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電影,人們必回想到的是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落寞。尤其是對70後和80後的影響,整整兩三代人,都是在香港電影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雖然前兩年情懷風已經被玩爛了,但時至今日,當《古惑仔》的音樂響起時依舊有很多中年大叔們會熱血沸騰。成龍、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洪金寶等人近年來雖然屢次拍攝了爛片,但他們的票房號召力依舊讓後來者望塵莫及。關於香港電影的討論,思考,吹捧經久不衰。可除非是專業的電影研究者,大部分人對香港電影的了解很是片面。我也是在無意中翻看了一些資料,然後看到一些讓我瞠目結舌的香港電影的不可思議。
第一個不可思議,香港電影沒有完備的影視史。縱觀全世界各國影視,幾乎上都有較完備的影視史作為後來者的參考。以國內為例,內地電影研究較為成熟,有影視通史、文化史、藝術史、類型史、題材史、人物史、門類專業史、理論評論史、產業史等等的方面。並且每一項相關題材都有多種版本,多人研究。但香港電影系統完整的通史很少,即便是資料類的文獻也都不完整。這就造成了一種情況,香港電影沒歷史特別的混亂。就比如香港第一部電影到底是《偷燒鴨》還是《莊子試妻》,時至今日依舊沒有較為準確的定論。
香港電影資料館付出巨大的努力,編纂了《香港影片大全》。可到了今天,也才編纂到了1979年的相關影視研究資料,最為輝煌的80年代還未開始。而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時間僅編纂了4年的香港影視史。因為缺乏了研究者的力量,香港影視從業的的經驗很難較為完整地傳承給下一代。最為嚴重的影響則是「港片不港」,很多香港影視從業者甚至連香港電影發展的產業史,香港電影的基本史都一知半解。更不要說何為港片?港片的人文基礎史是什麼?港片之魂的「港味」該如何傳承等等。丟了歷史,沒了傳承,香港電影如空中樓閣一般搖搖欲墜。
第二個不可思議,香港電影中的紅色力量。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八十年代之前的香港電影公司和內地電影公司幾乎上沒有什麼關聯。香港電影就是香港電影,內地電影就是內地電影,尤其是剛剛建國的年代裡。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國內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很大。如果說早期的長城影業公司,鳳凰影業公司人們並不是很熟悉。但脫胎於長城、鳳凰和新聯的銀都機構估計很多人都知道吧。那個出產了《少林寺》、《英雄》、《一代宗師》、《頭文字D》的電影公司。早期這個公司的資金來源,大都是國內提供的。
為什麼說這個電影公司是紅色力量。舉幾個例子似乎比任何評論性質的總結都有力度。比如五十年代初期改變香港電影粗糙濫造的香港影業整頓,就是在當時主管外事工作劉少奇指示下開始的,「長鳳新」影人便是主力。比如1965年,「長鳳新」影人組建了長城合唱團,演唱了《黃河大合唱》轟動了整個香港電影界。比如改革開放初期,脫胎於「長鳳新」的銀都影業主導了前往內地拍攝影片的風潮。充當了當時海外電影和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橋梁作用。再比如,銀都機構在1986年建設了影藝戲院,每年都會上映12部沒有外方、港方公司投資的純粹國產片,即使在經濟極為困難之際,銀都也都一直在堅持。銀都體系從建立之初便制定了到人向上,愛國的宗旨。
第三個不可思議,早期香港電影裡內地電影票房並不低,反倒是很高。因為那個特殊時期,香港電影從八十年開始,除了銀都的12部電影以外,很少能見到國內的電影,加上當事香港電影太過輝煌。所以很多人下意識地認為,國內電影在香港的影響很是一般。但實際情況上,早期香港電影行業裡,國內影視的影響舉足輕重。比如說粵劇戲曲片,這類影片在香港影視圈風靡了十幾年。而最初的由來其實是1957年,由內地拍攝的戲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後,讓無數香港人如痴如醉。受到了啟發的李翰祥看準了時機,這才有了後來的黃梅調風潮和粵語戲劇片的興盛。
很多人都認為從千禧年之後內地電影才開始向香港輸入的。但實際上這個時間要比很多人想像的早。從1953年到1965年的12年裡,南方影業共發行了150餘部的內地影片。其中戲曲片佔了三分之一,有48部之多。而另外的近百部則是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電影,觀影人數也高得嚇人。比如說慶祝建國的紀錄片《光輝的節日》在1965年的香港公映,觀影人數接近50萬,佔了當時香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1957年的《平原遊擊隊》觀影人次21萬,《五朵金花》和《花兒朵朵》分別是11.4萬和17.6萬。《英雄兒女》和《甲午風雲》的觀影人數也都達到了50萬。最誇張的則是《劉三姐》,第三度公映人數竟然有85萬人之多。所以內地電影在八十年代之前在香港的影響力並不小,甚至還很大。
第四個不可思議,改革開放後的第一部合拍片默默無聞。在八十年之後,香港電影高速發展,合拍片成為了內地電影當時的趨勢。很多人都把《少林寺》或是《垂簾聽政》當初了第一部的合拍片。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步合拍片其實是《忍無可忍》,由香港海華電影公司和福建電影製片廠合拍的動作片。導演搜不到,演員不出名。之所以會如此,是為了在特殊時期過後吸引香港的影視從業者。於是非左派導演李翰祥和內地合拍了《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吸引了一批香港的影視從業者。這才有了後來的合拍片風潮。而李連杰,于榮光、計春華、熊欣欣等武打明星前往香港發展,進一步為內地的市場鋪平了道路。例如1993年上海十大賣座片中,前九部都是合拍片。
香港電影的發展有著諸多的偶爾然性,他的輝煌又有著不可複製性。一方面香港影人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環境,大量移民香港影視圈注入了新生力量,也貢獻著不俗的票房。另一方面,內地的發展也時時刻刻地影響這香港電影的發展。而香港電影人的盡皆癲狂讓香港電影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只體現在當時的環境之下。說一句比較悲觀的話,在大環境已經穩定的情況下,香港電影的發展已經近乎於窮途末路。最終,香港電影的獨立標籤會完全溶於內地電影。在最後一批香港電影人離開後,香港電影便只能剩下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