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任何一個作品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挑出一個毛病來。
當然這只是屬於他文筆好的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關於他文章後面的一些東西,所揭示出來的內涵與道理才是大家最喜歡分析的。
近期筆者看了一期關於分析魯迅《燈下漫筆》的節目,節目之中主要還是在講中國文化對於社會之中人們當下生活的一種影響。
文化人聊文學類的話題其實總是喜歡引用古典之中的一些名句,而這時候魯迅的文章與一些經典的句子就被拿了出來。
有一位節目嘉賓說得好,聲稱自己重讀了魯迅的《燈下漫筆》,通篇沒用高級的詞,卻把奴隸和奴才的人性講透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形容這一篇文章寫得好,這一句話寫得妙的。
在聊到關於中國歷史上的時代,其實從文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位老師聲稱其實也只存在兩個時代:一個就是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另一個就是欲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位老師就從魯迅的《燈下漫筆》之中開始分析與引用了。
他表示自己小時候就讀了這麼一段,至今已經影響到了我,而且就如在寫我的樣。
這一段是講從袁世凱稱帝的那年開始,中交票突然就不值錢了,不值錢了就會變窮啊。所以魯迅聲稱好像中交票可以換銀元,但卻是接近半價。
可不值錢總比不過半價啊,於是就拿了100元換成了60元的銀元。
這時候當人們拿著銀元放到口袋之中感覺就不一樣了,非常的開心,而且放到兜裡沉甸甸的感覺可真好。這樣子既安心又喜歡,這樣子終於就有了踏實感。
通過《燈下漫筆》的這一段,這位節目老師聲稱其實我卻是突然看到了另一種思想,那就是我們是一個極容易變成奴隸的人。
尤其是變化了之後,我還萬分喜歡,我這個時候就震驚了,我們明明在現實生活之中是碰到了一個極不平公的,極吃虧的事情。
可看過了上面這一段換錢的事情之後,哪怕是我們吃虧了,後來還要掉你自己的一半,我們仍舊還是要開心的要命,他說這個就是做奴隸了,而且還做到很開心。
可往奴隸做久了,那最後才變成了奴才。為什麼這麼說呢?
做奴隸之後,你有了開心的感覺,這就有點往奴才方向發展了。所以到了30年代,魯迅有一段更清晰的分辨,他說如果你吃苦你熬著,你反抗也沒有用,那你還是奴隸。
但如果你能在這樣的生活當中,還能嚼出甜頭來,品出快樂來,然後呢,你還懂得欺負別的人,那你就是萬世不竭的奴才了。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魯迅這一種說法,不知道大家覺得這樣子的理解到底對不對?
從時代出發,通過銀票貶值時期折現銀元的小故事,魯迅把人性講得太透徹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在危難之中也是極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難道不是嗎?是不是大家讀了這一段之後,就如看到了現實生活之中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