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禦機制之投射

2021-01-10 中公教師網

很多考生在備考社會心理這一部分既饒有興趣但又容易迷惑的便是自我防禦機制。本文結合廣大考生的需求,以及「投射」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分享。

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禦機制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書中提出。「防禦機制」最早是同某些神經和精神病聯繫,弗洛伊德在研究神經症尤其是癔症中將「防禦」視為「壓抑」的同義詞。防禦機制用來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險、焦慮和不愉快,是自我調整本我和外部現實衝突的一種功能。弗洛伊德描述了包含壓抑在內的9種不同防禦機制,如壓抑、退行、反向形成、隔離、抵消、投射、轉向自身、逆轉等。

首次系統整合防禦機制的心理學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防禦機制的概念逐漸由原來強調神經症來訪者潛意識狀態下對焦慮的壓抑擴展至個體為處理衝突而潛意識運用的心理運行機制,成為直接維護心理健康的一種機制。隨著個體的自我發展,其所採用的防禦方式也會發展,因此可從不同發展階段將防禦機制分為最原始的防禦和最成熟的防禦。

投射,是個體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真實存在的,但若承認就會引起焦慮的事轉嫁於他人。也就是說,明明是自己有不被接受的衝動、思想、行為,卻歸結到別人身上,甚至藉此來責難他人。

投射的潛臺詞就是「不是我,而是他」。為什麼生成這麼一種防禦方式,弗洛伊德解釋:由於現實焦慮比神經性的或道德的焦慮更容易處理,所以將焦慮的來源歸因與外在環境,而不是個人的原始衝動或良心不安,那麼個體的緊張就能得到較大程度的舒解。於是自我將神經質的或道德的焦慮轉換成客觀的恐懼,這種轉換的過程就是投射作用產生的基礎。又因為這兩種焦慮都是因為懼怕外來的懲罰而產生的,所以這種轉換並不難,因為投射的功能很容易發生並實現。

在投射起作用時,一個人如果恨別人,就會被他轉換為「別人恨我」;一個吝嗇的人會指責世界上的人都是小氣鬼;一個學生如果考試作弊,就會認為別人也都作弊二感到心安理得。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防禦機制。真實的情緒或思想確實是表達出來了,但是對象卻改變了。因此投射至少滿足個體兩個目的:一是可以用較小的危機代替較大的危機;二是由此將衝動發洩出來。

關於防禦機制相關知識點,在教師資格考試及教師招聘考試所佔分值較少。但希望大家以此為切入點,建立對心理學的興趣,進而以主動的方式獲取知識,理解知識,解決問題。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心理防禦機制之投射:有心計的人以為他人都想算計自己
    投射心理是指個體將自己所具有的特點歸因於他人,在認識他人與外部世界時,有將情感、意志、願望強加於人的傾向。投射是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個體用來減輕焦慮和維持心理平衡的自我保護方式,而過度的投射又難免使人對外部世界產生偏見,在認識同類時或許這種投射具有一定的準確性,而在認識非同類時則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在認識他人與外界時,應當將人事物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
  • 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和他人,其實就是自我向外的投射
    弗洛伊德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人格,它是一種由內部控制外部行為的心理機制,這種心理機制決定了人在既定情境中的行為特徵或行為模式。  弗洛伊德將完整的人格結構劃分為3大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用以解釋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
  • 擦亮「投射效應」之鏡:認識真實的自我,構築融通自洽的成長通道
    例如,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希望並相信老師對他的作業一定會給以好評,結果就會把老師對他的一般評語,當成是對他的讚美和表揚。情感投射:一般人們對自己喜歡的人越看越覺得優點很多;與「此相反,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則越看越討厭,越來越覺得他有很多缺點。於是人們過度地吹捧、讚揚自己喜愛之人,嚴厲指責、肆意誹謗自己厭惡之人。
  • 什麼是反向形成心理防禦機制?
    就是因為他的內心出現了「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即在人的精神心理世界,當本我的慾念不被超我許可時,往往會本能地將其轉化成強烈的反向作用,以獲得超我的允許,同時減輕和消除自我的壓力與威脅。這是一種非常不易被覺察的為了保護自己內心不受傷害的心理防禦機制,這種機制可能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
  • 「土創」狂歡: 自我投射後的 虛擬補償
    「土創」狂歡: 自我投射後的 虛擬補償  夏日、狂歡、汗水與啤酒,世界盃與「土創」(觀眾對節目《創造101》的戲稱)讓這個盛夏更加熾熱,《創造101》的總決賽剛剛落下了帷幕,聲勢浩大的偶像團體養成之戰或許才吹響號角,據悉,男版的《創造101》正在計劃啟動中。球星與球迷、偶像與「愛豆」都指向了其背後一個龐大的群體——粉絲。
  • 「土創」狂歡:自我投射後的 虛擬補償
    當下的偶像工業,可以說是將粉絲權利最大化的商業機制,粉絲在一定意義上是股東,粉絲的消費權利具有一定的眾籌資本權力的性質。愛豆們其實是作為消費者的粉絲的權利提示物。更進一步說,當明星的「典範生活」不斷被拆穿為假象和騙局,不朽的神話失效,明星作為「半神之子」被還原為塵世普通人,現在的粉絲迷的不再是明星的「超人格」,而是他們人格被純化後的「人設」罷了。
  • 自我投射,是我們需要改變的事
    自我投射的表現形式在生活中多種多樣,我們需要學會去改變,以免產生問題。自我投射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兩種: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
  • 投射的定義、表現及分類
    1 投射的定義 投射,指的是人們把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可以用四個字簡單形容投射——以己度人。 具體到精神分析領域,「投射」的定義更為特殊一些,指的是個體將自身擁有的某些惡習、自己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態度、意念和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弗洛伊德和榮格認為,投射是一種抵抗焦慮的心理防禦機制。 投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 由投射發出的行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 《飛馳人生》:韓寒自我的經歷投射
    四字片名展現導演情緒亦是韓寒對自我不同階段的投射  陳一愚在《今日影評》中談到韓寒導演的「四字片名」,其實它不僅展現了事件,同時也暗含了導演情緒。  另一方面陳一愚認為導演韓寒是在投射自己的人生或是投射曾經的自己。《後會無期》投射的是韓寒輟學寫小說的那段歷史, 90年代初一個孩子輟學是違反世俗觀念,而在故事中,是人們追尋遠方但遠方模糊的故事;《乘風破浪》故事是少年(鄧超 飾)去遠方為追尋夢想而放棄了家庭關係;《飛馳人生》中韓寒是重新梳理家庭關係和夢想,會呈現出一個中年男子調整後重新逐夢的故事。
  • 愛情與投射認同(上)
    頻繁的性交、賭博等行動其實不是在解放、釋放利比多,相反是在破壞力比多系統,是在消耗、摧毀整個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這是試圖斬斷本我的源頭之水,讓心靈回到嬰兒似的昏睡狀態中。  邊緣人格者採用的就是這種自我「治療」法。其實是試圖謀殺心靈,因為有「心」便有痛苦。
  • 通過投射效應,學會「讀心術」
    這就好比我們得到了一面鏡子,只要經常在鏡子裡照照自己,我們就會得到最大的益處。誰都知道,在鏡子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外面的世界。看到的,僅僅是我們自己。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鏡子,鏡子反射著自己生命的內在歷程、價值觀和自我的需要,即我們看見的並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
  • 投射與愛情 ——從分析心理學的視角看兩性關係
    意識自我與身體擁有同樣的表徵。男人將心理結構當中的意識自我認同為陽性,他的陰性的一面變成了無意識,變成了內在的阿尼瑪意象。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因為她的意識自我認同為女性,而她的陽性的一面變成了無意識,變成了內在的阿尼姆斯意象。我們的家庭、社會和文化都在強化這種認同意識自我與身體表徵的認同。
  • 「榮格讀記」錯誤的投射
    過去的我,無意識地將自己的劣勢的一面投射到我的周遭。這個本質上是仍然是「我」(小我、自我)在謀求證明自己的存在,謀求自我實現。於是,我的前意識裡便充滿了「蔑視他們」的存在狀態之中,這是「危險」的。危險在於什麼呢?
  • 金科 | 人類圖四大類型之(三)——投射者
    金科丨人類圖四大類型之(一)——顯化者金科丨人類圖四大類型之(二)——反映者我們前面講了純陽的顯化者,純陰的反映者,我們講的第三種就是少陰——投射者(Projector),也就是指引者。 投射者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點,你的直觀力和智慧很強,但是你要主動說教那就完蛋了,第一:別人會對你形成排斥,因為你有自我證明傾向;第二,
  • 塔羅測試 | 你的心理防禦與什麼有關?
    今天的主題是:你的心理防禦與什麼有關?特別注意:以上僅為宏觀解讀,個人精準解讀還需預約諮詢。所以對於他人的靠近,會比較有防禦。對你來說更重要的是思考自己安全感的來源,不要過度保護自己。你的防禦機制,來自於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是否肯定自己的價值。
  • 人類圖分類之——投射者
    但需要一個真的賞識他,願意為之三顧茅廬的劉備,才能給他一個大放異彩的舞臺。而他也會為了這份真正的賞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投射者需要等待一位真正賞識他重用他的伯樂。所以他的人生策略就是「等待被邀請」,並且他需要憑他內在權威中心的回應,來確定那份邀請對他而言是否正確。
  • 一見鍾情只是一種投射?|關於愛情,榮格這樣說
    這些球形人類有著非凡的力量和智慧,與諸神戰鬥,結果被嫉妒之神砍成了兩半,以削減他們的力量。這些最初的球形人類變成了兩半,一個是女性的,一個是男性的,從此以後,這最初人類的兩半一直在尋找對方,渴望重逢。阿里斯託芬告訴我們,當他們中的一個遇到了另一半時,就會融化在愛、友誼和親密當中;他們片刻都不能分離,他們要一起度過一生。榮格是最早觀察到人類在心理上是雌雄同體的心理學家。
  • 愛情與投射認同(李孟潮)(二)
    而原始融合中自我往往喪失了,我們一般把原始融合稱為「瘋狂」。  激情和瘋狂是不同的,就在於在激情中自我界限和自我的身份感是保持完整統一,這不過這種自我界限開始擴展,並期望和所愛之人融為一體,同時能夠保存現實感。而瘋狂中自我界限和他人界限混淆或者完全消失。  激情的基礎是個體能夠體驗到自己的孤獨,並且反思這種孤獨,而瘋狂者並不能夠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