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每日一薦|平易近人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2021-01-09 百聞教育科普

1.平易近人 [píng yì jìn rén]

基本釋義: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典故: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相關成語:屈己從人 和藹可親 虛懷若谷 飛揚跋扈 咄咄逼人 出言不遜

2.鞠躬盡瘁 [jū gōng jìn cuì]

基本釋義: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處: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典故: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佔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徵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相關成語:死而後已 忠心耿耿 積勞成疾

3.患難與共 [huàn nàn yǔ gòng]

基本釋義: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指彼此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相關成語:休戚與共 息息相關 同甘共苦 同床異夢 貌合神離 反目成仇

4.好逸惡勞 [hào yì wù láo]

基本釋義:逸:安逸;惡:討厭、憎恨。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出處:《後漢書·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相關成語:遊手好閒 吊兒郎當 飽食終日 艱苦卓絕 旰食宵衣 摩頂放踵

5.兢兢業業 [jīng jīng yè yè]

基本釋義:兢兢:形容小心謹慎;業業:畏懼的樣子。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出處:《詩經·大雅·雲漢》:「早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相關成語:敬小慎微 臨深履薄 謹小慎微 紙上談兵 馬馬虎虎 玩忽職守

相關焦點

  • 成語每日一薦|發蒙振落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有人對汲黯說,你這樣當面得罪皇帝,遲早會出事的,汲黯不以為然地說:「皇帝設置百官,難道是為了讓他們光說好活,而使皇帝陷入不義的汙泥裡去嗎?」不久,淮南王劉安準備反叛。他對公孫弘並不放在眼裡,怕的倒是汲黯。為此,特地告誡手下人千萬不要在汲黯那裡露了馬腳。他說,汲黯此人愛好直言進諫,能為節義而死,很難迷惑他。至於丞相公孫弘,對付他就像揭開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樹上的枯葉那樣容易。
  • 成語每日一薦|不屈不撓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典故:故事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為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
  • 成語每日一薦|眾志成城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典故: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 成語每日一薦|不貪為寶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典故: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著它回家,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鑑別,玉工仔細看了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面前露眼,讓人家把它偷了去!」,其實,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上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有人便不時進來張望。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熟能生巧,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諮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裡非常的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哈,哈,哈,我的箭術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願意跟我比比看啊?」,「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了,我們怎麼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諮那兒學得箭術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杜口裹足,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戰國時代,策士說客之風很盛,他們憑仗口才,巧言善辯,以博取統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權。範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範睢(或作範雎)本是魏國人,起初投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些差使,沒有幹成什麼大事,反而受了一頓冤枉,幾乎傷了性命。後來,改姓換名,輾轉到了秦國。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金口木舌,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夜久月高風鐸響  在銅鐘的家族中有一種稱為「鐸」的。它的式樣象鍾,但個頭很小,上有孔,裝上木柄,可以執在手中。鐸裡裝有鐸舌,搖動時鐸舌撞擊鐸壁而發出清脆的聲音。有以銅為舌的,稱為「金鐸」;有以木為舌的,稱為「木鐸」。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種大鈴鐺。  鐸還有一個重要用途是用於軍中發令。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璞玉渾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璞玉渾金」這則成語的「璞玉」是未經人工雕琢的玉;「渾金」是沒有冶煉過的金子。比喻人的品質純美質樸,或指天然渾樸的精美之器。  這個成語來源於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魏晉時期有七位文人,他們在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一名叫嵇康的,家附近有一大片竹林,風景秀麗,七位賢才常在那裡遊玩,毫無顧忌地開懷飲酒。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補天浴日,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上古時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戰。共工大敗,氣得向西方不周山一頭撞去,把不周山撞壞了。不周山是撐天的大柱,大柱一斷,天就坍塌了一大塊,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時,山林起火,洪水橫流,世界發生了可怕的災難。創造世界萬物的女神媧(女媧是邯鄲市涉縣人,媧皇宮就坐落在涉縣境內),在大江大河中挑選了許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來,把石子煉成熔液,然後用這種熔液去修補破壞了的天。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休戚相關,你還知道哪些與品質相關的成語?
    他改革文公三年一聘,五年一朝的舊禮儀,以討伐叛逆,救弱扶傾,伐鄭救宋為核心,從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562年,八年內九和諸侯。通過頻繁的會盟,將齊、魯、宋、鄭等國緊密團結在晉國周圍,將晉國的霸業退至巔峰。相關成語:休戚與共 息息相關 巢傾卵破 漠不相關 痛癢無關 漠不關心2.別開生面 [bié kāi shēng miàn]基本釋義:生面:新的面目。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聞一知十,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聞一知十 [wén yī zhī shí]基本釋義: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典故:子貢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很有才幹,孔子周遊列國,子貢隨行,關於外交方面的事情,往往由子貢去辦。有一次,齊國準備徵伐魯國,孔子想派弟子前去護衛,許多弟子紛紛自薦。孔子最後還是挑選了子貢。子貢果然不辱使命,使小小的魯國免除了一場危難,儘管如此,孔子卻認為他比顏回還差些。他問子貢:「你和顏回兩人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麼能和顏回比呢?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路來到楚國葉縣。縣官沈諸梁間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回答不上來。後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發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趨炎附勢,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宋真宗時,有個當官的叫李垂。他為人正直,對官場中拍馬屁的行為深惡痛絕。也因為指責宰相丁謂而被貶。知道宋仁宗即位時,將丁謂貶職,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們勸他去拜見宰相,他卻說:「我見有些大臣處事不公,常常當面指責,現在怎麼能去奔赴權門,應和那些有權勢的人呢?」結果呢?他不久又被貶。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兩敗俱傷,你還知道哪些與《史記》相關的成語?
    典故: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齊宣王正準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面拼命的逃,一隻在後面拼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前車之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賈誼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從小就有「神童」之譽,18歲起就名滿天下,受到了漢文帝的重用,擔任梁王太傅一職,在任期內,賈誼專心著書立說,將畢生才華傾注於文章中,流傳千古的政論文《治安策》便是他這一時期的傑作。在這篇文章中,賈誼分析了秦王朝奸臣當道、實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慘痛教訓,總結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鑑。秦朝的失敗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呀!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言九鼎,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典故: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騎虎難下,你還知道哪些具有偏正式用法的成語?
    典故:東晉成帝的時候,大臣溫嶠組織了一支聯軍去討伐叛亂的***。在戰爭的初期,有幾路聯軍連連失利,軍中糧食也快用完了。這種境況很讓主帥陶侃著急,他生氣地對溫嶠說:「你動員我來時,說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現在交戰不久,軍糧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馬上供應軍糧,我只有撤軍。」,溫嶠對陶侃說:「自古以來,要想打勝仗,首先得內部團結。
  • 玩轉成語——平易近人
    ——百度百科出處及典故:在西周(古時候的一個朝代)初期的時候,周公因為要輔佐周成王,於是把封地魯國讓兒子伯禽去管理。與此同時呢,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也被封到齊國去管理政務了。我們從這個地圖上能看到,齊國和魯國都是靠近東海地區,距離當時的首都鎬 (hào)京的距離也差不多。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字千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怙惡不悛,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前趙的國君劉濯,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和劉濯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後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將。石勒對劉濯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濯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濯交戰,使劉濯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