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喜歡讀瓊瑤的愛情小說,時常為小說裡主人公的愛恨情仇或哭或笑或生愁傷神。
而對武俠小說卻一直沒產生興趣,想不到人到中年了,卻迷上了金庸武俠小說。在金庸先生構建的那個武俠世界裡,他筆下的江湖恩怨,兒女情長深深吸引了我,
最近一直在讀金庸武俠小說,有時還熬夜讀,簡直快到了痴迷的地步(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似乎有點瘋狂哈)。
或許讀金庸武俠小說,就像打遊戲那樣,將自己全身心投入進去,去感受小說世界裡的人物故事、愛恨情仇,讀者雖然不能參與其中,卻能感受到文字帶來的暢快淋漓。
《射鵰英雄傳》裡那個笨拙木訥卻武功奇高的郭靖,《神鵰俠侶》裡那個從小遭遇不幸卻最終成為神鵰大俠的楊過,《倚天屠龍記》裡那個墮入魔教卻初心不改的張無忌,《笑傲江湖》裡那個嗜酒如命卻終遇良人的令狐衝,當然還有《天龍八部》裡命運各不相同的結拜三兄弟段譽、喬峰、虛竹等等。
這些武功各異、性格各異、命運各異的主角們,不論他們有多厲害,多了不起,卻都逃不開金庸先生賦予他們的角色和命運,他們的江湖恩怨、愛恨情仇,都要聽從金庸先生的想法。
所以,我其實更想稱呼金庸先生一聲「大俠」,是他帶給了讀者一個個美好的俠客夢。金庸先生雖然不會武功,但他用一支筆就掌握了郭大俠、楊大俠、令狐大俠等一干人的生死和命運。
金庸先生從1955年創作了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起,到1970年完成最後一部武俠小說《 越女劍》,15年的時間他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把它們組合起來,就有了這樣兩句話:"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5部武俠小說分別是:
《飛狐外傳》(1960年)、《雪山飛狐》(1959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鼎記》(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書劍恩仇錄》(1955年)、《神鵰俠侶》(1959年)、《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血劍》(1956年)《鴛鴦刀》(1961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金庸小說除了書籍本身多次再版,還幾乎都改編成了影視劇,有幾部還多次翻拍,從中也可以看出金庸小說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很多網友說起自己年少時讀金庸小說的經歷,都說一看起來就停不下來,經常熬夜追,恨不能一口氣讀完了。我自己讀的過程中也有這種感覺,看到精彩處熬夜也要看完。
為什麼金庸小說會有如此大的魔力?我來說說我個人的感受。
故事情節精彩,讀來令人慾罷不能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是小說的主幹,一本小說吸不吸引人,故事情節是關鍵。
雖然武俠的世界離我們很遙遠,但正因為與現實世界很不相同,才給了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江湖恩怨,兒女情長本身就是兩個很吸睛的話題,金庸小說還結合了歷史典故,由一個主角帶出一段江湖往事,神秘莫測的武功,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從一個人延伸到一群人,從武俠延伸到愛情,從江湖延伸到歷史,將故事層層推進,一個轉折緊接另一個轉折,讀來令人慾罷不能。
人物形象眾多,塑造飽滿各有特色如果說故事情節是小說的主幹,那麼人物形象就是小說的靈魂,一本小說能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人物的形象塑造起決定作用。
金庸小說裡的人物非常多,除了男女主角,還有很多的配角,每個人物從容貌到服飾到武功,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主角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人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張無忌用一己之力拯救了明教,但在感情上面對4個都愛他的女子,他卻表現得優柔寡斷,不夠果敢;配角也有令人又愛又恨的,比如郭芙,任性驕躁的性格不討人喜歡,但卻是活得最真實自我的。
正是這些性格各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賦予了整部小說的多樣性,讓小說更加豐富和飽滿。
內容豐富多彩,讀書過程中長知識在沒有讀金庸小說之前,我以為武俠小說就是打打殺殺,沒有什麼知識含量。
但在我讀金庸小說的過程中,腦海裡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金庸先生懂得的東西這麼多?從五行八卦到詩詞歌賦,從穴位藥理到琴棋書畫,從地理位置到歷史典故,還有美食美酒、花草樹木的描寫,在他的小說裡都隨處可見。正是這些硬核知識,讓他的小說不僅擁有一個天馬行空的武俠世界,同時也擁有一個可想像觸摸的現實世界,這就讓小說更具可讀性、欣賞性。
金庸小說還有一點非常吸引人,那就是武俠世界裡的愛情故事。你認為江湖恩怨是金庸小說的主線,我卻以為,愛情故事才是金庸小說的主角。郭靖與黃蓉,楊過與小龍女,令狐衝與任盈盈,喬峰與阿朱,他們的愛情或水到渠成,或歷盡艱辛,都無不令人動容。
江湖恩怨的殘酷,兒女情長的美好,都在金庸武俠小說裡了。你們曾經年少讀金庸,而我人到中年讀金庸,箇中滋味,只能個人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