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2050年中國石油進口依賴度將達到75%

2021-01-17 中國網

 嚴陸光院士及時拋出2050年能源戰略建議

中國石油進口依賴度到2050年將達75%,這絕非是聳人聽聞。「展望我國2050年能源需求與保障供應的可能性,保障石油供應將是我國能源安全的突出問題。」在5月26日的「第十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嚴陸光拋出了應對石油短缺狀況的2050年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戰略。

據嚴陸光院士估計,我國石油消耗量到2050年將超過8億噸,而國內產量由於資源和生產能力的限制,將穩定在年產2億噸左右,進口依賴程度將達75%。因此,中國必須在國內大力發展石油補充與替代能源,充分利用好國際的可能資源(預測國際也在2035年左右產量達約56億噸/年的峰值),保障石油供應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問題。

「鑑於人類能源消耗仍在繼續增長,而目前主要採用的化石能源不僅有限,開始出現耗竭,還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汙染與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因此,全世界已認識到,人類一次能源結構應向著減小化石能源份額,增大可再生與新型能源的份額建立可持續發展體系過渡。」嚴陸光說。

在展望我國2050年能源需求與保障供應的可能性時,嚴陸光分析,中國能源體系發展的主要特點是:能源需求仍將快速增長,保障石油供應將是未來能源安全的突出問題,一次能源結構將開始發生明顯變化,電源結構也將改變。而它們的主要變化將是,煤的份額將由目前的約70%減少至2050年的約40%,天然氣、水電、核電份額將有所增長,還有約15%的缺口要靠大規模發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來補足。

和其他國家一樣,逐步在中國建立可持續能源體系的任務已提上日程。為此,嚴陸光建議,中國能源可持續能源體系應由下列五方面組成,(1)繼續發揮煤能源的作用; (2)保障石油供應;(3)最大限度地發展水電與核電;(4)大規模發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風能與生物質能;(5)充分支持未來新型能源的研究發展,主要是核聚變能、天然氣水合物與海洋能。「上述五方面統一協調的發展,可使我國2050年的能源供應有更可靠的保證,也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打好基礎。」嚴陸光表示。(記者 李雋瓊)

相關焦點

  • BP:2050年電池成本將下降75%!
    記者 | 王歌9月4日,2018年《BP技術展望》(下稱《展望》)中文版在北京正式發布。該報告研究對象著眼於一次能源消費佔全球50%以上的中國、歐洲以及北美,旨在探討至2050年科技進步對全球能源系統的潛在影響。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4-28 10:35 來源:澎湃新聞
  • 2050年太久 只爭朝夕
    舒聖祥  誰解決了中國的經濟問題,誰就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如今,中科院一個研究報告,不僅解決了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問題,連帶還解決了中國的社會現代化問題,如果不給中科院頒個諾貝爾獎,想必一定會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 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2018年,國際著名的自然指數網站根據全球各國的高校和就科研院所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力,評選出了全球實力最強的100所科研機構。榜單中,排名前10位的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而最值得興奮的是我國的中國科學院在此次的排名中打敗哈佛大學,排名全球第1。
  • 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公布!共增選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2019年,中國工程院開展了第14次院士增選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在新當選的75位工程院院士中,來自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0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9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9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7人,農業學部7人,醫藥衛生學部10人,工程管理學部6人。此外,還選舉產生來自挪威、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9人。
  • 中科院公布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 平均年齡55.7歲
    光明網11月22日訊(記者 戰釗)今天,中國科學院網站發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公布新當選的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國院士獲小行星命名 長相酷似吳彥祖(圖)
    這一奇蹟的幕後英雄,便是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王德民。近日,這位80歲高齡、年輕時酷似吳彥祖、被稱為「史上顏值最高學霸」的石油院士,獲得了小行星國際命名,國際編號為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崇高榮譽,史上曾獲此榮譽的名人,包括達文西、牛頓、居裡夫人等。一位石油界院士憑什麼獲此榮譽?
  • 2019年中科院新增64名院士 平均年齡55.7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和要求,中國科學院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特別推薦評審暫行辦法》,對從事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工作的涉密候選人進行特別推薦和評審,並增加了5個特別名額予以支持,今年共有5位候選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當選。
  • 12月21日-12月27日中國液化丙烷、丁烷綜合進口到岸價指數93.75...
    12月21日-12月27日中國液化丙烷、丁烷綜合進口到岸價指數93.75、98.43 2020-12-31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學者預言2020 2050年將發生第六次科技革命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5日表示,從人類文明和世界現代化的前沿角度看,大約在2020-2050年間,將有可能發生以生命科學為基礎,融合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提供滿足人類精神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第六次科技革命。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最新完成、也是第六次科技革命首部科研論著《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當天在北京首發。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1978年美國曾贈送中國1克月壤
    據央視軍事官微消息,1978年,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接觸月球樣品,該樣品是由美國贈送,重1克。▲歐陽自遠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回憶:「當年把樣品取回來後看到,這是一塊裝在有機玻璃裡面的小石頭,美國人在上面做了一個放大鏡,用放大鏡看像大拇指一樣大,但實際只有黃豆一般大小。」歐陽自遠說:「這1克樣品,最多給我們用0.5克,還有0.5克必須保存起來。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閔乃本院士於1955年入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9年7月畢業並留校任教,1984年8月特批為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曾任國家人工晶體聯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973計劃光電功能材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副主任等重要職務。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揭秘海南衛星星座:將實現24小時監控網
    中科院院士揭秘海南衛星星座——  如何打造獨一無二的觀測能力  海南衛星星座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獨一無二的觀測能力將如何體現?在「海南一號」發射項目的啟動儀式上,原科學技術部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應用學專家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遙感專家郭華東等相關遙感領域的專家都非常認同海南衛星的建設,並和我們一起探索海南衛星星座的設計秘密。
  • 60歲以上人口超2億,到2050年,中國50~75歲的群體將超過4億人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再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韓國、日本、中國都面臨著老齡化的難題,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現階段適齡生育的人群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單獨生活,在這個大趨勢下,未來中國的養老問題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預測,中國老年人口數量2025年將達到2.8億左右,佔總人口的比重接近20%。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突破4.8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36.5%。我國將成為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必將伴隨一系列的社會難題,包括年輕人生活壓力、老年人養老問題,就醫問診等,這些社會問題一旦爆發,必將對大家的生活造成巨大的衝擊。
  • 日本養老金2050年將枯竭,政府擬上調領養老金年齡至75歲
    據NHK8月28日報導,由於國內經濟持續負增長,日本國民養老儲蓄金在2050年將枯竭,厚生勞動省擬修訂養老金政策。擬將領取養老金的年齡上升至75歲,繳納養老保險的時間從40年延長至45年,並考慮取消在職老齡養老金制度,減少固定收入者的養老金,以促進老年人就業。
  • 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3日中國原油綜合進口到岸價格指數為72.91
    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3日中國原油綜合進口到岸價格指數為72.91 2021-01-07 14: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92年,中科院院士陳彪在南京神秘消失,後來結果如何?
    靠著堅強的毅力,他硬是達到了專業英語學者的水平。1948年9月,作為青年學者,他受邀參加了美國人舉辦的會議。他大膽發言,暢所欲談。 1954年,他正式轉入太陽物理學領域。彼時,這還是一個新興的領域。許多老教授都不敢涉足,可陳彪卻踏上了徵程。是的,"夸父追日"的理想又一次在他胸中燃燒起來。只有敢為人先,才能夠做出一番成績。 對於太陽,中國人從未有過深入發掘。在陳彪眼裡,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早在數千年前就有了美好願景。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落後西方。在上級的幫助下,陳彪得到了一些資助。
  • 「最帥院士」王德民,除了顏值在石油領域更牛,有顆行星以他命名
    很多學生通過自己的十幾年如一日的努力,為了就是可以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但是仍然有很多考生因為種種問題,與自己本該考上的學校失之交臂。今天講講被網友評為最帥院士的王德民院士。
  •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學天文學有前途—新聞—科學網
    探討宇宙的命運 就是研究人類的命運
  • 2050年月入萬元,望梅止渴?科幻世界?(圖)
    有獎評新聞   「2050年的中國,最低月薪超過1300美元,人均預期壽命逾八十歲,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率達百分之百,人們可以自由合理流動,絕對貧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信息化率達80%%左右;出國旅遊率達50%%左右;汽車普及率達50%%左右;預期受教育年數超過17年……」這是日前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為我們描繪的「現代化」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