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後掛曆小店的30年起落:從整車買到少人問津

2021-01-09 環球網

西黃城根北街是一條不那麼寬敞的馬路,從名字可以看出,這是一條帶有歷史感的街道。靠近西四北大街的路口不遠處,也有一家極具歷史感的小商店隱藏在灰磚之中。這家「掛曆地圖動漫」,被很多老顧客稱為北京最後的掛曆小店。

「黃金地段」的掛曆小店

靠近西四北大街的路口不遠處,有家專賣掛曆的小店,金安光大爺是這家店的主人,據金大爺介紹,他已經守了這家店30年了。「從改革開放之後咱就幹,一直到現在,堅守著,30多年了。」

上世紀80年代初,金大爺開始在平安裡附近賣書,起名「京華書店」,順便也賣起掛曆。後來書不賣了,但掛曆還一直賣著。在金大爺的記憶裡,他在差不多30年前搬到了現在的位置,有了一間固定的店面。「平安大道拆了之後搬到這兒了,就是堅持一樂和,自己都覺得挺不容易的。」

金大爺說自己16歲起便進入工廠上班,後來因為工傷選擇內退,「那時候有內退和『下海』,我這是有傷。但我沒辭職不幹,選擇內退。」金大爺一邊說,一邊捻捻受過傷的拇指。

不到30平方米的掛曆店被玻璃牆一分為二,一半賣掛曆,另一半賣些小文具和擺件。進門正對的牆上,掛著7本掛曆,有些是時政類作封面,還有1本人體畫掛曆,右側牆上,還掛著3本尺寸稍大的風景畫掛曆。「今年就剩這麼些掛曆了,基本上年前都賣完了。」

金大爺說,因為今年是雞年,所以印有「金雞報曉」等圖畫的掛曆很好賣。「今年沒拿那麼多,怕賣不出去,往年都剩。」

金大爺估算,每年單賣掛曆能賣出不到1000本左右,如果再加上吊牌、日曆等其他類型,大大小小加起來,全年可以賣4000本左右。

這家「掛曆地圖動漫」位於二環內,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地段」。按照每本掛曆20元賣價計算,不計算成本,金大爺每年收入在8萬元左右。

在一家中介網站平臺上,西四地鐵站附近同等面積的店鋪,租金標價就在15000元。假設把金大爺店鋪租出去,全年下來,租金就要比賣掛曆收入高出10萬元。

談及為何這樣守了一家店30年,金大爺淡然講道,自從賣掛曆後也就沒想過幹點別的,「就是習慣了,而且很多老人有買掛曆的需要,就是服務老人。有些人跟我說『你可千萬別不幹』,我也就隨著吧。現在賣掛曆也不掙錢,我就帶著賣點,有個營生。」

金大爺還堅持認為,自己的店就是京城「老字號」,代表的是一種民俗。

從整車買到少人問津

賣掛曆的30年來,金大爺自稱是在見證歷史。

剛開店的時候,金大爺很是賺錢,「那時候每本掛曆賣10塊錢,雖然一個月工資也就30塊錢左右,很多人也來買。90年代前後,每年能賣一萬本。」

金大爺介紹,以前掛曆10多塊錢一本,到現在還是10多塊、20多塊、30多塊,「物價漲了,我也跟著漲吧,但也漲不了多少。今年掛曆就這個價,漲不上去。」金大爺一位朋友在旁分析說,現在掛曆沒有需求,買的人多了價格就上去了,只不過現在沒人買,「你現在是北京最後一家賣掛曆的,一年也就賣個1000多本,那價格能漲上去嗎。」

金大爺回憶,掛曆當紅時,更多的是單位集體來買掛曆,「都是一卡車那麼買,那一車好幾百本呢,都是送人用的。」

等到90年代後期至2000年左右,掛曆行業漸漸變得不再景氣。

2013年10月31日,中紀委發出《關於嚴禁公款購買印製寄送賀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嚴禁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用公款購買、印製、郵寄、贈送賀年卡、明信片、年曆等物品。日漸蕭條的掛曆市場,再次遇冷。

買方漸少,也導致了掛曆印刷廠的變遷。

金大爺把掛曆印刷廠的變化總結成了三個時代。「最早的時候北京很多家在做掛曆,包括電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京華印刷廠和彩印廠等,後來慢慢就不做了。第二階段就是個人做,有那麼三四家個體,掏了幾百萬做了一陣,但後來個人也不做了。第三個階段就是九幾年到2000年以後,都去外地做了,這些我都經歷過。」

剛開始賣掛曆時,金大爺可以直接去印刷廠取掛曆,而到現在,廣州、深圳的廠家只能通過快遞的形式發貨到北京。因為賣的時間長了,金大爺和廠家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都知道我要哪種,到時候給我送來就行了。」

收藏,也是掛曆購買者的一種需求,金大爺指著牆上掛著的山水畫掛曆說,「這都是藝術品,很多人買來也是為了收藏。年前賣得稍微貴一點,過了年價格會賣得低一些,一些人就趁著這時候買來收藏。」

除了掛曆市場的變化,金大爺總結說,掛曆封面題材上也在變化。從最開始的各地風光景色,到後來出現了汽車,「大美人」做封面的掛曆也曾風靡一時。直到現在,生肖類和花卉類封面的掛曆最好賣,「今年還賣了很多範冰冰的掛曆」。

客戶大都是上歲數的老主顧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掛曆曾是春節送禮的一項必備佳品。到現在,很多老人還會到金大爺店裡買掛曆送人。金大爺印象較深的,是一位大學的退休教授,「他每年還在堅持到店裡買掛曆送人,多的時候能買四五十本,都是送人用。」

除了送人,很多老人自己也保留著每年換掛曆的傳統。

金大爺的「客戶」都是老主顧,以前街坊鄰居買,後來部分鄰居搬家後,仍有人特意從遠處過來買,「有些顧客特意從豐臺、昌平等地過來,還有的老人,自己走不動了,就叫閨女開車來買。」

「前兩年,還有一位86歲的大爺,特地從昌平打車過來,說要買掛曆。他說房子一百多平方米,所以想買點大的掛曆,我挺感動的。」

金大爺說,平時也見年輕人來買掛曆,但也是為了送老人,「一些老人跟自己孩子說,『你去金大爺那兒買兩本掛曆,我告訴你在哪兒,給你錢。』年輕人就來了。來了就跟我說是自己媽媽讓買的,說,『你這牡丹花特別好,我媽特喜歡,一樣兒給我拿一本。』」

張女士便是這樣的顧客,特意從朝陽區來到店裡購買掛曆,「聽別人說這兒有掛曆賣,過來看看。」

張女士想買帶有「福」字吊牌的掛曆早已售罄,而店裡剩下的掛曆日期字號又較小,張女士無奈放棄。張女士說買掛曆就是為了送給家裡老人,「自己沒有掛掛曆的習慣,但是家裡老人要,就過來看看」。金大爺每年8月或者9月份就開始賣第二年的掛曆,囑咐張女士明年早點來買。

張女士猶豫的同時,店裡還來了另外一對老夫妻,同樣要購買「福」字吊牌掛曆不得,最後選擇了一本大小適中的時事類掛曆,20塊錢,外帶一本5塊錢的《雞年運程》,一共25塊錢。摘了掛曆,金大爺用旁邊的報紙麻利包好,套上一個塑膠袋遞給了老夫妻。

為了更好地服務老年顧客,金大爺在店門的玻璃上貼著一個寫有自己電話的紙條,以防有人來買掛曆的時候金大爺不在。「很多人打電話第一句就是『我從昌平趕來的』,能怎麼著,只能趕緊過來。」

金大爺認為,老人都有一個念想,每到過了一年,就琢磨該換個掛曆了,「過年了,給我本掛曆,都是這樣。」很多老人家中也會掛紙質的日曆,「一天過去了,『嚓』一撕,那叫『白扯』。」

此外,掛曆給老人提供了一種信息需求。「檯曆上都寫著,冬天是幾九,夏天是幾伏。還有看病吃什麼藥,今天宜幹什麼,很多老人會看。」

老店主的夢想:開個掛曆博物館

這樣每天迎來送往,在這家小店裡,金大爺消磨了30餘年的光陰。

小店樸素,僅有的幾件家具都是金大爺朋友或鄰居送的。掛曆店屋內放著兩把椅子,右側一張黃色的長方形桌子,上麵攤放著幾張報紙,幾個礦泉水瓶,一個筆筒和一卷手紙。金大爺從桌子上拿起一個年曆盤,「這是1985年的,年輕人都沒見過吧。」桌子旁邊的一把椅子,上面放著一口蒸鍋,蒸鍋裡還剩下一個白饅頭,「沒事兒在這兒熱點飯。」30年裡,金大爺每天上午八九點左右來店裡,待到晚上六七點回家,「以前有時候也待到晚上九點多,但現在老伴身體不好,早點回去護理。」

門口旁的架子上,掛著一口黑色的時鐘,沒人說話的時候,可以清晰地聽到「嘀嗒、嘀嗒」時針走動的聲音。金大爺說,偶爾有人來買掛曆的時候,會閒聊幾句,沒事就自己看看報紙。

小店裡沒有暖氣,只裝有一臺空調,但金大爺並不常開。二月中旬,雖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在店裡坐著時間長了,還是感覺到寒冷。為了保暖,金大爺在店裡坐著的時候把手揣在羽絨服袖子裡,偶爾拿起桌上的捲紙,擤擤鼻涕,扔在前面的垃圾紙箱裡。

桌子上放著的,還有一沓名片,金大爺得意地拿起名片介紹說,很多名片都是來採訪過的記者留下的,「還有很多國外的,德國的、英國的都有。」金大爺說,媒體關注到之後,確實讓小店生意稍微好了些,「很多顧客看了新聞之後會來,說您就是那個金大爺是吧。」顧客在店裡買掛曆時,金大爺還會驕傲地提及自己「上報紙」或者「上電視」的經歷。

而在沒有顧客,無聊的時候,金大爺會看著眼前的監控電腦,「等著人過來」。

這臺監控錄像電腦設備,立在一個有些破損的柜子上。電腦屏幕上的幾個網格,清晰地把店門前的幾塊區域一收眼底。

金大爺說,為了能更方便地看到外面,自己在前年左右安裝了監控設備。此前,店面還曾遭到過破壞。「有一次我去街角買東西,剛要回來就聽見『譁啦』一聲,店前的玻璃門就碎了。有人跟我說好像是用那種氣槍打的,後來也不了了之了。」事情沒解決,讓金大爺下決心自己裝了攝像頭,「開個店也難著呢,不容易。」

對於以後生活打算,金大爺說只要身體允許就繼續幹著,繼續賣掛曆。金大爺還計劃著,在未來開一個「掛曆博物館」,希望有老掛曆的給金大爺送來,攢多了開個展覽。

在掛曆店裡,時間不是按照分鐘和天來計算,而是按「年」來算。對於離店的顧客,金大爺都會稍上一句「明年見」。

但事實是,很多老人沒有了「明年見」的機會。此前有結伴來的老人,到了今年獨自一人來買掛曆,「我問怎麼一個人來了,他就說老伴走了,哎。」

本版文/本報記者 郭琳琳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圖片製作/沙楠

相關焦點

  • 72歲的他賣了30多年掛曆:如今掛曆少了,買的人也老了
    早晨8點多出門,足足花了兩個多小時,一路打聽著,他終於從六環摸進二環,找到了西黃城根北街上的這家掛曆店。雖不起眼,可這小店還的確是個稀罕物。現如今,掛曆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賣掛曆的地方越來越少,專門賣掛曆的店更是屈指可數,西黃城根北街這家掛曆小店被很多網友稱為「北京最後的掛曆店」。
  • 從紅紅火火到銷聲匿跡 掛曆在北京流行的那些年
    「大美人」曾影響了不少人的審美觀,也成為他們認識「美」的重要途徑。但「大美人」的風靡,招來了一些質疑聲。1980年讀者鄧獻致信《北京日報》,「12月4日,我們到書店想買個1981年的掛曆,跑了三裡屯、東單、王府井等十多家商店,掛曆的畫面都是美人像,想找其它畫面的,實在太難了。不知有關單位和設計者是怎麼想的?」
  • 曾經的「準年貨」 掛曆流行那些年
    (1990年10月30日《北京日報》2版,《立意脫俗內容求新——1991年掛曆市場探訪一瞥》)   此時,曾經佔盡風光的「大美人」已芳蹤難覓。北京膠印廠副廠長高原說:「大美人?過去哪年不印個百八十萬本。最多的是1985年,光我廠就印刷了180萬本……可今年大美人的掛曆還不到5萬本……」這一年,領袖人物掛曆成了熱門,有的很快便脫銷。
  • 今年月曆「私人定製」漸多 價格比傳統掛曆貴百倍
    只有剩下一半的商家還在維持著營業,但是幾乎沒有客人前來問津。  在靠近雲城西路的一家名為蒂賽月曆的公司,搬運工人用三輪車將一箱箱封存的滯銷掛曆運到公司旁的倉庫裡。該公司的一名負責人介紹,往年這個時候,大多數商家都已經把貨賣光了,或者還有少量存貨作為零售。對於那些已經關門的商家,她說:「退單潮後他們就不再從工廠裡發貨過來,到了12月初撐不下去了,就直接把門關了。」
  • 2021年伊始 帶您看看30年前1991年的北京
    每逢年關,貓兒胡同都將為您奉上跨時代的經典回憶大殺器。我們即將迎來2021年,就讓貓哥帶您回到30年前的1991年,去看看那一年的生活吧。1991年最大的事情,無過於年初海灣戰爭結束,年底柏林圍牆拆除、蘇聯解體。當時貓哥還小,沒有感受到後者對我們的衝擊。這種衝擊可能並沒有表現在日趨開放、活躍的北京經濟生活中,卻可能在一兩代國人的腦海裡留下了難以言表的烙印。
  • 日本兔年掛曆:星期日作為每周開始
    兔年掛曆   可能日子越不好過就越想存錢吧,這兩年,有一種可以「儲蓄」的月曆,在日本很受歡迎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兔年快要來了。在日本,兔年比中國來得快,1月1日就開始了。因為日本自明治以後,改行公曆,屬相也一塊兒改成按公曆計算了。
  • 1973年到2000年的老掛曆,勾起多少老百姓的回憶
    掛曆是上世紀末開始在全國風靡起來的一種物品,八九十年代的老百姓到了年關的時候,除了置辦年貨,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上一本掛曆。而掛曆最初的用途是「討債本」,也可以說它是經過帳本演變而來。筆者拍攝了1973-2000年期間這23年的老掛曆,看看能勾起你多少的回憶。
  • 今年釣魚島系列掛曆熱銷 蛇年生肖掛曆遇冷
    市民正在選購釣魚島系列掛曆今年釣魚島系列掛曆熱銷洪城年底將至,賀歲掛曆市場進入銷售旺季。昨日,記者走訪多家掛曆商場發現,我市蛇年生肖掛曆遇冷,而國學文化、釣魚島系列掛曆成蛇年掛曆主流。蛇年生肖掛曆成「非主流昨日上午,記者在洪城大市場、萬壽宮商城等幾處大型批發市場看到,十幾家經營掛曆、檯曆的商鋪都已掛出多款2013年賀歲掛曆,但印有蛇生肖圖案的掛曆並不多見,只有一種小型掛曆印上了蛇的卡通圖案。「比起龍年掛曆來說,蛇年生肖掛曆不太好做。」一家掛曆店的老闆魏先生說,龍年他們出了十多款掛曆產品。
  • 69歲的許涿和他的21本生肖掛曆
    14張硬卡紙組成的薄薄一本掛曆,做起來卻需要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在許涿看來,12張月份的配圖必須張張精彩且要儘可能地讓藝術形式豐富多樣,剪紙、刺繡、泥塑、麵塑、陶塑、絹本、農民畫、布藝、草編……想最後成品完美,搜集素材的時候就一個都不能少。一般過了春節,許涿就開始為第二年的掛曆做準備,用朱抗的話說就是「牛年出門心裡全是『虎』,虎年出門滿眼都是『兔』」。
  • 1988年掛曆今年也能用? 專家稱「撞臉」不罕見
    近日有細心的市民發現,2016年掛曆的日期和星期與1988年一致,網上1988年老掛曆受到青睞,被賣到幾十上百元。不過,昨日福州收藏業內人士表示,不同年份掛曆「撞臉」常見,「撞臉」的老掛曆不具有特別收藏價值。據了解,所謂「猴年馬月」就是猴年的農曆五月,而上一次 「猴年馬月」出現在2004年。2016年「猴年馬月」是今年6月5日至7月3日,共29天。
  • 恭賀新春-張建會農曆己亥年2019年掛曆書法作品欣賞
    恭賀新春-張建會農曆己亥年2019年掛曆 封面   張建會在27歲時,作品首次入選1987年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書法大展。如此年齡入選國展,津門至今無人打破記錄。在當時,也實現了天津30歲以下書法家無人入選國展的零突破。從1992年開始,他又連續8屆入選國展。1995年還成為天津市在第六屆全國書法展中唯一的獲獎者。
  • 北京烤鴨全國出名,在南方卻無人問津,南方吃貨:味同嚼蠟!
    北京烤鴨全國出名,在南方卻無人問津,南方吃貨:味同嚼蠟!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對美食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像我們平時吃的食物也是特別有講究。比如說現在的人特別講究食物的營養,因為我們都知道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中國美食在每個地方和每個地方都是不一樣的。
  • 金豬納福:我的第二十三本生肖掛曆
    但若選入掛曆中,還是北京傑出剪紙藝術家申沛農的作品最合適。他的作品粗獷而秀美,富有民族裝飾趣味,生活氣息濃鬱。有一幅作品是用彩色貼紙的方式,表現一個孩子手提大紅的豬燈,豬身上是牡丹花,飄著金錢穗,寓意吉祥富貴,下掛兩條魚燈,象徵著吉慶有餘,用在陰曆正月的2月最合適。申沛農先生一生創作過很多表現十二生肖的作品,他知道我屬豬,1994年底專門為我創作了兩幅「豬」剪紙藏書票作品。
  • 1980年老掛曆,名家大師雲集,視覺盛宴!保存近40年啦,滿滿回憶
    這是一本1980年的老掛曆,小編我已經保存了近40年了。以前每逢過年前,家裡大人都會買來新掛曆,換掉牆上去年的舊掛曆。已經形成了一種儀式感。不知什麼時候,人們對這些東西越來越不在乎了……也許是資訊時代的到來,大家有手機有電腦,覺得這東西可有可無了吧……先上一張一月的全景吧。
  • 關於日曆、年曆卡和掛曆的記憶
    掛曆上的曆法通常印在最下端,一般都是星期、公曆和農曆三對照,周六、周日以及重大節慶會用紅色字體,有的還會標明二十四節氣,使用非常方便。最初的掛曆以明星人物畫為主,後來傳統的山水畫、花鳥畫也成為重要題材。藝術家精湛的筆墨加上精緻的印刷效果,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給人以視覺的享受,掛曆作為室內裝飾盛極一時。當然,比起一年一換的月份牌和傳統年畫,一月一頁的掛曆要貴得多。
  • 2019年香港李居明風水招財掛曆到貨了
    萬眾矚目、翹首已盼的2019年香港李居明風水招財掛曆今日熱銷啦!!
  • 1986年公曆與2014年相同 舊掛曆網上可買還可定製
    舊掛曆網上可買還可定製  拿著一本泛黃的日曆,過今天的日子?小悅說,她有試試的衝動。  其實,有這種衝動的可不止小悅。記者在淘寶網搜索1986年日曆,竟能搜到多個結果,價格從幾十元到1986元不等,還有不少人購買。
  • 武漢最古老的1座基督教堂,身處曇華林無人問津,已「出道」156年
    曇華林不止是以這些小店來吸引遊客,更因它獨特的建築風格,總能給人一種異域風情,事實上在曇華林內部的確有一座古老的基督教堂。以前也的確是有外國傳教士在此進行傳教和講學,所以它也算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實,能給人異域風情的教堂。
  • 掛曆、檯曆銷量銳減 牛年的日曆銷售不太牛
    昨天,林先生接到領導安排的任務——去市場上訂購100份掛曆。林先生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再次向領導確認份數,得到的還是100份的量,這個數字只有去年三分之一的量。領導明確表示,只要100份送送客戶,內部員工今年不發掛曆了。  「單位縮減開銷了,連掛曆也不例外,賣掛曆的老闆日子不太好過。」
  • 央視2015年掛曆露端倪 周濤尼格買提或任羊年春晚主持人
    尼格買提2006年參加央視《開心辭典》「魅力新搭檔」選拔,取得第二名,成為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和王小丫共同主持《開心辭典》。2012年1月和李思思共同主持《回聲嘹亮》欄目。2013年1月起主持《開門大吉》欄目。央視掛曆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