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小說是從茶館起家的。此話有些道理,《水滸》的成書就是一個例子。水滸故事,先經街談巷議和茶館酒店這類場所的集聚與傳播,再經藝人搜集成「篇」,又回到瓦肆茶館之類場合演說,最後又由文人進行藝術加工,而終成煌煌巨著——這就是《水滸》成書過程的一個輪廓。為何茶館有此重大作用?
首先需要說幾句有關茶的歷史。
中國是茶樹原產地,也是世界上飲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了。最早記載茶事的《周禮·地官》中說:
掌荼,「掌以時聚茶,以供喪事」,
《晏子春秋》卷六亦云:
嬰相齊景公時, 「食脫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萊耳矣。」
在春秋戰國前後,已有烹荼的記載。古時把茶稱為「荼」,·又有櫥,菠,茗、拜、阜蘆等等別名。至唐,才將「荼」字改成「茶」字。唐時,飲茶漸漸普及。至宋,飲茶蔚然成風。茶葉生產及與茶有關的行業迅速發展。宋時每年向遼訥貢三萬斤茶葉。茶葉生產量由此可見一斑。為適應社會上「鬥茶"需要,茶具生產與茶坊業也相當繁榮。如宋時各地名窯迭出,在制瓷和裝飾方面都有很高藝術造詣,茶具酒具之類相當精美秀巧。而茶坊又別具一格,受人歡迎。據《夢粱錄》載:
「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除了供應茶水外,還兼營「奇茶異湯",品種眾多。
其次《水滸》中有關茶店的描寫,也從側面反映出宋時盛行的飲茶之風。
比方說,宋江刺配江州後,便在衙門裡外使錢溝通人事關係,包括「營裡管事的人,並使喚的軍健人等,都送些銀兩與他們買茶吃」。可見,飲茶費用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項開支。
書中的茶店又稱茶坊,茶房,茶肆、茶局子,在店裡執役的人稱之為「茶博士」,這大概是一個諧稱。因為茶店終日迎來送往,人員混雜,它既是各種信息的匯合處,又是各種消息的傳播地。那執役人接觸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知悉五花八門各種事情,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博士」了。
第十八回,何濤來到縣衙對門的一家茶店裡,
「吃了一個泡茶,問茶博士道:『今日如何縣前恁地靜?』茶博士說道: 『知縣相公早衙方散,一應公人和告狀的,都去吃飯了未來。,何濤又問道: 『今日縣裡不知是哪個押司直日?』茶博士指著道:『今日直日的押司來也。,」
茶博士不僅熟悉縣上的人事關係,而且對衙門內務也不生疏。當時稱泡茶為「點茶」,也就是把沸水注入茶杯中。
最後來看看《水滸》中的王婆賣茶。
在《水滸》著重描寫的王家茶店中,寫得最生動,最能反映宋時茶風之盛的是王婆所開設的那家茶坊。而對王婆賣茶的描寫,又成了突現其人性格特徵的最富有生機的筆墨。
王婆其人,大家很熟悉。她是一個精於鑽營和察顏觀色的所謂「三姑六婆」式的人物,她自己說「老身為頭是做媒,又會做牙婆,也會抱腰,也會收小的,也會說風情,也會做馬泊六。」她掇弄、誘激西門慶與潘金蓮勾搭成奸,又設計促使姦夫淫婦「毒死武大郎」。如此歹惡,自然表現在有關的全部情節中。
我們從「王婆賣茶」的細節中,就能充分看出其人奸滑刁鑽的醜惡面目。
自潘金蓮掉落竹竿與西門慶「不期而遇」的當天黃昏,至第二天早晨,西門慶五次來到王婆茶坊。為什麼跑得這般勤?這是為了那個潘金蓮。西門慶這個酒色之徒,深知王婆為人,巴不得王婆出力出主意,幫他把潘金蓮勾引過來。西門慶的心思,這個婆娘一眼就看透了。於是針對西門慶急不可耐的慾火,利用賣茶機會和各色茶湯名稱,出之「雙關」的誘惑、激發西門慶的內心。
一、西門慶第一次來
王婆含而不露,只是打趣笑道: 「大官人卻才唱得好個大肥喏!」這是明知故問,意在引出西門慶的「涎臉口水」,吊其胃口。
二、過了兩個時辰,西門慶第二次進了店
那王婆立即出來說道: 「大官人,吃個梅湯?」 「梅」 「媒」諧音,故意在西門慶的「醋缸」裡再加入「梅湯」,使之更「酸」,接著便明言裡大談做媒事。顯而易見,王婆是在進行大膽的引逗。
三、到「天色晚了」,西門慶第三次登門
王婆說道:「大官人,吃個和合湯如何?」這「和合」二字,迎合西門慶求其做媒的意思,表示吉祥如意,當然是在預祝西門慶獲取新歡,帶有明顯誘發西門慶內心的目的。
四、第二日清晨,西門慶第四次來到茶店
此時此刻,王婆則是「濃濃的點兩盞薑茶,將來放在桌子上",姜,是帶熱性的,又有點辣。在於暗示西門慶要下決心,下狠心。這就從誘發過渡到公開的煽動。
五、過了一會,西門慶第五次又進入茶店
王婆怎麼辦呢?她請西門慶吃「寬煎葉兒茶」。 「寬」者,寬心也,這既是王婆在表示自己的「胸有成竹」,又是給西門慶一顆「定心丸」,這就把挑逗步步引向深處。
請看看,這小小一碗茶湯,竟有如此多的講究和寓意。王婆在茶湯裡下了多少「苦心」,又包藏著多麼狠毒的禍心!一個陰險毒辣、可惡可殺的惡婆形象,不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