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自組建湘軍後,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在他手下成長起來的人不下幾千人,這些人幾乎操持了晚清的整個國家大局。然而,曾國藩卻時常感嘆人才難得,對於識人、用人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見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即「相術」。
曾國藩的相術是他一生鑑人經驗的精華,和宣揚迷信的「相術」不同,曾國藩的鑑人之法,都是自己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而且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
曾國藩生前,就留下了他善於相面的傳說。他去世之後,越傳越神,甚至說他將自己的相術心得編著成了《冰鑑》一書傳世。從晚清以後,此書就開始廣泛流傳,很多人深信不疑。南懷瑾大師甚至公開提出,曾國藩共有十三套學問,但是只有兩種流傳了下來,分別是《家書《和《冰鑑》。
《冰鑑》一書是否為曾國藩所著,已經很難確知。但是書中的確引用了一些曾國藩的原話,這也使得很多人真假難辨。其實,曾國藩的確有一套鑑別人才的方法,但並不像《冰鑑》那樣成體系。
曾國藩的鑑才學,主要是從自己的親生經歷中總結出的經驗之談,從他傳世的日記中可以看到,他每天都要接見客人,主要是他的部下和慕名來投靠的人。據初步統計,他親自接見的就有四五千人,大多數都是詳細的接見記錄,並且還加有按語,說這個人適合做什麼,長處是什麼,短處是什麼,等等。
有這樣勤奮的經歷,各色人等都見過了,不會相面也會了。同治三年三月,曾國藩在給他的一個幕僚萬啟琛的信中總結了自己的鑑人之道:「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總須多看幾次,親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凡有缺有差之員,尚可因事考成,若無缺無差者,非常常接見,何由識其短長?」這句話可以說是他的獨到之處,也幫助我們徹底揭開他的「相人」之謎。
曾國藩善於鑑才,主要還是為他的經邦治國的目的服務的。早在京城為官的時候,他就開始留意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注意結交,這讓他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其中有一件事情流傳最為廣泛,那就是他發現了江忠源這個人才。
據曾國藩的四大弟子之一的薛福成回憶:「新寧江忠烈公生平忠孝大節,出於天性,猿臂長身,目炯炯有神。與人交,披肝瀝膽,始終不渝。尤愛才服善,聞人孝友節義事,務成就闡揚之。嘗以公車至京師,曾文正公目送之曰:『此公必立名天下,然當以節烈死。』是時,天下尚承平也。」
江忠源,湖南新寧人,道光十七年考中舉人,但是沒有中進士。後來他以舉人的身份到北京參加大挑,第一次拜會曾國藩時,當時曾國藩正和好友郭嵩燾談話,江忠源離去後,曾國藩看著他的背影說:「我生平從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會聞名天下,但最後會壯烈而死。」
結果真被曾國藩言中了,江忠源入京大挑後被授予教職,回到家鄉,積極組織團練,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江忠源因功被提拔為知縣,他還組織了第一支團練武裝,命名為「楚軍」,後來被稱為「老湘營」,是曾國藩湘軍的前身和基礎。
鹹豐三年,江忠源被授予安徽巡撫,成為湘軍系統第一位擔任封疆大吏的將領。但是在太平軍進攻廬州的戰鬥中,因寡不敵眾,最後戰敗自殺。正如曾國藩所言以「節烈」而死。曾國藩預言江忠源也許有一些偶然的成分,但隨著閱歷的增加,經驗也逐漸豐富,他就給自己總結了所謂的「相術口訣」。
曾國藩的相術之法稱之為《相人十二法》,他說過:「細參相人之法,神氣完足,眉聳鼻正,足重腰長,處處相稱,此四語者,貴相也,賢才相也。若四句相反則不足取矣。」認為端莊厚重是貴相,相反則為貧賤之相。
此外,他還提出「六美六惡」,六美曰:長、黃、昂、緊、穩、稱;六惡曰:村、昏、屯、動、忿、腯。但是仔細品味,會發現曾國藩的相術和那些官場封建迷信的相術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在於他特別強調人的神態和氣質,雖然也缺乏科學根據,但是從曾國藩實踐上的成功來看,其中也有不少合理的成分,值得後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