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777位狀元,這幾位大詩人都是當年的狀元,您喜歡哪一位?

2021-01-09 老街味道

前言

前幾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古代三年一次科舉,777位狀元卻未見盛世之作,難道這些人的才華都被埋沒了嗎?

題主的這個問題挺有意思。他說的盛世之作,不太清楚是什麼意思?盛世,指國家繁榮昌盛的時代。

但是狀元們可未必都生活於盛世,而且盛世也未必由狀元們實現。

如果說狀元們是否留下一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文學作品的話,還是有一些的。老街平時比較喜歡研究詩詞,下面就列舉幾位優秀的狀元詩人,不知道您喜歡哪一位?

一、唐朝狀元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

這首進入小學課本的詩詞作者,大家都知道是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這位大詩人也是一位狀元郎。

武則天在690年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 -705年 ),賀知章在武則天當皇帝後第五年,即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了乙未科狀元。

賀知章經歷了四個皇帝,從武則天,到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終於迎來了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盛世王朝。

在天寶三年(744),年邁的賀知章請求辭官歸鄉,唐玄宗給了莫大的榮譽,不但親自作詩相贈,還令皇太子率百官餞行。賀知章榮歸故裡後不久就去世了。

賀知章最有名的故事是與李白的一段交往,金龜換酒的傳說今天一個成語。也是他稱李白為謫仙人:

:"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對酒憶賀監詩序》

賀知章的詩作千古流傳,其中《回鄉偶書二首》更是家喻戶曉:

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根據題主的說法,這算是盛世之作了。

二、唐朝狀元王維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菩提寺私成口號》

王維遇到最大的坎,不是陷落與賊手,而是被朝廷誤解,差一點丟了性命。因為這首七絕的原因,證明了自己終於唐王朝的心跡,加上親友說情,終於擺脫了投敵的嫌疑。

王維是開元十九年(731年)的狀元,但是他的狀元似乎沒有那麼光彩。他和孟浩然都曾經幹謁過張九齡,但是張大詩人還沒有做宰相,並沒有給他們什麼幫助。

珥筆趨丹陛,垂璫上玉除。步簷青瑣闥,方幰畫輪車。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從茲罷角牴,且復幸儲胥。天統知堯後,王章笑魯初。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當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上張令公》

孟浩然布衣終身,但是王維卻另闢蹊徑,找到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沒錯,就是「岐王宅裡尋常見」那個岐王李範),李範把王維引薦給了玉真公主。

元朝的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

王維,字摩詰,太原人。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閒音律。岐王重之。維將應舉,岐王謂曰:「子詩清越者,可錄數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維如其言。是日,諸伶擁維獨奏,主問何名,曰:「《鬱輪袍》。」因出詩卷。主曰:「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於上座曰:「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

公主一點頭,推薦王維成了解元,參加殿試時,一舉拿下了狀元。

王維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二人結局完全不同。可見,雖然唐朝科舉考詩,兩人的詩歌水平都很高,但是後來的生活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失敗的挫折時,我們會自問你努力了嗎?或者說你是不是把你所有的資源都用上了呢?

三、忠憤氣填膺,南宋狀元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嬌·過洞庭》

這是老街最喜歡的宋詞之一。

熟悉宋詞的朋友,恐怕沒有理由不愛張孝祥。他也是一位狀元,他在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奪魁。

張孝祥還是唐代大詩人張籍的七世孫,也是南宋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可惜38歲因病去世,也算是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喜愛張孝祥的朋友,一定很熟悉他的這首《 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徵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是堅定的主戰派,一生立志收復中原。張浚北伐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戰敗,主和派得勢開始向金國遣使乞和。

張孝祥曾經在張浚的宴席上吟誦這首詞。勾起了對方傷心事,忍不住掩淚離席。

四、赫日自當中,南宋狀元陳亮

辛派詞人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陳同甫。辛棄疾曾經有詞《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個陳同甫叫做陳亮,說起陳亮的詞作,一定不會漏掉這首《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裡腥羶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陳亮是個有點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在中第之前,曾經三次入獄兇險無比,不過三次都化險為夷。更為神奇的是,他在兩次名落孫山後,第三次參加進士科舉,竟然一舉成了狀元。

不過,據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說,陳亮中狀元另有玄機 :

時諸賢以光皇久闕問安,更進迭諫。亮獨於末篇有「豈在一月四朝為禮」之說,光皇以為善處父子之間,親擢第一。《四朝聞見錄》

宋孝宗禪讓以後,繼位宋光宗很不孝順,因此受到朝臣的質疑。而陳亮的文章中有句:「豈在一月四朝為禮」。似乎讓宋光宗找到了開脫的理由,所以被皇帝親擢第一。

陳亮當時已經51歲了,在給宋光宗的謝恩詩中,表示了老驥伏櫪的壯志:

雲漢昭回倬錦章,爛然衣被九天光。已將德雨平分布,更把仁風與奉揚。治道修明當正寧,皇威震疊到遐方。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

雖有「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的慷慨激昂,但是老天爺沒有給他這個機會,第二年陳亮就去世了。

五、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狀元文天祥

南宋的狀元名氣更大的,應該是文天祥吧。

生活在南宋末年,文天祥有心衛國,無力回天 。他的七律《過零丁洋》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山一戰,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跳海後,南宋宣告滅亡。文天祥被俘押往元大都關了三年,最好不屈被殺。

五、明朝狀元楊慎

我們熟悉楊慎,是因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這首《臨江仙》出自其二十一史彈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家祖孫四代七進士:楊春(祖父)、楊廷和(父親)、楊廷儀(叔父)、楊慎(狀元)、楊惇(弟弟)、楊恂(堂弟)、楊友仁(楊慎子),

楊慎與解縉及徐渭並稱明朝三才子。他是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的狀元,但是因為大禮議之爭,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他被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貶往雲南,終生棄用。楊慎在政治上沒有太大的作為,反而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家。

結束語

科舉制從隋朝到清朝歷經1300年,據統計有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但是文武狀元加起來只有777人。

從王維的故事可以看出,唐人行捲成風,這種考試未必公平。據說北宋時宋祁、宋庠兄弟參加科舉,本來弟弟是狀元,但是章獻皇后覺得兄弟有別, 於是狀元給了哥哥宋庠。

可見狀元未必是最優秀的那一個。 也未必能協助君王開闢出一個盛世王朝。不過文章中的幾位,還算是一流的詩人,你最喜歡誰的作品呢?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45|戴復古隱婚騙婚,夫妻二人留下兩首斷腸詞

相關焦點

  • 古代狀元的考卷長啥樣?字寫得極好,書法遠超當今書法大師
    今年的高考已經過去,各個地區的成績也已經揭曉了,接下來就是各大名校搶人的時刻以及考生們填志願的時刻。每一年的高考狀元總是可以讓人津津樂道。現代的高考狀元也已經逐漸擺脫了大家心目中書呆子的形象,狀元也是可以多才多藝的,並且,絕大部分的狀元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書法寫得極好。
  • 古代狀元了不起,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寫的字比印刷體還要好!
    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狀元,那是慈禧太后欽點,名叫劉春霖。這個狀元不僅是書法家,還是一個近代畫家,他生於1872年,河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他考中狀元,因為他考中狀元的第二年,清朝就把科舉制廢除了,所以劉春霖就成了中國史上的最後一個狀元。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真跡,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古代上到貴族下到平民,無一不希望自家能出個進士,如果高中狀元,那更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以前的科舉考試除了考寫作功底,還很看重考生書法水平,因此,狀元們的字通常寫得很不錯,比如今天這一位。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摘取桂冠,一朝成名天下知,那一年他32歲。
  • 誰是蘇州最早的狀元?蘇州狀元第一人,天下狀元第一家!
    另外,還有一條旁證資料是康熙《重修常熟縣誌》的記載:「陸器狀元,今有讀書臺,在河陽山,塊然一石也。後人掘地得墓磚,其上刻古篆雲『唐狀元陸器妾李十三娘之墓』。」《陸氏宗譜》也有記載,不過陸器的科考時間是開成年間:「陸器,字祖容,系唐朝開成五年(840)狀元,出身官宦人家。」不過,不管是哪一個時間,都無法否定陸器是蘇州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的事實。
  • 金榜題名後:高考狀元們的「名利雙收」之路
    當下,在高考中拔得頭籌,與古代的金榜題名並無二致,每年夏天,高考狀元都被「炒」得熱翻天。  7月25日,2015年高考狀元「敕封典禮」在山西晉城的皇城相府盛大舉行,來自全國7個省市自治區的10名高考狀元接受了「康熙皇帝」敕封他們為「第一甲狀元賜進士及第」,每人賞「詔書」一冊、人民幣10000元,《康熙字典》一函。如此高調的「狀元秀」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 10位MVP一同參選,狀元、榜眼、探花如何選?不開天眼狀元選鯊?
    相信多數球迷都聽過一句話——狀元或許有水貨,但MVP沒有,這句話力證了常規賽MVP的含金量,一名球員要拿下常規賽MVP需要經過一個賽季的綜合表現,除了個人數據外還需要戰績,所以自古以來的常規賽MVP不可能有水貨,當然有一些MVP賽季存在爭議,但就算是爭議MVP也已經足夠偉大。
  • 驚天大案背景下的低調狀元(齊魯狀元系列三十四)
    大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狀元,乃江蘇蘇州人氏王世琛。 之所以把王世琛作為與山東有關的狀元進行介紹,是因為他擔任過清代山東省的最高教育長官——學政。清代擔任過山東學政,或者其它職務的狀元,有好多位。至於做過山東鄉試主考官這類臨時性工作的,也有不少。但其中有些人,史籍只是稱他們在山東任過職,並無具體事跡記載。對於這種情況,本系列將不做介紹。
  • 他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以82歲高齡中狀元,2年後去世
    然而,中文狀元的只有600多人,中狀元有多難可想而知。不僅是中狀元難,就連中舉人都很難。小說《範進中舉》中,54歲的範進還是一個秀才,中舉後喜極而泣,甚至高興得瘋了。雖說這是一篇諷刺小說,但也反映了古代的科舉有多難。古代的讀書人非常多,即使家裡再困難,也會砸鍋賣鐵送孩子去念書。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光宗耀祖。
  • 為了爭哪個考生當狀元,光緒的兩位老師竟然打起來了
    前段時間,介紹過一位明朝的狀元,名叫孫賢,以他的實力,本來考不上狀元,但那一科的兩大狀元熱門因為互相較勁,都發揮失常,才讓孫賢撿了個便宜。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幾百年後,在清朝又出現了一次這樣的事兒,光緒皇帝親自出馬,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 國之驕子:明朝276年90位狀元一覽
    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逐漸趨於成熟,到了明朝時期,已經達到成熟期,明朝的高級官員絕大多數都來自於科舉取士,雖然從實際成就看,中得狀元是無上榮光,但實際成就卻未見得很高。明朝享國276年,共出了90個狀元,第一任是吳伯宗,最後一位是楊廷鑑,其中楊廷鑑最可憐,剛當上狀元,還沒來得及大展宏圖,崇禎帝就殉國了 。
  • 故事:《世外桃源》:68:黃王做夢考狀元,淨想好事了
    黃王夢見黃王又去參加科考了,黃王這次居然中了狀元了,黃王騎著高頭大馬,黃王身帶大紅花,黃王騎著馬,策馬揚鞭在京師的大街小巷裡,讓路邊的人群可是一頓羨慕,尤其是以前看不起黃王的,說黃王考不上狀元的人,更是各個流著口水。至於為啥流著口水?
  • 皇帝亂點狀元譜:皇帝點狀元不看文章看什麼?所有大臣沒想到!
    狀元,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國科舉文化的一個特殊符號。在1300年科舉史上,我國共考出進士約11萬名,其中狀元僅800名左右,可謂鳳毛麟角。要想高中狀元,必須在各級考試中過關斬將,除了出眾的文才,有時還得拼運氣。進士分三等,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就是金字塔頂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大致三五十名不等,賜進士出身。三甲約三五百名不等,賜同進士出身。
  • 狀元詩詞為學子助力!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科狀元」。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 這些狀元必然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也留下了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佳作。
  • 此人隨手寫一對聯,在場眾人看後高聲驚呼,皇帝下詔:狀元就你了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儀」,由於大部分人沒有積累足夠的資本,因此無法供養孩子讀書寫字和接受教育,因此讀書人在古代備受尊重。在盛唐時期,讀書人只要作詩一首,盜匪基本就會主動撤退,不敢加以刁難。至於讀書人中的佼佼者——狀元,更是受人追捧,上至權貴下至商賈,都將之奉為座上賓客,只因其前途無量。
  • 清朝科舉的荒唐往事:一位書生靠拍馬屁,被嘉慶欽點為狀元!
    不過,清朝科舉最令人髮指的地方,還是歷代皇帝無視考生成績,僅憑自己喜好就隨意欽點狀元,如乾隆因喜愛排第十的考生胡長齡名字的寓意,就取其為狀元,慈禧不喜歡成績第一考生的名字(朱汝珍)和籍貫(廣東),就欽點了劉春霖為狀元等等。
  • 古人有多顏控?狀元因貌醜被降為榜眼
    這邊有多少人在鄙視看臉吐槽社會,那邊就有多少人在淡妝濃抹美顏自拍。對於看臉這個問題,不管是贊是彈,關注度從來就沒消停過。而且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如果你以為古代不看臉,那就大錯特錯了!「外貌協會」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自古就已經是個看臉的社會了。
  • 徐陶璋趕考奇遇記(齊魯狀元系列三十五)
    也就是說,在文章基本水準達到的情況下,酷愛書法的康熙皇帝,最後是根據考生們的書法水平,確定徐陶璋為狀元人選的。字是門面,不僅在古代是這樣,就是在電腦時代,也還是這樣,特別是對有些名氣的人而言。你總歸要籤籤名、題題字什麼的吧?如今不要說是官員、明星們了,就是有些專家學者的字,都寫得跟狗爬似的,給人一種很沒文化、很沒品味的感覺,實在是擺不上檯面。
  • 《光陰裡的老北京》丨「末代狀元」三拒日偽之「邀」
    她先看了幾個人的卷子,覺得都不合自己的心意。當看到劉春霖的考卷時,卷面上那清秀雋麗的小楷字,慈禧眉宇舒展,又一端詳「劉春霖」三個字,更是頻頻點頭。原來,這一年大旱,慈禧聯想到「春霖」即春風化雨,普降甘霖,加之劉春霖籍貫直隸肅寧,更覺得這個地名符合她盼望肅靜安寧的心願,於是點劉春霖為一甲頭名狀元。劉春霖得中狀元後,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
  • 孩子生在這幾個時辰,天生狀元郎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如果誰考上了狀元郎,那這一生可謂是前途無量,做大官,享富貴生活,但是狀元就那麼多,誰會有那個狀元命,就看出生的時辰怎麼樣了,
  • 名字諧音不好,狀元都給你免去,寶寶起名注意的幾個點
    周恩來,周總理,周有周到周全之意,恩,為恩澤,恩惠之意。這兩位偉人的名字我們一看就知道是好名字。 那麼經常有來找我起名字的朋友問我,起出的名字,在名字打分網上是滿分嗎?其實能問出這個問題的朋友本身就不懂周易,這世上哪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月滿則虧,你看八卦中泰卦後就是否卦,水火既濟後就是火水未濟。就是提醒我們好事到頭了就改壞事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