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這一天是團圓的一天,家人歡聚一堂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場景非常的溫馨,由於中秋佳節的美好寓意,在東亞的文化圈中很多國家都有中秋節,比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他們也都在農曆8月15日這天過中秋節。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很多,比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唐玄宗漫遊月宮等,這一切都代表了古人對月亮的美好嚮往,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探月工程也成功實行,嫦娥三號、五號成功升空並在月球表面降落,還帶回了月球的樣本,中國千年的奔月夢想終於成了現實。
從人類第一次登月開始,人們就知道月球表面很多環形山,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美,這也造成了月亮看起來有明有暗,而吳剛折桂的故事也就源於此,吳剛折桂就是吳剛伐桂 ,古代人們在看月亮上的陰影的時候,很像一棵大樹,樹底下有個人,看起來好像在砍樹,這就是吳剛伐桂最初的由來吧,但是有個地方解釋不通,就算月亮上的陰影是一棵大樹,為什麼偏偏是桂樹呢?
很多人都認為吳剛伐桂的傳說來源於《山海經》,但實際上《山海經》中沒有吳剛,而只有一個吳權,這個吳權也沒有伐桂: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這裡的記載跟吳剛沒有半點關係,跟月亮也沒有關係。至於說吳權的妻子因為內疚,又無顏去見丈夫,便派兒子去月宮。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變成了蛇,代母受過,日日陪伴著吳剛伐桂,這些都是後來的傳說。
最早說月亮上有桂樹的是《淮南子》,《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但也沒有關於吳剛的傳說,到了唐朝,吳剛伐桂的故事才出現,《酉陽雜俎》說:「舊傳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道有過,謫令伐樹。」
唐朝的《酉陽雜俎》說月中有桂是以前的傳說,大概取自《淮南子》,而吳剛伐桂在這本書裡也有了清晰的記載,是因為吳剛學道成仙的時候犯了錯,這才讓他伐桂,而且吳剛每砍一刀,桂樹都會癒合,也就說桂樹是砍不斷的。
而在其他版本的吳剛傳說中,不管是吳剛是南天門的將軍與嫦娥有戀情,還是貪婪的民間財主,最後的懲罰都是砍桂樹,而且桂樹總也砍不斷,懲罰一個人做事情,但事情永遠也做不完,這或許是最大的懲罰吧。
吳剛的傳說搞清楚了,那麼月亮上的桂樹到底哪裡來的?
這跟桂樹中的一個品種有關,那就是月桂,月桂之所以叫月桂,並不是因為是月亮上的桂樹,而是它每個月開一次花,跟月亮每個月圓缺呼應,因此被稱為月桂,明朝王象晉創作《二如亭群芳譜》中有記載桂樹有:「有秋花、春花、四季花、逐月花者」。這裡的逐月花就是月桂,明朝名臣李東陽《蔣御醫黃頭月桂圖》:一月一花開,開時月常好,這都說明月桂在古代很常見,而且這種月桂在浙江、福建一代居多,吳剛伐桂應該是一個南方的傳說。
當然,僅僅是每個月開一次花,跟月亮圓缺吻合併不能讓桂樹成為仙樹,還要加上桂樹的藥用價值,《說文解字》中桂的解釋是「百藥之長」。《本草綱目》中引用《本經》的說法,認為桂的藥用價值為:「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有如此好的療效,古代人肯定認為桂樹是仙樹,畢竟能夠治百病並且養精神的藥材不多,而且還能夠保持年輕,比現在的保健品效果好多了,再加上桂樹有166個品種,其中有一個月桂還月月開花,自然也就是成為月中仙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