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李敖帶著兒子回到北京,一起逛故宮(王潤攝)
2005年9月,闊別北京57年的李敖曾經重返故土,回到他想念的北京。
當時,我負責連續數日跟蹤採訪他。
那些日子,陪同他帶著兒子逛了故宮,親耳聽他說「大陸和臺灣應該統一,兩個故宮也應該統一」;
跟他去了他寫過小說但其實以前從沒見過的北京法源寺,在那裡答謝幫助他完成著作的老同學許以祺,並寫下「物我兩忘,人書俱老」;
親眼見證了他在北大和清華的兩場驚世駭俗的演講,直播到一半就停播了;
跟他到北大醫院看望15歲的重病才子吳子尤;
陪他去了釣魚臺國賓館與他的小學老師同學吃飯敘舊;跟他與老友一起在和平門烤鴨店吃烤鴨時,還見他在烤鴨上用糖汁題詩;
……
難得有機會多日跟隨這樣一位具有爭議性的傳奇人物,近距離接觸和觀察他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採訪到他身邊的親人、友人,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當時,在北京法源寺裡,我曾經問一位讀過李敖作品的法師,怎麼看待李敖這個人。那位戴著眼鏡、知識分子氣質的法師說:「我覺得他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我後來把這句話轉告給李敖,他聽了很高興,但還是笑道:「我希望如此,但我還沒做到。」
我覺得他並非謙虛,李敖確實還未曾修煉得出世之心。
不過,說他是「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確實有幾分道理。
2005年9月,李敖在北京法源寺寫下「物我兩忘,人書俱老」
今日,聽說李敖走了,反倒沒有什麼感傷。
因為他按照自己的意願,桀驁不馴、盡情恣意地度過了豐富跌宕的一生,如今能夠擺脫病痛,以及那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內心折磨,不失為一種解脫。
李敖曾作詞歌曲《只愛一點點》《忘了我是誰》
藉此機會,回顧一下2005年李敖回到北京,跟隨他採訪的那段日子;呈現一個豐富、有趣、多面的人物,以及他那些驚世駭俗、不吐不快的言論(尤其有些內容當時沒能發表出來),是為紀念。
2005年9月發表在《北京晚報》的李敖回鄉系列採訪
回大陸前召開發布會
李敖妙語連珠
笑答三地記者
臺灣歷史學家、作家、當代著名學者李敖,將於2005年9月19日赴北京、上海和香港進行名為「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的12天文化訪問和交流,這是李敖闊別大陸56年後的首次出訪。此消息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兩岸三地極大關注。
2005年9月13日下午,鳳凰衛視在臺北召開新聞發布會,同時在北京、香港視頻連線設立了分會場,李敖先生和鳳凰衛視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共同出席了記者會。
據悉,這還是兩岸三地第一次採用視頻連線的方式舉辦新聞發布會。在這個別開生面的新聞發布會上,年已70歲的李敖妙語連珠,以其特有的方式從容面對兩岸三地記者的各種問題。
到鳳凰衛視作節目:「是賊上了船」
在新聞發布會上,劉長樂先生談到,李敖先生自去年初開始在鳳凰衛視主持《李敖有話說》節目,是李敖先生主持的電視節目中受眾最多、壽命最長的節目,同時也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和啟迪,相信李敖先生此次大陸之行,會是一個驚奇、驚喜之旅。
李敖則表示,到鳳凰衛視做節目,可以改用「誤上賊船」這句成語。他說:「我不是上了賊船,而是賊上了船,給鳳凰衛視帶來了一些麻煩,但是節目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此次大陸之行,我希望以自家人的身份前往。」
回大陸的心情:「不是林黛玉,沒有眼淚」
有記者問到李敖在闊別大陸56年後將重返大時心情如何,李敖特意拿出一張事先寫好的聲明,說道:「我把它變成白紙黑字為了方便大家記得清楚,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也是我故鄉,所以這一點請大家特別注意,我不是那種有一種鄉愁,或者是回到故鄉的感覺,我想這一點大家可以看出來我和別人是絕對不同的。」
李敖還特地寫了幾句話:「不是懷鄉,沒有鄉愁;不是近鄉,沒有情怯;不是還鄉,沒有衣錦;不是林黛玉,沒有眼淚。」
面對北京:「不想當客人,不要舊夢重溫」
19日到25日,李敖將首站訪問北京。李敖對此表示:「當年我的好朋友李翰祥有一句話,他到北京的時候在日記裡面寫了一行字,覺得自己回到祖國、回到北京,怎麼覺得像客人。我今天跟大家說,如果我有顧慮的話,我怕當客人,我希望我不是客人,我要反客為主。」
關於到了北京想去的地方和想見的人,李敖說:「基本上我曾經去過的地方都不太想去了,不去的原因不是說躲避舊夢重溫的痛苦,而是說我是帶著一個看中國新環境的心情來的,所以我的意思是不能從懷舊的角度來看,我已經看過的我不想再去看.。」
關於最想見的人,李敖說想見見北京的一點關係,比如小學老師和小學同學,目前還想不出來不想見的人。
李敖還表示,「希望我這一次去大陸,使大陸見識見識臺灣有李敖這種貨色。當然,臺灣的確需要高人到大陸去,減少臺灣和大陸因為誤會而造成的不愉快,需要這種人,而我應該是最理想的人。」
面對年輕學子:「金剛怒目改作菩薩低眉」
對於將在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進行講座,李敖自詡「當然比柯林頓和連戰講得好」,但希望不是以客人的身份回到北京、上海,「我知道北京大學為了柯林頓和連戰鋪了紅地毯,我希望這次免了。」
李敖還表示,這次回到內地,面對廣大學子,可以讓大家看到自己其他的面相,「不再是金剛怒目,而是菩薩低眉,可以表現出菩薩相給大家看。」
面對質疑批評:自比山面對登山者
當有記者問到李敖此次出訪將如何面對除了鮮花、掌聲和熱情以外批評與質疑,李熬以其一向的狂傲不拘回答道:「美國的裡根總統,人家問他,說人家批評你,你是什麼感覺,他說,像一座山一樣,山在那兒,有人要爬它,山就是這種感覺,為什麼有人要登山,山的感覺就是這樣。」
面對女性問題:最覺恐怖
有記者問李敖:「如果有一個女人和他一樣,憑著「薄薄的兩片(嘴唇)」影響世界華人的話,這個女人在您的面前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
李敖回答道:「你問到了最恐怖的問題,並且是我最避免答覆的問題,什麼原因?我在大陸的名譽並不好,明明我只結婚兩次,可是在大陸的出版界裡面有的說我結婚三次。大陸很多書,還用我的名字寫的書,是假的書,不是我寫的,把我描寫成水滸傳裡的西門慶一樣,其實誤會了我。今天我和你講,我已經70歲了,我記得以前美國有一個大法官在92歲的時候,在紐約街頭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他講了一句話,他很感慨,他說:『我現在92歲了,我多麼希望我是70歲。』他不敢講自己是50歲。今天我70歲了,請你不要問我92歲以後答覆你的問題。」
神州文化之旅 行程安排滿滿
李敖此次「神州文化之旅」的行程安排滿滿,所到之地包括北京、上海和香港,拜會舊日師長學友、探訪文化名勝古蹟等都在計劃之內,而在北大、清華、復旦的三次演講或講座將是此行的重頭戲。
20日上午,登天安門、遊故宮,看人民大會堂;下午,返回童年的學校、看望兒時的老師,以了期盼已久的心願。
21日上午,北京大學演講與座談;下午,參觀北京法源寺。
22日上午,參加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節目的錄製,中午,和老同學聚會。
23日上午,清華大學演講與座談。
24日上午,在鳳凰網與網友視頻聊天;下午,遊覽頤和園。
26日上午,復旦大學演講與座談。
27日,上海記者見面會。
回到北京
李敖先生,歡迎回家
2005年9月19日下午5時30分,闊別大陸57年的李敖終於踏上北京這塊故土,面對期待他多時的北京人民。
「吃了嗎,您?」本報記者用這句最具北京味兒的問候代表北京老百姓向李敖打招呼。可能從沒遇到過如此簡單問題的老李,竟然一改面對任何問題都對答入流的從容和機智,在確定了幾遍問題後,才有點結巴地回答道:「還,還沒有吃。」
當記者追問他「那想吃點啥兒」,他一臉認真地表情作答:「豆汁兒。」
到了北京「出一身汗」
近鄉畢竟有些情怯,即便是一向倨傲不遜、膽大無畏的李敖也不能完全免俗。當身穿淺藍色襯衫、米色西裝、白色長褲,戴著黑色墨鏡的李敖走下飛機、走進眾多媒體等待的貴賓室時,看上去有些激動和緊張,他自言道「出了一身汗」。
「各位北京人,我首先要感謝鳳凰電視臺的老闆劉長樂先生,沒有他的大力促成,我不會在70歲的年紀回來,也許要等到80或90歲以後。這是我原來的構想。可是由於劉老闆的大力促成,使我能夠在今年、我剛剛過了70歲的生日回到北京來。」
李敖簡短的致辭卻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我記得很清楚,在57年以前,那時候我一個人上了北京的火車到天津,搭船來上海,從火車窗往外一看,都是被燒焦的草地。那個時候共產黨和國民黨打得你死我活,沿途都是戰火,我是在那個心情之下離開的北京,57年以後,我終於回來了,並且還活著回來了。謝謝各位!」
記者問題充滿挑戰
難怪李敖面對「吃了嗎」這個世界上最簡單、最不用動腦筋的問題卻表現得有點兒一時發懵,「臺灣歷史學家、作家、當代著名學者」、「大師、狂人、鬥士、理想主義者」……掛著太多頭銜和標籤的他,再怎麼說「回家」,也不可避免地要迎接各種帶有挑戰性的問題。
第一個發問的記者問道:「原來您在鳳凰衛視《李敖有話說》節目中曾經說過,自己不願意再回到北京,因為您覺得北京珍藏著您很多童年的記憶,那麼這次您為什麼還要回來?而且還要在北京待那麼久?」
李敖老實作答:「我告訴你,我那次說錯了。現在我回來了。為什麼要回來這麼久?其實也不久,我只在北京呆一個星期,然後再轉到上海,再到香港。」
有記者關心李敖對於目前臺海現狀的看法,李敖表示:「我要保留一些話,在三場演講裡面講,所以很多答案現在可能也說不清楚,可能無法說出來。」
還有記者問道:「對您這個人和您的觀點,我想有很多人支持也有很多人反對,這次的神州之旅,您有沒有心理準備還有反對你的聲音?」
李敖以他一貫特立獨性地風格既謙虛又驕傲地回答道:「不管是批評還是反對,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可是我必須說,批評我的人和反對我的人,可能會輸。」
有記者問:「您要在大陸有三場演講,等於是在大陸最高學府做演講,大陸有很多學者是把您當做一個在學業切磋上一個對手在這次演講看待的,對此您有沒有心理準備?」
面對這個問題,李敖坦言:「我認為他們可搞錯對象了,我坦白和你講,我不是那麼重視學術上的討論,什麼原因呢?太學究了,太鑽牛角尖了,所以我在這方面必須和大家說,我不是那麼注意學理上的問題,我是注意實際的。」
而當記者問他:「您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裡?」,李敖的回答讓所有人都有些意外:「很多地方我都想去,但可能有的地方不太方便,我其實想去看秦城監獄。」
「敖迷」候機 休學為李敖
李敖這次來北京,在首都國際機場迎接李敖的隊伍中,除了各媒體記者以外,還有一群「不速之客」。這群身穿寫有紅字「敖哥,歡迎回家——敖之迷」白色T恤的年輕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
在這群「敖之迷」中,一個名叫蔣彥的男生十分引人注目。他告訴記者,自己今年21歲,從高中第一次讀到李敖的作品就十分崇拜他,考上北京服裝學院後念了一年書就休學了,專心研究李敖,如今已經編出了他認為「世界上最權威的《李敖大典》以及《李敖傳記》、《從序文看本領——李敖序文集》」等幾大本厚厚的冊子,希望以後能夠得以出版,更想把它們送給李敖先生留作紀念。
「我每天研究李敖的文章15個小時,他所有的書我都看了,其中最喜歡的是《北京法源寺》。最欣賞李敖的一句名言是『做與不做,永遠都不一樣』!」蔣彥驕傲的說:「李敖太有人格魅力了!我學習李敖,就象李敖當年喜歡胡適、學習胡適一樣。通過這幾年對李敖的研究,我已經不再是從前的我了。」
除了像蔣彥這樣非常崇拜李敖的幾個男孩子,還有一名長發飄飄的漂亮女生也穿著「敖哥,歡迎回家——敖之迷」的白色T恤,懷抱著一束鮮花,站在一旁默默等待。
不過記者仔細一問,才知道這名叫做孟薇的女孩子對李敖的態度和其他「敖之迷」們完全不同。「我並不喜歡李敖,不覺得他寫得東西很好,甚至覺得有些東西很噁心。因為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唯美的東西的。」
孟薇坦率地告訴記者:「我來這裡,主要是來支持我的這些同學和朋友的,希望能夠把花和冊子送給李敖,我怕他們白準備了!」
記者了解到,因為李敖在機場停留的時間十分短暫,記者會之後就匆匆離去,等候多時的學生們沒能見到心中的偶像。但他們表示,能見到大師是奇蹟,見不到也在意料之中,希望大師這次回家平安愉快,他們也會一直關注大師此次行程。
北京之夜歡迎回家
記者會後,李敖乘車前往釣魚臺國賓館。據悉,當晚除歡迎晚宴外,沒有安排其他活動,好讓56年來第一次離臺灣、坐飛機、回大陸的李敖得到充分休息。
也許,對於一個離家多年,坐了一天飛機,終於回到家中的70歲老人來說,最應該關心的是「那麼長的旅途,累不累?」「臨出發前忽然疼痛的腿好點兒沒?」在臺灣幾十年擺出一副鬥士態度的他,如今回到溫暖、寬容的家中,其實終於可以放鬆點,歇歇啦。
「吃了嗎,老李?」在這北京美麗的秋天,歡迎你回家。
李敖參觀故宮興趣盎然
2005年9月20日上午,終於回到北京的李敖,帶著兒子李戡一起登天安門城樓、遊故宮、在人民大會堂用午餐,一路上妙語連珠。
笑語顏開 兩個故宮該統一
「這次來北京感覺非常快樂,夜裡睡不著覺。」李敖告訴記者,選擇故宮作為此行第一站的原因,是因為這是他「兒時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也是為了提醒大家共同來記住故宮。
他指著故宮的地面說道:「現在故宮維護得很好,我小的時候來這裡,地磚縫裡還有草,而現在都乾乾淨淨的。」李敖說道:「臺灣的故宮可能是因為太熟了,所以倒不常去。大陸和臺灣應該統一,兩個故宮也該統一。」
虛心求教 難解珍妃井口小
李敖首先在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季和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朱賽虹的陪同下,參觀在武英殿展出的《盛世文治———清宮典籍文化展》。
李敖在看展覽的過程中,一會兒和大家開玩笑,指著清康熙年間的銅鍍金十二位盤式手搖式計算機說道:「應該把這個賣給比爾·蓋茨。」一會兒又對兒子進行科普教育:「這個地方的燈光比較暗,還防紫外線,是為了保護這些文物。」一會兒又點評看到的文物,指著乾隆的作品說道:「乾隆的字寫得很甜熟,有點肉肉的,像糖球。這種富貴字不免有點俗氣。」一會兒又虛心地向博物院的專家詢問專業問題:「《四庫全書》的底本到底怎樣了?」「珍妃投井的井口那麼小,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我百思不得其解。」
李敖一邊參觀故宮,一邊指點兒子(王潤攝)
正言相告 真正喜歡不起貪念
李敖向陪同他的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朱賽虹開玩笑道:「你的工作多好啊,天天看著這麼些寶貝,心裡不起貪念啊?」
記者反問李敖今天看到這些文物,是否會有貪念?他正色道:「喜歡這些東西是不能起貪念的。」又舉例提到當年唐太宗因為酷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因此據為己有,作為陪葬之物,使其永不見天日。「不過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懷疑真正的《蘭亭集序》並不在唐太宗的墓裡,而是在武則天的墓裡。」
訪故、謝友、錄影、探視、撮飯、侃山……
李敖回鄉忙得「腳打頭」
老少狂人終得相見
2005年9月21日中午,李敖特意帶著鮮花、水果等禮物去北大醫院看望了正在此養病的15歲中學生吳子尤。這名才華洋溢卻不幸患有癌症的年輕人吳子尤,不僅很喜歡李敖的作品,而且有著和李敖一樣的狂傲。
見到李敖時,子尤對李敖說,「在我這個年齡,我已經超過你了,因為我得的病比你多。」李敖說,「你這麼樂觀的態度,相信病對你不算什麼。」
李敖將自己寫的一本書《教育與臉譜》送給子尤,子尤也回贈了李敖一本收錄自己從8歲到15歲作品的新書《誰的青春有我狂》。
李敖到北大醫院看望15歲才子吳子尤
法源寺內謝老友相助
2005年9月21日下午,李敖來到了北京法源寺,一向清靜的佛家靜地因為李敖的到來,以及隨之而來的媒體和熱情的「敖迷」而變得熱鬧擁擠。
李敖以前其實從來沒有到過法源寺,卻憑藉想像寫出了《北京法源寺》,這其中不能不提到李敖老友許以祺博士的大力支持。
當年得知李敖要寫此書,既是李敖中學同學又是李敖大學同學的許先生特意到北京法源寺拍下了兩個膠捲照片,並畫了一張詳細的地圖,為李敖寫書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當天,許先生也到了法源寺,李敖特意將他介紹給大家,並對好友再次表示感謝。
2005年9月,李敖在北京法源寺(王潤攝)
全聚德裡為烤鴨題詩
因為行程太緊、時間有限,一直沒來得及喝上豆汁兒的李敖,2005年9月21日晚上先品嘗了北京名吃———北京烤鴨。
當晚,李敖一家在北京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用餐時,飯店特意端出一隻待烤的鴨子,請李敖用毛筆蘸著一種用糖做成的特製「墨汁」在鴨身上題詞,李敖提筆改寫了一句唐詩:「春江火熱鴨先知」。
待鴨子烤熟上桌後,這些字也呈現出深褐色。李敖邊吃邊贊:「北京烤鴨確實比臺灣的要正宗很多。」
餐後,李敖及其親友都在全聚德的菜單上簽名,李敖還為全聚德題字:「塗鴨於先,烤鴨於後,百味雜陳,勝過他肉。」
魯豫有約邀李敖故友
2005年9月22日上午,李敖來到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的錄製現場。
節目採訪了李敖的小學同學,張繼和回憶說:「他小時候嘴就厲害,而且得理不讓人,一次為一件小事他爭論起來,他非要說到我服輸為止,以後再也不同他辯了。」
李敖說:「我那時是有點小口才,我家裡六個姐妹呀,六個女孩天天在家跟你吵架,口才就練出來了。」
當年14歲的李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四中就讀,四中的校長帶來李敖當年的學籍卡,14歲時的照片至今還非常清晰。
李敖說:「其實我成績不好,喜歡看課外書,課內的書就是哈喇哈喇,我爸爸給我看榜的時候是從後邊看起的,對我沒信心。我爸給我好多錢買書。後來因為沒錢吃飯,我只能把書都賣掉了,但我很尖的,我都賣給圖書館了,我還能看到。」
釣魚臺裡宴請小學同窗
2005年9月22日中午,李敖邀請兒時在北京新鮮胡同小學就學的10餘位同窗和當時的老師黃維,一起在釣魚臺國賓館俱樂部陽光廳共進午餐。
同學會開始前,李敖恭敬地攙扶著81歲高齡的小學體育老師黃維漢走進宴會廳。儘管闊別50多年,但李敖還能記起眼前多數的小學同學。他與同學們一一握手寒暄。
李敖和昔日同窗如今都已是七旬左右的老人,他們與李敖跨越近60年的時光能夠在北京歡聚一堂,共敘童年舊事,實屬難得。整個場面充滿了懷舊的溫情。一貫言語犀利的李敖,在老師和小學同學面前顯得溫婉平和,甚至一時有些語塞。
「這是我的『把兄弟』,是我一直崇拜的人!」李敖與小學同窗詹永傑一見面,就熱情地擁抱在了一起。這是一次相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相擁,兩人如今都已年過七旬,卻仍像兒時般親密無間。
詹永傑是李敖當時的班長,李敖握著他的手接連喊了好幾句「老大哥」。李敖對記者說,詹永傑當時被同學們稱作「大師哥」,學習成績特別好,讀書很多,是他當時的「偶像」。
「還記得你那時講演時的姿勢吧?」一位大清早從天津趕來的老同學拉著李敖的手說。李敖會意一笑,兩人像孩子般一起作雙手叉腰、昂首挺胸狀,身邊的老同學們發出一片笑聲。
「潘金蓮!」李敖見到老同學潘燕生,脫口喊出自己當年給對方起的「外號」。潘燕生說,李敖小時候是個「孩子王」,今天又因為他,老同學們才這麼多年來頭一回聚得這麼齊。
在同學會上,李敖表現出少見的謙虛。與同學們一起合影留念時,主持人勸他站到中間,他連忙說道:「不可以,不可以,站在旁邊就好了。」
「你我同在一群中,感情一直都相通。你有快樂,我分享;我有憂愁,你與共。彼此砌金石,日月明照此寸中。」聚會中,李敖和兒時的同窗們又一次唱起了當年的「童子軍」歌,重溫難忘的年少歲月。
李敖北大演講再顯狂傲本色
李敖此次重返大陸,最看重的是自己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的三場演講。尤其在北京大學的演講,看得出來,他的感情最深,希望最大,演講和回答的內容也最精彩。
2005年09月21日上午,李敖在北京大學辦公樓禮堂進行他此次「神州文化之旅」的重要活動———北大演講。
北大學子理性關注李敖演講
早上8時左右,辦公樓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人。記者詢問了幾名學生,他們都是通過抽獎的方式拿到李敖此次演講的入場券的。大多數學生都表示,對李敖很欣賞,也很喜歡,但談不上崇拜,不過很關心李敖的演講內容。
在北大辦公樓的西惻,綠色的植物上,鋪著兩大條紅色的條幅「李敖,歡迎回家」和「回來了,56年的記憶」,上面籤著李敖fans的名字。
9時30分,當身穿黑色西裝、戴著墨鏡的李敖走進北京大學辦公樓時,所有的觀眾全部起立鼓掌,全場氣氛熱烈。很多人還大聲叫著「李敖」、「敖哥」。
李敖剛剛開講幾分鐘,就多次被禮堂外一陣陣的「李敖」喊聲打斷。原來有太多李敖的fans因為沒有入場券而無法親眼看到,便都圍聚在禮堂門口。還有一些學生,圍坐在辦公樓禮堂外,通過電腦筆記本上網看李敖的演講直播。
前日到機場迎接李敖的「敖之迷」們,依然熱情地在辦公樓禮堂周圍發送各種有關李敖的宣傳資料,並且激動地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把「敖之迷」的代表蔣彥送進去聽演講了!
不用演講稿 頻繁「抖包袱」
在鳳凰衛視的節目《李敖有話說》中,很多聽眾都領教過李敖「抖包袱」的本領,在北大的演講中,李敖再度故伎重施。
在演講開始的時候,李敖就表示自己演講是不用稿子的,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他甚至抖開自己的西裝給臺下的聽眾看,邊抖邊說「大家看我,沒有稿子,也沒有小抄兒。」引得場下一片大笑。
而在講到自己的著作在臺灣被禁時,李敖居然掏出了很長的一張連接在一起的列印紙,上面印滿了他被禁的書目。
與北大互贈特別禮物
演講在持續一個多小時後結束,北京大學拿出了為李敖精心準備的禮物,包括李敖先生在北京大學演講的紀念牌,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儒藏》四書類論語屬的第一卷,李敖父親192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時的學籍照以及李敖的兩個姐姐李珉、李珣以及姐夫當年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的照片等圖片資料。
北大校方介紹,這套《儒藏》類圖書後天才舉行首發儀式,為示北大對學者李敖的尊敬,提前將這本書送給他。
頑皮的李敖也不願意放棄這個調侃的機會。他一邊將父親在北大的畢業證作為還禮贈給北大,一邊開起了玩笑,說這個畢業照北大既然已經交給了學生,想必已經沒有收藏,他要把這個不可複製的禮物交給北大「校史館」收藏:「你們送給我的禮物都是可以買得到的,我這個買不到!」
老友凌峰特地趕來捧場
在入場的觀眾中,記者還發現了一張熟悉的面孔,這就是臺灣著名的文化人凌峰,他頭戴一頂標誌性草帽,身穿紅色文化衫,旁邊站著他一襲白衣的美麗太太賀順順。
此次他們是專門從山東趕來為李敖的北大演講捧場的。「我和李敖是好朋友,我太太順順和李敖的太太也是好朋友。他57年來第一次回北京,大家都很期待他,他也很期待這一次旅行,我們當然要來關照一下。」
凌峰這樣評價李敖:「他博學多才,語出驚人,他不斷給我們另類的思考,我們應該把這些看做一種養料,他的這種不同恰恰是我們要學習的,要欣賞這種不同。以前我們總說『英雄所見略同』,但走向多元化的社會,應該有越來越多的『英雄所見不同』。」
關於李敖的北大演講,凌峰表示:「我覺得李敖講出什麼來都不奇怪,都是正常的。他的觀點我並不一定都贊同,但我尊重他的自由,他的這種說話方式、表述方式。」
李敖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學演講
李敖清華演講亦莊亦諧
2005年09月24日上午,李敖繼在北大演講後,又來到清華大學演講。
李敖清華演講會的地點選在清華大學中央主樓報告廳,這裡是清華大學舉辦重要學術活動的場所,能容納500名聽眾。
清華現場平靜理性
記者發現,和李敖在北京大學演講當天氣氛有所不同,在清華大學中央主樓報告廳前,既沒有看到任何歡迎的條幅,也沒有看到觀眾排隊擁擠圍觀的場面。持有入場券的師生們三三兩兩的平靜入場,只有不多的「敖之迷」還執著地等待在場外。
記者採訪一位清華學生得知,這次演講會的入場券是在師生自願報名的基礎上,通過抽籤產生的。據悉,學生們還在校園網上開展了「李敖有話說,我們有話說———臺灣知名人士李敖先生在清華演講提問及贈言徵集」活動,反響熱烈。
一位公共關係學院的研二學生告訴記者:「我們很喜歡李敖,很佩服他的性格,他的坦率。但對他的觀點,我們也會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斷。」
寄語學子有情有義 務實努力
李敖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是按照《世紀大講堂》欄目的慣例進行的,由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曾子墨主持。
李敖的演講回顧了中國的歷史,他激動地表示:「目前的中國是漢唐以來所沒有過的一個盛世。錢穆曾經寫過『漢唐以來,猶所未有』,很希望看到漢唐之後繁榮的中國。我今天要說:我李敖親眼看到了!」
李敖在演講中還說,美國總統布希稱清華是在美國的贊助下建立的,這是不正確的。他斥責布希說謊。他還說,「中國的長城在歷史上擋的並不是真正的外國人,到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才發現了真正的外國人,即英國人。」
李敖還告訴清華大學的學生:「要有情有義,要疏才仗義,錢拿出來才能做好事。在臺灣的慰安婦事件中,我拿出了100件藝術品,賣了100萬美金,給臺灣的慰安婦。與其勸她們不拿美國人的錢,不如做實際的事情。」
李敖說:「你們只看到我張牙舞爪的一面,罵張三,罵李四,但沒有看到我務實的一面。我要說,面對中國目前的問題,我們要務實。中國,是我們真正努力的目標,真正獻身的目標。」
對北大表示真誠歉意
在觀眾提問時間,一位學生詢問他為什麼沒有穿自己那件著名的紅衫,李敖開玩笑道:「捨不得穿,怕穿壞了沒有了。」
還有一位觀眾問李敖:「在北大演講時,北大給予了您很熱情的招待,但您卻說北大『孬』了,我想問您是不是對北大有所歉意?」李敖幽默地表示:「沒想到在清華還有北大的臥底?」不過,他還是很真誠地對自己在北大的一些表現表達了歉意。
互贈禮物是演講會的第二部分。演講會前,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陳希在主樓貴賓室會見李敖一行,雙方互贈紀念品。清華方面贈給李敖的是《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目》。
演講會後,清華大學的學生代表向李敖贈送他們精心準備的禮物,一件是文化衫,上面印有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件是「清華大學結構設計大獎賽」的最佳獎———模型橋的原件,這是清華學生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的科技作品。同學們希望兩岸的文化能夠通過這座橋梁得到交流與溝通,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李敖回贈給清華大學的禮物是他自己的著作《李敖大全集》的第一本和第四十本,他在書上題詞:「送給真的清華大學」;並表示全集的其他部分因為太重,沒有全部搬來,將陸續送給清華大學。
李敖2005年9月在清華大學演講
李敖2005年9月在復旦大學演講
李敖此行完成三個願望
李敖之女李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父親此次歸鄉完成了三個願望,也希望讓大家了解到,他們父女二人並不是一味地刻薄。
李文說,這次父親歸鄉,終於完成了他的三個願望:「看到我住的環境,支持我繼續維權,鼓勵我做強者,不做弱者;在北京大學,這所中國最高等學府、產生最優秀知識分子的地方演講;還有就是看到很多曾經的學生和老師,這對父親的觸動很大。」
「很多人都會誤會我們,認為我們就是愛挑毛病的人,厲害、難以相處,其實是很多人看到不滿不去做,別人做了他又嫉妒,說風涼話。我和父親是用正義、勇敢,維護自己的權益。」李文說:「這次和父親見面,我們就是想表現給大家看,我們並不是一味刻薄。事實上,我們本身是可愛的人,是富有激情的人。」
李敖其人
1935年,生於哈爾濱。
1937年,全家遷至北平。
1942年,入北京新鮮胡同小學。
1949年,14歲時小學畢業,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旋去天津小住,轉往上海。考入上海市緝規中學。
1949年4月12日,乘船離開大陸赴臺灣,此後再未離開過臺灣。
1954年 考入臺灣大學法律專修科。
1955年6月27日,自動退學,重新考入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一年級。
1961年3月5日,在澎湖退伍。8月18日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一年級。
1963年3月19日,自動在歷史研究所休學。九月一日出版第一本書——《傳統下的獨白》。
1964年,與《野鴿子的黃昏》作者王尚義的妹妹王尚勤有了愛情結晶,在紐約生下了「叛逆性很強」的長女李文。
1966年,《孫逸仙與中國西化醫學》、《傳統下的獨白》等書被查禁。
1971年,被軟禁、跟蹤至3月19日晚上被捕,在不見天日的保安處住了近一年。
1973年至1975年,在軍法處看守所。趕上蔣介石之死而來的減刑,9月22日改判為八年六個月。
1976年11月19日,服刑期滿。無保出獄。出獄後第11天,有了生平第一個正式職業——「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1977年,堅辭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職務,拒絕研究、拒絕討論、拒絕聽演講會、拒絕籤到、拒絕請領書報、最後拒絕領薪水。
1979年6月,復出,出版《獨白下的傳統》,並在《中國時報》寫專欄。出版《李敖文存》、《李敖文存二集》。
1980年,出版《李敖全集》。同年5月6日與胡茵夢結婚。
1981年8月10日,再度入獄。
1982年2月10日,出獄。
1992年,再次結婚,長子出生。
1994年,小女兒出生。
1996年,開始在「真相」電視臺開講「李敖笑傲江湖」,從此成為電視媒體焦點。
2000年,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同年7月29日母親過世。
2004年3月8日,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前,在香港鳳凰衛視主持《李敖有話說》節目。10月12日宣布參選臺灣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
李敖以文名世,著作等身。自1963年時出版第一本書《傳統下的獨白》以來,李敖就以孤傲反叛的青年思想者的姿態崛起於臺灣,至今已出版小說、散文、學術著作百餘種,其中九十六種曾經遭到查禁。
李敖自稱「中國臺灣有史以來最受爭議的風雲人物」,西方傳媒稱其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評論家」。他的文章犀利、尖銳、詼諧、敢愛敢恨、嘻笑怒罵,貫之以嚴謹的治學精神和豐富的歷史知識,在全球華人中享有盛譽。
從1995年起,李敖開始涉足電視,在臺灣數家電視臺主持電視談話節目。2004年3月,李敖在鳳凰衛視開播了《李敖有話說》節目。節目開播後,觀眾反映強烈,收視率居高不下。
1939年 李敖全家福
左起第一排:四姊、二姊、三姊。第二排:老姨、三姨、大姊、外婆。第三排:爸爸、李敖、媽媽。
1941 小學時期的李敖
1946年 李敖念小學時的照片
1947年,李敖與其母親、四位姊姊及大妹在北京的合影
李敖小時候的學生證
1948 李敖十二三歲時在大陸的一張舊照 憑它辦到了臺灣的「入境證」
1955年4月,李敖二十歲生日
1957 大學時代的李敖
1957 臺大的「長袍怪」李敖
1957 李敖在臺大第一宿舍第四室
1957 臺大第四室同學合照
1959年4月25日 二十四歲生日照
1959.08 畢業了
1959年9月 預官時代
1960年,李敖與姚從吾教授
姚從吾老師「從吾所好」,看中了臺大的「長袍怪」。師徒二人最初是當仁不讓,最後是欲罷不能,為生死交情,留下儒林內史。
1961 寫「老年人和棒子」時代的李敖
1963年,寫「傳統下的獨白」時代的李敖
1964年,「文化論戰」時的李敖
1964年,告徐復觀案,李敖走出法庭
1964.05.24 送居浩然出國
這是居浩然李敖第一次合照,也是最後一次見面。
1965年4月25日李敖三十歲生日
1968年 小蕾成為李敖的小情人
1970年,李敖與紐約時報記者
1970年,想賣牛肉麵而不可得的李敖在鵝鑾鼻
1976年11月19日,李敖第一次政治犯出獄
1979年,李敖復出文壇時中國時報刊出的第一張照片
1980年,李敖與胡茵夢婚前照
1982年2月 李敖第二次政治犯出獄
1992年8月3日 全家福
1997 李敖在書房
2017年6月,李敖寫了一封致家人、友人、仇人的告別信,內容如下:
致我的家人、友人、仇人:你們好,我是李敖,今年83歲。年初,我被查出來罹患腦瘤,現在剛做完放射性治療。現在每天要吃六粒類固醇,所以身體裡面變得像一個戰場,最近又感染二次急性肺炎住院,我很痛苦,好像地獄離我並不遠了。 我這一生當中,罵過很多人,傷過很多人;仇敵無數,朋友不多。醫生告訴我:你最多還能活三年,有什麼想做、想幹的,抓緊! 我就想,在這最後的時間裡,除了把《李敖大全集》加編41-85本的目標之外,就想和我的家人,友人,仇人再見一面做個告別,你們可以理解成這是我們人生中最後一次會面,「再見李敖」及此之後,再無相見。 因為是最後一面,所以我希望這次會面是真誠,坦白的。不僅有我們如何相識,如何相知,更要有我們如何相愛又相殺。 對於來賓,我會對你說實話;我也想你能對我講真話,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或許我們之前有很多殘酷的鬥爭,但或許我們之前也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希望通過這次會面,能讓我們都不留遺憾。不留遺憾,這是我對你的承諾,也是我對你的期盼。 對於來賓,不管你們身在哪裡,我都會給你們手寫一封邀請信。邀請你來臺北,來我書房,我們可以一起吃一頓飯,合一張影,我會帶你去看可愛的貓,我會全程記錄我們最後一面的相會,一方面是留作你我紀念,另一方面也滿足我的一點私心:告別大陸媒體近10年了,我想通過這些影片,讓大家再一次見到我,再一次認識不一樣的我,見證我人生的謝幕。 謝謝各位!
—END—
來源:大小舞臺之間 王潤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