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婚嫁觀:正月不娶,臘月不定。還別不信,確實有道理

2021-01-09 陌上花開且緩歸

臨近過年,正是農村婚嫁最頻繁的時候。因為這段時間,地裡的活兒都告一段落了,農人們都閒下來了,忙了一年,錢也攢了,此時有充足的時間和錢財籌備婚禮。

又因為農村人大多是在家辦酒席,冷天,那些剩下的菜也易於保存,可以多吃幾天,不會太浪費。而且馬上就要過年了,婚禮上富餘的酒水以及可以存放較長時間的吃食等都可以留到過年用,不用再另外採買了。

同時,因為農村家庭親朋好友也大多都是農民,也是到了冬季歲尾才有空閒,可以有時間趕來參加婚禮,好好熱鬧一番。雖說,現在大多數村民都外出打工,不再務農了,但他們都是在臨近過年才回家,所以此時辦喜宴,是最合適的。

還有個說法是臨近過年,眾神都回天庭述職去了,人間百無禁忌,黃道吉日多,正是婚嫁好時候。此時娶媳婦過年,正是喜上加喜,寓意人丁興旺,福氣滿滿。當然,這個說法只是討個好彩頭而已。

那有朋友可能就會問了,如果按上述說法,那正月裡大家都在家休息,天也冷,也是個喜慶時段,這段日子也是非常適合辦酒席的呀!說是這麼說,但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幾乎沒人會在正月裡舉行婚禮。因為,在農村呀,流傳著這麼個婚嫁觀念,那就是:正月不娶,臘月不定。

正月不娶

一是正月裡,大家雖然都不用怎麼幹活,好似很空閒。但別忘了,此時大家得忙著各家各戶的拜年。而且以往交通不發達,出趟門也不容易,很多人去親戚家拜年都是過夜的,拜年可能要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哪像現在,一天可以跑遍所有的親戚,拜完所有的年。

而且,大多數人家拜年都有這麼個習慣,正月初幾去誰家,都已經形成了規矩,年年都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如若誰家選在正月哪天結婚擺酒,那豈不是打亂了別人的拜年計劃。很有可能,別人就會因拜年而放棄喝喜酒,那婚宴就不夠熱鬧了。

再者,以往農村人家隨份子喝喜酒,本就是為了改善夥食,打個牙祭的。而正月裡,大過年的,那家家戶戶都是一年中夥食最好的時候,不管是在家還是外出拜年,吃的都不差,此時也就不貪酒席上的那一口了。誰家若是此時擺酒席,會被人認為是小家子氣,不想讓客人吃多,想省菜錢。

還有一個就是,正月裡往往雨雪天氣比較多,以前迎親都是走路或抬轎,又都是土路,一下雨,不好走不說,弄得一身髒兮兮的,也不吉利。

臘月不定

臘月,雖說農活大多是閒下來了,但並不代表這個時候就無所事事了。在古代,臘月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很多,老百姓們要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同時,還要準備各色年貨、打掃屋子等等,實在是非常繁忙的一個月。

而定親這個程序雖不如結婚時繁複,但過程也不簡單。通常是由媒人主持,男方帶上各色禮品,還有禮金去女方家。男女雙方還有兩家至親,大家坐下來把婚事敲定。男方還得給女方這邊的親戚發紅包。

如果兩家相距較遠,這來去就得耗上好幾天。如果在臘月裡定親,那實在是忙上加忙,會顧不過來。可以說,定親這事,還挺費時費力和費錢的。

那有朋友肯定會說了,那照你這麼說,那臨近過年結婚,怎麼就不怕忙上加忙了?這呀,一方面是因為臘月裡,大家都忙著祭祖等活動,此時一大幫外人上門,確實也有些不妥。另一方面呢,其實是有點男方的小打算在內。

你想呀!結婚雖然更忙,但是出錢出力後,好歹是把人給娶回家了。這樣一來,家裡就多了個人,也多了個勞力了,不虧,後面忙點也不怕。

可定親這事呢,你巴巴的趕去送錢送物的,這人一時半會兒也接不回家,可能會耽誤了臘月裡的好多事兒。不如緩一緩,等忙過這一陣,大家都空閒點了再說。

而且呀,這「臘」諧音「拉,有拉倒之意,不是個好兆頭。定親的目的,本就是為了把婚事說定的,可是這個諧音就讓人心裡很不舒服了。雖說這都是子虛烏有的事,但能避則避。

民間還有正月娶媳婦會克公婆,臘月訂婚會敗婆家等說法。這些當然有迷信成分在內,信則有不信則有。但結婚畢竟是人生頭等大事,肯定是不希望有絲毫不吉利因素影響的。所以,大多數人都會結婚避開正月,訂親避開臘月。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正月不娶,臘月不訂」,這句俗語有什麼講究?
    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小時候應該能時常聽到一些長輩給自己講的道理以及簡單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沒有特別高深的詞彙以及華麗的辭藻,但是句子中所蘊含的道理卻是十分深刻的,這些老話和俗語在一方面展現了農村的縮影,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 農村老人常說「正月不娶,臘月不訂」,如何理解,現在還講究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在農村的生活中總有很多大智若愚的老講究,這些講究能夠引導著村民們更好的做人做事。比如說閨女如果回到了娘家,晚上則是不能和老公在一個房間內睡覺的,不然父母則會不高興,畢竟在老人看來這會敗風水。
  • 農村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非常有趣,聽著解悶,今天坐在暖和的太陽地裡,同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神侃,這些老年人都是從建國初期過來的,對農村俗語出口成章,說馬上到臘月了,一年又過去了,小孩又大一歲,老人可又老一歲,出去打工的也該回來了,幹到什麼時候才是底?不是有句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嗎?這又是啥意思?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二十六,還有3天的時間就要進入到臘月。臘月是農曆月的最後一個月,隨著臘月的到來,也意味著新一年馬上就要到來。臘月最為一年的結尾,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臘月和正月有什麼禁忌呢?
  • 農村喜事老話「正月不能娶,臘月不能訂」啥意思?原來有這些講究
    導讀:老話說「正月不能娶, 臘月不能訂」, 你知道什麼意思?在農村的生活中總有很多大智若愚的老講究,這些講究能夠引導著村民們更好的做人做事。比如說閨女如果回到了娘家,晚上則是不能和老公在一個房間內睡覺的等等,除此之外,說道風俗講究不得不提的是婚喪嫁娶,在農村結婚被看為三件大事之一,形式非常傳統而且很有看點,結婚時熱鬧氣氛濃濃。而很多流傳至今的農村俗語有很多對其描述和總結,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聊的「正月不能娶,臘月不能訂」,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有何講究呢?現在還有這樣的講究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 「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農村這些講究你知道多少?有道理嗎
    農村有不少看不見摸不著的規矩,這些規矩有些非常有道理,有的現在看來則非常無稽,雖然有些非常無稽,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了這些規矩的流傳,形成了口頭語讓人們能簡單直接記住,於是就誕生了俗話這類東西。但是,我們看一句話或某件不成文的規矩時,要明白它有沒有道理,還得去追溯它的來源,就是這句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講究是怎麼出現的,然後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農村事物的理解去判斷有沒有道理。像是這句「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我們初看這句話時都會會心一笑,因為這句話裡的講究幾乎是全國性的,特別是正月不理髮,幾乎所有地方都有這個規矩。
  • 農村老話常說「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的十一月」,有道理嗎?
    如果想了解更多農村生活,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話常說「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的十一月」,有道理嗎?說到老話,這可是我們農村一大特色,這是尋常老百姓在平時攀談的時候所借用的古語,是古時候很多農民的智慧結晶,有的老話是說農事活動,更有的是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而接下來這一個老話想必很多人沒有聽過,農村老話常說「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的十一月」,從這句老話上看是描述農村節氣的,那麼這句話農村人為何會在冬季的時候常常掛在人們口中呢?其中說的每個月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娶親」,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有很多關於過年的風俗習慣和俗語老話流傳至今,雖然簡單通俗,意義卻非常深遠。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使用到農村俗語,這些俗語多以白話文與方言組成,通俗易懂,以方便記憶和流傳。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經典的俗語歷久彌新,有些俗語則漸漸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 進入臘月,老農說:「臘不定,正不娶」是啥意思?有道理麼?
    人說「臘不定,正不娶」這句話,來源於我們的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娶親」。意思簡單明了,就是說臘月不宜定親,正月不宜娶親。雖然說這句話的意思,有一定的迷信成分,實際上和我們傳統的婚嫁,挑選黃道吉日有同樣的道理,無論是定親或者娶親,通常人們都會挑選一個好日子,更多的是圖一個吉利和喜慶。
  • 俗語:「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為什麼?你們那邊也一樣嗎?
    有習俗自然就有禁忌,也就是這這些節日不能做的事情,就比如說我們常常聽老一輩人說起的「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的說法,為什麼會有眨眼的個講究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正月不剃頭其實這句俗語的由來是因為歷史的訛傳。
  • 農村俗語「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這是為什麼?有啥道理嗎?
    ,所以有的青年都是提前把頭髮捯飭好,對於在農村,要是在正月理髮的話,那是不可以的,所以很多人都提前整好髮型回家過年。所以很少人敢去理髮,畢竟這些都是規矩,還有的就是在農村裡臘月也是不能定親的,那麼這些都是有什麼說法呢?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老話有何講究呢?
    小寒節氣的到來預示著臘月也越來越近。臘月是過去農村最熱鬧最忙碌的季節。這個季節農田已經沒有農活了,但隨著春節的臨近,屋外要整理,還要購買年貨,當然很忙,農村的大會也出現了忙碌的景象。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說的是啥意思呢?這句老話也指年末和稅收的部分神經。臘月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月,農村的古語進入臘月就是年。新年來的時候,很多事不能做,還有很多事要辦。
  • 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理髮,農村的老話兒,都有什麼講究
    一說農村老話有啥講究,有人就不看內容回了三字「窮講究」,字字扎心,也有的說成了封.建迷.信,這不能完全說錯,但也不是絕對的呀,老話的出發點大部分還是希望傳遞給後者有用的經驗,只不過很多老話在歷史的傳承中,後人理解上,出了點偏差,例如正月理髮,存在很多不利於老舅的段子。
  • 俗語「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有什麼道理?看完後忍不住想笑
    「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這句俗語,說的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正月不剃頭是老百姓情感的寄託,臘月不定親則略帶一些封建色彩。正月不剃頭這句俗語,源於清朝徵服在1644年頒布的剃髮令,當時清朝剛剛入關,為了加強統治,強令全國人民改著滿族服飾、改剃滿族髮型。
  • 農村老話說:「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啥意思?是何道理?
    引言:村裡小鄭,就因為正月理髮,被他舅舅撞上了,一巴掌呼過去,把小王都打蒙了。小鄭不服,就找母親理論。他母親告訴他說:「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他犯了忌諱,這是老講究,雖然沒有嚴謹的科學性,但是要入鄉隨俗,要不然被人笑話不懂事!
  • 農村有句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玩不窮」,是這樣嗎?
    如果說在城市這句話可能還真的不大對,而在農村這個前提之下似乎就顯得那麼真實可信了。類似這般的農村流傳的諺語有些自嘲或者說調侃,而大多則是經驗之談,比如說「一家發財,九家貧」。而這裡所提到的「臘月做不發,正月玩不窮」也正是來自於農民的經驗之談。
  • 臘月至,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娶親」,有何講究?不妨看看
    又到了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農曆最後一個月,臘月。臘月的到來意味著離春節就不遠了。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臘月到來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會比較忙,購置年貨,祭拜等等,這裡面也包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娶親。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說的有道理嗎?看後真長見識!
    每年一到年底,就有很多遠在異鄉的遊子開始準備張羅回家過年,他們有的提前就買好了火車票。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不管是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團聚。而且一過了臘八,就要開始準備置辦年貨,十分的忙碌。在我國民間,正月和臘月都是春節的期間,尤其在農村,這段時間最為的熱鬧。
  • 農村俗語說「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為什麼?
    農村俗語說「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為什麼?這句俗語也是很有意思的,對於「正月不剃頭」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從我小時候一直到前兩年時,每年進入臘月之後,我媽就經常提醒我年前一定要去理髮,正月裡不能剃頭。小時候我對媽的話是言聽計從,她說怎麼辦,我就怎麼辦,然後長大了,上了初中的時候,我就有點兒不理解了,我就問我媽,為什么正月裡不能剃頭,我媽就說正月裡剃頭,對舅舅不好。當時我還和我媽辯論了,一直說:這都是老話,沒有什麼可信價值了。結果問到最後以老媽打了我一巴掌結束了,從此以後還是乖乖的在年前臘月裡就把頭髮理好。
  • 農村俗語「臘月打春過年暖,正月打春二月寒」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打春過年暖,正月打春二月寒」,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什麼時候立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