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高煦:蓄謀多年終起兵,一仗未打就投降

2021-01-09 田際雲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21歲的朱棣在獲封燕王的爵位10年後,離開應天府(今南京),來到自己的藩國北平(今北京)。

明朝的親王除了擁有藩府之外,只能掌握少數的護衛軍(少的三千人,多則一萬五千人),沒有封地和臣民,不得幹預地方事務。不過每個藩王每年可以獲得俸祿一萬石糧食(約合現在59萬公斤;洪武初期親王的年俸祿是五萬石),而郡王的年俸祿糧食兩千石(約合11萬8千公斤)。

後人統計,明朝共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而郡王則有多達九百多位。《太祖實錄》記載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糧食總收入為3278萬9800石。單純給這些皇親國戚的糧食俸祿,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啊。

朱元璋分封諸王是為了維護朱家皇朝,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一旦朝廷遇到危機,各地親王不僅要帶領護衛出徵,更可以調遣藩國的官兵。在幾個邊防重地,朱元璋安排了器重幾個兒子做親王:一個是藩國為太原的晉王朱棡、一個是藩國為北平的燕王朱棣。均可以指揮邊防大軍,築城屯田。

來到北平後的燕王朱棣收到了第四個孩子、第二個兒子:朱高煦。

1380年出生的朱高煦有兩個姐姐:永安公主朱玉英(1377年出生)和永平公主朱月貴(1379年出生),一個哥哥明朝第四個皇帝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出生)。朱高煦出生後,燕王朱棣先後又有了第五、六個孩子分別是:趙王朱高燧(1383年出生)、出生幾個月夭折的弟弟朱高爔(1392年出生)。

朱高煦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不學無術的皇室子弟朱高煦

關於朱高煦介紹的文獻資料和民間故事很多,例如《明史》中有《朱高煦傳》,電視劇有《大明風華》,甚至蕭逸的武俠小說《飲馬流花河》也提到了朱高煦。不再贅述。

據介紹,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好勇鬥武。在京城(順天府)同秦王、晉王、燕王、周王等四個王子的世子學習期間,不肯學習且言行輕佻,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後非常厭惡。不過,終究時候自家子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煦還是被封為高陽郡王。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於是朝臣舉以責燕。

意思是說: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繼位,朱高煦與兄長朱高熾一同去南京。舅舅徐輝祖(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的長子)見到朱高煦遊手好閒,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誡他。朱高煦非但不聽,還盜走徐輝祖心愛的寶馬,渡江返回北平。在回北平的路上,朱高煦無辜殺死很多官民,還在涿州擊殺驛丞,朝臣都因此指責燕王。

不過,沒有等到朝廷的問責,明朝就內亂了。

朱高煦雖紈絝,卻是打仗好手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次子朱高煦作為前鋒隨軍出徵。

明建文二年(1400年),明建文帝派大將李景隆率軍60萬人從山東德州出發進攻北平,燕王朱棣率馬步軍10萬迎戰。兩軍在在白溝河(今雄安新區一帶)進行了數日的鏖戰。在此次戰役中,朱棣差點被李景隆擒獲。得虧大風吹折李景隆的將旗,導致建文帝大軍騷動。朱棣順勢派朱高煦率精騎衝陣,斬殺李景隆多個部將,才衝散建文帝軍隊。經此一役,燕王朱棣也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白溝河再次成為焦點。在上一篇文章中,特意提到該區域曾經是宋遼的國界線,楊六郎還曾經在此鎮守。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並將必爭之地。

在幾個月後的東昌戰役中,燕王大將張玉戰死,朱高煦再次率軍趕至,將朱棣救出;2年後的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再次大敗,又得虧朱高煦率軍趕到。

總之,朱高煦是個悍將,屢立戰功,卻狂妄自負,恃功驕縱明目張胆做了很多不法的壞事。

意圖取代太子,被皇帝徙封到樂安州

朱高煦常以唐太宗自比,來抒發他要奪位的豪情。永樂二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朱高煦封漢王,藩國雲南,朱高煦不肯就藩。永樂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願前往,還私自招募精兵三千人,還當眾擊殺朝中軍官兵馬指揮使徐野驢。

朱高煦認為自己應該立為太子。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朱高熾,致使明朝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冤死,明朝五朝重臣黃淮入獄。

明成祖朱棣在得知朱高煦一系列違法事情後,非常生氣,將其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極力求情。朱棣心軟,只是誅殺了朱高煦幾個親信。隨後的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將朱高煦徙封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

宋元以及明初期,惠民還叫「棣州」,永樂元年為了避開明成祖朱棣的名諱,改棣州為樂安州,轄陽信縣、海豐縣、樂陵縣、商河縣等四縣,歸濟南府管轄。

朱高煦到達樂安州後,心懷怨念,更加著急地策劃謀反。雖然,皇太子朱高熾雖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又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京城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由於行動倉猝,沒有成功。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起兵造反,惹來皇帝御駕親徵

朱高煦認為宣宗軟弱無能,是起兵的好時機。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掠奪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起兵造反。

明宣宗開始不忍用兵,還賜書信給朱高煦。不過,朱高煦將送信的人斥責一頓,還寫了一封痛斥皇帝的信。明宣宗才嘆道:「漢王果然謀反了」,於是決定御駕親徵平叛。

御駕親徵前,朱瞻基曾詢問是身邊大臣,朱高煦下一步會怎麼應對?有人說朱高煦在南京多年,起事後必將直奔南京,然後利用長江天險對抗,朝廷應該儘快發兵控制南京;也有人說,朱高煦會利用山東和朝廷打持久戰,控制濟南城就顯得尤其重要。

明宣宗朱瞻基則認為,朱高煦身邊的親信都是樂安州人,這些人「生於斯長於斯」(咦,跟現在的惠民人一樣,大多數人戀家,不肯離開),不會跟隨朱高煦去南京;其次,朱高煦參加過靖難之役,對濟南城的堅固程度很清楚;因此朱高煦會死守樂安。

發現明朝皇帝挺喜歡御駕親徵的,就跟清朝皇帝喜歡下江南一樣。這應該是朱棣留給後人的印象,建文帝當初就是沒親徵,派李景隆統籌大軍,結果被朱棣打敗了。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一仗未打就開城投降 ,一場虎頭蛇尾的造反

朱瞻基果然沒猜錯,朱高煦依舊在原地駐守。

宣德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明宣宗討逆大軍的先鋒隊(兩萬人)首先抵達樂安州。在遵照明宣宗朱瞻基旨意,對朱高煦投降未成;而朱高煦則下戰書,約定明晨開戰。

宣宗得報後命大軍疾行,翌日抵達,將樂安洲團團包圍。為了震懾叛軍,宣宗命神機營發射銃箭。

神機營是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另外兩個是五軍營、三千營)之一,創建於永樂八年(1410年),是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官兵5000人,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後期又添置火繩槍,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徵戰」的重任。

不過那時候的火銃沒啥射擊精度,射程最多五十步內,對於不披甲的目標殺傷力不比弩箭強,更多是心理震懾作用。

總之,火槍火銃聲大作,聲震四野。宣宗再次把勸降書信射入城內,朱高煦仍不理會。不過,城內叛軍見到這樣的聲勢可是真怕了,幾個部將合謀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

朱高煦得悉後大驚,急忙派人到行營面見宣宗,表示明日就出城投降。宣宗允諾。

當夜,朱高煦取出積累的兵器與凡謀議交通文書,全部毀掉,史書記載「城中通夕火光照明」。聽說朱高煦要出城投降,王斌等手下大臣一再阻止,說寧可一戰而死,束手就擒是恥辱。朱高煦則稱:「樂安是彈丸之地,無險可據」。當看到旗下群臣力阻,朱高煦假意回到漢王府,暗中從小路出城投降。

被囚禁後還用腿絆皇帝,被活活烤死在大缸裡

朱高煦出城後,明朝大臣紛紛上疏請求用重典。宣宗卻阻止,將群臣彈劾奏摺展示給朱高煦。朱高煦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

明宣宗命朱高煦寫書,召諸子同歸京師。同時,改樂安州為武定州。

隨後,朱高煦和他的隨從一起被解回京師,並將其軟禁於皇城內。

宣德四年四月的一天,明宣德朱瞻基帶著一眾侍衛來看被軟禁三年之久的朱高煦是否有所悔過。

朱高煦看到皇帝來探望自己,卻感覺受到屈辱,滿懷恨意的他突然一腳勾倒了朱瞻基。明宣宗大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蓋住朱高煦。

畢竟是武將出身,46歲的朱高煦居然硬著脖子將銅缸頂起。明宣宗命人取來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

隨後,宣宗下旨處死朱高煦的妻子漢王妃韋氏和11個兒子,以及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而受到處罰。

破滅的樂安州的城牆神話

後人這樣評價朱高煦,「朱高煦不過是一個在政治上懷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製造叛亂,違逆軍心民意的野心家。在軍事上,朱高煦是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之人。他在違逆形勢的情況下發動叛亂,既在政治上負叛亂之名,又在軍事上倉促盲動,困守樂安,自取滅亡」。

不過,朱高煦出城投降前稱:「樂安是彈丸之地,無險可據」,卻是對的。

棣州城自宋朝建設完成後,曾先後獲得13次加固維修。明《武備志》「大凡城高,除垛身必四丈,或三丈五尺,至下亦三丈,面闊必二丈五尺,底闊六丈,次城,除垛城身高二丈五尺,底闊五丈。小城,除垛城身高二丈,面闊一丈五尺,底闊四丈」。

樂安州屬於次城。城牆大約高為8米半,底寬為16米半,周長12裡。護城河全長17裡,繞城一周。城牆上有吊橋、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軍事設施。備有刀、矛、弓弩、滾石等冷兵器,甚至還有火炮。可以說有一定的軍事屏障。

明代城牆厚度較唐宋的城牆高且厚,利用夯土城牆加包磚的結構,即所謂「或增修其未備,或繕治其將頹」。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進入了火器時代,將牆厚度增大,再利用夯土城牆加包磚的結構足以抵禦火炮的威力。

宋朝建設棣州城時,據說城牆是用三合土夯築而成。所謂三合土就是除石灰和土之外,有些還摻有糯米、蛋清、紅糖、動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白礬等「添加劑」。明朝《天工開物》中記載:「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

不過單個的城防防禦有限,所以,明宣宗的軍隊能夠輕鬆的將樂安洲圍住。一旦圍困,就是一座孤城。如果有成片的城堡,利用地勢,構建成一整套防禦體系,那麼防禦力量就驚人了。

例如,南宋時四川構築龐大的防禦系統,就十分完備周密,蒙古大軍久攻不下,吃盡了苦頭。大半的四川山城在堅守到了宋亡之後,才不得不開城投降。

相關焦點

  • 爹說的話都是對的:死在一根筋上的朱高煦真的太不值了
    題/爹說的話都是對的:死在一根筋上的朱高煦真的太不值了文/一恆獨步:永恆的歷史,新鮮的今日,她總在悄悄的暗示你我怎樣前行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大明風華》朱棣的三個兒子為什麼只有朱高煦名字裡不帶火字旁?
    明朝宗室取名字可不是隨便取的!除了靖江藩之外,明太祖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每家都指定了一套完整的字輩系統。如原大宗、懿文太子朱標家的「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和後來明王朝事實大宗明成祖朱棣家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等等。▲明太祖朱元璋。
  • 和嶽飛齊名的明朝英雄,斬首時劊子手不忍心,留下一首千古名詩
    在明朝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雖然經歷不同,但是對於國家的貢獻同樣很大,只是他的名字遠沒有嶽飛的大。此人叫于謙,是明朝時期的名臣,當然也是股肱重臣。根據《明史》中的記錄,在于謙小時候就展現出不凡之相,當時有一位僧人說于謙將來會是"救時宰相"。于謙在歷史上的故事很多,比如明宣宗時期,朱高煦謀反最後兵敗,被于謙數落地頭都抬不起來。
  • 1555年的明朝海防有多脆弱?
    並不是什么正規軍,而是倭寇,而這支倭寇,只有53人(一說72人)。 這恐怕就很令人無語了,倭寇肯定是在沿海登陸,這麼一支53人的隊伍,是怎麼打到南京城下的!?
  • 明朝皇室的取名規則,除了五行相生,還能一眼看出真偽
    明朝皇帝從燕王系開始就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坖——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可見明朝皇帝是嚴格遵循朱元璋的規定,例外的很多人覺得明武宗朱厚照不是四點水麼?怎麼能符合五行為「火」呢?
  • 明朝末年山海關一戰,如何改變了三個王朝和中國的命運
    山海關的名字來源於明朝大將劉伯溫,他說: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朱元璋大筆一揮,就此定下了山海關的名字。起初,朱元璋建立山海關是為了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但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城牆最後成了明朝覆滅之處。明朝後期,努爾哈赤的勢力一步步擴大,但是明王朝內部已然腐朽不堪無力去降伏努爾哈赤,它只能盡力維持內部的統治。1636年,皇太極在即位後改國號後金為清。
  • 日本投降後,此人打了29年遊擊戰,殺傷130多人,52歲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了投降詔書,至此,給亞洲人民帶來無盡災難的日本侵略者,最終嘗到了失敗的苦果。在亞洲的各個戰場,很多雙手沾滿了鮮血的鬼子,在不甘中放下了武器,向同盟國家投降。但是,還有極少部分人,頑固不化,選擇了繼續戰鬥,這其中,有個日本兵堅持了近30年時間。
  • 《大明風華》三大反派結局,朱高煦被殺,最慘的是她!
    在宮廷劇中,最不缺的恐怕就是勾心鬥角,互相算計了,這部劇也是有不少的反派角色,比如朱高煦、朱高燧、胡善祥等人,他們又會有怎樣的結局呢? 俞灝明飾演的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兒子,為人驍勇善戰,立下了很多的戰功,可以說他是與朱棣最為相似的一個兒子
  •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怎麼叫豬肉呢?要造反的節奏?
    明朝時期,古人如何避開「朱」、「豬」這個詞勒?根據文獻記載,特別在明朝的時候,「豬」一般用「彘(zhi)」、「豕(shi)」等字眼代替。所以問題就解決了。當然對於大部分明朝皇帝而言,只要不是諧音其實也無關緊要,但是傳說朱厚照在這件事情上就有點誇張了。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英宗挾仁宣之治的餘威,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倉促御駕親徵,未遇敵而撤退,途中又因王振的胡亂指揮,導致大軍錯失數次脫險的機會,令英宗成為敵軍的階下囚,從起因、過程和結果來說都是荒謬至極。弘光帝出身藩王,自然也沒有接受過帝王的教育和歷練,而且明朝對藩王有著嚴格的規定,所以弘光帝對政治一竅不通。而從個性來說,弘光帝在藩邸時只知享樂,酷愛聽戲和飲酒。登基之後,馬士英和阮大鋮等人把持朝政,投其所好,讓其沉浸於溫柔鄉而不能自拔,故弘光帝常對身邊人說道:「天下事有老馬在,汝不必多言。」萬事皆託付於首輔馬士英,而馬士英卻並非能臣幹吏,一切所為只為保住自身權位罷了。
  • 清朝這一招太狠了:明軍士兵投降,立刻發一個老婆,還發牛羊房子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明軍在明朝陣營的時候,都是半死不活的樣子,一打仗動不動就崩潰。一旦投降了清軍,剃髮以後,立刻戰鬥力暴漲,出現了一種百戰百勝的瘋狂狀態。隨後,一路高速前進,對廣東發動閃電戰,一路消滅明朝驛站,在明廷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以300名騎兵就奪取廣州(當時南明首都),俘虜和殺死了明朝紹武皇帝,隨後鎮壓廣東明軍,一度將永曆政府逼入絕境,嶺南三忠皆死於其手。關鍵是待遇啊,清朝對明朝降軍,一個人發一個老婆,一頭驢,8隻牛羊,房子。綠營馬兵陣亡撫恤金仍有銀70兩,步兵50兩。漢人家奴臨時充甲兵戰死者給銀100兩。
  • 崇禎死後20年,康熙殺了一個叫張煌言的人,從此,明朝徹底結束
    意思是,張煌言從清軍入關時開始抗清,在艱難困苦中和清廷鬥爭了19年,張煌言的死,意味著明朝徹底結束了。 這是把張煌言的死當作明朝滅亡的標誌。
  •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朱瞻基登基後,處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漢王朱高煦造反,在平定朱高煦之亂後,明朝的藩王紛紛向朱瞻基交出兵權。這時朱瞻基沒有了內部對手,成了真正的統治之主。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就已經廢除了丞相,改由六部直接與皇帝溝通決定,這也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負擔,在皇帝與藝術家雙重身份下的朱瞻基,即想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又想要治理好國家,就需要想辦法填補這個權力真空,於是,這部分權力最終被內閣進行填補。 明朝的文官集團一向很厲害,他們橫起來的時候,敢直接和皇帝頂牛,即是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工具,也制衡皇帝不能肆意妄為。
  • 圖說猇亭之戰:劉備從軍以來敗得最慘的一仗,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雖然他一生打過不少仗,但真正由他本人親自指揮且最終取得勝利的,漢中戰役無疑最精彩的一次。 史料記載,劉備在取得漢中戰役的勝利後,又一鼓作氣拿下了西城、上庸和房陵。 與此同時,關羽在荊州也完成了戰備,並即將發動對襄樊曹仁的進攻。
  • 為何說清軍是明朝養大的?當你看完明朝的操作,你還恨的起來嗎
    明朝的海禁禁的民,但並不禁皇室。海禁導致的直接後果是被逼無奈的沿海百姓拋家棄子,或下海當海盜,或下南洋去求生。明朝所謂的「戚繼光抗倭」,不過是一場官逼民反的內戰而已。最後的結果是,在打了幾十年之後,隆慶以妥協的方式開放了海禁,從此「倭寇」一去不返。但隆慶之後,又有幾個皇帝斷斷續續地實施了海禁,其中就包括那位剛愎自用的崇禎。
  • 明朝滅亡後,威風八面的錦衣衛都去了哪裡?他們都去了哪裡?
    錦衣衛 ,它是明朝特有的一個軍政情報機構,它的前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首次設立的「拱衛司」。  明朝經過幾代帝王的「任性」揮霍,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到了明朝末代皇帝 崇禎帝 登基時,明朝已經是氣數已盡。但是,崇禎帝卻並沒有放棄祖宗打下的江山,準備進行改革。首先他就把錦衣衛的指揮使給換了,錦衣衛的末代首領就是駱養性。 崇禎 帝本身就生性多疑,能夠讓駱養性當錦衣衛的首領,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他,就可見崇禎帝對他的信任。
  • 年終總結該咋寫
    年終總結莫匆忙「交卷」■劉豐源 王洪興時值年終歲尾,各單位年終總結工作正逐步展開,一些網絡論壇中的年終總結材料分享下載也很搶手。在充分肯定成績、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還必須將「問題導向」和「檢討意識」貫穿始終,堅持把總結的重點放在反思不足、總結教訓、整改提高上,以全新的視角、科學的思維和創新的理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檢討總結、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對照反思,真正把影響制約部隊戰鬥力提升的問題找出來、根源挖掘深、舉措定精準,形成「回顧梳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高」的良性循環,切實做到「打一仗、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