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今天芳芳挨罵了而且還被罰站牆角反思了!事情是這樣的,今天上午的時候,芳芳媽媽讓她把自己的玩具收拾一下,不要再在客廳裡面亂扔了,否則自己就把她的玩具都打包裝起來放進倉庫,然後就進房間裡收拾柜子了。
但是等她收拾完出來一看,頓時火冒上頭來。她明明是讓芳芳收拾玩具,可是孩子卻把玩具弄得更散,但是她沒有發脾氣,只是站在一邊指揮孩子做事,可是玩具才收拾到一半,孩子就變得暴躁、不耐煩,把玩具摔的"砰砰響"。
芳芳的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媽媽,她直接對孩子說"做事五分鐘,磨蹭十分鐘,使性子十分鐘,一點耐性都沒有!去站牆角冷靜一下,再過來收拾!"
很多孩子都像芳芳一樣,做事的時候總是很煩躁,沒有耐心,如果家長在他們的身邊監督他們的話,他們更容易發脾氣,使性子!不知道家長有沒有發現孩子這種類似的行為表現表現。
二、孩子做事不耐煩的表現
1、做事抓耳撓腮
現在很多孩子在做事的時候總是會分心,不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比如說家長讓孩子寫作業,把孩子關在書房裡,想著讀書的氛圍孩子會更加有感覺。
可是孩子在書房寫作業的時候,一會摸摸書,一會撓撓頭,拿起筆來就覺得自己的頭皮痒痒的,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沒耐心。
2、孩子做事不按常理出牌
現在很多孩子為了逃避做事已經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說上周明明媽讓明明去樓下買瓶醬油,自己在做飯不是很方便,可是明明在玩遊戲很不願意去,於是他直接開始假哭,說自己的玩具壞了,媽媽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了,忘了買醬油的事。
明明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就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耐煩,家長要關注孩子這種行為。
3、做事中途放棄不做了
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都為自己的孩子發愁,怕他們以後面對困難的時候不知道能不能堅持下去?就是因為現在很多孩子做事從來都不是從一而終的。
孩子們都很有個性,當他們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樂趣以後,他們會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手頭的工作,投入下一個目標之中。孩子之所以出現了中途放棄的行為,是他們在掩飾自己的不耐煩,給自己找一個好的理由而已。
牛頓說過"一個人如果做事沒有恆心,他是任何事也就很難成功的。"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如果孩子做事的時候不能把自己的心沉下來,他們做事想要取得成功是很困難的。畢竟做事講究的是耐心和堅持。想要增加孩子的耐心,家長不如試試"超限效應"。
三、"超限效應"是什麼
馬克·吐溫去聽牧師演講的時候,本來想捐款,可是牧師一直講個不停讓他很生氣,最後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是"超限效應"的故事由來,說的就是由於刺激過多或者時間過長,從而引起人不耐煩或者叛逆的心理現象。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孩子變得沒耐心,家長是要負責任的。因為很多家長都是急性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總是"推"著孩子往前走,希望孩子能夠走的快些再快些。家長的這一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變得不耐煩。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下,自己在做事的時候,有一個人總是催著自己快些,趕緊點,自己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很不耐煩!
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馬克思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孩子的成功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面對困難的過程中需要孩子的耐心和堅持,不需要家長喋喋不休的催促,所以家長可以這麼做。
四、家長應該怎麼做
第一,孩子做事的時候,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
孩子做事總是不耐煩,家長這個時候不要一直說教孩子,因為家長的說道會增加孩子的不耐煩。家長要知道孩子做事沒有耐心,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做事沒有目標,所盲目的完成任務。
應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給孩子做事的時候定一個目標,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孩子的目標性,還能增加孩子對家長的崇拜感,因為孩子從小就有慕強心理,認為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就會比自己厲害,在無形之中拉近了親子關係。
第二,給孩子要做的事情,分步驟,始終與目標對照
家長在幫助孩子制定目標以後,如果孩子還出現不耐煩的情緒,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他們要做的事情進行步驟的拆分,這樣孩子做起來的時候就會更容易,不過家長在拆分的時候要注意,拆分的步驟始終要和目標對照。
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東西他們可能不懂,需要家長的幫助,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不遺餘力地幫助他們。
第三,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家長減少打擾
家長在幫助孩子制定好計劃,也拆分好步驟以後,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注意不能打擾孩子做事,因為孩子做事的時候,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過多的插手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沒耐心。
所以為了讓孩子做事的時候能夠更有耐心,能夠堅持做事的話,家長要少些叨叨,不讓自己影響到寶寶。
五、結語
很多家長憂慮孩子在做事的時候,自覺性不高,所以想著督促孩子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也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好習慣。
家長的這一想法沒什麼錯,可是家長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天生存在"反骨"。在面對家長的監督時,孩子會下意識地覺得,家長是在針對自己,他們不相信自己。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反骨"就會發生作用,它會"慫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應對家長的敦促,孩子變得沒有煩躁。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刺激,讓孩子變得沒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