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鬼節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顧名思義肯定與鬼有關。另外還有上元節,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還有農曆十月十五的下元節。
這一切都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地官也要放假,所以中元節鬼門大開,故放河燈尋親祭託哀思;最後人間一批又一批仙逝的先賢為人間的和平發辰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於是下元節祭祀人賢也必不可少。
先說上元節,傳統上又叫元宵節,因要吃一種用糯米滾成的大丸子而得名,都說最先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上元節(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火燒門前紙基本沒有了,那一月圓之夜的偷青活動還有舉行,但無論怎麼變都仍是中國民間傳統重要節日,其祭天主題仍是上元節別宗旨永不會變的。
其次來說下農曆十月十五的下元節:關於其來歷,除了與道教的三官有關外,還由於幾千年農耕以來,靠天吃飯的局面可以說至今都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乞求風調雨順是必然的了,但光求天是遠不夠,還需要求為改變自然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賢們保佑,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神農嘗草及魯班興居等等,不但需要節日來祭祀其功德,而且更需要其永世的庇佑。這基本就是下元節的主題。
最後重點說一下中元節,中元節又叫鬼節,相傳天上人間的仙人們每年的七夕節都成雙入對游離人間,極大多數單著的曾經的伴侶此時早已來到地府,於是人間那些單著的人兒就是在這七夕佳節中放飛河中,訴說自己對伴侶的思念,隨著人間尋人河燈的四處遊蕩,地府的鬼們見有家不能回,有親人再也不能見十分憤慨,於是終於有一年的七夕節群而反之全線出逃了。
後來見眾怒難平,況且地府的大小官員們也因常年無休群而反之放任不管,於是地府之主只好向玉帝請示:請求從七夕節起地府放假,大開鬼門,釋放所有鬼魂回家團聚,享受一年一度的天倫之樂。直到月圓之夜再全部自動返回,對於不回者肯定會處以極刑,灰飛煙滅萬刧不復是必然。
不用說為平息事態不進一步惡化,促進天上人間地下均和平共處,玉帝同意了地府的建議,人間也為此設立了中元節,以做好準備迎接親人回歸小聚。
所以說中元鬼節的祭祀與清明節是完全不同的,清明節又叫上墳,顧名思義就是必須到親人埋藏地燒錢化紙祭祀是起碼要求。而中元鬼節就必須在附近十字路口和家裡才行。
現在我們說重點,鬼節七月半中元節到底是農曆的十四還是十五?
首先我們從鬼門大開七夕節後說起,古時交通基本靠步行,有錢人最多騎馬或坐馬車出行,而且那時人間的人們基本都是居無定所,都是靠放河燈尋親,為地府的親人回歸指明道路,再加上鬼員眾多又路途遙遠,等找到自己親人放的河燈順引到家附近時,一般都是農曆七月十四了。
所以說人間中元節正式開始就是農曆七月十四,這一天入夜前,必須在家附近的十字路口祭香燒錢化紙為親人回歸最終指明家的所在。入夜後除大門口外沿居所插滿青香以免受野鬼侵擾。然後家中擺上供品,祭青香三柱熄燈火靜待,只要子時一到,親人就會回歸現身家中小聚了。
話說第二天的七月十五,肯定有許多還沒找到家無家可歸的野鬼四處遊蕩,它們到不管你現在是大白天,因為它們要抓住最後的機會趕緊尋找自己的親人和家,不然就只有等來年了。
所以說這一天民間有鬼亂竄之說,這一天最容易闖鬼是毫無疑問的了。其實這些還沒找到親人和家的野鬼亂竄,大多都是徒勞而已根據已找不到家和親人了,因為很多人間根本無家和親人了。
這一天,人們為安撫這些孤魂野鬼,也為了這些孤魂野鬼在陰間不找自己親人麻煩,更為了不找自己的麻煩,所以都再在十字路口大肆祭香燒錢化紙,讓其安心回地府去,人間少些孤魂野鬼以保平安。這一天入夜後,古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再燃香,與鬼親做最後的團聚,然後離別待來年再聚。
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電燈照明的普遍使用,就算儀式依舊,甚至更濃重,但逝去親人的音容再現幾乎不可能了,就算你想夢裡想會都難上加難了,久而久之中元節發展到今天,最多極有心結之人放下河燈,有心之人燒點紙錢,極大多數人與已好像無關,可有可無是常態。
但人文傳承還是需要繼續的,總之七月半中元鬼節,既是七月十四又是七月十五,只不過兩天各自祭祀的對象不同而已:一個是親人,另一個是孤魂野鬼……
文:李中財(始終有您福)2019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