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道德仁義禮」

2021-01-09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道是萬物之性。德是生利之法。舍道論德,德根本無從談起。連物性都不了解,憑什麼能總結出駕馭其變化的方法呢?駕馭不了變化,憑什麼讓事物變化成你想要的呢?不能得到你想要的,利從何來呢?

只有明白植物生長的規律,才能總結出助益生長的方法,以此行事才能讓稻穀生長的又好又多,而後能得糧食之利。只有明白醫理,才能有對應的辦法治好某個疾病,以此生無病之利。故言道乃德之根。舍道論德,德根本無從談起。

仁乃予利於人。

唯有能生利,而後才能予利。若是不能生利,就算想要予利於人,又哪有利可予啊?

你不明醫理,不能生無病之利。你就算免費給人看病,病又看不好,病人又要從何處得無病之利?人不能得利,何以言你有仁?你不明兵事,空有一腔熱血。帶兵抵禦外敵,結果身死兵敗。你雖捨身,卻不能稱仁。故而德乃仁之根,舍德論仁,仁根本無從談起。簡簡單單的看人犧牲,奉獻,付出就因此斷言其有「仁」,是謂不知仁之根,妄言也。

仁者予利於人,義者還利於人。

人在前施與你恩惠,你後來回報對方,這叫義。在前有予,在後才有還,故言仁乃義之根。

在前你不予,在後哪來人還。你不予仁,何以求人之義?故而仁義者,一來一往,回報之心也。

你先待人以微笑,而後人還以微笑。你先給予善意,然後別人回報善意,是謂「禮」。老子言:「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你先對別人微笑,別人不搭理你,甚至一口濃痰吐你身上,這就是你為之而對方莫之應。如此老子說「禮」可攘臂而扔之。有來無往,有為無應,如此禮就可以攘臂丟掉了,不用再和對方講禮了。

有予有還,有來有往,有為有應謂之禮,禮起自人的回報之心。故言義乃禮之根。說禮而避談義,這就把本是雙方的事,變成了對其中一方的單方面要求,為什麼封建禮教常給人束縛之感,就是舍義論禮之故。禮是老子所倡導的,但舍義論禮恰恰是老子告誡世人要警惕的!

道生德,德生仁,仁生義,義生禮,五者連環相接,是一個整體。故而欲得人以禮相待,你要先以禮待人。欲得人之義,你要先予仁。欲行仁,你要先有德。欲有德,你要先明道。道不明,德仁義禮俱虛談。

相關焦點

  • 道德仁義禮與法制
    最近經歷了一些事,突然對『』道德仁義禮與法制『』,感觸頗多。老子講的是道德,所以有道德經,孔子講仁,仁者愛仁,孟子講義,所以捨生取義。皇權需要禮,禮是一種秩序,是一種規範。每當提起仁義禮智信,在很多人心目中,迅速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東西,屬不知,這是我們祖先幾千年智慧升華的結晶,它約束了人類內心的劣根性,使人們自我約束,達到社會和諧。看當今社會,見諸報端的各類傳銷、詐騙、欺壓弱小、以及社會上正義的丟失,人與人之間的冷莫,無不告戒著我們,傳統的仁義道德禮儀己喪失貽盡。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的意義」
    老子的理念是從易見的自然現象中提取出道理,然後再將之應用於複雜晦澀的人事。但是自然事物憑什麼就能與人事等同,總結出的自然之理憑什麼就能映射入人事。自然之事物也好,人事也好,有生命的事物也好,無生命的事物也好,皆由變化而生,所以從變化的角度解構事物,就是一切事物內在的共同點。要想提取自然之理用於人事,就要先將自然之事用變化四大要素解構,從中提出取四大要素間所體現出來的特性,然後再將這個特性應用入人事。因為人事變化由這四大要素構成,自然之事也是由這四大要素構成,所以如此得到的自然之理才能夠應用於人事。
  • 道德仁義禮有啥意義
    即便是千萬年之久的黑暗不見日月光,只需要一盞明燈,瞬間打碎。在迷茫的人,只要心中智慧光起,如鳥出籠,爭脫藩籬,逍遙乎遊戲人間,無為乎以正四時。我們中國人稱之有道。道者可道非道,可道者道之用也,非道者不可說也,不可言說道之體也,引用《素書》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此五者可以正心明智修身齊家治國平太下,全書講的全是道之用。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根本說不清楚。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古代君子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它貫穿於整個儒家文化和倫理的發展過程中。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 【文萃】論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道德情感
    德國沃爾夫派的理性主義倫理學和18 世紀英國的情感主義倫理學構成了康德道德哲學的兩個重要理論源頭,也為康德的道德哲學帶來了理性與情感兩個面向。雖然康德的道德哲學總體上具有純然理性化的外觀,但情感主義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這一點集中體現在「道德情感」的概念上。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 道德經奧秘:比超人更厲害,這種人有九種高妙之處
    他力大無窮,速度快過子彈,讓人想到神話故事裡的人物,當然更準確地說讓人想起了超人學說的創始人尼採。在德國哲學家尼採心中是這樣的:他超越平庸和弱小,有強悍的精神和意志,無視尋常道德規矩,有頑強的創造力,能在惡劣環境中成長壯大。
  • 男孩名字大全:《道德經》帝王霸氣的男寶寶名,清新又浪漫
    無常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解釋: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2. 以兵出自《老子·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解釋: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3. 軍生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mp310:07來自大唐亮劍《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道教的重要經典。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道德經》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為「無」和「有」,前者是世界的開端,後者是萬物之根本。可見,「無」和「乾陽元氣」、「有」和「坤陰元氣」是相對應的,「乾道變化」是無形的,「坤厚載物」是有形的。 乾卦說「潛龍,勿用」,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和「有」的運動又是可以認識的,正如《易》所說的「見龍在田」,規律(龍)顯露於事物(田)。
  • 道德有多重要?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下文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授權摘編自《為政》「禮法」篇。作為中國古代法政思想中最重要的兩種概念,「禮」「法」可謂淵源久遠。實際上,對內明君子小人之分,以德化民,對外嚴華夏蠻夷之辨,懷柔遠人,既是歷朝歷代透過禮法刑政所欲達成的目標,也是華夏文明秩序據以建立和維續的基礎。著眼於此,亦可以說,「禮法」所表徵的,是某種由個人的道德修為,到家庭倫理、社會制度、國家體制,再到族群及國家間關係,乃至於天下文明的一整套秩序,其間雖涉及不同事物及主體,但又緊密無間,一以貫之。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道德經》開篇有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頭一篇的這段話,當然是有其在哲學高度層面的深意。 但這其中的「深意」與「大道」,對於創建品牌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其實指導性也同樣存在。
  • 《素書》開篇:耍權謀之前,先做到「道德仁義禮」否則自己坑自己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這是《素書》的開篇第一句,直接就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很明顯看得出講的是儒家的東西。在我們的印象中,一本講權謀的書,不應該和「迂腐」的儒家有太多關聯才對。其實「道、德、仁、義、禮」出現在這裡是有深意的,我們先放下《素書》儒家口吻的開頭,仔細想一想,什麼是權謀的基礎,或者說支撐權謀得以實現的根本是什麼。
  • 《道德經》問答17、18章-竹簡本對老子寫作體系的實證
    因為《道德經》真有一個完整的寫在體系,但從帛書本時就改亂了。老子在七十章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道德經》的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論述的事情都有來源,只是學習的人不會知道,而且老子也不想讓人知道。為什麼老子不讓人們去「甚易知」,把其中的秘竅點明不就行了嗎?
  • 白巖松:《道德經》是我的生命之書。但我看不懂,有些書值得等待
    白巖松將《道德經》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之書,他曾言:「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四分之一部《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但是我看不懂《道德經》,怎麼辦?白巖松一.我讀不懂《道德經》怎麼辦 《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 讀《道德經》:君子如玉
    有兩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僧人在聽禪時饑寒難耐,只好在肚子上抱一塊暖石,取暖抗餓;還有一種說法,源於《道德經》中的「聖人被褐而懷玉」,意思是聖人不追求外表的華美,而注重內心的珍貴,就像披著粗布衣服,卻懷藏絕世美玉。我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因為美德才是最好的品味。
  • 白巖松:「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足夠」
    所以才流傳下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但是在1000年之後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卻說:「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已經足夠了。」為何白巖松說出這麼「狂妄」的話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道德經》的作者牛《道德經》的作者便是老子,被評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也是道教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