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哪些傳統文化的體現?

2021-01-10 輕葉說

金庸小說作為我國近代以來武俠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說是非常的令人震撼。其中描繪的武俠世界讓人心馳神往,尤其是各種武學中都透露著古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那麼這些作品中的文化都有哪些呢?又都包含什麼樣的深刻內涵呢?

一.武學中的哲學文化

「武戲文唱」是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

金庸在武功打鬥尤其是在武功招數的描寫上融入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等等,是所有讀者的一個共識。在奠定金庸新派武俠小說盟主地位的名著《射鵰英雄傳》中就有這方面精彩的描述。

《射鵰英雄傳》第十二回亢龍有悔寫到,丐幫幫主洪七公分別傳授郭靖和黃蓉武功時,是有講究的。

洪七公教郭靖的武功是世間至剛至猛的「降龍十八掌」,而教黃蓉的武功則是類似優美舞蹈的「逍遙遊」。前者反反覆覆就只有十八招,而後者卻是招式繁複,變化多端。

再說「降龍十八掌」的名稱,從洪七公教郭靖的第一招「亢龍有悔」到第二招「飛龍在天」再到第十五招「見龍在田」,這十五招的名稱全部都來自中國古代典籍,「五經之一」一一《周易》。

且均是《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卦艾辭。直到後來洪七公教郭靖的「降龍十八掌」最後一掌的名稱「神龍擺尾」也是化用自《周易》。

在教郭靖「降龍十八掌」的過程中,洪七公為了使郭靖更好地理解「亢龍有悔」這一招所蘊含的深奧道理,還讓他背誦了兩段話。

「第一段:『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就是自然,所謂『先天』,是對方行動中沒有破綻,我們要先瞧了出來,這招『亢龍有悔』,要料敵機先,擊向他即將露出來的破綻。

如果他已經露出破綻,那就良機莫失,更當攻其弱點。我們的武學道理,跟道家不同。

道家《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主張不可搶先進攻,一味退守以柔克剛,我們是當剛則剛,應柔則柔」。

這第一段話名為講述武學,實為講述人生的道理,此處的第一層意思是告訴我們在沒有機會的時候要等待機會,機會一旦到來的時候要抓住機會。

第二層意思是不要拘泥於成法,不要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金庸在這裡對《老子》的引用,我們也可以管窺金庸對於道家典籍《老子》的一些看法。

金庸並不是全盤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而是有選擇的接受的。所以即使是直接引用中國古代典籍,金庸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的。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洪七公讓郭靖背誦的第二段話是:「亢」為之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為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這兩句話是孔子所講的,「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既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包涵著作者對於武學境界,人生境界的理解。

金庸把這句話用在這裡,並且是用來解釋「亢龍有悔」這一招,不能不說是神來之筆,亦是金庸融文入武,武戲文唱的典範。

二. 融道家哲學於武學

眾所周知,金庸本人不會武功,但是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卻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入門級的百科全書。

出現這一讓人稱奇的文化現象,主要是因為金庸在創作武俠小說時始終堅持「武戲文唱」的原則。並且把中國人千百年來對於儒道佛的認識,對於老莊哲學的思考,巧妙地融入武俠小說中各種俠客對於武功的認識。

《神鵰俠侶》第二十六回「神鵰重劍」中寫到劍魔獨孤求敗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對於「劍」的認識,就是整本《神鵰俠侶》中一個頗有深度的哲學問題。劍魔埋藏於劍家的第一把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獨孤求敗)弱冠以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這第一把劍的特徵也象徵了書中主人公楊過的階段性性格特徵,即年輕時爭強好勝;劍魔獨孤求敗在三十歲之前所使用的第二把劍叫「紫薇軟劍」,因為這把劍誤傷了義士,令獨孤求敗悔恨無己,所以這把「紫薇軟劍」被棄之深谷。

這把劍預示著主人公楊過雖然生性不羈,油嘴滑舌,偏執輕狂,但是隨著自己人生閱歷的加深,以及個人修養的提高,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獨孤求敗四十歲之前所使用的第三把劍是一把三尺多長,不下七八十斤的無鋒重劍。這把劍不但沉重無比,而且兩邊劍鋒還都是鈍口,全然不合一般劍法注重輕靈迅疾的道理。

楊過看到劍下石刻「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個字時心中似有所悟。想到這柄重劍與尋常劍術的道理相反,又看到獨孤求敗「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的遺言,緬懷先賢,不禁神馳久之。

楊過少年之時喜歡耍小聰明,說話喜歡玩文字遊戲,佔別人的便宜,可是越到後來這種不良的習慣表現的就越少,這就是為什麼楊過在看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八個字時「心中似有所悟」的原因。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八個字正合老子《道德經》所講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實在是金庸融哲學於武學的典範。

獨孤求敗所使用的最後一把劍是一把木劍,這把木劍下的時刻是這樣寫的:「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此時,獨孤求敗所達到的境界和莊子《逍遙遊》中所闡述的「無待、無比、無用」的境界一般無二。

可以說是超然物外,隨心所欲。這才是武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劍魔獨孤求敗既然無敵於天下,於是把自己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使用的劍,或棄之深谷,或埋於地下。大發一聲感慨「嗚呼!群雄俯首,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金庸在這裡借用獨孤求敗對於「劍」的理解,對於「武功」的理解,寫出了大高手的寂寞,寫出了許多人在成功之後一種失落感。寫出了滾滾紅塵之中,那經過千辛萬苦最終實現自己願望之人的孤獨之感,寫出了許多登上權力巔峰之人「高處不勝寒」的心聲。

既有哲理的思考,也有人生的味道。無敵於天下之後,欲求一敗而不可得的無限感慨,不盡悲涼,實在不負劍魔「獨孤求敗」的名字。

在金庸的另一部小說《笑傲江湖》中,金庸塑造了一個鮮活的武俠人物一一東方不敗。這是一個具有非常高的普及度的武俠人物,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獨孤求敗的結局是孤獨的,因為最後陪伴他的只有一隻雕;東方不敗的結局是失敗的,因為他最終失去了日月神教教主的位子,身死名裂。去世後遭到曾經許多手下的背叛、揭發。

生前呼風喚雨,叱吒風雲;死後兩手空空,眾叛親離。

無論是獨孤求敗還是東方不敗,他們的武功在當時都可以說是絕頂。可是此二人都沒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金庸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思想呢?

在這兩部小說裡金庸沒有明確地說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在他的《倚天屠龍記》中找到答案。

《倚天屠龍記》的第二十回「與子共穴相扶將」寫到小昭和張無忌為了追蹤成昆跑進了明教光明頂的密道之中。他們不但沒有抓住成昆,反被成昆設計困在了密道之中。

由於種種機緣巧合,張無忌發現了明教的絕頂武功秘籍《乾坤大挪移》。乾坤大挪移的武功層次從低到高共分為七層。張無忌很容易地練完了一到六層,但是練到第七層時遇到了障礙,無論如何不能把第七層完全練完。所以,練到最後還剩下十九句未能照練。

這看起來,不免是一大遺憾。所以小昭就勸張無忌休息一下,養足了精神,再繼續把剩下的都練成了。

張無忌道:「我今日練成乾坤大挪移第七層心法,雖有一十九句跳過,未免略有缺陷,但正如你曲中所說:『日盈晨,月滿虧蝕。天地尚無完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想我有何福澤功德,該受這明教的神功心法?能留下一十九句練不成,那才是道理啊。」

小昭雖然聽了張無忌這樣講,可是還是接過羊皮暗暗記誦那一十九句,希望將來可以背誦給張無忌聽,讓他再繼續練。

張無忌和小昭在這裡所表現的其實是兩種人生態度,一種是儒家(或者說世俗的觀點,比較確切)的盡善盡美,一種是道家的順其自然。

這是兩種境界。這兩種態度所使用的範圍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孰優孰劣。但是在這裡金庸顯然是傾向於道家的。因金庸筆下的張無忌事事不為己甚,適可而止。

張無忌的這種不強求的性格,帶給張無忌的就是「知足不辱」。因為當年創製乾坤大挪移心法的那位高人,內力雖強,卻也未到相當於九陽神功的地步,只能練到第六層而止。他所寫的第七層心法,自己已無法修煉,只不過憑著聰明智慧,縱其想像,力求變化而己。

張無忌所練不通的那一十九句,正是那位高人單憑空想而想錯了的,似是而非,已然誤入歧途。

張無忌如存了求全之心,非練到盡善盡美不肯罷手,那麼到最後關頭便會走火入魔,若非瘋癲痴呆,便致全身癱瘓,甚至自絕經脈而亡。

結語

在金庸武俠中,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陰陽之道,五行之道和自然哲學都是融會貫通,互為表裡,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寓意深遠也正在於此。可見金庸武俠的精彩與精妙和中國古代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相關焦點

  •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鼻祖,為什麼名氣不如金庸,甚至還不及古龍
    武俠小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傳奇小說,這一時期的小說雖然不成熟,但是慢慢地經過了宋朝的發展,到達了明朝之後,開始引來了巔峰,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武俠小說,此後到了清朝和民國年間,武俠小說開始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寫作風格,比較著名的有還珠樓主。
  • 金庸武俠小說裡,有哪些傳統技藝?不僅僅只有武功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就是一個世界。這裡不僅僅只有武功和恩怨情仇,也有生活中的一些技藝。金庸先生對很多的技藝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顯然,在這裡面,也注入了他的感情。《射鵰英雄傳》張十五說書《射鵰英雄傳》的開篇,就是在紹興牛家村,而出現的人物,則是一個說書人,名叫張十五。
  • 嚴家炎談金庸小說對傳統武俠的三大革新
    金庸新武俠小說中的現代意識  談到金庸小說的突破,嚴家炎說:「金庸的新武俠,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大突破。舊武俠小說或傳統武俠小說的主題是『快意恩仇』,有武俠元素的《水滸傳》在這方面表現得很突出。  嚴先生接著說:「金庸還改變了舊武俠小說中俠客的成長模式,傳統俠客追求的是:行俠、報恩、封蔭,對威福、子女、玉帛(錢財功名利祿)看得很重,但金庸筆下的俠客卻是行俠仗義,具有獨立人性與獨立的批判精神,他們拒絕做官府的鷹犬。」我補充說:「黃天霸、展昭式的人物已不是金庸新武俠中的英雄。」
  • 鮮血梅花:對傳統武俠小說的顛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也在閱讀中收穫快樂與成長。提到武俠小說,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和古龍,他們的經典作品常出現在大熒幕上,深受觀眾喜歡。但是有這麼一部小說,他完全顛覆了經典武俠小說的套路。這就是餘華的《鮮血梅花》。按照武俠小說的套路,男主必是一出場就武功卓絕(如李尋歡、楚留香)。
  • 為何現在的武俠小說沒有再次火爆的機會了?
    武俠小說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的主要是金庸、古龍和梁羽生,他們也代表了三種迥異的風格,梁羽生的風格是偏舊式武俠小說,更多脫胎於傳統武俠小說,帶有濃厚的傳統武俠小說的風味,注重一招一式的打鬥,宣揚善惡有報的傳統道德思想,他是近代武俠小說的正宗開拓者,擁有一批比較年長的讀者粉絲。
  • 李暉︱終有襄陽城破時: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與經典化
    此外,武俠小說至少一直雄踞於非官方的暢銷榜單。這個文類與中國歷史和傳統緊密相連,是對中國文化鼎盛時期的回憶。它清晰的規範化框架,為讀者提供了故事發展的方向和意義內容——這與《紅樓夢》《水滸》等偉大的傳統小說頗為相似。隨著馮其庸、嚴家炎、陳默、劉再復、李陀、陳平原的評點研究,金庸作品的文學性與文化價值日益引起大陸讀者的重視。
  • 金庸檔案|金庸|武俠_鳳凰文化
    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勳章」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金庸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後併入華東政法大學),是香港《明報》創辦人。創作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及《越女劍》等15部武俠小說。
  • 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離世,讓人們的視線又一次聚焦回了武俠小說。界面文化為大家梳理了武俠小說的源流歷史、當今現狀,讓我們一探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因此,文言小說系統中的俠客形象,以中晚唐時期最有魅力,後世卻沒有多少新的創造。現代武俠小說出現於民國時期,這一時期的武俠被稱為「民國舊武俠」,代表人物有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武俠文學曾一度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直至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復甦。30年間,當代新派武俠小說在港臺地區發揚光大,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家鼎立,各顯神奇。
  • 曾經年少,金庸武俠小說裡的俠客夢,有多少人是熬夜讀完的?
    而對武俠小說卻一直沒產生興趣,想不到人到中年了,卻迷上了金庸武俠小說。在金庸先生構建的那個武俠世界裡,他筆下的江湖恩怨,兒女情長深深吸引了我,最近一直在讀金庸武俠小說,有時還熬夜讀,簡直快到了痴迷的地步(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似乎有點瘋狂哈)。
  • 武俠小說名家手稿任睇
    今屆書展首次以「武俠文學」為年度主題,場內展出八位武俠小說作家的珍貴藏品,包括金庸早年以筆名「樂宜」和「林歡」翻譯的英文書和創作的劇本;亦有已故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的墨寶
  • 金庸武俠世界之中的「仁義禮智信」,都有何具體表現?
    其中金庸的小說雖然說的是「江湖」,但融合了許多我國古代的文化,三教九流,醫卜星象,詩詞歌賦,棋琴書畫,甚至連烹飪都不例外——比如射鵰英雄傳中的女主角黃蓉,就曾以兩道精緻而美味的「玉笛誰家聽落梅」和「好逑湯」,徹底折服了嗜吃美食的九指神丐洪七公,這才有機會讓他傳授郭靖武功。
  • 94年前的今天,81歲開始攻讀研究生的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出生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24年3月10日】94年前的今天,81歲開始攻讀研究生的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出生金庸(1924年3月10日-),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中國新派武俠小說泰鬥。50年代起,15年間創作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業餘生活。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他創辦《明報》,「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公司在香港上市,成為億萬富翁,成為文人致富的典範,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背景關係複雜,曾參與香港基本法的制定。
  •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曾引進出版金庸武俠小說、蔡志忠漫畫
    沈昌文在一次訪談裡談到自己的經營之道:「畢竟是改革開放年頭,思想比較活躍,第一個念頭是想到港臺等境外的文化資源。比如出了房龍(美國的通俗歷史學家)的《寬容》,很轟動;後來出了金庸的武俠小說,我們強調它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意義,被批准了。」
  • 金庸武俠小說中人物的「姓名學」
    [摘要]金庸先生的武俠著作中很多名字來源即出自《詩經》、《楚辭》、《莊子》、《論語》等國學經典,有的直接隱喻歷史事件,有的相合於人物的性格,有的暗示人物命運,都有來歷且各具意義。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善於截取真實歷史事件進行再創作,不僅所取書名大氣磅礴,而且對於書中人物命名也是極具文化和歷史底蘊。
  • 武俠大師金庸,一身佛性也滿身江湖氣:他日江湖相逢,再把酒言歡
    金庸是一代人心目中的「文學」大俠,他為人們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武俠夢。那麼他的哪些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巔峰之作」這位與佛有緣的文化大師又是如何成為書劍英雄,江湖奇才的呢?接下來我們一步步走進這位文化翹楚,也是滿身江湖氣的金庸。作為金大師影響最為廣泛的作品之一,《天龍八部》並不是他的第一部小說,但這部《天龍八部》歷時四年才完成。
  •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主角 身世悽慘下場悲涼最後一個最慘
    金庸武俠小說可以說是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金庸,原名查良鏞。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與古龍、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及《越女劍》等15部武俠小說。
  • 《射鵰英雄傳》英譯者郝玉青:讀英文版的金庸也要有同樣的樂趣
    [摘要]一個作品的文化特質不會在翻譯過程中真正成為跨文化理解的障礙,反而有可能讓翻譯後的作品更加突出,體現出一種「可控」的「獨特」。人們很容易預設一個充滿當地文化特色的文本是很難翻譯的,但郝玉青認為,一個作品的文化特質不會在翻譯過程中真正成為跨文化理解的障礙,反而有可能讓翻譯後的作品更加突出,體現出一種「可控」的「獨特」。
  • 《布衣神相》開機 溫瑞安否認武俠小說式微
    對我來說,他們唯一的缺點就是長得太高了,站在我身邊很有壓力!」對幾位年輕演員而言,飾演溫公的作品,可謂圓了從小到大的武俠夢。李思陽稱,自己提前半個月便做起了案頭工作。由於李布衣的神相身份,他專程學習命相八字,力求表演時更專業,現場還小試牛刀。夏寧駿則稱自己很小就看過TVB版的《布衣神相》,賴藥兒一直是他最喜歡的角色。
  • 走進金庸的武俠世界——(紀念金庸之四)金庸小說的格局
    中國古代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門美學,而金庸又賦之於一個至美至妙,至善至惡的武林世界,那麼這橫亙古今的江湖就有了另一種唯美——誘人而多味。文學層面上,金庸武俠小說首先吸引讀者的地方,是那離奇的情節。金庸信筆所至,平地生波,左右逢源,移步換景,變幻不窮。
  • 溫瑞安的武俠小說你最喜歡哪一部,說英雄四大名捕還是神州奇俠?
    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在某些方面也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臥龍生大師名震江湖的時候,寫武俠小說的作者有數百人。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被潮流淹沒,默默無聞,成為一個二三流武俠小說名家的也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