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貪為寶 [bù tān wéi bǎo]
基本釋義: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出處:《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典故:
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著它回家,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鑑別,玉工仔細看了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面前露眼,讓人家把它偷了去!」,其實,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上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有人便不時進來張望。宋人心裡不安,怕有個閃失空歡喜一場,便把寶玉秘密藏好。儘管如此,他還是擔心寶玉會被盜走。如果把它賣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價值,給別人佔了便宜。他考慮來考慮去,最後決定把它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過了幾天,他見沒人發現,便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到了都城,他去見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獻上了寶玉,子罕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大概是要我幫你辦什麼事吧?不過,我是從來不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的。」,宋人慌忙搖頭說:「我沒什麼事要您幫我辦。據玉工鑑定,這塊寶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獻給您。」子罕再次拒絕說:「我決不能收下這寶玉。因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喪失了寶。」,宋人聽不懂子罕這話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著他。只聽子罕繼續說道:「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了我,當然喪失了寶,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喪失了不貪這個寶。這樣,雙方都喪失了寶。」,宋人見子罕說了這通不收寶玉的道理,也無可奈何,只得實告道:「小民留下寶玉不得安寧,所以特地到都城來獻給您。」,子罕沉思了一會兒,叫宋人暫時留下。接著,命一位玉工為這塊寶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場上去賣掉,把錢交給宋人,然後派人護送他回家。
相關成語:子罕辭寶 貪得無厭
2.相敬如賓 [xiāng jìng rú bīn]
基本釋義: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
出處:《後漢書·龐公傳》:「居岷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
典故:
春秋時一個叫鄧缺的人在田裡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飯送到田頭,恭恭敬敬地雙手把飯捧給丈夫,丈夫莊重地接過來,畢恭畢敬地祝福以後再用飯。妻子在丈夫用飯時,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著他吃完,收拾餐具辭別丈夫而去。這件事被當時晉國的一個大夫看見了。左傳記載了這段故事。
相關成語:舉案齊眉 齊眉舉案 相親相愛 敬而遠之 分釵破鏡 絕情反目
3.鹿死不擇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基本釋義:指庇蔭的地方。 音,通「蔭」。比喻只求安身,不擇處所。亦比喻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
出處:《左傳·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4.毀家紓難 [huǐ jiā shū nàn]
基本釋義:毀: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
出處:《左傳·莊公三十年》:「鬥穀於(wū)菟(tú)為令伊;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相關成語:捨身為國 大公無私 廉潔奉公 損公肥私 自私自利 假公濟私
5.妖由人興 [yāo yóu rén xīng]
基本釋義:妖物因人而生。 指不正常事物是由於人自己不嚴肅、不正派引起的。
出處:《左傳·莊公十四年》:「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