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創造中國航天史上眾多第一

2021-01-20 央廣網

創新者說

「我們主要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今後要做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工作。歷史造就了『兩彈一星』精神,面對當前和接下來的任務,更要傳承和弘揚好『兩彈一星』精神。相信年輕一代一定能比我們做得更好。」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

「航天事業的成功是一個團隊的成功。仰望星空,那裡有中國航天人的夢想。如今,更多的年輕北鬥人成為這個徵途上的主力軍,他們更有活力、更有幹勁,也更有對航天強國夢的熱忱和期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

「探取月面下蘊藏著的宇宙奧秘,帶回的月壤鑽取樣品是我們獻給祖國的最浪漫禮物。探索更深更遠的浩瀚太空,航天人永不止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五二九廠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主任設計師王國欣

「新時代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更加需要我們自主創新、奮勇拼搏。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為了這個目標,全體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紮實工作、大膽創新、全力攻關,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助推我國深空探測走向更遠的地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

2020年11月24日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完成了23天的月球採樣返回之旅,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成就。巧合的是,嫦娥五號探測器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並成功發射的第300個太空飛行器。

197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第一顆太空飛行器東方紅一號衛星,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我國走向太空時代的第一步。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飛船、第一顆導航衛星、第一顆月球探測器、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第一艘貨運飛船……細數300「星」,第一個「百星」用了41年時間,第二個「百星」用了6年時間,而達成第三個「百星」,只用了3年時間。

50年放飛300「星」,不僅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眾多第一,也見證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光輝歷程。

嫦娥五號

真正推開了探月工程目標中「回」的大門

「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相比,嫦娥五號面對的不確定性更多,真正推開了探月工程目標中『回』的大門。」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師張洪華說。

從立項到發射,嫦娥五號經歷了10年的艱辛奮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團隊在充分繼承載人航天交會對接、地外天體無人著陸器與返回等技術的基礎上,聯合參研單位集中最強陣容攻克難關,先後突破了月表採樣任務所涉及的20餘項關鍵技術。

研製之初,前所未有的一個環節——月面點火起飛成了最難啃的「硬骨頭」,並隨之帶來軌道設計、起飛測控、發動機控制等一系列難題。為了儘可能模擬嫦娥五號在月球上將面臨的情況,張洪華和團隊在試驗場反覆做試驗,與一臺高110米的塔架相伴3個月。為了解決落地姿勢不理想的問題,他們設計了數不清的預案。

按照嫦娥五號任務的工程安排,短短一周內要完成月面著陸、採樣、點火起飛以及月軌交會對接等一系列關鍵環節,這是對嫦娥五號研製團隊的巨大考驗。

從探測器發射前一個月進入發射場開始,研製團隊進行了6次演練。

「控制大廳裡所有人睜大雙眼,不放過任何一次數據的跳動,心提到嗓子眼上,感覺再跳快一點兒都能蹦出來。時間非常緊迫,所有人都是『跑著走』。」張洪華說。一個月的磨合演練也讓團隊對嫦娥五號發射過程瞭然於胸。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懷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與上世紀進行的月球採樣相比,我們的自主避障軟著陸和智能自適應上升方面已然達到一個新水準。」張洪華自豪地說。

東方紅一號

實現進入太空的夢想

時光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國首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實現了進入太空的夢想。

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於一個特殊時期,那時國家的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水平還很落後,國際友人驚嘆:「你們在這樣的條件下研製出了衛星,真的很了不起!」

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衛星初樣研製過程和試驗階段,在沒有鉚槍和固定工件的桁架條件下,東方紅一號的研製人員就靠一把小錘和幾個自製的鉚模,將鉚釘一個又一個地敲上去。從衛星的外形選擇到結構形式制定,從衛星熱控措施到熱真空模擬試驗等繁雜的技術和工藝難關,都是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攻克的。

要讓衛星在太空奏響《東方紅》樂曲,這在當時也具有很高難度。研製人員以高穩定度的6個音源振蕩器代替「音鍵」,用程控線路產生的節拍來控制發音,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確保東方紅一號奏出了《東方紅》。

「我們在地面上直接聽不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播放的樂曲,需要通過衛星的天線發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電臺轉播。」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組成員胡其正提及,為了讓普通收音機接收到衛星傳來的樂曲,大家提出了這個「接力」的辦法。

還有一道技術難關就是要「看得見」。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運行的衛星,它的亮度必須要從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而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直徑僅有1米,也讓「看得見」更加困難。最終,研製人員從摺疊傘收縮打開的特點中找到靈感,決定在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上安裝一個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製成、可以在太空中撐開的「觀測體」。由於這個「觀測體」體積巨大,反光亮度極高,人們在地面上就可以直接觀察到衛星。

北 鬥

中國成為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自主可控是北鬥的特色,但從無到有,困難重重,北鬥研製在摸索中起步。

國產化從北鬥一號的太陽能帆板做起。之後的國產化攻關更為艱苦,不論是東方紅三號平臺的橫空出世,還是影響衛星壽命的三大關鍵部件,憑藉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科研人員逐一攻克,於2003年建成了北鬥一號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我們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馬拉松。」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如此形容北鬥的研製節奏。

很多北鬥人至今還清晰記得2007年首顆北鬥二號衛星研製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則,頻率資源是有時限的,過期作廢。時間不等人,爭分奪秒完成了前期所有研製,參試人員進駐發射場後沒有片刻的喘息,緊接著就是200小時不間斷的加電測試。院士、衛星總指揮、總設計師和一線技術人員一起排班,共同扛住種種考驗。2007年4月16日,衛星成功發射兩天後,試驗星發來清晰信號,此時距離空間頻率失效僅有不到4個小時。也正是保護我國衛星導航系統頻率資源的這次「壯舉」,拉開了北鬥區域導航系統建設的序幕。

嚴慎細實的作風一代一代被繼承。在北鬥三號首組衛星的研製中,出現了一個蓄電池電壓微小誤差的小插曲。按照設計,電壓差增加到一定限額,蓄電池也會自動進行調整,不會影響運行。

「換!不能帶著任何疑點上天。」北鬥團隊沒放過這個隱患。重新打開太陽翼,卸下艙板,換下有隱患的蓄電池組。最終,按照原計劃完成了全部工作,讓衛星又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第九顆北鬥三號衛星某關鍵單機測試中,主任設計師劉家興發現了一個關鍵指標超標。但超標小於一納秒,也就是小於十億分之一秒,短到用「剎那」「瞬間」都難以形容。而進一步排查會平添很多工作量,還不一定能查出結果。但不查出原因,劉家興過不了自己心裡的那道關。最終,大家一起分析、查找問題,讓指標恢復了正常。

神舟五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裡程碑

1992年,黨中央正式批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隨後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從事過飛彈、運載火箭和衛星研究的戚發軔,接到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任務時,已經59歲了,他原本準備再過一年就退休。接到任務之初,戚發軔坦言,「內心確實比較糾結,覺得壓力很大。」更重要的原因是,「載人航天、人命關天」,戚發軔深感責任太重。

當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確立研製飛船,但究竟選用兩艙方案還是三艙方案?這道選擇題擺在了團隊面前。

「當時,國際上兩艙和三艙方案都有,而且都成功了。中國到底用兩艙方案,還是三艙方案?爭論很大。最後,我們決定用三艙方案。」在戚發軔看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案,這就是創新。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且飛船著陸處離預定地點只有10公裡。

回憶起從事航天數十年來最難忘的瞬間,張柏楠毫不猶豫地提到了神舟五號。那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裡程碑,首次實現了中國人飛天的夢想。

當時,身為神舟五號飛船副總設計師的張柏楠,在飛船出廠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前,遇到了很大的考驗。

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許多專家對航天員所用座椅緩衝器性能的穩定性提出了質疑。「座椅緩衝器」,顧名思義是保障航天員安全、舒適的一個重要工具。「座椅」不舒服,在太空複雜環境中以及返回落地時,航天員的安全就無法保證。

本著「航天員的事,無小事」的信念,張柏楠臨危受命,在其他人員都已經進駐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利用兩個月時間集智攻關,最終設計製造出了安全穩定可靠的座椅緩衝器並通過驗證,在火箭發射前順利安裝到了神舟五號返回艙上。(餘建斌 母國新 郭梓豫)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創造中國航天史上眾多第一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五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創造中國航天史上眾多第一50年放飛300「星」(科技視點)創新者說「我們主要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今後要做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航天事業的成功是一個團隊的成功。仰望星空,那裡有中國航天人的夢想。如今,更多的年輕北鬥人成為這個徵途上的主力軍,他們更有活力、更有幹勁,也更有對航天強國夢的熱忱和期許。」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中國年度航天日曆
    該衛星和運載火箭,分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   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
  • 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大事記
    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中國從此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如今,一個甲子過去,中國航天已經從一張白紙變成一幅壯美的圖畫;而新中國也已經從百廢待興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中國航天二院輝煌五十年:鐵血鑄劍衛河山
    光輝歷程映史冊  航天二院自成立起就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仍然處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戰爭威脅之中的新中國,以堅定的決心和超人的膽識要發展自己的飛彈事業,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飛彈(火箭)專門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 石豪:送別2020,迎接中國航天的新一個50年
    作為2016年1月正式批准立項的重大項目,天問一號的研製創下了中國速度,從立項到發射僅僅4年半時間。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並沒有採用美蘇兩國發射多顆先導探測器「探路」的方案,而是一步到位,力爭在第一次任務中就實現「繞落巡」——環繞火星、降落火星表面、在火星表面巡視。 這是一個面臨巨大挑戰的跨越式項目,難度極高,在世界航天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
  • 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2018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天啟」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該衛星主要用於獲取全球空間電磁場、電磁波、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科學數據,為研究和提取與地震前兆相關的空間環境信息提供技術支持,為未來建立空間電磁場和電離層應用業務化系統進行技術準備。  5.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中法航天合作譜新篇  2018年10月29日,首顆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來校調研座談
    西工大新聞網9月26日電(樊文迪)9月2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黨委副書記趙學嚴帶領九院人力資源部部長周大勇、副部長張海濤及下屬相關單位領導一行10人來校調研座談,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海蘭,校長助理、學校辦公室主任王宇波,校友總會辦公室主任張英群及研究生院、教務處、人事處、學生處、航天學院
  • 「中國青少年航天強國夢」主題展覽在文昌龍樓鎮隆重開幕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艙模型3月20日上午,「中國(海南)青少年航天強國夢」主題展覽活動在海南航天之鄉文昌市龍樓鎮航天科普中心隆重開幕。本次活動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共文昌市委市政府主辦,文昌市旅遊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承辦,海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武警支隊某部以及省內多所高、中、小學校師生代表,共計一千多人參加開幕式並參觀了展覽。文昌市長王曉橋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的震撼畫面中拉開序幕。
  • 「喝咖啡、沒事幹」,他們卻為這位中國航天人點讚!
    從2020年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起飛,到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返回器成功著陸,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地球外天體採樣、地球外天體起飛、帶著所採樣品安全返回地球等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23天的飛行時間裡,「人民科學家」、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和眾多航天人經歷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浩瀚太空迎來第一座"中國宮"
    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新華社酒泉9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 王玉山、李清華、趙薇)千年流淌的古老弱水河,在這個秋天的夜晚,目睹了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又一次勇敢起航,見證了中華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壯美騰飛。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成功發射,浩瀚太空迎來第一座「中國宮」。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中國航天大事記:1975年中國發射返回式人造衛星
    眾所周知,返回式衛星是人類空間技術領域爭奪最為激烈的制高點,美蘇兩國一度將其作為爭奪太空霸權、進行戰略偵查的主要手段。1966年,中國航天人為了打破美蘇對空間技術的壟斷,在研製「東方紅」號衛星的同時,也開始對返回式衛星項目進行技術攻關。1970年,返回式衛星被列為國家重點工程,整個中國航天工業體系投入了一場只許勝不許敗的大會戰。
  • 兩會綜述:中國航天逢甲子年 代表委員析看點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張素)2016年時逢中國航天事業一甲子,記者採訪參加全國兩會的眾代表委員,剖析2016年航天「盛宴」的「看點」。  一看技術:載荷,火箭,發射場  2016年,中國計劃實施2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其中15次為重大專項或「首飛」任務。  發射什麼?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天宮空間站 屆時世界唯一空間站空間站將於2022年建成,到2024年,國際空間站將退役,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軌運行的空間站。中國空間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空間平臺,中國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
  •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剛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相關報導:踏上「天問」之旅 中國拉開火星探測序幕踏上「天問」之旅,中國人與火星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 中國通天路上屢建奇功--航天發射專家徐克俊(圖)
    四十多年來,從中國第一顆國產飛彈的升空,到成功實現「兩彈結合」試驗;從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發射,到第一艘「神舟」飛船問鼎蒼穹,中國航天在成長的道路上,掀起了一次次波瀾壯闊的歷史浪潮,寫下了中華民族振興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奠定了共和國二十世紀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也使得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 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中國微納衛星迎來「黃金期」
    第六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12月5日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何星在會上致辭。主辦方供圖第六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5日在北京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業內預計未來10年內中國將發射微納衛星1300餘顆,中國微納衛星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
  •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所屬企業2003年度總機構...
    北京  24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二研究院 207 北京  25 中國江南航天工業集團公司 362 貴州遵義  26 柳州長虹機器製造公司(801廠) 85 廣西柳州  27 北京星航機電設備廠(159廠) 109 北京  28 北京機電工程研究所(研發中心) 114 北京  29 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3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