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燈下漫筆》,通篇沒用高級詞,卻把奴隸和奴才的人性講透了

2020-11-22 騰訊網

魯迅的任何一個作品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挑出一個毛病來。

當然這只是屬於他文筆好的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關於他文章後面的一些東西,所揭示出來的內涵與道理才是大家最喜歡分析的。

近期筆者看了一期關於分析魯迅《燈下漫筆》的節目,節目之中主要還是在講中國文化對於社會之中人們當下生活的一種影響。

文化人聊文學類的話題其實總是喜歡引用古典之中的一些名句,而這時候魯迅的文章與一些經典的句子就被拿了出來。

有一位節目嘉賓說得好,聲稱自己重讀了魯迅的《燈下漫筆》,通篇沒用高級的詞,卻把奴隸和奴才的人性講透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形容這一篇文章寫得好,這一句話寫得妙的。

在聊到關於中國歷史上的時代,其實從文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位老師聲稱其實也只存在兩個時代:一個就是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另一個就是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位老師就從魯迅的《燈下漫筆》之中開始分析與引用了。

他表示自己小時候就讀了這麼一段,至今已經影響到了我,而且就如在寫我的樣。

這一段是講從袁世凱稱帝的那年開始,中交票突然就不值錢了,不值錢了就會變窮啊。所以魯迅聲稱好像中交票可以換銀元,但卻是接近半價。

可不值錢總比不過半價啊,於是就拿了100元換成了60元的銀元。

這時候當人們拿著銀元放到口袋之中感覺就不一樣了,非常的開心,而且放到兜裡沉甸甸的感覺可真好。這樣子既安心又喜歡,這樣子終於就有了踏實感。

通過《燈下漫筆》的這一段,這位節目老師聲稱其實我卻是突然看到了另一種思想,那就是我們是一個極容易變成奴隸的人。

尤其是變化了之後,我還萬分喜歡,我這個時候就震驚了,我們明明在現實生活之中是碰到了一個極不平公的,極吃虧的事情。

可看過了上面這一段換錢的事情之後,哪怕是我們吃虧了,後來還要掉你自己的一半,我們仍舊還是要開心的要命,他說這個就是做奴隸了,而且還做到很開心。

可往奴隸做久了,那最後才變成了奴才。為什麼這麼說呢?

做奴隸之後,你有了開心的感覺,這就有點往奴才方向發展了。所以到了30年代,魯迅有一段更清晰的分辨,他說如果你吃苦你熬著,你反抗也沒有用,那你還是奴隸。

但如果你能在這樣的生活當中,還能嚼出甜頭來,品出快樂來,然後呢,你還懂得欺負別的人,那你就是萬世不竭的奴才了。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魯迅這一種說法,不知道大家覺得這樣子的理解到底對不對?

從時代出發,通過銀票貶值時期折現銀元的小故事,魯迅把人性講得太透徹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在危難之中也是極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難道不是嗎?是不是大家讀了這一段之後,就如看到了現實生活之中的自己呢?

相關焦點

  • 奴才造句和解釋_奴才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奴才(nú cai)。近義詞有:僕從,奴婢,奴僕,奴隸,跟班。反義詞有:主子,主人。家奴;奴僕。[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指甘心供人驅使、幫助作惡的人。
  • 大臣自稱奴才,被皇帝申斥:邀寵 自稱臣,也被訓斥:不服
    秘事記|「高貴」的奴才「奴才」一詞,本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話,意為無用之人,只配為奴,故又寫作「駑才」。可見「奴才」不是個好詞,古代更沒有自稱奴才的,自稱奴才豈不是自己罵自己。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是男奴叫臣,女奴叫妾。《左傳·僖公十七年》:「男為人臣,女為人妾。」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貶義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賤之人。雖然說秦始皇之後廢除了奴隸陪葬制,但是奴隸身份的卑賤並沒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會,奴隸的生死並沒有多少人關心。但是在清朝之時,奴才卻成為了一個褒義詞,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身份。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創作背景此詞寫於1932年10月份,當時很多正直的作家被打壓,魯迅的處境也很險。一日,鬱達夫在聚豐園宴請來上海的哥哥鬱華。鬱華也是是著名的畫家和詩人,而且鬱華一直傾向於愛國青年和進步人士,所以鬱達夫請了柳亞子和魯迅作陪。這次宴席上,作陪的柳亞子先生請魯迅先生寫幅字。過了幾天,魯迅便湊成一首七律送給柳亞子。這就是這首詩的創造背景。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一、要將魯迅從神壇上請下來,使其成為真正大寫的「人」近二三十年來,在中國,對魯迅的態度和評價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不但引起了某些人的擔憂,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曾彥修同志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編輯這本書和撰寫這篇獻詞的。
  • 錢鍾書最刺耳的10句話,講透了婚姻和人性的黑暗面,又毒舌又犀利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10句《圍城》中精妙的句子,講透了婚姻和人性的黑暗面,又毒舌又犀利。1. 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2. 老實說,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3.
  • 魯迅先生和送灶神
    上面這段話位於《送灶日漫筆》的第二段,這篇文章作於《庚子送灶即事》約莫20年之後1925年的送灶祭典,都是在講送灶神這段日子裡在家中的所見所聞。乍一看不過是普通的對節日活動的描寫,實際上卻不止如此,而這,要從魯迅先生歸家的原因說起。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絕對不瞟這些沒用玩意兒一眼。梁實秋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周氏兄弟已經是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兄弟二人住在西城八道灣胡同11號。魯迅住前院,二弟周作人住後院。梁實秋有一天跑到周府請周作人來清華講課,恰逢魯迅也在家。魯迅留著一撮小鬍子,正跟二三好友談天。梁實秋進入前院,魯迅溫和地說,你是找我弟弟的吧,請裡院坐。
  • 魯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服務於這一批判性底色,收入魯迅筆端的民俗事象本身大多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原始性特徵,但魯迅出於自己的創作需要,對民俗事象的這些特徵進行了不同的藝術處理:在散文創作中極力淨化之,在小說創作中則賦予藝術渲染。  民俗一經形成,對內來說是一股凝聚力,對外來說猶如一道無形的籬笆,具有極大的不可變更性。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現次數最多的,依次是《鴨的喜劇》《秋夜》和《風箏》。
  • 魯迅作品《野草》:如何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病態?
    二、諷刺「中庸」和奴才哲學。說一個孩子滿月,客人從四面八方趕來,來客祝詞不同,而遭遇卻迥然有異。魯迅藉此鞭撻那種「今天天氣,哈哈哈」式的「騎牆派」和市儈的圓滑作風,同事也批判了以謊言為真實的畸形社會。三、抨擊精神麻木的「戲劇的看客」。耶穌為同胞的解放而受難,但同胞對他犧牲的意義毫不理解,反而對他戲弄、辱罵、譏誚,以他的痛楚為娛樂材料。
  • 筆相學口訣
    真傳一張紙,8句口訣看穿人性。國內外各大學派、江湖術士在對筆跡分析時要麼採用複雜的程序,要麼故弄玄虛,普通人言說者得其一鱗半爪。「教你8句口訣,你也可以快速看穿一個嫌疑人的品性和心理。」老先生如是說。字體越大者,攻擊性強;筆畫用力者,多屬外向;字跡潦草者,獨斷專行;書寫緩慢者,性格沉穩;橫筆壓輕者,自卑怯懦;豎筆壓重者,焦慮易怒;多用直筆者,謹慎穩定;轉折角小者,理智冷酷。
  • 觸摸魯迅的童心(圖)
    雖不能說魯迅的文字很適合孩子的胃口,但《少年閏土》的確是孩子們進入魯迅精神世界的一扇絕好窗口。教學魯迅,我們又不能僅僅滿足於一般名家名作的品析。我們知道,魯迅的作品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不單純是站在文字的角度來思考的,而是文字的背後蘊含著獨特的魯迅精神和思想。所以,從一定層面上講,《少年閏土》的教學,擔負著「魯迅精神和魯迅文化」的啟蒙任務。
  • 魯迅的寵物隱鼠考
    高小我(作家,腰纏十萬字的西北牧羊人) 魯迅童年時養過一隻可愛的隱鼠,把它當成書案上的墨猴對待。 在1926年創作的散文《狗·貓·鼠》中,魯迅回憶道,幾百年的老屋中豆油燈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飄忽地走著,吱吱地叫著,那態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還軒昂。
  • 錢理群:魯迅的當代意義
    錢理群(以下簡稱「錢」):近年來我對魯迅的研究不是太多,更關注的是魯迅的當代意義,更具體的是在青少年中講魯迅,引導青少年人讀魯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東:那您覺得魯迅對於此刻,21 世紀初的時候,最迫切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錢:我有一個大的判斷:魯迅對於現代中國是一種當下的存在,是「現在正在進行時」的存在,這和中國當代的其他作家是不一樣的。
  • 魯迅發現的秘密:為何道家大講西遊記,而佛家卻隻字不提
    《西遊記》記錄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故事,這是婦孺皆知的。而作為中國的文學大家魯迅卻發現了一個秘密:道家人講《西遊記》非常普遍,而佛家卻很少講《西遊記》,這又是為何呢?《西遊記》原本講的就是去西天拜見佛祖取經的故事,那為何佛教中人不講《西遊記》呢?
  • 魯迅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愛喝酒、愛時髦、愛講段子、討厭貓
    魯迅的日常:抽菸、喝酒、講段子魯迅愛抽菸,很多人都知道,因為煙霧繚繞的樣子可以帶給他靈感。但魯迅愛喝酒,甚至每天都要小酌一杯,你可能就不知道了。喝酒日記:1912年5月7日夜飲於廣合居。1912年8月飲酒10次。1912年9月飲酒8次。1913年3月2日晚上去看望朋友,飲酒一巨碗而歸。1924年2月6日夜失眠,盡酒一瓶。
  • 蕭紅在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做了什麼?
    陳丹青在《笑談大先生》文云:「我曾經假想自己跟這個人要好極了,所以我常會嫉妒那些真的和魯迅先生認識的人,同時又討厭他們,因為他們的回憶文字很少描述關於魯迅的細節,或者描述得一點都不好,除了極稀罕的幾篇,譬如蕭紅女士的回憶。」有一次蕭紅她去魯迅家裡,一進門,什麼話也不說,就咯咯笑了。魯迅問:「為什麼笑呢?」她說:「天晴了,太陽出來了。」
  • 千萬別誤解魯迅先生的話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手中的筆那可是勝過百萬雄兵,曾不知道叫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國苦難人民,或許在許多人的心裡,魯迅的文筆過於的犀利刻薄,但是卻仍然還是得到無數近代中國人民乃至當代老百姓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