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人牙慧│《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2021-01-09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風微語,ID:chunfengweiyug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我之前參加教研活動時聆聽了南京市教研室徐志偉老師的講座,徐老師提到:「蘇老泉其實不是蘇洵,而是蘇軾。」當時我心頭一震:「這麼說我講錯很多次了?《三字經》不是講『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嗎?此外,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應當也沒提到蘇軾號老泉而非蘇洵,否則我應當有印象!

後來,我翻看《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039 頁),找到如下表述:

「正式辦完(蘇洵之妻)喪禮之後,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後來蘇洵也葬埋於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可見林語堂先生並未質疑「蘇老泉是蘇洵」的說法,而是沿用此說,且指明「老泉」之號的由來即蘇洵之妻墓地所在。

《三字經》作為蒙學必讀書,其中「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的說法,是「蘇老泉是蘇洵」的觀點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但《三字經》版本多,作者也有爭議,且經過多次增改,很難明辨。直至清末民初,大學者章太炎先生將「蘇老泉,二十七」改為「蘇明允,二十七」,遂成推翻「蘇老泉是蘇洵」的權威觀點。

在我檢索所得文獻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王琳祥2006年發表於《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的《「老泉山人」是蘇軾而非蘇洵》一文證據詳盡,論證充實;南開大學文學院張培峰老師2016年發表於《文史知識》的《也談蘇洵的「老泉」之號》則認為蘇洵蘇軾父子二人均有「老泉」之號,這兩篇文章相切相磋,有衝突互駁之處,亦有契合互贊之處,共同釐清了我的諸多困惑。此處,我以王張二文為主要參考文獻,整理並簡述部分例證。

·《宋史卷二百二蘇洵傳》記載:「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其中未見「蘇老泉」的說法;

·蘇洵留下的所有詩文 ,沒有「蘇老泉」之署名;

·蘇洵死後, 歐陽修等百餘人作文哀悼, 無一人稱其為「老泉」;

·梅堯臣《題老人泉寄蘇明允》一詩中「泉上有老人,隱見不可常。蘇子居其間,飲水樂未央」幾句,將蘇洵妻子安葬地「老翁泉」和蘇洵(字明允)聯繫起來,許是後人誤認為「蘇老泉是蘇洵」的依據,清代詩人袁枚和林語堂先生皆如是,但可惜的是,詩中並未直接指出蘇洵號老泉。

以上說法均不能支持「蘇老泉即蘇洵」之說。

·著名詞人葉夢得小蘇軾四十歲,與蘇軾之子蘇過交往甚密,在自己的《石林燕語》中寫道:「蘇子瞻謫黃州,號『東坡居士』,其所居地也。晚又號『老泉山人』,以眉山先塋有老翁泉,故云。」

·蘇軾曾撰寫《上清儲祥宮碑》,其落款有「老泉撰」三字。

·蘇軾《陽羨帖》上印章之印文為「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另外,蘇軾有一枚「老泉居士」朱文印章並常蓋於畫作之上。

以上說法幾乎均能直接證明蘇老泉即蘇軾。

·《全宋文》中有蒲宗孟《祭老泉先生文》一文,原始出處為宋刻本《老蘇事實》。《祭文》謂:「先生初時,未學弦歌。年二十七,始就琢磨……然後知蜀之褒、雄、相如者為不足貴,而千古之下,自劍以南,獨有先生焉。」此處「老泉先生」顯然指蘇洵。作者蒲宗孟生卒年皆在北宋時期,與蘇軾之間有交往,信而有徵。

·蘇轍的《祭子瞻文》中有「老泉之山,歸骨其傍」的說法,他晚年還留下一篇《卜居賦並引》,其言:「念我先君,昔有遺言:父子相從,歸安老泉。」意思是蘇洵曾有遺言,約定父子三人最終都回歸「老泉」而安身。也許正是這一原因,使蘇軾晚年常思蜀地,並以「老泉」為號,其中蘊含了父子三人之間的盟約,也當有蘇軾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以上兩處實據證實,蘇洵、蘇軾晚年均取號為「老泉」。

我一共閱讀了13篇文獻及論著,除以上所列,各文獻中亦有其他實據。這些文獻跨越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的時間範圍,其中絕大多數支持「蘇老泉為蘇軾之號」一說。我還檢索了關鍵詞「蘇老泉」,發現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文章以蘇老泉稱蘇洵。

由此可見,「蘇老泉即蘇洵」一說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糾正這一說法,認為「蘇老泉即蘇軾」者,也數見不鮮;更有人認為蘇老泉既是蘇洵之號也是蘇軾之號。總之,基於這些零星的文字,限於自己的學力,我並無給出結論的自信,但這個探究研讀的過程,實在予我良多收穫。至少,今後在課堂上講起蘇軾、蘇洵、蘇老泉這些文學名詞,我可以講得更嚴謹客觀一些。當然,此探究過程亦可分享與學生,權當以行動作出示範,在學生心頭播下質疑之種,為他們打開探索之窗。

相關焦點

  • 北宋文學家蘇洵,大器晚成,教子有方,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蘇洵廣為大家所知,其實主要不是因為唐宋八大家,而是因為:第一,是他培養了兩個非常傑出的兒子:蘇軾與蘇轍。第二,是《三字經》裡將他樹立為大器晚成的榜樣。蘇洵早年間不好讀書,其父蘇序對他也是「縱而不問」,青年的蘇洵頗有任俠之氣,常年遊蕩在外,不務正業。
  • 蘇洵一首經典詩作,中年發奮,勤能補拙終於大器晚成,激勵世人
    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三蘇",而蘇洵正是蘇軾蘇轍兄弟的父親。蘇洵絕對是大器晚成的經典例子: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疑惑,二十七歲,正是年輕力壯,怎麼能叫"中年發奮"?要知道,宋代可不像現代的醫療條件,人們的平均壽命都很短,二十多歲確實稱得上中年。
  • 歷史上的今天——1037年1月8日,北宋文學家,著名吃貨蘇軾在四川出生
    01-08 07:46:11 來源:講故事的翁老頭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 蘇洵為何給兩個兒子取名都有車?蘇軾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蘇軾和蘇轍這一對親兄弟吧。首先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和弟弟為何分別名為「軾」和「轍」的原因吧。蘇洵為何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古代是極重取名的,作為一代文豪的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蘇洵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 北宋雜談:遊俠蘇洵,少年不羈,中年發奮,終成唐宋八大家
    作為蘇軾的父親,蘇洵少年時是個遊俠,放蕩不羈,等到年紀中年才發憤圖強,寫出好文章,最後入選唐宋八大家。北宋的文人受李杜的影響頗深,尤其是李太白仗劍走天涯的事跡,更是激勵了不少年輕人的豪邁氣概。少年蘇洵就是這樣的少年,仗著家大勢大,變得叛逆放蕩,不但不好好學習,還熱衷於學習劍術,遊走四方。蘇洵成為啃老一族後,有數十年的時間奔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謂之遊學,其實就是遊玩。
  • 享讀|「全才」蘇軾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這樣的蘇軾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蘇軾也不例外。今日,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生活,去看看他的成長之路。父親嚴格而良好的文化教育嚴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蘇軾的首要原因。這要歸功於他的父親蘇洵。蘇洵雖然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官,但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
  • 「唐宋八大家」今起展出:品讀韓愈和蘇軾的時代
    對於此次展覽的展品設置,有藝術界人士表示,這樣的展覽亮點確實不少,用文物或書畫釋讀「唐宋八大家」,很不容易,難度很大,從呈現的作品看,策劃用心,名跡較多,「不過感覺有部分展品用以釋讀這一主題還是有些牽強。」
  • 蘇軾找朋友喝酒,被對方妻子趕出門,氣得寫了首詩,創造一個成語
    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熠熠生輝之處無有少見,在其中當屬唐宋兩代在詩詞的領域頗有建樹,才力華贍之文人於世代有如繁星落夜,其中明如北鬥之星當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東坡先生蘇軾。就算縱談我國千年的文化長河,蘇軾定可算是最全面的名家名士,蘇軾的盛名廣泛傳播於世,不只是我們現在認為如此,在其生活的北宋年間,更是被尊為言路領袖。
  • 烏臺詩案,流放海南,蘇軾從未絕望
    ,譬如他的父親蘇洵,二十七歲之前還在四處閒逛,幸好蘇洵在應鄉試落榜後悔過自新,開始發奮圖強,否則在這位不正經的家長的領導下,蘇軾很大概率會成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下梁」,仲永中的仲永,發奮讀書多年後,年輕人蘇軾走出了西蜀地區偏僻大山溝,翻過山川,穿越人山人海,走進了那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殿堂。
  • 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為達目標不留後路,說說有堅韌之心的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四,宋朝人,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年少的時候,因為家境富裕,自己也比較聰明,就不怎麼愛讀書,整日都是在嬉戲玩樂,後來因為父母相繼去世,蘇洵不等不承擔起家庭的重責,於是就準備考科舉,搏一個功名,但是蘇洵第一次參加科舉卻是落榜了,這讓少時聰慧的蘇洵難以置信,蘇洵就找到中舉人的文章品讀,再和自己寫的文章進行對比,蘇洵看完之後,是滿臉羞愧,覺得自己的文章簡直一文不值。
  • 父教他收斂鋒芒,母教他剛柔相濟,那蘇軾的豪爽又是受誰的影響?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大家都熟知的人物——蘇軾,號東坡居士。他在文學,繪畫,書法,美食,建築還有從政,為人處事,都是非常讓人敬佩的,那麼是什麼樣的環境、教育和人,讓蘇軾有這樣的成就和修養的呢?先看第一個人:他的父親蘇洵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在歷史上他與自己的兩個兒子被稱為「三蘇」,可見他的文學造詣也是很高的。
  • 廣東這村是《三字經》作者故鄉?遊客:粵語念《三字經》更押韻
    來佛山遊玩,一定要感受這裡的悠久歷史、人文薈萃……而讓佛山人引以為傲的是:佛山是中國古代經典的傳統兒童啟蒙讀本《三字經》的首撰作者區適子的故鄉,儘管目前《三字經》作者仍存在著爭議。今天,珊珊三丫頭帶大家走進廣東佛山順德陳村鎮登州村,參觀《三字經》首撰作者區適子的故鄉,主要看一看村中保留區適子曾教書場所的「區氏大宗祠」,即現三字經文化展覽館。
  • 蘇軾晚年因夢見自己幼時情景,寫下一首詩作,通篇趣味十足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詩詞大家。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眾多,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成為了流芳百世的千古之作。就連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雖然蘇轍才華不及蘇軾那般出眾,但是在文壇之中,也是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的。比起兄弟二人的成功,他們的父親蘇洵,就顯得稍微遜色一些了。蘇洵的一生都沒有考中進士。直到人到老年,才當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官。
  •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寫盡人生的百味,值得了解,建議收藏
    蘇軾的詩詞大概能夠分成四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也是有不一樣的經典作品。1雄鷹出谷欲高飛「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這也是蘇東坡年少時的滿腔熱血,這時的蘇東坡還是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幻想,眉山的小天地裡,蘇東坡是想要振翅高飛的雄鷹,而不是山中的麻雀。那一年,蘇東坡二十一歲,父親蘇洵決定帶著兩個兒子蘇東坡和弟弟蘇轍去京都參加科舉制度。
  • 大詩人蘇軾,一位汪洋肆意的奇才,一生卻仕途坎坷
    他還是宋代有名的書畫家。他還是一位品德高潔的政治家,他決心改革荒廢的政治,獎勵積極進言的人。他取得了卓然的成就。蘇軾出生於公元1037年,曾經擔任過禮部的員外郎,在王安石的新政中,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上書當時的統治者,不料卻招到了統治者的貶官,蘇軾之後漂泊不定,那滿身的才華卻壯志難酬。1079年蘇軾因為寫詩嘲諷當今的政治,於是他又被貶謫到了黃州。但是不久之後,蘇軾又被召回到京城,擔任工充的翰林學士。
  • 蘇軾科考耍小聰明,高中後還口出狂言,為何主考官歐陽修仍欣賞他
    有的人金榜題名若登天,比如《儒林外史》中的範進,好不容易中個舉人,居然高興地發了瘋。有的人則若探囊取物,比如蘇軾兩兄弟,一考就雙雙高中。 有人說,這是實力決定的,有才華便可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