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萬物之性。德是生利之法。舍道論德,德根本無從談起。連物性都不了解,憑什麼能總結出駕馭其變化的方法呢?駕馭不了變化,憑什麼讓事物變化成你想要的呢?不能得到你想要的,利從何來呢?
只有明白植物生長的規律,才能總結出助益生長的方法,以此行事才能讓稻穀生長的又好又多,而後能得糧食之利。只有明白醫理,才能有對應的辦法治好某個疾病,以此生無病之利。故言道乃德之根。舍道論德,德根本無從談起。
仁乃予利於人。
唯有能生利,而後才能予利。若是不能生利,就算想要予利於人,又哪有利可予啊?
你不明醫理,不能生無病之利。你就算免費給人看病,病又看不好,病人又要從何處得無病之利?人不能得利,何以言你有仁?你不明兵事,空有一腔熱血。帶兵抵禦外敵,結果身死兵敗。你雖捨身,卻不能稱仁。故而德乃仁之根,舍德論仁,仁根本無從談起。簡簡單單的看人犧牲,奉獻,付出就因此斷言其有「仁」,是謂不知仁之根,妄言也。
仁者予利於人,義者還利於人。
人在前施與你恩惠,你後來回報對方,這叫義。在前有予,在後才有還,故言仁乃義之根。
在前你不予,在後哪來人還。你不予仁,何以求人之義?故而仁義者,一來一往,回報之心也。
你先待人以微笑,而後人還以微笑。你先給予善意,然後別人回報善意,是謂「禮」。老子言:「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你先對別人微笑,別人不搭理你,甚至一口濃痰吐你身上,這就是你為之而對方莫之應。如此老子說「禮」可攘臂而扔之。有來無往,有為無應,如此禮就可以攘臂丟掉了,不用再和對方講禮了。
有予有還,有來有往,有為有應謂之禮,禮起自人的回報之心。故言義乃禮之根。說禮而避談義,這就把本是雙方的事,變成了對其中一方的單方面要求,為什麼封建禮教常給人束縛之感,就是舍義論禮之故。禮是老子所倡導的,但舍義論禮恰恰是老子告誡世人要警惕的!
道生德,德生仁,仁生義,義生禮,五者連環相接,是一個整體。故而欲得人以禮相待,你要先以禮待人。欲得人之義,你要先予仁。欲行仁,你要先有德。欲有德,你要先明道。道不明,德仁義禮俱虛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