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呼籲對於科學研究工作眼光要看得遠一點
院長郭沫若在《科學通報》1月號上發表題為《光榮屬於科學研究者》的文章。文中指出:科學研究自然是應該和實際配合的,但其中有種種不同的歷程。有的研究和實用的歷程很短,成果立即可見諸實用;有的卻有相當長遠的歷程,一時看不出成效來。例如原子能、宇宙線及其他純理論的科學研究,不能期待今天從事研究,明天就見諸實用。一件重要的發明發現,不知道要費多少年月、多少人的心血才能完成。而各種科學部門的研究都是有機地聯繫的,某一部門中的發明發現,也必須有其它部門的同一水平的成就以為條件,才能獲得。對於科學研究,無論內外行,懷著急躁的心情期待是不妥當的。眼光要看得遠一點,算計要打得長一點。科學家自己要成功一門研究,有時要經過許多迂迥曲折的道路,要把自己的生命放進科學研究裡去。國家的科學行政也應該把比較長遠的算計放進科學研究裡去。中國科學家們逐步由個人主義走向集體主義,一方面渴想和實際配合,另一方面也渴想把水平提高。這可以說是一年多來,中國科學界的一項重要的收穫。但無可諱言,對於科學和科學研究,無論內外行,都還不夠十分重視。眼光有時太短,而算計有時打得太緊。
郭在文中明確提出了在科學研究工作中要注意理論與應用、國家目前需要與長遠需要的適當配合。這一帶有方針性的見解,也體現在他向政務院第70次政務會議所做的《中國科學院1950年工作總結與1951年工作計劃要點》中。
陳煥鏞率團參加南亞栽培植物學術討論會
1月12日至15日,「南亞栽培植物的來源及分布」學術討論會在印度新德裡舉行。應印度遺傳育種學會邀請,科學院派出由陳煥鏞(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吳徵鎰(院植物分類所研究員、副所長)、侯學煜(院植物分類所副研究員)和徐仁(教授,在印度勒克瑙大學指導研究)組成的代表團參加會議,團長為陳煥鏞。討論會旨在總結在亞洲南部栽培植物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並進一步推動有關分類學、細胞遺傳學和育種基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討論會結束後,代表團在印度各地訪問了近30所研究機構與大學,同印度科學工作者進行了廣泛接觸和學術交流,介紹新中國和科學院的情況。代表團回國後,將所見所聞整理發表了《印度農業和林業研究教學機構概況》、《印度植物學研究趨向》、《印度一般科研情況》、《印度農業的某些問題》等文章。這是建院以後,首次派出代表團到非社會主義國家參加學術會議。
提出1951年科學院的重點研究工作
2月2日,經政務院第70次政務會議批准的《中國科學院1950年工作總結與1951年工作計劃要點》提出:科學院1951年的研究工作計劃,應根據下列三個條件作有重點的發展。應該使主觀力量與客觀要求,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國家目前需要與長遠需要都取得適當的配合。據此,確定了1951年的研究工作重點:(1)地質研究,著重於地層結構與礦藏分布的關係,大量派員勘探礦藏,以配合國家開發資源的需要。(2)近代物理研究,充實各種設備,準備研究原子核的構造及原子能原理的基本條件。(3)應用物理的研究,繼續光譜研究並適應工業、農業、衛生、水利各部門關於光學方面的需要,建立光學實驗工廠,製造顯微鏡、經緯儀、水平儀等光學儀器。(4)實驗生物的研究,適應農業建設的需要,研究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是棉蚜和糧食害蟲的防治。(5)地球物理的研究,適應國防需要,將地球物理所氣象組與軍事系統合作,加強氣象方面觀測與研究。(6)語言研究,著重於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和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為落實上述重點工作,將從物質和人力配備上給予保證。
確定西郊中關村為新院址
早在1950年8月24日的院務匯報會上,提出可能作為新院址的地方有四處,一是圓明園附近;二是西郊公園附近;三是海澱鎮以東,京綏鐵路以西,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北邊的土地;四是西郊公園以南,阜成門外法國教堂以北土地。會議決定由錢三強去清華大學請兩位建築專家,會同陸學善等到上述四處先行了解情況。幾經踏勘和比較,並與各有關部門協商後,才確定以中關村一帶為新院址。1951年2月3日,院長會議討論第一期基建計劃,決定近代物理所、社會所等在中關村建樓,當年年底即開工。1952年2月,院長會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建築委員會暫行規程》,指定吳有訓副院長為建築委員會主任,陶孟和、竺可楨為副主任,錢三強、曹日昌任秘書。1954年5月27日,吳有訓主持建築委員會會議討論了永久院址中關村1955-1957年的建設規劃。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成立
1月22日,郭沫若批准試用《中國科學院圖書委員會組織規程》(草案)。委員會在院長直接領導下負責計劃並推進各地區院屬圖書館的發展,審定及解釋圖書統一管理規則,擬定各單位圖書經費的分配比例,審核全院圖書徵購與交換方針等。2月3日,院長會議決定將辦公廳圖書管理處改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直屬院長領導。館長由副院長陶孟和兼任。院圖書館除繼續承擔原有任務外,還根據院長批准的《進行本院圖書分類統一方案》,組織科學圖書分類委員會,聘請各學科科學家43人為委員,討論確定編製圖書分類法的指導思想和體系結構。6月18日,陶孟和著手組織起草《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暫行組織規程》,經試行和不斷修正後,於1954年7月6日經院務常務會議通過。
周恩來總理籤發關於科學研究工作的指示
3月5日,周恩來籤發政務院關於科學研究工作的指示。為了加強科學院對工業、農業、衛生、教育、國防各部門的聯繫,以便計劃與指導全國的科學研究事業,《指示》中規定:(1)各部門舉行的各種專業會議,凡與科學研究有關者,應邀請科學院派專人參加,並將會議主要內容儘早通知科學院,使有時間加以研究並在會上提出意見。會議資料應送科學院一份。(2)各部門所領導的科學研究機構,在制訂研究計劃時應與科學院取得聯繫,並定期將研究情況副本送致科學院,以使科學院對全國科學事業有全面了解。科學院應儘量給予各部門研究機構業務上技術上的指導與協助。(3)科學院應注意有系統地宣傳中國和外國科學研究的成果,並建議各生產部門和教育部門採擇應用,或建議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對於這些成果的進一步的研究。各部門在採用和推廣科學新成就,改正違背科學的舊習慣的問題上,應與科學院積極合作。(4)科學院應注意有系統地調查各生產部門對於科學研究的需要,並力求使自己的和全國科學研究人員的工作計劃適應這些需要。為了這個目的,科學院得在必要時召集全國科學研究人員會議,宣布全國科學研究工作的任務,並要求各有關部門的協助。
組織工作隊首次進行西藏綜合考察
為了充分了解西藏地區的情況,以備將來有步驟地發展西藏的經濟和文化建設事業,中央人民政府委託科學院組織西藏工作隊進行綜合考察工作。工作隊第一批入藏人員48人,以地質所研究員李璞為隊長,以中央電影局藝術處處長方徨為副隊長,於6月7日離開北京。第二批11人,由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連捷率領,於1952年6月25日離京。工作隊分地質地理、農業氣象、語言文藝、社會科學、醫藥等5個組,工作隊員除來自科學院有關研究所外,北大、清華、燕京大學、重慶大學、北京農業大學、西南地質調查所、中央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也派員參加。工作隊在金沙江以西,日喀則以東,雅魯藏布江流域以及唐古喇山以南的地區進行了兩年考察,1953年9月19日返抵北京,並於9月29日召開工作匯報會議。工作隊通過兩年工作,對康藏高原的自然和社會情況有了初步認識。在地質地理方面,發現28種礦產,對各礦區的蘊藏量作了初步估計,採集巖石、化石及礦物標本4千號;調查了甘孜至德格間的土地利用情況;測定了甘孜等5處經緯點。農業氣象方面,採集了數百種土壤、植物、農作物、畜產標本及作物、蔬菜種子;繪製森林、牧場與耕地分布地形圖及平面圖數百幅;對水力蘊藏量作了估計;還在拉薩進行一年多作物蔬菜栽培試驗。語言文藝方面,對藏語語音、語法有了進一步理解。醫藥方面,採集藏藥材標本80餘種。社會歷史方面,收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的有關史料。工作隊對西藏農、林、牧業與手工業生產以及醫藥衛生工作提出了建議。工作隊李璞和蕭前椿等還在《科學通報》發表了《康藏高原自然情況和資源的介紹》、《西藏高原的自然環境與農林牧業》等工作報告。這是中國科學家對西藏地區首次進行的多學科聯合考察。
工學實驗館研製成功球墨鑄鐵
7月11日,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研製球墨鑄鐵取得完全成功。球狀石墨鑄鐵是一種新的特殊鑄鐵,所含石墨呈球狀。其抗拉強度可達每平方米10萬磅,延伸度可達5%,遠較普通鑄鐵為優。當時各國均在試驗階段,尚未作大規模應用。工學實驗館於1950年7月開始研究,安排了球化劑熔制、球化劑和墨化劑加入方法等八個方面的工作。先後共試製83次,製成鑄件6噸。所熔制的鎂合金有銅鎂、鎳鎂、矽鐵鎳鎂、矽鐵鎂等4類。球墨鑄鐵是一種新的工業材料。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工業,對鑄鋼和延性鑄鐵需要量很大,生產所需的設備比較貴,難以增加產量,而球墨鑄鐵在有技術指導的普通翻砂廠均可製造,所需設備及主要原料均較簡單,又便於運輸。國內各地有關企業紛紛到工學館學習製造球墨鑄鐵的技術方法。根據科學院指示,該館擬定了推廣辦法。該研究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三等獎。
院派首批留學生赴蘇聯
8月12日和18日,院派送留學蘇聯的黃祖洽、梅鎮彤(女)、馮康、劉國光和陶宏、謝蘊才、徐敘瑢等7人,分兩批離開北京。這是中國科學院建立後第一次派遣出國留學生。早在1950年2月,院國際聯絡局就開始考慮派送人員赴蘇聯留學。當時確定的派送原則為:被派遣者已有研究工作能力的表現,能閱讀俄文科學文獻;選讀科目為國家必需的,而蘇聯有地方有人可學。同年7月17日,聯絡局擬出《中國科學院派遣研究人員留學計劃大綱草案》,指出派送留學生的目的是學習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以期提高中國科學研究的水平,並促進國家生產建設事業的發展;派往國家暫以蘇聯為限;名額為10人 ;學習科目或專業有原子核物理學、低溫物理學、接觸劑(催化劑)化學、反應動力學、米丘林生物學、冶金學、物理採礦等;學習期限1至2年。隨後進行了選拔工作,經人事部與教育部審查、考試,最後核定上述黃祖洽等7人。他們學習的專業,與原定派遣計劃大綱所述有些變動,計物理學、化學各2人,數學、生理學、計劃經濟各1人。此後,特別是1956年至1960年,科學院又派遣大批留學生去蘇聯和東歐國家學習進修。這些留學生後來大多數成為各研究所的研究骨幹。
建立全國菌種保藏的中心組織
10月23日,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成立。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與人類的生活有很大關係。它們之中,有的是人畜和農作物病害的病原;有的可以應用於防疫、除蟲、製藥、釀造以及化工方面。過去國內缺乏一個菌種保藏和交換的中心組織,菌種都由各地機構自行保藏,彼此缺乏聯繫,交換或索取菌種頗為不便。3月19日,副院長竺可楨召開菌種保藏問題座談會,與會者一致要求建立菌種保藏的中心組織,並推選科學院、衛生部、農業部、北京農業大學、協和醫院、中央衛生研究院、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北京工業試驗所等10個單位共同負責籌備。3月26日,菌種保藏中心籌備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一致同意總中心直屬科學院,由科學院聘請專家組成委員會指導中心的工作,以在京委員為常務委員。委員會指導菌種保藏中心進行調查全國各地現有菌種保藏情況;逐步收集或自製一部分標本;委託專家進行菌種鑑定工作;制訂有關菌種供應及交換的規程條例等。4月7日,院長會議通過成立「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及委員名單。會後與有關部門商定,以湯飛凡(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為主任委員。委員會成立後,在西郊公園(現北京動物園)內設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