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不知道的香港電影 那些湮沒在歷史中的不可思議

2021-01-10 望山閒人語

提到香港電影,人們必回想到的是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落寞。尤其是對70後和80後的影響,整整兩三代人,都是在香港電影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雖然前兩年情懷風已經被玩爛了,但時至今日,當《古惑仔》的音樂響起時依舊有很多中年大叔們會熱血沸騰。成龍、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洪金寶等人近年來雖然屢次拍攝了爛片,但他們的票房號召力依舊讓後來者望塵莫及。關於香港電影的討論,思考,吹捧經久不衰。可除非是專業的電影研究者,大部分人對香港電影的了解很是片面。我也是在無意中翻看了一些資料,然後看到一些讓我瞠目結舌的香港電影的不可思議。

第一個不可思議,香港電影沒有完備的影視史。縱觀全世界各國影視,幾乎上都有較完備的影視史作為後來者的參考。以國內為例,內地電影研究較為成熟,有影視通史、文化史、藝術史、類型史、題材史、人物史、門類專業史、理論評論史、產業史等等的方面。並且每一項相關題材都有多種版本,多人研究。但香港電影系統完整的通史很少,即便是資料類的文獻也都不完整。這就造成了一種情況,香港電影沒歷史特別的混亂。就比如香港第一部電影到底是《偷燒鴨》還是《莊子試妻》,時至今日依舊沒有較為準確的定論。

香港電影資料館付出巨大的努力,編纂了《香港影片大全》。可到了今天,也才編纂到了1979年的相關影視研究資料,最為輝煌的80年代還未開始。而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時間僅編纂了4年的香港影視史。因為缺乏了研究者的力量,香港影視從業的的經驗很難較為完整地傳承給下一代。最為嚴重的影響則是「港片不港」,很多香港影視從業者甚至連香港電影發展的產業史,香港電影的基本史都一知半解。更不要說何為港片?港片的人文基礎史是什麼?港片之魂的「港味」該如何傳承等等。丟了歷史,沒了傳承,香港電影如空中樓閣一般搖搖欲墜。

第二個不可思議,香港電影中的紅色力量。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八十年代之前的香港電影公司和內地電影公司幾乎上沒有什麼關聯。香港電影就是香港電影,內地電影就是內地電影,尤其是剛剛建國的年代裡。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國內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很大。如果說早期的長城影業公司,鳳凰影業公司人們並不是很熟悉。但脫胎於長城、鳳凰和新聯的銀都機構估計很多人都知道吧。那個出產了《少林寺》、《英雄》、《一代宗師》、《頭文字D》的電影公司。早期這個公司的資金來源,大都是國內提供的。

為什麼說這個電影公司是紅色力量。舉幾個例子似乎比任何評論性質的總結都有力度。比如五十年代初期改變香港電影粗糙濫造的香港影業整頓,就是在當時主管外事工作劉少奇指示下開始的,「長鳳新」影人便是主力。比如1965年,「長鳳新」影人組建了長城合唱團,演唱了《黃河大合唱》轟動了整個香港電影界。比如改革開放初期,脫胎於「長鳳新」的銀都影業主導了前往內地拍攝影片的風潮。充當了當時海外電影和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橋梁作用。再比如,銀都機構在1986年建設了影藝戲院,每年都會上映12部沒有外方、港方公司投資的純粹國產片,即使在經濟極為困難之際,銀都也都一直在堅持。銀都體系從建立之初便制定了到人向上,愛國的宗旨。

第三個不可思議,早期香港電影裡內地電影票房並不低,反倒是很高。因為那個特殊時期,香港電影從八十年開始,除了銀都的12部電影以外,很少能見到國內的電影,加上當事香港電影太過輝煌。所以很多人下意識地認為,國內電影在香港的影響很是一般。但實際情況上,早期香港電影行業裡,國內影視的影響舉足輕重。比如說粵劇戲曲片,這類影片在香港影視圈風靡了十幾年。而最初的由來其實是1957年,由內地拍攝的戲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後,讓無數香港人如痴如醉。受到了啟發的李翰祥看準了時機,這才有了後來的黃梅調風潮和粵語戲劇片的興盛。

很多人都認為從千禧年之後內地電影才開始向香港輸入的。但實際上這個時間要比很多人想像的早。從1953年到1965年的12年裡,南方影業共發行了150餘部的內地影片。其中戲曲片佔了三分之一,有48部之多。而另外的近百部則是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電影,觀影人數也高得嚇人。比如說慶祝建國的紀錄片《光輝的節日》在1965年的香港公映,觀影人數接近50萬,佔了當時香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1957年的《平原遊擊隊》觀影人次21萬,《五朵金花》和《花兒朵朵》分別是11.4萬和17.6萬。《英雄兒女》和《甲午風雲》的觀影人數也都達到了50萬。最誇張的則是《劉三姐》,第三度公映人數竟然有85萬人之多。所以內地電影在八十年代之前在香港的影響力並不小,甚至還很大。

第四個不可思議,改革開放後的第一部合拍片默默無聞。在八十年之後,香港電影高速發展,合拍片成為了內地電影當時的趨勢。很多人都把《少林寺》或是《垂簾聽政》當初了第一部的合拍片。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步合拍片其實是《忍無可忍》,由香港海華電影公司和福建電影製片廠合拍的動作片。導演搜不到,演員不出名。之所以會如此,是為了在特殊時期過後吸引香港的影視從業者。於是非左派導演李翰祥和內地合拍了《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吸引了一批香港的影視從業者。這才有了後來的合拍片風潮。而李連杰,于榮光、計春華、熊欣欣等武打明星前往香港發展,進一步為內地的市場鋪平了道路。例如1993年上海十大賣座片中,前九部都是合拍片。

香港電影的發展有著諸多的偶爾然性,他的輝煌又有著不可複製性。一方面香港影人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環境,大量移民香港影視圈注入了新生力量,也貢獻著不俗的票房。另一方面,內地的發展也時時刻刻地影響這香港電影的發展。而香港電影人的盡皆癲狂讓香港電影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只體現在當時的環境之下。說一句比較悲觀的話,在大環境已經穩定的情況下,香港電影的發展已經近乎於窮途末路。最終,香港電影的獨立標籤會完全溶於內地電影。在最後一批香港電影人離開後,香港電影便只能剩下追憶!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的那些年:王羽求出路,李小龍獨步江湖,雙周一成大混戰
    華語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有四大分支: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大陸電影以及新加坡電影,而這其中發展最早、世界名氣最響亮的自然非香港電影莫屬。從1901年香港有了第一家電影院,再到21世紀《無間道》、《功夫》等作品相繼問世,輝煌了一個世紀的香港電影逐漸迎來衰敗。
  • 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影像重現歷史,追溯詩人的悲歡與無奈
    上星期有幸一連看了兩部紀錄片電影,一部是預定在全臺上映的《海的彼端》,另一部是預定在臺北、臺南與高雄上映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兩部紀錄片都間接或直接跟日據時期與臺灣歷史事件有關。紀錄片中主角,有的人生因此丕變,輾轉流離在海外大半生;有的甚至因此喪命,在歷史的大洪流中。
  • 流金歲月—香港電影鏡頭下大陸形象的變遷
    再加上歷史的原因,這些不法分子大多見過大場面,訓練有素,專業素養遠不是香港本地黑社會可以比擬的,同樣,也不是香港本地警方能夠hold住的。就拿裝備來說,當時香港警察普遍採用的是六發左輪手槍,備用子彈六發,再加上無實戰經驗,基本處於對陣中亂射狀態,結果只能遇到劫匪就躲起來。造成的動蕩也引起了社會高度的關注。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香港電影
    反正在家裡吃喝拉撒爹媽照顧,不用被問工資,不用被推出門相親的,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看看那些年的賀歲片有哪些,也一起來回憶我們終將逝去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經典香港電影TOP10隻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名,對排名有異議……不要打我。
  • 《三更車庫》將映 解讀香港電影「恐怖時間」
    「三更」系列恐怖片在時間點上的挖掘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亞洲恐怖電影,尤其是香港恐怖片獨特的東方韻味。縱觀全世界的恐怖驚悚電影,從來沒有哪一個地方如港式恐怖片這般注重時間在營造恐怖氣氛上的作用。港式驚悚片獨特的時間密碼與西方恐怖片相比,亞洲恐怖片自誕生起就蘊含了東方文化中內斂含蓄的特質。
  • 香港電影,我……祝你好運!
    ,我……祝你好運!2002年09月26日15:31:12 南方都市報 竇婉茹   踩著香港電影的屍體,韓國電影如今上去了。  香港電影人不是不著急。  「9.18」那一天,一向晚睡晚起的香港電影人也早早爬起,跑去參加一個於上午9時25分召開的「振興香港電影工作會議」。  會上梅豔芳睜著一雙腫著的眼睛,聽文雋聲情並茂地講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的境遇,「發行制度不健全」、「電影賣錢,但把這些錢收回來也有一定的困難」。聽的人心裡一驚,因為一向以來內地市場13億人,是香港電影人很大一個安慰。
  • 香港電影時代畫上休止符
    也許有人會說香港大導演如王晶、王家衛等依然健在且寶刀未老,怎麼就輕易斷語香港電影的終結呢?個中緣由,且聽我一一道來。香港電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傳奇故事。約有650萬人居住的香港,卻一直擁有全球數一數二規模的電影王國,是眾所公認的「華人電影製作中心」,是娛樂電影的東方大本營,有「東方好萊塢」之稱。
  • 香港電影十大惡人專業戶 你認識嗎?
    香港電影十大惡人專業戶 你認識嗎?我們在欣賞電視劇和電影時,總會記住裡面的主角和英雄!但是,也會讓大家記住電視劇及電影中的幾位經典「壞人、惡人」角色!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香港電影十大惡人專業戶,看看有沒有你眼熟的呢!
  • 塔羅佔卜:圖中哪一隻鳳凰最帥氣?測你前世那些不可思議的身份
    塔羅佔卜:圖中哪一隻鳳凰最帥氣?測你前世那些不可思議的身份聽說在我們投胎之前都會喝一碗湯,也正是那一碗湯的作用,讓我們只記得這一輩子的人,也讓我們能夠珍惜這一輩子所認識的人。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前世自己是哪一種身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測試,圖中哪一隻鳳凰最帥氣?
  • 香港電影的流金歲月
    一夜之間,大家都知道那部電影叫《英雄本色》。1998年,夜色深鬱下香港街頭的兩位美少年,最終都躲過了電影中愛而不得的結局。《旺角卡門》(1988)激昂的奏樂再次響起,不同於影片在血泊中戛然而止的結尾,離開旺角,那些男男女女都開始了自己的花樣年華。
  • 松鼠妹、不可思議人,細數漫威那些堪稱bug的角色,你知道幾個?
    而除此之外,在漫威宇宙中要能夠被稱之為「bug角色」的就是另外兩個特殊設定了,即——不可思議人、松鼠妹!可能對於一些漫威漫畫粉絲來說,或許聽過或者是看過這兩位「狠人」的漫畫作品,在漫畫中,不論是不可思議人還是松鼠妹,在劇情和實力展現上都完完全全在彰顯這一個關鍵詞,不講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
  • 從吳用韋小寶到香港電影:「義氣」背後的政治哲學
    作為一個江湖「遊民」,韋小寶身上的「義氣」觀念其實來自於揚州茶館中說書人口中的那些英雄故事。▌王晶導演電影《鹿鼎記》劇照韋小寶身上的「義氣」是一種身體性的「生命節奏」,它來自於「小說教」的「薰陶」。2014年以來香港所經歷的社會危機更是佐證了全球化語境下思考「中國人問題」的緊迫性。或許正是出於這樣一種歷史與思想語境,作者在分析解釋香港流行文化時總是有意無意地在與西方理論話語進行對話。
  • 那些年被「禁播」的經典港片!|香港奇案|電影|倪匡_網易訂閱
    曾經的香港電影是亞洲電影的一面旗幟,一度代表了華語電影的最高水平。  從林黛四度拿亞洲影后,再到六七十年代的邵氏電影製片廠,到九十年代百花齊放,香港電影度過了一個「黃金時代」。  曾經,各種類型片層出不窮,冷門、怪誕、邪典、怪力亂神,不同導演的一次次大膽嘗試最終成就了無所不能的港片。
  • 盤點那些在大陸出生在香港成名的大明星
    【看看那些大陸出生的香港明星】【黎明】1966年生於北京,1986年參加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獲季軍,1993年獲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四大天王之一。2002年《三更之回家》獲得第3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劉嘉玲】1965年生於江蘇蘇州,198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983年考入香港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劉青雲同期)。
  • 滿滿的回憶,10部香港特色經典電影
    大溼保證絕不會讓你覺得在浪費時間。1《魔高一丈》這是一部鬼怪恐怖片,術士心術不正,為禍世人。同門試圖阻止他變成人魔,無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喜劇、恐怖加鬼怪類片一直是香港電影的典範,在今天看來,本片仍不失為一部好作品。曹查理難得演了一次正人君子,但成奎安還是那個壞蛋,漂亮的朱寶意演女鬼正合適。
  • 香港電影中的「四大惡人」,個個晚景悽涼
    上世紀60年代,華語電影進入飛速發展的時期。從1979年起,華語電影在兩岸三地湧現出三股力量,即臺灣電影、香港新浪潮,以及內地第五代。
  • 周星馳電影裡的那些經典配樂到底叫什麼?
    星爺的電影無疑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而每當我們聽到電影其中那些經典配樂時,亦是瞬間感慨萬千、激動不已——只是通常我們並不知道這些配樂的真正名字孫悟空出場音樂BGM:小刀會序曲星爺的《大話西遊》絕對是一代人心中至高無上的經典電影之一,而至尊寶變身孫悟空後,腳踏七彩祥雲出場時的背景音樂更是讓人們記憶深刻的經典鏡頭。
  • 香港電影四大反派,他們曾撐起邪惡半邊天
    香港人喜歡用「甘草演員」來形容那些常年演配角的老戲骨。在中醫裡,甘草可以調和各種中藥,還能引導其他藥物到達生病的部位,因此很多藥方都需要搭配甘草使用。「甘草演員」這四個字道出了配角的責任與犧牲。2011 年 4 月 6 日晚上八點半起,63 歲的甘草演員羅樂林先後在《洪武三十二》《女拳》《七號差館》《布衣神相》《皆大歡喜》五部電視劇中「死去」。
  • 華語電影的成功少不了香港電影,更少不了這些金牌配角
    香港電影風華絕代,風韻猶存。不僅為華語類型片奠定了基礎,還將功夫片推向世界各地。由香港電影出來的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動作演員,藉由自己的知名度和真功夫,讓中西方斷層的文化交流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除了流光溢彩的他們之外,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誕生了許多了金牌配角。如果將香港電影比作一座華美的金字塔,那些巨星們在塔尖,而在底下支撐他們的則是身為綠葉的配角們。既然提到香港電影的男配角,不能錯過的第一人自然是香港電影的「活化石」石堅。
  • 來一次香港你就知道了為什麼, 香港人真的看不起內地人了?
    說起香港,拋開那些場外因素不談,作為亞洲最老牌的國際都市,這裡不僅僅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購物天堂,更有著不為常人所知的有趣的地方。一次香港之行讓我明白,都說港人驕傲,甚至看不起內地人。不可否認有一部分港人確實愛「作死」,但是獨有的城市文化氛圍讓香港人有足夠的資本驕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