏一個功名,但是蘇洵第一次參加科舉卻是落榜了,這讓少時聰慧的蘇洵難以置信,蘇洵就找到中舉人的文章品讀,再和自己寫的文章進行對比,蘇洵看完之後,是滿臉羞愧,覺得自己的文章簡直一文不值。
  • 父教他收斂鋒芒,母教他剛柔相濟,那蘇軾的豪爽又是受誰的影響?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大家都熟知的人物——蘇軾,號東坡居士。他在文學,繪畫,書法,美食,建築還有從政,為人處事,都是非常讓人敬佩的,那麼是什麼樣的環境、教育和人,讓蘇軾有這樣的成就和修養的呢?先看第一個人:他的父親蘇洵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在歷史上他與自己的兩個兒子被稱為「三蘇」,可見他的文學造詣也是很高的。
  • 蘇軾家族告訴你答案
    在中國4100多個姓氏形成的中華姓氏花紋裡,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成因和歷史,而這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也通過族譜流傳了下來。而我們在翻閱家譜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有一些一些同輩間的名字,會有一個字是一樣的。這就是家譜中的字輩,也叫做派語。
  • 蘇軾蘇轍的名字原來是這麼來的,還與性格有關
    蘇軾蘇轍的名字原來是這麼來的,還與性格有關 原標題:漲見識!蘇軾蘇轍的名字原來是這麼來的,還與性格有關
  • 知識|起名有講究 看春秋時期如何取名
    每個人的名字都蘊含了父母的祝福或期望,陰陽術師甚至認為名字可以決定人一生的命運。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名字,尤其是給孩子起名,有的求助於起名館,有的藉助起名APP,那麼古人是如何給嬰兒起名的呢?根據《左傳》記載,魯桓公六年,兒子出生,於是就問身邊的大臣該如何起名字。
  • 四川眉山三蘇祠,問月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 家財萬貫不如留給孩子這兩個字!
    家教無形,家教有質。雖然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庭成員每個人的骨血中,成為家族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一個人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這筆財富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晚清時期的曾國藩,貴為朝廷重臣,家庭物質條件極為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