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意思是說,假如只重智慧的修為,反而忽略培植福報,即便是阿羅漢,也有託不到齋的時候。
那麼,究竟什麼是福氣呢?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華嚴經》中有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有福氣的人,都有一顆向善去惡的心,由它感召而來的,也是善好的人緣,順遂的境遇。相反,命苦福報的人,卻有各自的煩惱習氣,因而會感召種種不幸。下面這四種命苦福薄的特徵,看看你身上有嗎?
其一,脾氣倔強,剛性難調。
佛家講因果,壓力在面前,最先崩壞的一定是最為剛強的巖石。同樣的,脾氣越是倔強的人,命運一定越坎坷。剛性難調為「因」,壓力為「緣」,崩壞即「果」。《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正因為我們剛性難調的煩惱習氣,所以經文中說百千劫來,以地藏菩薩的威德,都不能度盡眾生。
我們誦經時,幾乎在每部經的末尾,都會看到「歡喜奉行」四個字。諸大菩薩、大羅漢,乃至佛門的善男信女,都是上根利器,因而聽聞佛法,心生歡喜,如說修行。反倒是我們凡夫眾生,常自恃聰明,對於各種金玉良言置若罔聞。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生活中不乏性格倔強的人,儘管你對他苦口婆心,但他就是充耳不聞。有如此性格的人,往往都沒有好人緣,生活也不盡如人意。「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對於佛法,剛性難調,不能信受奉行者,一旦錯過,更不知何時才能再遇見。
其二,衝動易怒,性情暴烈。
傳統文化中講,「上善若水」,認為最為上等的「善」,應當像水一樣,生性至柔,利萬物而不爭。水的這種品性,反應到人身上,就是佛法中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也許有人會說,環境再艱苦,自己也能忍受,但就是不能受氣。別人的所作所為,甚至一言半語不符合自己心意,當時就會暴跳如雷。殊不知,一念嗔心起,遍燒功德林,暴烈的性格不但容易讓人做錯事,更會耗盡此前累積的功德福報。實際上,越是逆境辱境,才越是成就功德的地方。正如祖師所說,「不受磨,不成佛」。
譬如,水遇到火則化汽,水是無法度化水的,火則能度化水,使之升騰到天空。《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說,正是因為提婆達多的存在,他才能夠迅速成就正等正覺。須知,真正磨你的,一定是來度化你的。而暴烈的性格,除了讓命運多坎坷,於事無補。佛家講忍辱,忍之難忍,方能得之難得。恰如《金剛經》中所言:「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其三,處世刻板,不知變通。
佛法是圓融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經中有這樣一則典故,專講了一位不知變通的阿羅漢,他就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昔日,釋迦牟尼佛升座說法,阿那律尊者在座上打起盹來,佛陀呵斥他說:「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佛陀本意是想以此警醒他,不要在修行中放逸,然而阿那律尊者內心非常慚愧,當即懺悔,發誓從今以後不再睡覺。最後因為不眠不休,阿那律尊者的雙目失明了,但他也終於悟到了,一切眾生都要有飲食才能生存。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即色界有情眾生,仍然要以禪悅法喜為食。其實,捫心自問,生活中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阿那律尊者那樣,不知變通,常常讓境況變得更壞。因為我們可能只是在跟自己較勁,並非精進,其實這也是一種執著。越是愛較真的人,命運往往越苦。
其四,貪圖名利,愛慕虛榮。
世間五欲,所謂「財色名食睡」,即便過得再奢華,背後的目的,也無非讓人知道,自己與他人有多麼不一樣,並藉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其實,對於很多學佛人來說,身上也有愛慕虛榮的習氣,只是自己不得而知。譬如,我們見到他人能背誦三部經,自己則要背誦五部,以此顯示比別人修為更高。
然而,修行的時間長短,並不能代表人的智慧;誦讀經書的多少,也無法說明人的修行。《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世人就像行走在沼澤中的牛,身上背著貨物,儘管疲憊不堪,卻不能停下。因為世間的名利虛榮,就像泥淖一般,稍作停留,就會讓人身陷其中。
常言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遠離這種種煩惱惡習,那麼命好福深,必會隨緣而至。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