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經世書論斷庚子年運

2021-01-13 本源秘境

       

 邵雍字堯夫,諡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

邵雍是北宋五大儒之一,創立獨特的先天學,「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儒道易融為一體,有內聖外王之譽。其代表作是《皇極經世書》。在書中建立元會運世的歷史推步學,《易經》與歷史結合,經世合參,為易學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皇極經世書》的學術思想上承西漢楊雄的《太玄經》,下啟明代黃道周的易學觀。


邵雍學貫天人,對性命之學有獨特認識。在《伊川擊壤集》中可知其學問的境界。

「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與不為貧,

須探月窟方知物,未識天根不識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識天根,

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因其對性命之學的透徹研究,才有其對歷史的達觀和自信。



《皇極經世書》雖然是宋朝的作品,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卦運的推算不僅適用中國,也適用全球。以《皇極經世書》的推算2019年流年卦為「天雷無妄」卦,2019年年末人們已經感受到「無妄之災」。到2020年2月4日立春,正式步入2020年。流年卦也轉為「地火明夷」卦。坤卦為大地,離卦為日,明夷卦預示日在地下,黑夜之象。卦辭:明夷,利堅貞。意思是利於艱苦的堅持。按《皇極經世書》的原理,流年卦每六十年循環一次,邵雍的歷史觀如下:歷史是有周期的,歷史是循環的。

可以查每個六十年的明夷卦的流年,讀史明智,以古驗今。

1958年戊戌、1894年甲午、1827年丁亥、1782年壬寅、1720年庚子、1661年辛丑,這360年流年為明夷卦的年份。


1958年大躍進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

1827年 清朝發生喀什噶爾激戰,黃河大水;


1782年 清朝《四庫全書》編著完畢;

1661年 順治帝去世,明永曆帝被清軍所俘,鄭成功收復臺灣。


從上可知以往流年明夷卦的情況,不盡相同,因為主管的每六十年流年卦的運卦不同所致。對2020最有參考意義的是1720年,因為這兩年不僅流年卦相同,其運卦也相同,都是鼎卦。

1720年災異簡述如下:

1720庚子年,清朝:其年全國大旱,無禾,民大飢。但,福州大水,湖南、廣西、廣東大水。

旱。自本年秋至次年五月不雨,歲大飢,疾疫繼起,民死無數。乾隆《宜川縣誌》卷一災祥(陝西省 宜川縣)


旱,大飢,疾疫繼起,民死無數。乾隆《延長縣誌》卷一災祥(陝西省 延長縣)大有年,秋大疫。乾隆《連城縣誌》卷十災祥(福建省 連城縣)(注釋:大有年為豐收年之意)


國外:1720年,馬賽遭逢瘟疫侵襲,這是該市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難,也是18世紀初歐洲最嚴重的瘟疫之一。1720年,法國馬賽突發瘟疫,影響了整座城市和周邊城市,造成10萬人死亡,而這次瘟疫也是鼠疫的爆發。

(對比2019年底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知~)


=================================


超級連結:

立春:公曆2020年02月04日17時18分,2020年2月4日立春之日正式進入幹支紀年的庚子年。

在《了凡四訓》裡提到了《皇極經世》。《皇極經世書》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數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於世。是宋代易學大師邵雍畢生研究周易而自創的經天緯地之預測學。

皇極經世推演出的2020年統領卦為坎卦,2020年正卦為大過卦,2020年運卦為姤卦,2020年世卦為鼎卦,2020年值年卦為地火明夷卦。


【2020值年卦-地火明夷】
值年卦是源自皇極經世一書,宋朝邵雍把世界從開始到消滅的一個周期叫做一元。按照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辰,一時辰三十分的數目來附會計算天地歷史時間。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之數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即皇極經世裡的大時間單位:

1元 = 12會 = 360運 = 4320世 = 129600年

1運 = 12世 = 360年 = 4320月 = 129600日

1年 = 12月 = 360日 = 4320時 = 129600刻(4分鐘一刻)

六十甲子循環形成的大時間單位:60 × 60 × 60 × 60=12960000

為世界的歷史就是如此始而終,終而復始的不斷循環。

值年卦就是把64卦放入其中,每一年都有其卦,例如2019年的值年卦是天雷無妄。無妄之災,天災人禍。


《地火明夷》卦辭:利艱貞。

《象》: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象辭》說:《明夷卦》的卦象是離(火)下坤(地)上,離為火,代表光明,為光明入地下之表象,象徵著「光明被阻」。君子要能夠遵循這個道理去管理民眾,即有意不表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反而能在不知不覺中使民眾得到治理,也就是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不要再折騰了。

經營運作:認真觀察市場動態,待機行動,但須堅持商業道德,即使處於不利情況下,也要頑強,只要認真準備,把握好有利條件,會大有收穫。


地火明夷卦:

地火明夷卦是異卦(下離上坤)相疊。離為明,坤為順;離為日;坤為地。日沒入地,光明受損,前途不明,環境困難,宜遵時養晦,堅守正道,外愚內慧,韜光養晦。


低調做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王):內心保持大志,行動刻苦忍耐,奮鬥於逆境,自守其志,收斂聰明而不外露,於混亂中更應堅持正義,藏拙守愚。


修行處事方面:處在不佳的狀況下,環境困難,前途不明。但若能坦然面對,能伸能屈,前景會變光明。尤其應加強修養,隱忍行志,外愚內慧,可以遇難呈祥。如能謹慎行事,處處小心,更能有所作為。


古人云:「知(智)莫大於知來」,人們要做的人生規劃、事業戰略等都要抓住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才能預知事物的發展與變化。只要有足夠的智慧,才是有了創業的能力。《易經》給我們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

相關焦點

  • 《皇極經世》64卦方圓圖的淺解應用
    邵雍一生的學問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留給後世的兩部巨作《皇極經世》和《梅花易數》,前者主要寫天數的變化,後者則著重於地數和人數的變化。兩書合在一起,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完整的64卦方圓圖的應用方法 ,今天主要說下《皇極經世》。 《皇極經世》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現於世。
  • 以皇極經世理論解讀哈拉帕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係
    哈拉帕文明的鼎盛時期,剛好進入皇極經世巳會之中,巳會正是陽氣方盛之時,這絕不是偶然或者巧合。請仔細比對!經元之甲一經會之巳六經運之癸一百八十甲午公元前2607年。哈拉帕文明的繁盛與邵雍的皇極經世理論可謂珠聯璧合,中華文明很可能就是哈拉帕文明的延續。
  • 《皇極經世》裡隱藏的易經術數智慧
    沒有易經就沒有皇極經世,這是中華文不斷發展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來源之一。 二、《皇極經世》所包含的內容 皇極經世包含著邵雍對於宇宙的觀察、分析、思考、開悟。皇極經世裡包含著對於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六十四卦的配數。皇極經世對於時間的思考是有史以來最為豐富和完備的。
  • 孫悟空72變與皇極經世的聯繫
    第二點、孫悟空在靈臺方寸山學了7年後才開始學72變,暗指如果沒有學習《易經》七年的功底要來看《皇極經世》哪就是天書了。第三點、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其實祖師傳給他的就是他悟到的《皇極經世》,在當時要讓《皇極經世》有大用一個字難!難!難!。第四點、原文:有一般天罡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一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36 x 72 x 50=129600年)50指算策中的數。也就是天數+地數-太陽之數5,129600年來自《皇極經世》。第五點、孫悟空學了72般變化。
  • 天書《皇極經世》:宇宙每12萬年會輪迴一次
    這裡的宇宙生成學說其實是引用了邵雍的理論,而這個理論是由《皇極經世》這本書來闡述的。有弟子曾經問朱熹,《皇極經世》跟《周易》有什麼區別,朱熹說:「《易》是卜筮。《經世》是推步,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又從裡面細推去。」
  • 皇極經世:2021山火賁
    《皇極經世》是一本經天緯地的書,作者是邵康節。 邵康節把周易學通了後,覺得用周易給人算命真是雕蟲小技,完全沒有成就感,於是他把周易六十四卦去掉四個卦,用剩下的六十卦配上天幹地支,開始算人類的未來。這個操作大家是否很熟悉?推背圖同樣也去掉了周易的四個卦,所以推背圖只有六十象。
  • 中國學術中最偉大的著作《皇極經世》,時至今日,知者寥寥
    皇極經世的配卦之法,祝泌曾有論及。祝泌在皇極經世起數訣裡面有講到用卦口訣,他說,元經會用運卦,一元360運,會經運用世卦,一會360世,運經世起年卦,一運360年,皆為大小運之日卦為用,今為風角,古為式盤課,為陰陽推算者,皆以日為主。意思就是 元會運世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一年,一年有360日。
  • 從《皇極經世》到《了凡四訓》隱藏的易經預測智慧
    要想真正看懂《了凡四訓》我們應該回望到千年之前從《皇極經世》創始人,易學大師邵雍哪裡開始尋覓。皇極經世萬物數圖邵雍,公元1011年(辛亥)生人,他創立了《皇極經世》。邵雍後500多年,孔先生把《皇極經世》傳給了當年15歲的袁了凡。
  • 題解「皇極經世」:《周易》裡的大中之道
    易學大師邵雍的作品,收錄在他的《皇極經世》一書中。顧名思義,這部書中所記載的,是他一生「經世」之學的總結。這問學問,邵雍稱之為「皇極」。一、《洪範》九疇與洛書九宮什麼叫做「皇極」呢?「皇極」一詞,出自《尚書.洪範》。「五,皇極,皇建其有極。」
  • 易海蠡測,從方圓圖管窺先賢邵雍《皇極經世》時間推演
    而且這四十年後,還出現了以邵雍、程顥、程頤、張載、周敦頤為代表的的北宋五子先後出世,開啟了宋明理學之先聲。這種契合看似神秘,或許,這也是冥冥中人們意識中的有意關聯。北宋五子中,又以邵雍和天象易學研究,最為密切和傑出,而最能代表邵雍其學的,公推著作《皇極經世》。
  • 陳春林|揭開《皇極經世》的面紗,你看到的是剔透玲瓏?
    《皇極經世》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有人講,這本書蘊藏著天地生化的密碼,可以推演億萬斯年的歷史演進過程。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神奇。有人講,這本書洋洋灑灑百萬言,翻開一看都是密密麻麻的表格,讓人不明就裡,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和腦。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深奧。
  • 邵康節詩詞:《皇極經世一元吟》原文及賞析
    《皇極紀世》也稱《皇極紀世書》,是邵雍的一部哲學著作,根據邵雍平時講學筆記整理成書,後人稱之為「明天道,責成人事」的推步明理之書。程頤、程顥、朱熹等都非常推崇邵雍的這種以史明道的學問,程顥曾讚美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 皇極經世推導出的2019年天雷無妄卦之行動準則
    《皇極經世書》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偉大著作。是宋代學者邵庸畢生研究周易而自創的經天緯地之預測學。皇極經世推出的2019年值年卦:2019年值年卦大象:雷動於天,陽氣舒發,為真實無虛妄之意。
  • 精通易之「數」學的邵康節,他的《皇極經世》說了什麼?
    眾所周知的《梅花易數》就是他的作品,他的另外一本《皇極經世》同樣聞名。這裡不宣揚迷信,主要帶您看看這本《皇極經世》說了什麼?這本書從世界是什麼出發,論述了世界是如何變化的。首先,邵康節藉助陰陽學說詳細論述了太極與八卦的關係,「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聖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
  • 看經典名著西遊記,為何你只看到妖魔鬼怪,我卻看到了皇極經世
    不惑之年的我學習了《皇極經世》、《易經》後在來看《西遊記》發現其中深深隱藏著作者的良苦用心。《皇極經世》裡的。今天我們來澄清吳承恩的良苦用心。西遊記小說的開篇是對《皇極經世》大時間概念的概括,充滿易理、引人入勝。現摘錄如下:「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西遊記》所寫的整個過程就是取經的過程,這與《皇極經世》在歷史發展中人們對它的懷疑、打壓直接相關。
  • 智本國學:從《皇極經世》觀察2020年中國自然現象
    《皇極經世書》為北宋邵康節先生所著,這是以時間周期運行為依據對自然和社會交錯運動進行系統研究的哲學著作。邵康節在研究時間周期運動過程中,採用的方法論是中國哲學的源頭易經的原理。邵康節根據一年12個月,一月平均30天,一天12個時辰之周期運動規律創立了「元、會、運、世」概念,並以此建立了自然與社會交錯運動的規律的預測方法。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時間是最客觀的客觀存在,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因此,邵康節的時間周期哲學作為自然 與社會交錯運動的反映,具有客觀規律探索的意義。129600年為一元,為人類的一個發展周期,在「大算數」裡僅一天而已。
  • 天書《皇極經世》:古人嘗試破解天地秘密,宇宙12萬年一輪迴?
    天書《皇極經世》:古人嘗試破解天地秘密,宇宙12萬年一輪迴?可能有些人覺得比較誇張,畢竟古人的科技水平那樣低下,怎麼可能能夠研究出什麼宇宙真相,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推薦一本天書,古人還真在這個礎上,建立起了宇宙的大統一模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本神秘的天書《皇極經世》。
  • 易經大師邵雍所著皇極經世《觀物篇六十一》中的數字關係
    《皇極經世》是宋朝易經大師邵雍畢生精力所創作,《皇極經世》數理關係特別清楚,其中《觀物篇六十一》把陰陽、剛柔等的數理關係都分析得十分清楚,其中包含分析地球上的動植物的總數推理過程。只要把《皇極經世》理解清楚,易經預測學一定會大有進步。
  • 邵雍的皇極經世理論如何與現代天文學接軌?
    在將來,成熟的現代宇宙學必定是以皇極經世理論為指導的一門學科。
  • 《皇極經世》掛一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四者有體也,而其一者無體也,是謂有無之極也。3、天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地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是故無體之一以況自然也,不用之一以況道也,用之者三以況天地人也。南宋張行成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一中有非常詳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