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講,地水火風空見識居然只是虛妄而已,為什麼?

2021-01-10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卷四》講解27

首先佛講了一下,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就說,雖然如來藏不是萬法,但是可以隨緣發揮萬法。就是要套這個。為什麼這樣呢?下面一系列又是從道理上來講的: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他講了七個方面,打比方說這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些現象,比如:日照的時候則隨緣顯現明相,雲霧屯積的時候則隨緣顯現暗相,雲霧屯積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因為霧霾多了,也不知道晴,也不知道雲了。生活在海邊的人特別容易見到雲一下子壓下來的感覺,我在普陀山的那幾年就是這樣的。

雲壓下來的時候,這裡講到的雲霧屯積的時候,就好像雲彩就壓到山了,就靠著山過來,到了普陀山;然後馬上是雷鳴電閃,傾盆大雨;雨過天晴以後又是一番情形,清爽得就像一幅水彩畫一樣。我那個時候就最思念家鄉,還給寫了一封信,說我已經出家,你們不要緊張,我把這風景還給描繪了一番。

清清楚楚記得,這裡講到的情形都能夠感知得到,雲屯就是烏雲壓頂的時候。風搖則動,霽澄則清。風吹搖動的時候,隨風緣顯現動相;霽澄的時候,隨因緣顯現清相;地氣上蒸,凝聚的時候,隨因緣顯現濁相;灰土積得多的時候,隨因緣就顯現霾相;水澄淨的時候,隨澄緣就顯現映相。

水澄成映,就等於說海水安穩下來以後,所有的萬事萬物都在裡面能映現出來一樣。這七個類別在用比喻,比喻這個虛空體就如同如來藏性,從空的層面來講,所以故說體非群相。從不空的層面來講,所有隨緣諸相的發揮都不拒它發揮,拒就是說為難、妨礙的意思,就是如來藏這個體可以隨緣發揮一切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之相。

但是,雖然這個虛空不是明的,所以虛空是明的嗎?不是明的,它隨太陽,借太陽照的緣,就有明相顯現,這就叫做而不拒群相發揮。後面的虛空也不是暗的,也能成暗之相。借這個道理的話,虛空也不是水,就能成水之相。如來藏不是水,能成水之相,如來藏不是火,能成火之相,可以群相發揮。

所以這裡是借日和水是哪裡來的,一般我們不是說從太陰取得,太陰精,從太陰、月亮上取的。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就是說這七個方面,顯現的明暗、動乃至霾、塵等等這些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就是比如說明這個相,是由太陽有,還是由虛空生的?下面這一段經文就是說其他的用日來代表。

這就講到,且日照時,既是日明,換到前面,這個明的有為相,為因日生,為因空有?就是這個意思,等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樣的道理,這一段經文。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講解: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是什麼東西?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88課聽經言教,雖然我們很多時候也是害怕大家陷入到這樣的窠臼,而提倡不能夠執著於文字,應真修實悟,老實念佛,可是經教的功德,在我們初邁步的時候也是必由之路。特別是我們一路講過來,大的板塊內從四科,還記得我們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樣地去層層地去分析,就是他這個經文法義的展示,跟我們現前現實社會的這個現前人生的對照,可以源源不斷地把我們這個曾經無暇顧及的虛幻之境給它真實地揭露出來,把我們的身心扶持在這個認知層面。所以越是對於經教的這種展開,一個必然的功德是什麼呢?
  • 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七大入圓通法門(20)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若以地大堅固性來觀修,地性堅礙非通達,是有為法而非無為聖性,如何獲得圓通呢?」持地菩薩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而成就無上道。這個地性入圓通法門,對於初發心者而言,難度就在於「有為非聖性」。
  • 楞嚴經·卷三|小結、及讀者討論與互動(29)
    李四對他說:「這些年,你不過是一直繞著地球打圈圈而已。而且地球,本來就是在太空中的呀。」不明白真心本性的道理,就是這樣的盲修瞎練,蹉跎了一生。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第三卷的脈絡相當清晰。首先,觀照六入,看看六根的真相。
  • 佛教中「地水火風」這四大講的是什麼?看師父教你用楞嚴經解答
    《楞嚴經·卷四》講解10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就是說這個空,本來是空的慢慢生搖,對於此搖動,這是動相,又有了靜相,也是相對靜止的東西。為什麼這裡講到說彼金寶者呢?就是這個金寶是地大,堅固性的精華,實質上就是我們的妄覺,一念更想知道,不斷地兩個相更在一起就跟起了肉繭一樣。我不知道我這個比喻你們能不能聽得懂,就等於說本來是嫩肉軟肉,現在相互久了就成了繭、老繭,越來越堅固,就成了地相,風輪之相出現了金輪保持國土,就是我們的堅固性。因為風不是還是轉的、動的,堅固性就慢慢越來越不動,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動不了。
  • 楞嚴咒的秘密之:楞嚴咒為什麼要安排在楞嚴經的第七卷
    於是在某些名師的影響下,不少的人會認為楞嚴咒才是楞嚴經的核心,而楞嚴經文是用來解釋楞嚴咒的。他們會習慣地認為楞嚴咒有著強大而神秘的力量,會幫他們完成心中的願求。於是也就會有不少的人,不讀經文而只是誦讀楞嚴咒。那麼楞嚴咒真得會有強大而神秘的力量嗎?
  • 為什麼如來藏中,不能說水火相容不相容?能夠說清楚的人並不多
    《楞嚴經·卷四》講解29觀性,本性而言,觀它的本性而言的話,原來就是純真的、唯一的,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唯一的妙覺圓明真心,沒有這個地水火風等諸大出現,你還怎麼去問它相容不相容呢?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 背誦楞嚴經,學習耳入虛妄,卻聯想到了行陰之流性
    東開背經50: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
  • 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讓你找到真實的自己
    今天給大家介紹佛教三大經典:《楞嚴經》、《心經》、《金剛經》。1、《楞嚴經》《楞嚴經》又叫《大佛頂經》,由唐般刺密諦譯,唐中宗元年,般刺密諦口誦,沙門懷迪證譯。《楞嚴經》來之不易,般刺密帝為了惠及中土之人,把《楞嚴經》藏在身上,不料卻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不允許出境傳授。
  • 《楞嚴經》釋疑:楞嚴經怎麼背誦
    其實楞嚴經的背誦方法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背誦楞嚴經的經驗分享一下,到時候諸位師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方法修行。下面就是末學的背誦楞嚴經的方法和經驗:1、基礎之一(楞嚴咒先背熟;楞嚴咒熟背後可增強背經信心,同時亦可得咒力加持)儘量每天堅持拜佛 拜懺 以消業積福 祛除我慢2、儘量一心不亂,嚴持淨戒,恭讀全經100部以上(以達到經文熟練,消除文字障) 經文熟練後,法師警示我們一定要避免讀三句經(如是我聞,一片妄想,信受奉行),若伏滅妄想,心定在經文上,功德不可思議。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歷代高僧對《楞嚴經》之評價
    大師徵引《楞嚴經》之文詳見於《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  北宋·文遂大師之深究:  文遂禪師,杭州人,嘗深究《楞嚴經》,謁己師述己之所業心得,深符經旨。師云:《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遂云:是。師云:明還甚麼?遂云:明還日輪。師云:日還甚麼?遂懵然無對,師誡令其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請益,始忘知解。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為什麼五陰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呢?「五陰」是色、受、想、行、識, 本來是世間有為之法,而這世間有為之法,為什麼叫做如來藏性呢?既然世間有為之法就是如來藏性,必須要提出一個理由來,所以世尊就發起徵問來說明。「陰」是蓋覆的意思;有五種法蓋覆真性,所以叫做「五陰」。「五陰」的新譯,叫做「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就是積聚有為法。
  • 《楞嚴經》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等,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唯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淨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那麼初學者,一定是可以明確地理解「開悟」這個概念的。沒有不想開悟的初學者,都想開悟,只是往往卻把最為關鍵的第一步給忽視了。要想開悟,那麼第一步就是給「開悟」一個明確的定義。如果連「開悟」的概念都是模糊的、都是抽象的,那麼開悟又何從談起。「開悟」從字面的意思,應當是開啟智慧,悟明道理。那麼「開悟」是否就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 《楞嚴經素解》卷十:把四大當主宰,叩拜火叩拜水,叩拜風叩拜地
    識陰的第五中邪見:把地水火風四大當成了脫生死的根本,生化萬事萬物的根本;而全然不知如來藏為何物。萬法唯心造,不是追逐於心,而是追逐於四大和合之物。這是完全顛倒的邪見。崇拜地水火風,以為萬化的主宰。佛又說道:「阿難你應當知曉,此修禪定的善男子已經窮盡行陰而歸於空,行陰透盡而識陰顯現還元。
  • 楞嚴經解釋:楞嚴咒功德利益讀誦
    諸位師兄都知道誦持楞嚴咒語會得到無上的功德和福報,那是因為和楞嚴咒在佛學中的地位有很大的關係,楞嚴咒被奉為萬咒之王,同時也是佛學中最重要,最長的一個咒語,很多人都是喜歡將楞嚴咒做成護身符一樣的存在,他們將楞嚴咒製作成可佩戴的視頻,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有時候它們的家裡也會懸掛上楞嚴咒,以此來達到退避諸邪和保一家安寧的目的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
    像《楞嚴經》這樣的深奧經典,都是有極大善根的人才會堅持學完的。能聽到楞嚴經名字的人都是有極大福報的。聽到了能學習的就更少了,學習能堅持到底的就少之又少了。能讀到此處的同修們,千萬不要生退心啊,繼續堅持下去。P72【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咒背誦方法
    楞嚴咒出自《楞嚴經》,全稱「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藍無上神咒」。《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長者(2622字),佛經上說這個咒關係整個佛教的興衰,加持力量無比強大。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誦楞嚴咒,就是正法存在。在寺廟中,《楞嚴咒》是早課的必誦之咒。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1935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經是如何輾轉來到我國的?
    不過呢,我以前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接觸過一部非常了不得的經典,這部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所以不論是否經過灌頂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沒有佛學基礎,我個人還是不建議學習的,這部經典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者《首楞嚴經》。
  • 誦楞嚴咒好處多,看看《楞嚴經》裡怎麼說?
    在《楞嚴經》中佛告訴弟子們,末法時期想有禪定,不誦楞嚴咒無有是處。可見楞嚴咒對我們有多麼的重要,法師也常說:誦楞嚴咒,下下根基增長,上上根基成就,我們業障如猛風吹沙一樣,日漸消損!好像開水澆冰,慢慢就化了,不知不覺中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不知不覺你業障消了,不知不覺你有智慧了,不知不覺你做到了,不知不覺你莊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