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愛眾生,不離眾生

2021-01-09 歷史國學教堂

人們常常會好奇,學佛到底學什麼呢?其實就是學習佛的精神。佛陀教育我們,不要去傷害眾生,且為了讓所有眾生都能成佛,而且無私奉獻,付出慈悲,到最後我們自己也會有所成就。

佛陀在世時,眾生沒有跟隨著佛陀的慈悲、智能來修行,導致現在還是處在輪迴當中,繼續被煩惱、業障所捆綁。所以,現在眾生應當多學習佛的精神,多發菩提心,處處行善,時時積德,修出一生的善緣。

佛家講慈悲,慈悲之心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心懷慈悲之心,世人皆可成佛。慈悲猶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世人光明、清淨、歡喜。

有一次,釋迦牟尼外出說法。在路上,他看到一隻飢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弱小的鴿子。鴿子央求老鷹說:「求求你放過我這一次吧,你現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食物;我現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條呢!」

老鷹無奈地說:「我很清楚你說的道理,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也沒辦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被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捨的。」

釋迦牟尼聽了它們的對話,頓生慈悲之心,就伸手把鴿子握住,藏在懷裡。老鷹見狀,頓時怒火中燒,便跟釋迦牟尼理論道:「老和尚,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條命,難道就忍心讓我餓死嗎?」

釋迦牟尼雙手合十,道:「我佛慈悲,我不忍心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人地獄,誰入地獄。」說完,釋迦牟尼就取了一個天平和一把刀子,他把鴿子放到天平的一端,然後從自己身上割下肉,放到天平的另一端。

可是,這鴿子看上去雖小,沒想到卻十分重,無論釋迦牟尼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託起它。直到釋迦牟尼割下身上最後一塊肉時,天平終於平衡了。天地風云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佛家認為,慈悲之心的源頭,是一個人的愛心。就像詩人但丁在《神曲》裡讚揚道:「唯愛也,移太陽而動群星。」佛愛眾生,不離眾生。慈悲心懷是闡釋佛教和禪宗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

在佛的眼裡,世間沒有不可度之人,世間也沒有不可化解之事。善良的人可以度,邪惡的人更可以度。因為越是出於汙泥,就越是能夠結出清淨的蓮花;越是手握屠刀,就越可以一念放下,立地成佛。

正所謂「善惡是法,法非善惡」,這句話就是告訴世人,人之本心皆為善,無人不可度:

一位小沙彌曾向無名禪師問道求法:「您告訴我們學佛就是要普度眾生,那麼如果是壞人該怎麼辦呢?壞人已經犯下了惡孽,已經失去做人的資格,還要度他們嗎?」

無名禪師聽完後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了一個「我」字,但這個「我」卻是反方向寫出來的,就像是印章上的文字。禪師寫完後問道:「這是什麼?」

小沙彌回答說:「這是一個字,只不過寫反了。」

禪師又問:「那你能看出這是個什麼字嗎?」

小沙彌回答說:「是個「我』字。」

禪師又說:「那麼寫反的『我』字算不算字呢?」

小沙彌說:「寫反的字怎麼還能算字呢?」

禪師說道:「既然不算,那你為何會說這是個『我』字呢?」

小沙彌立刻改口說:「算。」

禪師又說:「既然算個字,那你為什麼又說這個字反了呢?」

小沙彌無言以對。

無名禪師微笑著說道:「正寫是字,反寫也是字,你既然說它是個反寫的「我』字,就說明在你心裡是真正認識『我』的原字的;相反,如果你不知道原來的字是什麼模樣,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從知曉,只怕當人告訴你這是個「我』字後,遇到正寫的『我』,你倒要說是反寫的了。」

小沙彌若有所悟地點點頭,禪師接著說道:「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你只需明了人的本性,能一眼辨出善惡,那麼度化壞人又有何難呢?」小沙彌因此頓悟。

其實無名禪師旨在告訴眾生,世間萬物皆有其本相,只要明悉本相,那麼心中就不會有迷惘疑惑。任其正反,都可不失其道,不亂其規,心如明鏡,本相可照。

所以,對於一些誤入歧途之人,我們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只有如此,他們的心才會受到感懷,他們才有悔過之意,才有知返之心。

總之,我們要學習佛菩薩寬廣慈悲的心胸。菩薩利益眾生,最後得度的是自己。如果我們隊從諸佛菩薩的願力和行誼得到啟發,知道「利益眾生,到最後被利益的是自己」,心懷一顆慈悲之心,很快我們也可以有所成就。

相關焦點

  • 佛教四大菩薩保佑眾生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
  • 佛教:虛空藏菩薩,利樂眾生;普賢菩薩,純一妙善,備具眾德
    佛教之中的人物眾多,大家求神拜佛的時候往往只知道拜的是誰,卻忽視了其歷史意義跟功德,這樣的行為豈不和掩耳盜鈴一般,又怎會得到保佑?所以說禮佛之前還是應該對其有一定的認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表示福、智二藏無量,等如虛空,廣大無邊之意。又作「虛空孕」、「虛空庫」、「虛空光」等,佛教八大菩薩之一。
  • 佛教:念咒語的時候如何觀想才能夠利益眾生?
    在佛教裡有許多咒語和真言,比如楞嚴咒、大悲咒、準提神咒、往生淨土神咒、觀音靈感真言等等。許多不懂佛法的信眾對咒語的真實利益不明就裡,甚至因為缺乏智慧而將其視為一種迷信,覺得咒語就是能夠得到佛菩薩感應的一種神秘力量。小編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任何事,如果你執著於從中獲利,那就走偏了。
  • 佛教:眾寶觀音,護佑眾生家業興旺,代代昌盛,世世繁榮
    01開篇序佛教文化雖然起源於西方,但說起我國對於佛教代表人物的推崇,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應該還要遠勝西方,而且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化身相早已深入人心。假設菩薩以「應身相」出現在凡間,必會引起眾生很大的騷動。所以菩薩入凡度化眾生,就必須變成與眾生一樣的相貌,混雜在眾生的世界裡,而讓眾生不易察覺祂們的真正身份,而很容易親近眾生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化身相」。簡而言之,「應身相」即是「菩薩相」,而「化身相」即是菩薩所化現的「凡夫相」,相信這樣來說,大家就應該很清楚了吧。
  • 佛教:阿閦如來、寶生如來,轉化眾生最強嗔恨,平復眾生我慢煩惱
    在佛教的歷史文化傳承中,有著無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阿閦如來和寶生如來:阿閦如來阿閦如來,意為「不嗔恚」,是密宗五方佛之一,代表法性不變,居第二佛土,名東方喜悅淨土,轉嗔心煩惱,淨識蘊,成大圓鏡智。其下方為降三世明王,可降服大自在天。
  • 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在佛教的發展之中,滿天諸佛菩薩雖然功德無量,但已有許多代表人物為眾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便來介紹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烏樞沙摩明王與金剛夜叉有同體異體之論,同體之說,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為五大明王之一。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此尊具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佛教界置於廁中祭祀。
  • 為什麼佛教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裡面藏著佛陀的大智慧
    佛教自古以來都以救濟蒼生為大願,度化眾生為己任。以因果之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眾生逐漸相信佛法並學習佛法,走上自度度人的菩薩乘道路。而在描述因果言辭中,有一句經文非常的出名,叫「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果的威力在佛教的世界觀中,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都離不開因果定律。因果是操控凡人乃至菩薩的一股神秘的宇宙力量。
  • 佛教:延命觀音接引眾生,能消除詛咒與毒藥,使眾生能以延年益壽
    01開篇序在佛教的諸多代表人物之中,觀世音菩薩無疑是民間最為推崇、最為崇拜、信眾最多的之一。咒詛心中怨恨,用惡毒的話罵人,或祈求神明降禍給別人;咒詛也如毒藥可殺害、傷人;咒詛屬不以言語說明的秘密語。法師驅鬼除邪治病的口訣,如符咒、蠱咒。咒詛有神咒:袪除災難、護身,惡咒常為咒詛他人,使其遭受災害。為此觀音化身之願力所現。因此尊能消除咒詛及毒藥,令眾生延命長壽,故稱「延命觀音」。
  • 佛教智慧:佛經裡最有禪意的五句話,助你開悟,出離苦海!
    大家好,今天分享的是佛教智慧:佛經裡最有禪意的幾句話,助你開悟,出離苦海!有學友詢問,在佛法中,有這樣一句話,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如何理解這句話,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有一位大德,是這樣理解的。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外面不管發生了什麼,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沒放在心上。
  • 佛教:愛染明王,乃大日如來與金剛薩埵的金剛化身,救度六道眾生
    今天便為大家介紹佛教諸多明王之中的愛染明王:02愛染明王愛染明王是佛教密宗的明王之一,愛染明王是大日如來入金剛薩埵三摩地而所生出,是「大日如來」與「金剛薩埵」的金剛化身。此即說明愛染明王雖是一切眾生的本有自生障,卻也是不折不扣的金剛薩埵,即是五佛法王子、普賢菩薩、密教始祖、第六金剛持、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就是「明白空性的有情菩薩」,「煩惱即菩提」佛法之勝義諦不言可喻,愛染明王法是在染愛情慾的基礎上去修習淨菩提心,希望眾生能由愛欲中覺悟,而最後開悟成道。愛染明王住於大愛欲大貪染三昧,是煩惱即菩提「愛欲貪染即淨菩提心」的象徵。
  • 佛教資生福利事業與精神文明
    不過佛教所稱的慈悲不是小慈小悲,而是大慈大悲,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心是佛性的體現,為一切眾生所共有,只是眾生為無明所蔽,妄執「我」、「法」為有,進而生發分別、執著,才使此心隱而難現。只要破除一切虛妄分別,不為狹隘的自我情見所障蔽,就能淨化它、擴充它,使本有的慈憫之心顯現為大慈大悲。《法華經》云:「今此三界,皆是吾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 民間的一些禁忌,在佛教根本不存在,正信的佛教「事」不多
    傳統信仰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禁忌,對佛教了解不是很多的人推而廣之,把那些禁忌也誤認為佛教也有,這是不正確的。佛教作為佛陀對眾生的對宇宙人生的根本教育,反而沒有那麼多禁忌。下面這些所謂的禁忌在佛教中是不存在的,看看信佛的你了解幾條。一、家裡香爐裡的香根和香灰不能天天打掃,仿佛只要插到香爐裡,那麼香根和香灰就是神靈的了,所以不能動。其實佛教沒有這麼多講究。
  • 農曆二月十五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祈願眾生功德圓滿
    值此殊勝日,吃素、念佛廣做功德,回向、祈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祈願佛日增輝,正法久駐,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眾生解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拘屍那羅涅槃寺佛陀涅槃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影)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意譯「能仁寂默」,也是「釋迦族的聖人」之意。
  • 在佛教中何謂「三界」?
    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在薩滿教術語中則指宇宙上、中、下三界。界是指有情生存狀態之一種,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與色界、無色界合稱為三界。即合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六欲天之稱。
  •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佛教中常說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前面在「修煉」中所謂的「四禪八定」修成後,也僅能突破色界天,還不能衝出三界。
  • 佛教的八大明王是哪八位,你知道嗎?
    佛教中「明王」中的「明」,有光明普照之意。「明王」的作用,是藉助佛的無上智慧摧毀眾生的無明煩惱。佛教之中,有著名的「八大明王」。據《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中記載,其實八大明王,乃是八大菩薩所化現。1.孔雀明王孔雀明王的坐騎是孔雀,故得此名。
  • 佛教:德王觀音,以梵王身得度者,護佑眾生青雲直上,仕途無量
    佛教認為世人生活在人世間,人人求快樂、無煩惱。佛說:快樂不是笑聲產生的喜悅,而是心如琉璃明澈,無憂無惱,少欲、少事、少務,能得清淨心,才是真正的快樂。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像所代表的意義,前面十像列舉部分提供大眾了解,具滿懷慈悲,行於娑婆世界,濟度苦惱眾生,善行圓滿的「觀世音菩薩」。〝德王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一尊,化身相〞既是〝梵王身〞,亦有化身相為〝長者身〞之說法!佛經有載:「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世間所流通之法相為趺坐巖上,左手安置於臍前,右手持楊柳。呈現具德王者之姿。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在佛教寺院裡,這六個字也隨處可見,它們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淨土法門主要就是通過稱念佛號往生淨土,因此,在佛教裡,這句「阿彌陀佛」被人稱誦得最為廣泛,幾乎所有的出家修行人都要日日念此佛號,精進道業。許多信佛的善信也喜歡念這句佛號,但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讀音都不正確,這樣就容易鬧笑話,也會讓人更加迷惑,於學佛修行是無益的。
  • 佛教知識:什麼是三法印
    如果一切法和三法印相違背,那麼即使是佛陀親口說的,那麼這也是不了義,同樣的,如果你所修行的法和三法印相符合,即使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同樣可以視為是佛陀所講。,所以說,佛教的「三法印」中所講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符合這四個條件的真理,三法印可以說是佛教的大綱,或者說我們說他是佛教教義的題目,其餘的佛教經文都是根據這個三法印而延伸出來的,不僅僅說明了宇宙人生生滅的現象,同樣的也詮釋了諸佛寂滅無為解脫的境界,三法印是概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三條定律,下面我會用一段文字仔細來詮釋下這三條定律。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一定要知道!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似乎是佛教的代名詞,佛教專屬。佛教道場寺院裡各處也都貼著這樣的標識,僧眾與居士相互見面打招呼,也是這句佛號不離心。雖然許多人常念這句話,但是其中的真實含義鮮為人知,大多數人只是盲目地一味念誦,如此念佛,功德利益是不圓滿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解讀一下「南無阿彌陀佛」背後的深意,希望大家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