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重慶人的年事年味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殺年豬的希望

    進入臘月,渝東北地區的天氣寒冷起來,農活不是很忙,莊稼人也有些空閒了,於是家家戶戶陸續開始殺年豬。很長一段年月,副食供給相當緊張,必須是完成國家派購任務後的自留豬才能宰殺。那年月莊稼人又缺糧,勤勞節儉、辛辛苦苦養了一年豬,好不容可以自留一頭宰殺,喜悅都寫在一家人的臉上。雖說當時的「政策」不允許自留豬肉拿到市場上賣,只能自己食用,莊稼人還是暗地裡賣一些,這樣一家人一年的油、鹽、醬、醋錢解決了,孩子的學雜費也有了。這裡的「油」不是吃的,是點燈用的煤油。如果有點富餘的話,再給大點的孩子添件新衣服,換下的舊衣服正好給小點的孩子好接著穿。

    自留年豬讓精打細算的莊稼人一家,看到了來年的希望。

    渝東北地區莊稼人很迷信,殺豬怕「該命債」,自己不動手,都僱請專門的殺豬匠人。殺豬匠一年都有活路,平時莊稼人戶兒的豬病了,獸醫也救不活,便請殺豬匠去「放血」,不然病死豬的血會把肉熗紅,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來。農村一年到頭都有辦紅白事的人家,辦席要豬肉,憑票供應的年月在市場上買不到肉,也得請殺豬匠提前宰殺自留豬。

    殺年豬的人戶兒在院壩邊或自留地角,挖一個臨時的地灶,架上大鐵鍋,燒滿滿一鍋開水,臨時卸下一塊門板當案板,最多兩個時辰,一塊塊白花花、鮮豔豔的豬肉和一堆堆板油、下水,堆在了門板上、木盆裡、簸箕中。年豬在破膛分割時,殺豬匠用鐵鉤勾住豬肛門,倒掛起來操作,分割完後並不直接取下鐵鉤,連肉帶鉤一起割下來,丟在裝殺豬用具的竹籃裡,連在鐵鉤上的這砣肥肉算他的「打發」,這是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另外殺一頭年豬的工資是6至8角錢,情理之中主人還招呼吃一頓飯。

    割一塊剛宰殺的豬肉,抓一把泡椒、泡姜,合炒一大碗,吃起來鮮嫩香不說,肥塊塊的豬肉糯而不膩;鐵鍋裡燉著的筒子骨、豬老殼骨頭翻著白浪,順便煮一盆熱氣騰騰的血旺菠菜湯,再端一碗純高粱老白乾,這是那個年月難得的飯菜了,既招呼了殺豬匠,一家人也跟著打「牙祭」,渝東北地區農村很實在地叫吃年豬飯。

    開開心心打陽塵

    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到處飄散著濃濃的年味兒,家家戶戶都忙著為過年做準備:吃的、穿的,祭祖、拜神,貼對聯、準備鞭炮等等,一直要忙到除夕,這段時間稱之為「忙年」。

    臘月二十四這天,是各路神明歸天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到的日子,新年正月初四晚又才回人間,這段時間只留下一些看管秩序的值日小神,即使家家戶戶把整個屋子翻了個遍,也不會冒犯神明,這天便是「打陽塵」的好日子。「打陽塵」就是做一次年末大掃除,屋頂牆角床下櫃後都統統打掃乾淨,凡是家裡能拆洗的像被單、蚊帳、窗簾、沙發套等等,全要拆下來洗一遍,屋梁、檁子、樓板、地面的積塵、蜘蛛網一律清除。

    那時渝東北地區農村普遍住的是土木磚瓦房,燒的是柴、草和濃煙的散煤,煙塵很多,特別是做飯的灶屋,屋梁、檁子上落滿了灰塵,蜘蛛網積成一些吊吊兒晃來晃去的,要用竹杆綁紮的長掃把才能掃下來。我小時候家住鎮上的老屋,全家人一起把案板抬到院子裡,捏著菜刀使勁刨去上面黑黢黢的老汙垢,清洗、涼幹,案板變得白白的了。黑黑的牆壁拿鐵刷子刷糙後,重新塗上石灰漿。窗戶玻璃沾滿厚厚的油漬像貼了窗紙,用放了食鹼的熱水擦頭遍,再用清水清洗,接著用舊報紙擦乾,灶屋一下子變得窗明几淨了。熱熱鬧鬧的臘月裡,一家人開開心心地「打陽塵」,沒覺得一點累。

    屋子的陽塵打掃乾淨了,輪到「打掃」個人:剃頭和洗極不情願的澡。沒有取暖設備,更沒聽說過熱水器的年代,沒有哪家的細娃兒願意冬天洗澡,大人催了無數遍,還燒一堆柴火在旁邊,知道拗不過了,才抖抖瑟瑟地脫下衣服。洗了澡,換上米湯水漿洗過的內衣,卻又精神抖擻。

    屋子和個人的「陽塵」都打掃了,拿出早已買好的年畫貼在牆上,紅紅的春聯貼在大門兩邊,一下子喜慶的氛圍更濃了。年畫中我記憶最深的是人山人海慶賀萬噸巨輪下水的場面,以及《智取威虎山》電影劇照印成連環畫形式的年畫,威風凜凜的英雄楊子榮激勵著我們那代人成長。

    童年的團年飯

    「胡蘿蔔、抿抿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小時候,渝東北地區的細娃兒念著念著這句童謠,就走進了臘月。

    過年要吃團年飯,渝東北地區的人戶兒習慣稱「團年」,不一定都安排在除夕這天,臘月二十幾至除夕之間,都可以選一個空閒的日子團年。

    我自小在姑姑家長大,童年也都是在姑姑家吃的團年飯。姑姑家住渝東北地區的雲陽縣雲安鎮,一個和縣城一樣大、比縣城歷史還長的工礦古鎮。團年的前幾天,姑姑和姑爺就開始準備了,平時做飯是姑姑的活路,因為團年飯豐盛而隆重,改由家裡的戶主姑爺操刀,姑姑打下手。準備團年飯這幾天,殺雞宰鴨剖魚,姑姑和姑爺忙得不可開交,一日三餐的飯菜就非常簡單,湊合著吃,眼看滿案板的雞、鴨、魚、肉樣樣有,可惜是生的,或是一些半成品,吃不著,乾瞪眼。

    團年這幾天,家家戶戶可以點一夜的燈。姑姑住的鎮上早有了電燈照明,那時電力缺乏,整條街的線路在居委會組長家裡安有總閘,每天早晨天亮前做早飯和晚上睡覺前的幾個小時,才合閘供電。但每年臘月二十幾到大年初三這段時間,除了白天,夜間都不拉閘,通宵供電,姑爺也會把平時的15瓦燈泡換成60瓦的大燈泡,我很喜歡屋子裡那種亮堂堂的感覺。

    真正到了吃團年飯的時候,桌上早已堆滿大盤小碗,可我只能站在旁邊吞口水,要讓「老輩子」們先吃。其實「老輩子」們根本不可能享受這個「口福」——他們都已做古了。

    桌上擺著八隻酒杯,姑爺逐個斟滿酒,邊斟邊念:「老輩子們——快回來團年——請喝杯酒吧!」稍等一會兒,姑爺把每隻杯裡的酒倒一點在地上,意思是老輩子們「喝」了,這樣的「喝」起碼要進行三次。然後再舀上八碗飯念道:「老輩子們——吃飯了!」過一會兒,再把飯撒一些在地上,重複三遍,「老輩子」們才會酒足飯飽。

    姑爺是那麼的虔誠,他的每一個動作、步驟和整個過程,我早已熟悉。有一年,學了《鋤禾》的課文後,我問:「把酒和飯倒在地上,不浪費嗎?」姑爺聽了,立刻停下正進行的「儀程」,順手一揮,「啪」地給了我一個耳光,還瞪著眼罵道:「胡扯!閉上你的嘴巴。」從沒見過一慣寵愛我的姑爺這樣兇狠,摸摸臉,忍著痛,再也不敢亂開口了。

    「老輩子們下席了!」姑爺宣布煩冗的「儀式」結束,撤走「老輩子」們的碗筷,才輪到晚輩——我們入席。「老輩子」們「吃」剩下的酒和飯,要倒回去,細娃兒直接吃了「記性」差。團年,這才算是真正開始。

    團年時忌諱打碎碗和把筷子掉在了地上,這是來年不吉利的前兆。姑姑姑爺忙了幾天的團年飯,桌上擺滿了盤、碗、缽,那還有擱放飯碗和筷子的地方,我只能用手緊緊端著碗、抓住筷,生怕掉在了地上,給喜慶的氣氛添「岔子」。記得小學畢業那年團年時,我去舀飯,騰出拿筷子的右手握飯勺,左手又端碗又夾筷,一不小心突然掉了一支在地上,當時我嚇壞了,趕緊撿起來藏在褲腰裡,另外換了一支,幸好姑爺沒看見。吃完團年飯,我跑到屋後遠遠的山坡上,燒了這支筷子,並在心裡一個勁兒祈求老天爺,不要懲罰我、也不要懲罰姑姑家。我老婆的老家也在渝東北地區,她小時候團年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她外婆馬上念道:筷落——快樂!如果打碎了碗,連忙說:(碎碎)歲歲平安!(碎碎)歲歲平安!

    剛開始吃團年飯的時候,「不速之客」也是來年不吉的預示,姑姑擔心不請自來的外人突然登門,把大門關得緊緊的,外面看起來安安靜靜,屋裡卻一片鬧熱。但是團年飯吃到尾聲的時候,又希望有客人到來,是「添人」——人丁興旺的象徵,這時候姑姑家的門會大敞而開。來的客人一定要留住,請上桌,喝一杯酒,吃一箸菜,那怕是動動筷子也行,千萬不能讓他什麼也不吃、什麼也不說地溜走了。

    每次面對滿桌好吃的東西,我卻不知先拈哪樣,惟獨毫不猶豫的是那盤香腸,幾乎成了我的獨食,趁大人們一邊相互勸酒、夾菜,一邊擺龍門陣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我悄悄用包麵條的粗殼紙,包了香腸放在衣服口袋裡。這種粗殼紙糙而厚,香腸的油才浸不出來。第二天出去玩耍時,我拿出這些香腸一片一片慢慢享用,那味道更美。還在臘月裡,姑姑灌了香腸在寒風中風乾的時候,我就「偷」了一節用幹樹枝燒著吃,不想讓姑姑看見燒樹枝的煙子,要跑去遠遠的河溝裡躲著燒。燒烤的香腸味真香,但我不敢多「偷」一節,怕姑姑發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細娃兒,恐怕都有過這種經歷。

    姑姑家後面的山坡上,住著一位邊眼的孤老頭,睜著一隻眼、閉著一隻眼,極像木匠吊線時的樣子,外號「吊墨線」。每年團年的時候,姑姑都要端一海碗肥坨坨肉給他,他沒有牙,平時又少油水,肥坨坨肉當然是他的「最愛」。那隻海碗是咖啡色的,在姑姑家用了許多年,留在我腦子的記憶很深,逢年過節姑姑家打「牙祭」時,姑姑都要端著這隻海碗,滿滿的,一趟趟走進隔壁鄰舍的家門,讓鄰居分享……

    現在姑爺不再請「老輩子」們團年了,我也吃不到姑姑和姑爺做的團年飯了——他們也成了「老輩子」。但是每次團年,我都會給姑姑姑爺準備一套碗筷,請他們「回來」和我一起團年。

    春聯和門神趣事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有一個叫辛寅遜的雲陽縣雲安監(現雲安鎮)人,在孟知祥建立後蜀後,出任茂州(現四川茂縣)錄事參軍。孟知祥兒子孟昶即位後,為新都縣令、司門郎中、翰林學士、簡州刺史等職。

    古時人們認為桃木可以驅鬼避邪,每當辭舊迎新之時,便在桃木板上書寫上驅鬼神靈「神荼、鬱壘」的名字,然後懸掛在房門的上方,稱為桃符。廣政二十七年(964年)除夕,國君孟昶一改過去在桃木板上書寫驅鬼神靈名字的避邪舊習俗,命翰林學士辛寅遜題辭在桃木板上,掛在他的臥室門口。辛寅遜稍加思索,隨口吟出「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句子,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孟昶覺得辭句對仗工整,寓意不錯,親自題筆書寫在了桃木板上。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在兩蜀史事專著《蜀檮杌》中有記錄。

    但是《宋史•蜀世家》的記錄卻不同,說是孟昶本來叫辛寅遜題辭,但所題不如願,孟昶便自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辭句,書寫在桃木板上。這兩本史書的說法不一,使這個上千年的著作權爭議至今沒有定論。

    到底那本書的可信度大一些呢?一直致力於三峽地方文史研究的胡亞星認為,《蜀檮杌》是紀錄兩蜀史事的專著,成書比《宋史》早300多年,距蜀亡還不到100年,作者張唐英又是四川新津人,熟悉蜀中掌故,《宋史》乃元人之作,史實考訂誤謬甚多,歷代史家甚有微辭。《宋史》記錄春聯來歷之事,明顯參照了《蜀檮杌》。由此看來,《蜀檮杌》的可信性更大。不管爭論結果如何,歷史上第一副春聯都與重慶有關,因為辛寅遜是重慶雲陽人。

    過年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即使在艱難的抗戰時期,頭頂日機轟炸、不屈不撓的重慶人也沒有放棄。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佑任等政要名人,為激勵百姓的愛國熱情,撰寫抗戰春聯,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印製後,派童子軍沿街分發贈給市民。馮玉祥將軍的春聯是「眾志成城,群策群力」,於佑任院長春聯的內容為「百戰山河壯,在國歲月新」、「以全民力量,獲萬世太平」。

    在印發的抗戰春聯中,1945年春節的一套門神畫非常特別。門神畫與春聯都由桃符演變而來,畫著驅鬼神靈「神荼、鬱壘」的像,新年時與春聯一道貼在門上。後來門神人物又增加了鍾馗、秦瓊、尉遲恭,甚至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等古代武將。

    1945年春節,重慶城中山路美國使館新聞處一帶的街面,家家戶戶門上都貼著一套新門神畫,上面畫的不是「神荼、鬱壘」二神,也非鍾馗、秦瓊、尉遲恭等人物,左邊那張畫的是中國士兵,手執匕首,正刺向腳踏的日本小鬼,右邊那張畫著美軍飛行員,頭戴航空帽,肩上配帶著飛虎隊隊徽標誌,也腳踏日本小鬼,揮拳斥指。有趣的是,在「恭賀新禧」的下面有一段註解,這樣寫著:舊時的門神已經疲倦地睡著了,日本鬼子的恐怖侵入了千百萬中國人的家,舊門神已經擋不住了。這個新的青年戰士,這個美國戰鬥機駕駛員……他的精神就會保住你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這套門神畫是線條感強的木刻畫,最早出現在抗戰前沿的西北農村,帶回大後方重慶後,用道林紙三色精緻翻印出來,開本高約33釐米,寬約16.6釐米,在當時算是非常精美的印刷品了,深受重慶城的百姓喜愛。

相關焦點

  • 殺年豬、貼對聯、祭祖墳、拜大年,那些難忘的家鄉年事
    殺年豬、貼對聯、祭祖墳、拜大年,那些難忘的家鄉年事我雖然離開家鄉已經20多年了,但對家鄉的年事,總懷有難以銷蝕的記憶。我的家鄉在太行山東麓的淺山裡。每年一進臘月,家鄉就瀰漫起一股濃濃的年味。這時候,家裡家外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圍著一個「年」字去忙活。
  • 年事造句和解釋_年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年事(nián shì)。近義詞有:年歲,年齡,年紀,年齒。年歲,年紀。[巴金《秋》:「他們外婆年事已高。」]年事在教材中的例句:1、我現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3、月是故鄉明)年事參考例句:1、外公年事已高,但身體健朗,每天照樣下田工作。2、李伯伯年事已高,已顯得老態龍鍾了。3、他年事已高,想挑重擔卻力不從心。4、他雖然年事已高,雄心豪情仍不減當年。5、舊曆年將屆,家家戶戶都忙著籌辦年事。
  • 「城市記憶平臺」繪製重慶文化全圖景
    2020-11-14 09:42:25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11月13日,在2020重慶數字出版年會上
  • 寫對聯、掛燈籠、放鞭炮,記憶中的年味漸行漸遠
    不知不覺年近三十,過往恍如隔世,夢回童年,早已物是人非。在這個「年味」漸失的時代,人們對於春節總有一種歡騰熱鬧中的悵然若失零散的記憶,抹不去的年味,記憶猶新。小時候的年味是寒假,所以天天盼著過年,過年就有新衣服穿、過年就可以放鞭炮『過年就有肉吃……下面我們一起去追尋,回憶,我們心中的年味。殺過年豬,臨近過年,村裡家家戶戶也開始忙活起殺過年豬,一頭頭大肥豬趕出圈,三五個大漢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將其擒拿宰殺,最有意思的是還得燒紙放鞭炮進行禱告。完事後,叫上隔壁鄰居、要好的親朋好友一起坐席,吃上殺豬菜也是其樂融融。
  • 重慶的朋友,讓你回到1980的老重慶過一天你願意嗎?
    在你眼中,1980的重慶是怎樣的?關於80年代的記憶,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而言,幾乎都停留在一張張黑白照片中。80年代的人民大禮堂80年代的朝天門這裡沒有現在的高樓,但顯得格外樸實,兩江水從它這裡匯合,非常美麗,朝天門也就成了重慶的一個標誌。
  • 紀念臺灣作家韓良露:記憶,就在美好情味中延續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裡,已有9 年沒有新作問世的韓良露一口氣推出了四部作品,其中除了《良露家之味》由大塊文化出版,其他三部《臺北回味》、《文化小露臺》和《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都由有鹿文化出版。後三本書的編輯林煜幃於她過世當晚在臉書上寫道:「她是我見過最熱力四射、溫暖的作家。良露姐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卻在新書編輯上給了我最大的發揮空間。
  • 重慶火鍋靠味道取勝,但一個優秀的店名,能讓人垂涎三尺
    根據36氪研究院發布的《2019火鍋行業研究及消費者調研報告》,在餐飲行業的所有細分領域中,火鍋是最大的細分品類,市場規模穩定擴張,增速超行業平均水平。重慶是全中國知名的火鍋之城,是火鍋熱潮當之無愧的中心,這裡三步一火鍋,競爭似戰國。按照重慶市民們的說法,在重慶吃火鍋不必挑,因為只要沒有倒閉,味道就肯定過得去。
  • 年味從一桌團圓開始,你記憶中的年夜飯是什麼樣子?
    1910年春節,清朝皇宮裡有一場極度奢侈的皇室年夜飯,「太和殿大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而此時民間也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富裕人家還會在年夜飯中加入西餐。小時候的年夜飯是什麼樣子的?
  • 97秒丨年味漸濃!青島百年李村集紅火迎新春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7日訊 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李村大集,承載著很多青島人關於年的記憶。如今雖然網購便宜,超市方便,但是到李村大集上逛一逛、買年貨,依然是不少青島市民的選擇。李村大集每逢農曆二、七開集,向來以物美價廉、商品豐富著稱,臘月裡到李村大集逛年集、買年貨,是很多市民的節日裡的一件大事。2016年,李村大集從李村河遷至重慶路,從室外轉至室內,儘管規模小了,但年味依然十足。閃電新聞記者 陳慧傑 青島臺 劉震 孫夢瑜 報導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 春節年味大數據都有啥 90後年味就是搶紅包
    黑土大叔的經典臺詞「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齊心合力跨世紀,一場大水沒咋地」成為世紀末的流行語,一家人圍坐電視前盼著「白雲黑土」成了一代人的年味記憶。臨近年關,一段根據本山大叔小品臺詞改編的鬼畜視頻火遍B站,曾經的年味記憶在網際網路新形式新技術的推動下重新翻紅,不僅帶人們重溫了經典,更成為新時代下獨特的「新年味」。
  • 快來曬你家的年味!
    快來曬你家的年味! 年年有相聚 歲歲有除夕 轉眼間2019年 已經和我們說再見了
  • 菜園壩水果市場搬遷至雙福,陪伴重慶人24年,已成回憶
    大渝網消息,如果你經常坐三號線經過菜園壩長江大橋,那麼你一定被長江這一排排雜亂無章的「江景房」所吸引過,那就是重慶人熟悉的菜園壩水果批發市場。菜園壩水果批發市場,算是重慶主城中心最大、最老、種類最齊全的水果批發市場之一,然而最近,他也要搬走了。
  • 重慶這個跳蚤市場比閒魚更牛 老物件裡有「山城記憶」還能撿漏「尖...
    人氣攤位「山城記憶」的老闆陳凱告訴記者:「相對於年輕人,上了年紀的人過來買東西更加耿直,因為很多人是來這裡尋找小時候的回憶。」陳凱已經在董家溪市場擺攤八年了,旁邊跟他一起擺攤的是他的阿姨。從默默無聞到如今的網紅之地,陳凱見證著市場的走紅之路,「最近一年才開始變得紅火,周末來的人特別多。老實說,大部分的都是看看熱鬧為主,買賣還談不上特別火爆。」
  • 重慶崽兒記憶中的農村酒席,20道經典招牌菜秒殺滿漢全席!你吃過多少?
    重慶時報消息,馬上就要進入2018年了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記得以往小時候每年元旦的時候都是一片熱鬧景象夫妻新婚的,孩子滿月的,新房入住的家裡孩子上大學的......仿佛家家戶戶都在擺酒吃席,好不熱鬧!
  • 穿越到1940年的重慶 看民國時期的重慶人是怎樣生活的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四次築城,三為國都,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40年的重慶。重慶是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圖為1940年重慶的龍門浩碼頭。圖為1940年重慶的華華公司。重慶華華公司是中華商業老字號企業。 1938年由民族企業家王延松先生在渝組建,專營各種國產高、中、低檔呢絨綢緞、棉布服裝。
  • 聚散皆是年 味在親情中
    新華社銀川2月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楊穩璽)「年過得如何」是上班首日同事之間的熱議話題,而年味變「淡」,亦成了此時此刻的感嘆。  年味真的變淡了嗎?當豐盛美食在日常處處呈現,當手機、網際網路打破千山萬水阻隔,當奇幻大片於賀歲檔接連上映……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傳統的年味在很多人看來是有些「淡」了。
  • 為什麼現在過年沒什麼年味了?
    年味年年有,年年有不同。每年過年的日子是永遠固定的那麼幾天,但是每年過年的味道會因為時代的變遷和年齡的增長而感受到不同。一,在時代變遷下所感受到的年味是什麼?1,在以前那些物質匱乏、貧富差距不大、但情感純真的年代,年味就是能吃好、穿新、可以在年底12月24日到新年1月15日長達二十餘天的過年期間讓親情、友情、愛情變得更緊密、更融洽。2,在當今物質變得豐富、可貧富差距變大、情感已不再那麼純真的年代,年味就是分散在不同地方謀生的一家人在年底到月初的很短幾天內盼望著團圓又害怕分離的短暫重逢。
  • 想吃盡重慶美食?別做夢了,這4款重慶代表你都沒吃過!
    四川重慶作為川菜的發源地,最早的川菜口味離不開重慶本土氣息,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辣著稱,突出本味!做餐飲這些年,別的不敢說,對於美食了解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儲備的。另一半的番茄鍋裡面的原料是用番茄熬成的醬汁和大高湯一起熬製的,養顏番茄湯,喝起來酸甜濃鬱,讓人直呼好喜歡!2、重慶小面重慶小面作為麵食中最簡單的一種,深受山城人們的喜愛,尤其在早午餐中最常見。以二兩小面為主,配以地道佐料。
  • 廣東過年必備的8種年味零食,好吃又有好寓意,記憶中兒時的味道
    炒米餅,俗稱「硬餅」,又叫粉酥,將大米翻炒至金黃,而後碾成米粉,和上糖膠及加入各地特色的配料(可以是芝麻、花生、雞蛋、花生碎、椰絲等),用木製米餅模具碾壓後敲出,放入烤爐中烤制而成。炸蛋散,過年必備的過年食物,全國通用的一種小吃,做法和形狀略有差異,有鹹口的,有甜口的,一家老少都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