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團圓時,吃過年夜飯的你一定是懷著好奇心點開了這篇文章。
如果穿越回古代,看到古人吃的蔬菜,很多人會立馬崩潰——這居然也是蔬菜?
大家都聽過先秦時期的荇菜[xìng cài] ,這種菜在《詩經》開篇裡就有寫: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聽起來是一種很高端的蔬菜。其實荇菜就是我們今天池塘裡常見的浮葉。《呂氏春秋·審時》:「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筴不實。」 據說荇菜清熱利尿,怪不得詩人見到姑娘會想到荇菜,原來是因為求之不得怕上火啊。
漢朝時有五種主要蔬菜,被稱為五菜,即「葵、韭、藿、薤、蔥」。今人穿越回去,恐怕只認得韭菜和大蔥。五菜裡最流行的是「葵」,也就是今天的冬莧菜。漢樂府《十五從軍徵》裡就寫過「採葵持作羹」。
另外,《詩經》裡寫的「採葑採菲」中的葑和菲也是古代常見的蔬菜,葑就是蔓菁,在東北地區叫「芥菜疙瘩」,主要用來醃鹹菜吃。它還有個俗名叫「布留克」,據說來自俄語音譯。「布留克」諧音是「不留客」,在東北有種說法:拿芥菜疙瘩招待客人的就是想送客了。
至於菲,聽名字不要太期待,它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常吃的大蘿蔔。古人也吃白菜,叫作菘,但古代吃的白菜是小白菜,到了明清之際,才改進雜交出大白菜。
中國人今天吃的大多蔬菜是古時候從外國傳入的。絲綢之路開通後,大量西域蔬菜傳入我國,比如從伊朗傳入的黃瓜(當時叫胡瓜)、尼泊爾傳入的菠菜、印度傳入的茄子。
到了唐朝,餐桌上的蔬菜就比較豐富了。明朝時,由於歐洲人開闢新航路,發現了美洲,更多蔬菜傳入了我國,比如土豆、番薯、番茄、番瓜(番瓜就是南瓜),還有今天川菜中最重要的一樣蔬菜——辣椒,也是這個時期從美洲傳入的。
我們今天吃的蔬菜瓜果裡,帶有番字的,一般都是明清之際傳入我國的舶來品,因為那時候我們習慣稱外國為「番」。如果蔬菜名字中帶有胡字的,則一般是唐朝時傳入我國的舶來品,因為那時候我們習慣稱外國為「胡」。番和胡都帶有以中華為中心的天朝意識,小小的蔬菜名都能映射出歷史大背景。
外來農作物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明清之際的玉米和番薯了,我們東北俗稱苞米和地瓜。這兩樣農作物引入中國後,逐漸成為主食,確切地說不算蔬菜。
玉米和番薯最大的優勢是環境適應能力強,對土地要求不高,可以種植在貧瘠的山區或丘陵坡地,不與中國傳統的稻麥作物爭地。康乾盛世期間,人口繁育速度快,人口壓力凸顯,最大的壓力就是沒有足夠的糧食。
為了鼓勵民眾開墾荒地,乾隆時制定了包括免稅在內的多項優惠政策,鼓勵民眾開墾荒地用來種植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
自從乾隆時期廣泛推廣玉米、番薯種植後,中國的人口就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最終達到農耕文明的頂峰四億。
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教授龔啟聖通過對大量數據分析後認為:「從1776年到1910年間,中國14.12%的人口增長是由玉米所致。而從16世紀初到20世紀初,中國糧食增量的55%是來自這三項新作物(玉米、番薯和土豆)。」
近代中國的四萬萬同胞,真心應該感謝來自遠方的地瓜和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