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一般的印象中,無論是道士還是尼姑,都是不可結婚的,這其實是一種不太正確的看法。
實際上真正不準和尚娶妻生子的要求,只在明清時期出現過,講究一個「六根清淨」。甚至不準親近女色這一條規矩,更是當初南梁孝武帝定下的,而非佛教典籍規定,像是佛教中的密宗、禪宗等都是可以結婚的。
至於道教,不說人家根本沒這要求,純屬是道士為了追求大道自己不願意受世俗所困;光是那些在家修行的居士,結婚的可不要太多。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文人其實都是居士,比如說李白、蘇軾、唐寅等,這也是為何會出現標題那個女道士戀上高僧之事。
唐朝,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風氣最為開放的一個朝代,這種開放還在男女關係方面體現的尤為突出,順便帶著道觀有了點別的意味。唐朝的道觀,尤其是女道觀,一方面特別受當時小姐、貴婦的信賴,她們經常會選擇在道觀與他人私會,或藉由女道身份來掩飾自己。比如說太平公主、武則天、楊貴妃等都曾入過道觀。
另一方面,道觀又成了一些女子為了躲避世俗的避難處。比如說唐朝著名女詩人魚幼薇,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魚玄機,她在長安鹹宜觀中不知惹下了多少風流韻事;再比如說,今天我們故事的女主角,跟魚玄機同為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的李冶。
李冶年少聰慧,在6歲那年就寫下了一首贊詠薔薇的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但他的父親卻十分不喜,因為「架卻」通「嫁卻」,小小年紀就知男女婚嫁之事,肯定不安於室,因此生氣地說:「必失行婦也。」
也因此,在李冶11歲之時,就被送去玉真觀出家為女道士。但上面也說了,唐朝女道觀是個什麼情況,大家都懂,李冶天天被這樣的環境所薰陶,日積月累的,倒真如他父親當年所言一般,行事開始放誕起來。當時文壇的許多著名文人,比如說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陸羽、釋皎然、劉長卿等等,都跟她相交甚篤。
或許文人交流多了,李冶就開始厭煩起來,她突然轉變喜好,戀上一位高僧。只不過高僧之所以稱之為高僧,自然不是一般普通僧侶可以相比,他更能堅定自己的信念,也更能抵禦外界的誘惑。高僧毫不留情的拒絕了李冶。
這可讓一向在男女關係上順風順水的李冶摔了個大跟頭,她非常氣憤,決定用詩句作為回擊,於是寫下了那首傳頌千年的奇詩《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這詩一共4句,句句都仿佛是最惡毒的詛咒:最近又最遠的東與西讓人求而不得;看似清淺實則深不可測的溪水讓人捉摸不透;明亮的日月卻是高高懸掛著讓人觸碰不到;最後一句則最狠,夫妻明明是最為親近之人,李冶卻祝福高僧日後跟最為親近之人相敬如賓,生疏無比。這是自己求不得就讓別人也不能幸福啊。
不過之後李冶的下場也不太好,她因名聲太過,在貞元年間被唐代宗李豫召進宮廷。李豫去世後,他的兒子唐德宗李适卻不是個好相與的,在公元784年將李冶亂棒撲殺,去世之時李冶僅為五十餘歲。
參考資料:《八至》、《華夏五千年名人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