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肩膀頭兒不齊不足親戚,窮人見窮人非親勝似親,下一句是啥

2021-01-10 笑傲春秋

自古以來,由於我國長期處於封建君主的統治之下,社會財富與社會資源常常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於是就出現了一些階級劃分與貧富差異的現象。

由於財富與資源分配的長期不平等,使得人們的內心開始有了一些牴觸心理,於是乎一大批描述貧富差異的俗語就應運而生,而「肩膀頭兒不齊不足親戚」、「窮人見窮人非親勝似親的下一句就是富人見窮人是親不認親」。那麼這樣類似的說法是否有它的道理呢?

首先,讓我們了解了解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所謂「肩膀頭兒不齊不足親戚」,是指如果兩個人在貧富、社會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即使血緣關係再濃,親戚的名號也一定是名存實亡。

而「窮人見窮人,非親勝似親;富人見窮人,是親不認親」則指的是兩個窮人相交,即使非親屬關係,其相處也必定十分愉快,而存在親屬關係的富人與窮人,其關係反而不會很親密。其實兩句話都在表達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富人與窮人之間很難存在真正的親情和友情。

那麼這樣的說法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呢?事實上,此類俗語的出現確實存在一定的社會背景與歷史原因。首先,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製造成了階級之間相當嚴重的隔閡。

自周朝以來,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就確立了貴族階級可以世襲罔替的社會地位。統治階級掌握著整個國家的法律、財富與資源,而「君權天授」的傳統思想及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更是加重了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之間的隔閡,普通人要想享有榮華富貴更是難於上青天。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權有勢者被賦予了「高貴」的地位,平民百姓則被貼上了「下人」的標籤,階級之間的交流十分欠缺,這就使得窮人與富人間的代溝十分明顯,親屬關係自然無法彌補這一空白,也就有了「是親不認親」的現象。

其次,古代富人存在嚴重的「優越感」,而窮人則有著嚴重的仇富心理。在我國古代,財富與權力一直以來都是榮耀與地位的象徵,當你擁有這兩樣東西的時候,必定會受到人們的奉承與吹捧,尤其在古代,遇到當官者甚至要行跪拜大禮,這樣的待遇難免讓人產生強烈的優越感。

而平民百姓這邊同理,生在富人家,能夠接受優質的教育,享受安逸的生活環境,不費吹灰之力即可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貧苦家庭的孩子即使經過十年寒窗也大概率不能功成名就,再加上平民百姓通往功名的道路崎嶇狹窄,導致了人口佔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對富庶人家產生了一種「嫉妒心理」。

而這種「優越感」與「嫉妒心理」的縱橫交錯使得本就身份地位懸殊的兩個群體關係更是變得十分微妙,相安無事則罷,若是窮人的生活難以得到保障,那麼就只能爆發一次又一次的起義了。陳勝所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這樣的說法在現代是否正確呢?實際上,以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社會結構與政治體系而言,這樣的說法就過於絕對了。

一方面,社會資源與財富已經可以輻射到每一個人的身上了,而「階級式」的差異也變得微乎其微。至少在我們國家,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九年義務教育的福利,而各式的稅收制度與社會福利能夠有效地控制貧富差距不再像古代那樣懸殊。此外,「人人平等」、「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早已深入我國大眾的人心,人與人之間的尊卑感也大大削弱。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貧窮與富裕之間的通道也變得越來越寬泛。可以說在如今的中國,只要你肯努力,別的不說至少過上富裕的生活絕對沒有問題,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很容易就會敗光家產,重新淪為貧困人口。

總而言之,在我們的現代社會,貧窮與富裕之間的鴻溝已經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填補」。因此富人與窮人之間也許只需要一個共同的愛好、話題就能成為不錯的朋友。

至於古人遺留下來的此類俗語,我們只需辯證地看待他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弘揚下去。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人窮斷六親」,窮人就沒「真」親戚?六親中都有誰呢?
    伴隨著一片歡聲笑語,大家談論著農村的新鮮事,說著各家的收成,時不時也會有幾句俗語冒出,比如說以下的三句俗語,你們知道是什麼含義嗎?一、男闊金,女闊銀,闊頭的姑娘難得尋在農村,很多村民認為人的面相能決定人的一生!
  • 俗語「打是親,罵是愛」,下一句雖然經典,但老祖宗的話不可全信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這樣一句農村俗語「打是親,罵是愛」,下一句雖然經典,但老祖宗的話不可全信!對於很多情侶而言,這句俗語「打是親,罵是愛」可以說是「秀恩愛」、「撒狗糧」的必備技能;但是這句俗語的下一句更為經典,那就是「惱了性子拿腳踹」。所謂「打是親,罵是愛,惱了性子拿腳踹」,從字面上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句俗語的「暴力」氣息,為何老祖宗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 俗語:「落雨不爬高墩」,上一句才是經典,很多人卻不知?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非常重視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但是,門當戶對的親戚關係也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也有常說的「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也說的是這個理,那麼,「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也正是真實反映「人以群分」的現象。這句話的意思是窮人不願意去有錢的親戚家走親戚,而雨水自然也不會往高處爬。
  • 俗語「外財不發命窮人」,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道出財運亨通的關鍵
    俗語的特點是語言簡短且直白易記,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俗語在民間廣泛流傳。但是有些俗語表面雖然直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卻極為深刻,例如「外財不發命窮人」這句俗語,它的表面意思非常好懂,就是意外之財不會讓窮人富裕,但是這條俗語的產生的根源,卻把窮人之所以貧窮的原因,說得極為透徹。
  • 農村俗語:「窮人越燒香越窮,富人越拜佛越富」,說的啥道理?
    農村俗語:「窮人越燒香越窮,富人越拜佛越富」,說的啥道理?在農村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習俗,而燒香拜佛就是最具代表的一個民俗。要是大家去過五臺山,就可以發現那裡有很多的寺廟,整天香火旺盛。到了某些重大節日更是人山人海,人們都在虔誠地燒香禮佛,甚至還有一些人磕長頭。
  • 農村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啥意思?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而人的一生都是要經歷五十歲這一個坎的,所以人一旦進入五十歲後,也就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年齡,說老不老、說年輕也不年輕了。
  • 農村俗語: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為何立春有六九頭和五九尾呢
    其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春打六九頭「春打」就是「立春」的意思,以前人在立春前有很多習俗,比如「咬春」和「打春」等,古人在立春時還要擺「咬春宴」,這種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就是蘿蔔生菜,還有春餅春卷等,當然普通老百姓家裡不可能擺一桌豐盛的宴席,不過家裡再窮,也會在立春時買一些蘿蔔讓孩子咬著吃,謂之「咬春」。
  • 俗語:「財不吝不聚,不殺窮人不富」到底啥意思?你可能理解錯了
    俗語:「財不吝不聚,不殺窮人不富」到底啥意思?你可能理解錯了導語:中華上下五千年,出現了無數的名言,像小編小時候常讀的《增廣賢文》就是我的啟蒙書籍,裡面的很多話至今深深地影響著小編,成為小編做人做事的指路明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 俗語「最親不過五服」,什麼是五服、六親和九族,這裡面學問大了
    俗語「最親不過五服」,什麼是五服、六親和九族,這裡面學問大了中國的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不管是俗語文化還是詩歌等等,都是古人給後代留下的寶貴文化資產,在農村經常聽到老人們講一個詞語「出五福」,尤其是在農村的葬禮上,經常會聽到這句俗語「最親不過五服」。
  • 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農村俗語: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用簡單易記的農村俗語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一直流傳到現在。
  •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俗語?俗語一般在群眾口語中流傳,講得多的,並且流通範圍比較廣,而且語句含義受到大家認同的,那麼就有可能成為俗語。也就是說,從實際生活中生產的,簡練但富有深刻意義的語句,那麼便是俗語。
  • 「好妯娌」蔡雙鳳、張秋良:為彼此分憂 勝似親姐妹
    泉州「好婆媳、好妯娌、好鄰居」事跡系列報導(二十五)「好妯娌」蔡雙鳳、張秋良:為彼此分憂 勝似親姐妹一般說來,妯娌之間關係比婆媳關係更難相處,因為婆媳間多為生活瑣事紛爭,其中一方還是長輩,並且雙方還會看在兒子(丈夫)的份上忍讓。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一輩親,兩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兩姨親不算親,沒了姨娘斷了根;姑舅親才叫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古人對於親戚遠近,有很多話糙理不糙的俗諺流傳。所謂「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意思就是說表親過了幾代之後就會非常疏遠,幾乎形同陌路一般,而堂親之間就算過了很多代,仍舊還是一家人。
  • 大家都知諺語:有錢能使鬼推磨,卻不知下一句,窮人聽了很傷心
    馮夢龍在明朝算是一個比較有名的文學家,可能大家沒有聽過他的名字,可是他寫過的一句諺語卻流傳千古,這句話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聽著像一句玩笑話,其實再琢磨一下就能看清內在對於金錢的諷刺和物慾橫流社會的不滿。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蘊含深意,這就是諺語的魅力所在。
  • 「橫財不富命窮人,銀子自己會跑路」,想賺錢,先提升對錢的認知
    其中俗語、民諺由販夫走卒、普通百姓口口相傳,在傳承的過程中又不斷補充、精煉,今天,俗語文化已是一門龐雜的學問。俗語不僅在口頭上傳承,紙面上也多有記載。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明代編寫的《增廣賢文》,記載了大量的民間格言、諺語。在教人對待財富上,有廣為流傳的「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
  • 俗語「窮人愛算命,富人愛燒香」,究竟是何緣故?道盡世態炎涼
    ▲古代農民生活場景復原有句俗語就很形象地反映出古人對於神鬼之說的態度,那就是「窮人愛算命,富人愛燒香」。那麼,為何古代的窮人與富人會出現偏好上的差距呢?然而窮人與富人終究有巨大的經濟差距,這種物質上的差距導致了他們心理需求截然不同。
  • 俗話說:「三親,三不親」,都是哪些人?你們之間關係如何?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