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由於我國長期處於封建君主的統治之下,社會財富與社會資源常常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於是就出現了一些階級劃分與貧富差異的現象。
由於財富與資源分配的長期不平等,使得人們的內心開始有了一些牴觸心理,於是乎一大批描述貧富差異的俗語就應運而生,而「肩膀頭兒不齊不足親戚」、「窮人見窮人非親勝似親的下一句就是富人見窮人是親不認親」。那麼這樣類似的說法是否有它的道理呢?
首先,讓我們了解了解這兩句話的具體含義。所謂「肩膀頭兒不齊不足親戚」,是指如果兩個人在貧富、社會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即使血緣關係再濃,親戚的名號也一定是名存實亡。
而「窮人見窮人,非親勝似親;富人見窮人,是親不認親」則指的是兩個窮人相交,即使非親屬關係,其相處也必定十分愉快,而存在親屬關係的富人與窮人,其關係反而不會很親密。其實兩句話都在表達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富人與窮人之間很難存在真正的親情和友情。
那麼這樣的說法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呢?事實上,此類俗語的出現確實存在一定的社會背景與歷史原因。首先,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製造成了階級之間相當嚴重的隔閡。
自周朝以來,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就確立了貴族階級可以世襲罔替的社會地位。統治階級掌握著整個國家的法律、財富與資源,而「君權天授」的傳統思想及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更是加重了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之間的隔閡,普通人要想享有榮華富貴更是難於上青天。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權有勢者被賦予了「高貴」的地位,平民百姓則被貼上了「下人」的標籤,階級之間的交流十分欠缺,這就使得窮人與富人間的代溝十分明顯,親屬關係自然無法彌補這一空白,也就有了「是親不認親」的現象。
其次,古代富人存在嚴重的「優越感」,而窮人則有著嚴重的仇富心理。在我國古代,財富與權力一直以來都是榮耀與地位的象徵,當你擁有這兩樣東西的時候,必定會受到人們的奉承與吹捧,尤其在古代,遇到當官者甚至要行跪拜大禮,這樣的待遇難免讓人產生強烈的優越感。
而平民百姓這邊同理,生在富人家,能夠接受優質的教育,享受安逸的生活環境,不費吹灰之力即可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貧苦家庭的孩子即使經過十年寒窗也大概率不能功成名就,再加上平民百姓通往功名的道路崎嶇狹窄,導致了人口佔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對富庶人家產生了一種「嫉妒心理」。
而這種「優越感」與「嫉妒心理」的縱橫交錯使得本就身份地位懸殊的兩個群體關係更是變得十分微妙,相安無事則罷,若是窮人的生活難以得到保障,那麼就只能爆發一次又一次的起義了。陳勝所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這樣的說法在現代是否正確呢?實際上,以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社會結構與政治體系而言,這樣的說法就過於絕對了。
一方面,社會資源與財富已經可以輻射到每一個人的身上了,而「階級式」的差異也變得微乎其微。至少在我們國家,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九年義務教育的福利,而各式的稅收制度與社會福利能夠有效地控制貧富差距不再像古代那樣懸殊。此外,「人人平等」、「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早已深入我國大眾的人心,人與人之間的尊卑感也大大削弱。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貧窮與富裕之間的通道也變得越來越寬泛。可以說在如今的中國,只要你肯努力,別的不說至少過上富裕的生活絕對沒有問題,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很容易就會敗光家產,重新淪為貧困人口。
總而言之,在我們的現代社會,貧窮與富裕之間的鴻溝已經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填補」。因此富人與窮人之間也許只需要一個共同的愛好、話題就能成為不錯的朋友。
至於古人遺留下來的此類俗語,我們只需辯證地看待他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弘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