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探秘易武薄荷塘古茶山

2021-01-10 騰訊網

班章為王 易武為後 薄荷塘當之無愧為後

薄荷塘坐落在易武茶區 海拔1800左右 山路崎嶇驚險 比颳風寨的茶王樹茶區還要險 都是瑤族茶農兄弟自己砍伐挖掘出來的小路 嚴格來說不能算路 沒有交通工具可以上的去 除非直升機 呵呵 只能靠步行一步一步走 在山腳下步行2個小時才能到達薄荷塘茶區 生態壞境非常原始 到處都是參天大樹 名貴木材 大自然也很奇妙 茶區附近還有一條山泉 源源不斷撫育著這片茶區的植物。

薄荷塘的茶區不大 樹齡極老 只是參差不齊 東一棵西一棵大部分都是5-8米老樹 其中有棵最大的我們經過測量已經超過12米高 這是我在易武茶區見過最高的最大的古茶樹。鮮葉採摘異常艱難, 且數量稀少。根據我們對春茶鮮葉和老茶樹摘取數量的判斷 做成曬青毛茶應該不會超過200公斤, 現在瑤族兄弟也在大範圍栽培, 過多幾年應該數量會多很多。像現在市場上面一賣就是幾十件 那是不可能的。2013年早春總共採了做成毛茶也不過區區30多公斤。

從現在的薄荷塘茶園出發,沿著一條古茶馬古道遺蹟的石板小路前行,一路風光優美,樹林成巒疊嶂,林澗小徑中,溪水淙流,蟲鳴鳥叫不絕於耳, 更有沿途中一處石崖峭壁上綠玉蔥蔥,高大樹木直立於雲霄之上的感覺。

我不禁幻想,如果這石崖上有茶樹的話,那豈不是雲南普洱茶林之中的天下第一,茶聖陸羽有云:茶者,生爛石為上者,如此大自然俊秀之地,如此生態環境之地,前人留下甘露上品,後者應當後來居上,在如此絕美之地載上茶樹,十年不行,用二十等待,二十年不行,用三十年等待,甚至百年等待,留下一片茶地造福天下愛茶之人,今日我們不就是在享受著前人的恩惠麼?

再往前行時來到一處平地,一眼看去,絕非自然天成,明顯能看出此處原為居住地,平臺旁有一條小水箐溝,居住環境優雅,在平臺後左側有一處緩坡地最適合種茶,現還有一棵樹徑和薄荷塘茶園到古樹茶樹徑相當.

所以這一帶很久以前一定是一個很大的茶園種植地,這片茶地現存4棵大的茶樹,聽老人介紹,薄荷塘是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來深山中種植草果發現了這片茶園,名字由來是這裡有一片自然留存的薄荷,故名薄荷塘。

老人說當時有許許多多茶樹都在原始雜樹叢中,那時沒人要茶葉 ,所以就砍了很多大茶樹去蓋窩棚,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面對任何事物都能像茶一樣,古樹被周邊大樹砸死了,被山火燒過了,都不能阻擋它頑強的生長的渴望薄荷塘這片值得詳細解讀的散落在原始森林中的古茶園。

薄荷塘古樹茶,幹茶墨綠長梗 肥大 厚實 一入口第一個感覺是醇潤 非常細緻 水路細膩 香甜 湯感綿厚 內勁野性十足 苦澀是極微 是一款非常內斂非常極端的易武茶

整個薄荷塘的古樹料,頭春下來兩百來斤,有緣人才能得以分享,以前以為颳風寨茶王樹和彎弓已經是易武最頂級的了,但只有喝過薄荷塘以後,才知道薄荷塘更能代表易武茶。

薄荷塘的淳,細膩,口感清新,優雅,香甜滑潤,苦澀幾乎忽略不帶,帶有一絲絲薄荷之涼。。。。。。。。。。。。。。。。

易武作為歷史上的貢茶之鄉,早已名聲在外,在雲南的諸多茶山當中,易武山也是最有魅力的茶山之一,這裡每一個山頭村寨幾乎都有好茶名茶,茶香飄揚,名不虛傳。

聽聞最近名聲最響的頂級易武茶是薄荷塘,是近兩年來易武茶區繼颳風寨茶王樹後又一耀眼星秀。茶友們有種說法:「沒有薄荷塘,就不算是做易武茶的;沒有喝過薄荷塘,就不算是易武古樹茶的收藏愛好者。」作為普洱茶狂熱愛好者和發燒友的我們,迫不及待地要探其究竟,於是決定前往一睹真顏。

上山之前跟山下的瑤族兄弟打聽了一下路況,據說非常難走,但由於易武的各大名山古寨我們大多去過,想想應該差不多,於是自信滿滿的我們問清大致方向,做了些簡單準備,沒帶嚮導便興衝衝驅車上路。誰知車行到至山路,就完全不一樣了、、、

山路開始變陡。行至半山腰,前面就沒路了。

有幾處看護橡膠林的人家,主人熱情的送我們上山。

熱情的大哥為我們準備了山間美味,中餐後補充好能量,準備出發

從這裡開始的山路,就只能騎乘摩託上山了,山路又陡又窄,彎多坑密,異常艱險,摔上幾跤已是家常便飯,一路之上走走停停,險峻之處只能下車推行

由於山路過於兇險,我們其中一輛摩託車經不住考驗無法前行,只好提前退出。戰戰兢兢中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好不容易來到山頂,累的不行的我們席地而坐停下歇腳。

沿途上來只有高山密林,陡峭山路和險峻峽谷,居然沒遇到過一個行人,山頂風光卻大不一樣:山頂上路兩邊密密麻麻停滿摩託車!

山上採茶的購茶的遊茶山的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通過詢問得知:他們中有當地茶農,也有來自全國各個地方的茶愛好者

我們很是詫異:如此艱險偏僻之地,居然有這麼多尋茶之人,不遠萬裡跋山涉水,經歷千辛萬苦慕名而來,薄荷塘的茶就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麼?

看著他們肩扛茶葉一步步從陡峭的山路爬上上來,這些葉子是他們大半天的勞動成果,我們情不自禁對這些朋友們伸出大拇指,大聲贊道:不到茶山非好漢!

我不禁想起毛澤東的那首《七絕》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終於可以暢快地呼吸著山裡的清新空氣,貪婪地欣賞著山間美景。獨立峰頂,體會一覽眾山小之快感,站在水天的盡頭,看芸芸眾生的起起落落。無限風光,盡收眼底,自是愜意萬分!而這一切美輪美奐之景卻不是人人皆有機會得以享受。蒼鷹可以,因為它承受住了血腥殘酷的苦境;古松可以,因為它經受住了乾旱陰暗的環境。我們同樣可以,只要衝破那一段荊棘的山路!

古茶園要繞道山下谷底才看得到,摩託車的使命已經完成,接下來的行程要靠步行了

這哥們,爬山累了,直接躺在樹上休息

沿著陡峭的山路越往下走,風景越美

口渴了有清涼甘甜的山泉水

穿越芭蕉林

終於來到欽慕已久的薄荷塘古茶園。

薄荷塘茶區生態壞境非常原始,古樹茶都是生長在國有林中,山巒疊嶂,溪澗填壑,清塘若隱,薄荷若現。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名貴木材。附近還有一條山泉,源源不斷撫育著這片茶區。

茶園四周有鬱鬱蔥蔥的高大樹木蔽護,常年接受漫射光照射海拔1450左右,人在裡邊不熱不燥,涼爽怡人,由於常年接受漫射光照射,古茶樹在無人幹預的條件下以最原始最生態的方式自然生長,汲取天地靈氣,接受日月光華的滋養,難怪成為易武最耀眼的新秀。

很久以前這裡是一個很大的茶園種植地,聽老人介紹,薄荷塘是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來深山中種植草果發現了這片茶園,名字由來是這裡有一片自然留存的薄荷,故名薄荷塘。

薄荷塘的茶區不大,樹齡極老,只是參差不齊,東一棵西一棵大部分都是5-8米老樹。其中有棵最大的1號茶樹王超過12米高,這是易武茶區難得一見的古茶樹。

薄荷塘古茶樹,樹形高大挺拔,鮮葉採摘異常艱難, 且數量稀少,品質超群,彌足珍貴。

往期經典回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普洱茶易武薄荷塘會自帶流量?
    雲南出產普洱茶名山很多,口味不一,蜜香,蘭香,桂花香,都不算太貼近生活,而易武薄荷塘算是普洱茶中的另類,儘管名字比較土,來自易武山的原汁原味,也算是一款自帶流量的好茶。薄荷塘隸屬於易武鄉的曼臘村委會帕扎河瑤寨,在曼撤古茶山範圍內,海拔1800米左右。
  • 仁易說茶:為什么喝普洱茶的人迷戀古六大茶山?淺析迷戀它的原因
    但是人們喜歡將古六大茶山掛在嘴邊,口口相傳,是有它的原因的,我們來淺析古六大茶山為什麼讓人如此迷戀。以此江為界,分出了江外茶,與江內茶山,江外茶我們最終稱之為新六大茶山,江內茶稱為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有,布朗,南糯,巴達,景邁,勐宋,南嶠。古六大茶山目前我分為易武,倚邦,攸樂,蠻磚,莽枝,革登為產茶區,其中易武是公認產量較多的茶區。在這十二大茶山中,其中景邁山在行政劃分在普洱市外,其餘十一大茶山都在勐海縣,我們稱之為勐海茶區。
  • 揭秘易武薄荷塘的成名之路,讓人愛恨交加
    普洱茶界常常聽到「班章為王,易武為後」,也有說「班章為王,冰島為後」,說的不僅僅是山頭特點:班章的霸氣,易武和冰島的柔美,也說的是他們的江湖地位。有茶友直呼現在的普洱茶真的喝不起了,冰島、老班章太貴了,那你可知道如今的很多易武茶價格早已超過老班章,而且還很難搶到。其中的標杆就是薄荷塘。薄荷塘的作為易武普洱茶的新貴,可以說是我們看著「長大」的。
  • 內江「古六大茶山」歷史及名茶劃分
    1799年《滇海虞衡志》一書中,出現了普洱茶產於六大茶山最早的文獻:「普茶名重於天下,此滇之所以產而資利賴者也,周八百裡,入山做茶者數十萬人。」 古六大茶山為:莽枝、倚邦、蠻磚、革登、曼撒(易武)、攸樂,其位置均在今西雙版納州境內。由於他們全部處於西雙版納瀾滄江北,亦稱為江內六大茶山。
  • 小喜年:易武哪個茶區的口感是你的心頭好?
    易武茶山是三大茶山之一,這裡產出的普洱茶香揚水柔,廣受茶友們的喜愛。易武山又根據產出茶葉的特點不同分成不同的茶產區,小喜年根據早期尋茶的經驗,就易武茶區中幾個主要的茶產區做一個簡單介紹,快來看看哪個茶區的口感是你的心頭好!一、薄荷塘薄荷塘茶葉開湯後茶湯金黃透亮,油性十足,入口苦澀感極低,水路細膩甜柔。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純」,茶湯十分乾淨,有山野間清冽之感。
  •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後的薄荷塘古樹茶
    長期以來,易武憑藉著茶馬古道重要集散地的獨特地位,吸引著無數人的嚮往,未至易武,莫談普洱。薄荷塘作為易武茶最具有代表性的小產區,集合深山、古樹、高杆、單株諸多標籤於一身,是易武茶高香甜柔的極致展現。但即便是最為資深的老茶客,絕大多數卻不知道其身處何地,只是懵懂的知道在易武,具體說到在什麼位置,卻又說不清楚。
  • 一茶難求,薄荷塘古樹茶,我太難了!
    易武薄荷塘,位於易武曼撒茶區的深山之中,海拔1800米左右,是原始森林的一個小寨子。薄荷塘茶區茶樹稀少,樹齡極老,茶樹參差不齊,東一棵西一棵,產量稀少,卻有著彌足珍貴的獨特品質,被譽為易武茶區的標杆茶。
  • 雲南古六大茶山內質細品說
    《六山古韻》序丙申年,遵前人足跡,沿茶馬古道,重走古六大茶山,訪普洱制茶人。駐易武(過曼撒);經蠻磚;登倚邦;轉革登;宿莽枝;返攸樂。不辭辛勞,採六山中「曲拳而高,喬木老樹」之早春茶青。秉承古法,石模壓制。得各山茶人相助,天時地利,輾轉月餘,終成本品。
  • 易武薄荷塘,喝過就停不下來的普洱茶
    薄荷塘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時時刻刻能掀起普洱茶界的一陣風浪。難怪有人說,如果你愛她一定要請她喝薄荷塘,因為真正的薄荷塘極其難尋;如果你恨她也要請她喝薄荷塘,因為你們可能再也見不到了。作為易武國有林深處的薄荷塘,被稱為普洱茶界的童話。
  •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莽枝、革登)講解二
    本文導語:繼小菓上一篇《古六大茶山(易武、蠻磚、攸樂、倚邦、莽枝、革登)講解二》一文中,已經大致介紹了革登古茶山、莽枝古茶山、攸樂古茶山。接下來便繼續介紹餘下三大古茶山,分別是倚邦古茶山、蠻磚古茶山、易武古茶山。
  • 勐臘古茶山-茶韻悠悠
    今天就帶著大家來初步了解一番,普洱論山頭之一部分,即古六大茶山(革登、莽枝、攸樂、倚邦、蠻磚、易武) 根據當時現存的茶山範圍、茶園面積、茶葉產量等等因素,匯報了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樂(基諾)、漫撒、蠻磚和革登,州人民政府確認了他們的報告。(歷史上所稱六大茶山是攸樂、倚邦、莽枝、革登、曼撒(含易武))。
  • 六大茶山,雲南六大茶山現狀分享
    3、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新酒房、菜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聞名的茶區, 年產茶量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類型。  4、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清宮貢茶均以倚邦茶菁為原料。
  • 了解普洱,就從普洱六大古茶山開始吧!
    「六大茶山」一般指雲南境內的六大古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歷史資料對古六大茶山的說法不一,儘管在1957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對古六大茶山進行了實地普查,現在亦有瀾滄江內六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和江外六大茶山(南糯、賀開、勐宋、景邁、布朗、巴達)兩個說法。1、革登古茶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北毗鄰倚邦茶山,西接蠻磚茶山,南相望於攸樂(基諾)茶山,東與孔明山相連。
  • 普洱之日常品鑑——易武薄荷塘
    這次的主題是薄荷塘。這是一款我非常喜歡的普洱,目前在我心裡排名第二,第一的當然還是曼松。曼松是我的摯愛之茶。今年大概喝了5家薄荷塘,2個說是二類,2個說是一類,還有一個說是標號樹。不同的茶商有自己的品質劃分方式,一二類也好,高杆也罷,都只是表示等級。
  • 一、風起雲湧裡總是搞不清的六大茶山一古六大茶山
    不過自己在泡與喝的時候會發動態跟大家分享的!好啦,扯遠了。繼續今天的正文。六大茶山還是這張圖,古六大茶山全部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其中5座(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在勐臘縣,1座(攸樂(基諾))在景洪市。莽枝:莽枝茶山位於蠻磚茶山南面與革登茶山相連,海拔1400m米左右。因傳說是諸葛亮埋銅(莽)之地,故命名為莽枝茶山。
  • 薄荷塘普洱茶的特點
    薄荷塘,易武的新貴,你可能第一次聽說,但如果你喝過此茶,一定還記得那種驚豔的感覺。此茶入口,香氣清新淡雅,茶質厚實,茶湯甘潤,入口片刻,一股湧泉從喉嚨冒起,幾乎不苦不澀,淡雅之中見不俗!好茶呀!薄荷塘在哪?
  • 古六大茶山,普洱茶核心產地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從「銀生城」到「普洱府」,從「普洱府」到「古六大茶山」,從「古六大茶山」到「新六大茶山」,從景東到寧洱,從倚邦到易武,從勐臘到勐海…通常的狀況,重心區從甲地轉移到乙地後,乙地開始走向輝煌,甲地開始變得沒落衰亡,但有一個例外,便是衰而不亡的「古六大茶山」!
  •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
    倚邦是雲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位於西雙版納勐臘縣象明鄉,倚邦在傣語中,本稱為「唐臘」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倚邦茶山下面有很多寨子,古樹茶都極為優秀,其中倚邦(正寨)、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都是著名的茶葉產區,曼松更是作為貢茶進入了朝堂。
  •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沉浮300年
    在海拔1900米的雲南省瀾滄縣邦崴村寨寨園中,一棵挺拔且枝葉繁茂的古茶樹靜靜佇立,與當地霧山雲海相伴已有上千年。這棵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正是證明茶之原產地在中國雲南而非印度的有力證據之一。
  • 六大茶山的來歷和劃分
    六大茶山的劃分要知道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是怎麼區分,就要知道六大茶山是哪六座茶山。新六大茶山的「新」是指茶山命名的時間先後,而不是指茶樹的種植先後。事實上新六大茶山的種茶歷史來說,反而早於古六大茶山,而且古茶園的面積比古六大茶山的面積更大、樹齡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