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守陵人待遇有多高?孩子一出生就是七品官,大清滅亡依然堅守

2021-01-08 騰訊網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祖先的國家,在古代無論是尋常百姓,還是達官顯貴,乃至皇親國戚都會供奉自己的祖先。而皇帝的陵寢那就更重要了,歷朝歷代的皇帝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營建規模宏大的陵寢,為了保護自己陵寢還都安排人了保護,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守陵人」。守陵人大多恪盡職守,就拿清朝的守陵人來說,大清滅亡之後他們依然堅持守墓,實在是令人欽佩。

明朝末年生活在東北的滿清開始崛起,趁著李自成起義的機會,滿清在大漢奸吳三桂的帶領下攻入了關內,掃清了障礙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清朝入關之初,祖先的墓葬還留在東北,為了保護祖先的陵墓,皇帝安排了很多人前去保護。不要覺得守陵是個苦差事,在清朝能夠給皇帝守墓那可是非常高的榮耀,守陵人和子孫都能得到非常高的待遇呢!

1606年清永陵建成,陵墓本身花費了無數白銀,就已經非常宏偉了,而為了彰顯皇家風範,清朝皇帝在派遣了3000多人留在那裡守墓!東北一直被滿清視為龍興之地,歷代清朝皇帝也都對永陵非常重視,康熙皇帝在永陵設立了總理衙門,專門負責皇陵的日常事務。守陵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禮儀規範,皇陵祭祀用的酒、肉都是特別準備的,這也是守墓人的職責!守陵人平時需要釀酒、種糧食,飼養牛羊用來祭祀,正是因為守陵如此複雜,所以皇帝才派了三千多人!

清朝入關之後,滿清皇帝死後還想葬到東北老家,然而北京距離東北有些距離,以當時的條件死後遺體運到東北早就腐爛了!最終清朝皇帝決定葬在關內,修建了規模浩大的清西陵,這座陵寢中不僅埋葬著皇帝,還有嬪妃,配置的守墓人數量就更多了!這些守陵人在皇陵中非常辛苦,皇帝給予他們待遇也非常不錯,以換取他們的忠心。守陵人的孩子一出生就能獲得七品官銜,還能分到一套房子,守陵人對皇帝感恩戴德自然就更加辛勤工作了,皇帝們也深諳這個道理,在守陵人的待遇問題上絕不含糊!

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皇陵的守陵人手失去了生活來源,有些便直接另謀出路了,有的依然兢兢業業的守護皇陵。抗戰期間日軍攻入了清西陵,一個年長的守陵人單刀赴會親自和日軍談判,聽了他的一番話,日本鬼子居然放棄了進攻皇陵!至於這個年長的守陵人說了什麼,咱們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108年仍有專人看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你可能不信
    導語:在清王朝走向衰敗後,「皇室守陵人」存在的意義也逐漸產生了變化。一開始主要是會派一些朝廷不和諧的大臣去守陵,斷送他們在朝政上的威信。後來,守陵人變成了一種對皇親國戚的懲罰,當你在宮中犯錯時,就會將你送到皇陵去面壁思過。
  • 大清亡了108年,為啥清東陵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工資?他們是誰
    不過即便末代皇帝如此尷尬,清朝已亡國108年,清東陵卻依然受到了守陵人的悉心照料,這讓人不禁疑惑:他們為何這麼忠心?他們的薪酬又從何而來? 一、守陵人的忠心本質 清朝的清東陵始建於1661年,從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開始到溥儀繼位的那一年戛然而止,
  • 清朝滅亡已經108年,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工資誰發?
    在清朝滅亡後,他們的皇陵依舊有人替他們看守,這種職業的人稱作守陵人。話說這種官職的人,在一般人眼中看來是十分的低下,但是在歷史記載中,他們大多身居要職。 據《清代國家中央機關概述》記載,清朝統治時期,制定了守陵人的職級,有文、武職大臣各正一品、從一品至正九品以及從九品等級別。
  • 人們常說:七品芝麻官,別再傻了,七品官放到現在可不低了
    上世紀末的時候,國內曾經上映了一部影視劇《七品芝麻官》。全劇中給人以幽默詼諧的形象,而自此,七品官員在人們心中也形成了一個概念,這便是古代最小的官員就是它了。至少有一部分不了解歷史的人這麼想。確實如此,民間曾經也一直將七品芝麻官形容為職位不大的官員,這也是人們心中的一個共同觀念。但是這個所謂的七品芝麻官在古代到底是幹什麼的,他的職權有是什麼?如果反正該古代,這種品級的官位有相當於國家的那些公職幹部呢?毋庸置疑,七品官員在古代指的就是縣令的意思。而在封建王朝中,也有縣長的存在。
  • 清朝已經滅亡108年,為什麼還有人在守住黃陵?
    當然有些朝代他們是有守陵軍隊,不同的朝代守護陵墓的人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守墓人是國家下命令守護的,然而有一些守墓人是世世代代都在為皇家守墓的人。他們守墓不是為了錢,而是家族的世襲。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清朝已經滅亡上百年,為何一直有人在守住皇陵,他們是誰?工資又是誰發的?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守陵人,在清朝有專門設置軍隊守護皇陵。康熙年間歷朝歷代都會有守護皇陵的官員。
  • 清代官員俸祿有多低?七品官一年俸祿,只夠女兒辦兩次生日宴
    在封建時期,普通百姓都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改變自己的出身,光耀門楣,雖然看起來做官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官員的俸祿並不算高,想要單憑俸祿過上好日子還是比較難的。清朝時期官員的俸祿到底有多低?一位七品官一年的俸祿,只夠女兒扮兩次生日宴。
  • 大清滅亡後,一百多萬的清軍去哪了?還有一支熬到1987年
    大清王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歷史上有著著名的康乾盛世,但即便如此到了清朝末期,清王朝也一樣變得腐敗不堪,最後在辛亥革命中走向了滅亡,清王朝的滅亡標誌著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消失。
  • 清亡了108年,清東陵為啥還有守陵人,他們到底是何人?有工資嗎
    後來的人們猜測崇禎在眉山自殺,李自成兵敗也許就是二人「互挖祖墳」帶來的報應。隨後的公元1644年清軍大入山海關,當時入主中原的皇太極也許是為了穩定人心,畢竟漢人的儒家思想已經深入骨髓。又或者是為了避免報應,吸取教訓,畢竟掘祖墳的崇禎皇帝與李自成都沒有好下場。所以他們當時不僅沒有破壞明朝諸位帝王的陵墓,反而是加以修繕並且派重兵把守。
  • 清朝統治多少年 哪一年將國號封為大清
    大家看過電視劇的對清朝一定不陌生,很多報導都說清軍是多麼無能且失敗,但是清朝確是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最後還是滅亡了,為什麼清朝統治時間這麼長,統治了多少年呢?往下看看吧。清朝統治中國整整276年之久。
  • 曾國藩是七品官芝麻官時,用一首詩和一張告示,引起道光皇帝關注
    曾國藩還是一名七品芝麻官的時候,就用一首詩和一張告示,引起道光皇帝關注,並駕馭道光皇帝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一步步迫使他提拔自己。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30歲的曾國藩終於得以進入官場,成為翰林院一名從七品檢討。清朝時期,七品檢討就是一個地位非常低微的基層公務員,尤其是在大員雲集的京城,誰也不會讓把一名七品芝麻官放在眼中。
  • 150年前「清朝」老照片:這樣的社會風氣,註定了它的滅亡?
    150年前的「清朝」老照片:官員趾高氣昂,百姓低微如塵> 150年前的「清朝」老照片:女子抽大煙,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抽大煙的人有多少
  • 清朝滅亡25年後,一個英國老頭披上清朝官服:我至死效忠清朝
    而在與中國相隔萬裡的歐洲,一個名叫雷基納德·約翰斯頓的63歲英國老頭跑到一座小島上,披上了清朝官服,升起了一面象徵大清國的龍旗。這個老頭還有一個中文名,叫莊士敦。時間輾轉至39年前。這一年,美國與西班牙爆發了美西戰爭,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居裡夫人宣布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鈽,光緒帝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就在這不平凡的一年,24歲的莊士敦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
  • 古代縣令並非都是七品官 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特別是豫劇名家牛得草領銜主演的豫劇《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縣審誥命》)於1979年由北京電影製片拍成戲曲電影後,隨著唐知縣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名言家喻戶曉、風靡一時,不少觀眾誤以為縣令都為「七品官」。於是,「七品芝麻官」幾乎成了知縣的同義詞。
  • 清朝滅亡後,100多萬清軍都去哪了?有一支竟撐到1992年
    話說1840年,大清朝仍保留了80萬常備軍,竟也沒打過2萬人的英軍,實在讓人唏噓。到了清末,清政府手裡的兵就達100多萬之眾。可清朝滅亡了,這一百多萬的軍隊都去了哪裡呢? 要知道,一百萬的軍隊放到現在那也是只有大國才具備的。像現在的歐洲,很多國家人口也不過50萬,那清朝的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 羨慕日本,卻又掩耳盜鈴,為什麼說清朝的滅亡就亡在預備立憲上?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6期: 清朝的滅亡跟慈禧脫不開干係,一方面是她死得早了點,另一方面也跟她掌權期間的權力高度集中有關。 正是由於慈禧權力欲望過於強大,導致她不會容許任何人有資格挑戰自己,包括皇上。
  • 清朝滅亡後,清軍殘部去哪了?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實際上中國千夫所指的滿清王朝,在統治時期也有著百萬雄師,只可惜軍人素質參差不齊不堪重用,那麼在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呢?其中有一支軍隊竟然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軍分為了幾個陣營,主力部隊當然是血統最純的八旗兵,相信看過清朝劇的都知道,這些大多都是滿清的貴族。
  • 太平天國戰略家:如果洪秀全聽從他的計謀,大清早就滅亡了
    他們的家室要麼就被殺死,要麼隱姓埋名,直到清朝滅亡了都不一定敢告訴世人真實身份。 事實上,太平天國也不是沒有勝利的可能性,雖然楊秀清等人並不看重讀書人,但古之謀略者,不問出身,更不問學歷。  太平天國過去就有一名這樣的將領,他為洪秀全提出過3個計謀,如果當時洪秀全聽從這幾個計謀,或許清朝一早就沒了,也不用等到後面袁世凱出手。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沒事就叫自己妻子進宮,此後一路官運亨通
    文/歷史人物趣事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沒事就叫自己妻子進宮,此後一路官運亨通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將近300年的歷史。在清朝歷史當中有一種特殊的王爵,那就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而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就是在清朝開國時期就立下了戰功赫赫的皇室宗親。而其他的四個則是屬於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恩賜授封的。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只需要世襲獲得的爵位,有些人生下來就獲得了特權,而這種鐵帽子王,一直更是到了辛亥革命,大清朝倒閉了才最終結束。
  • 清朝對外的正式名稱是什麼?中國?中華?大清國?大清帝國?
    清朝作為一個中國政權,在沒有對外交往時,幾乎是不存在正式名稱的說法,有的只是和前朝一樣的「大清」(類似大明、大元),作為國號。康熙二十八年,為了解決沙俄向東擴張而引發的邊界爭端,清朝和沙俄籤訂了具有現代國際法性質的邊界條約,即《尼布楚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