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在備考社會心理這一部分既饒有興趣但又容易迷惑的便是自我防禦機制。本文結合廣大考生的需求,以及「投射」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分享。
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禦機制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書中提出。「防禦機制」最早是同某些神經和精神病聯繫,弗洛伊德在研究神經症尤其是癔症中將「防禦」視為「壓抑」的同義詞。防禦機制用來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險、焦慮和不愉快,是自我調整本我和外部現實衝突的一種功能。弗洛伊德描述了包含壓抑在內的9種不同防禦機制,如壓抑、退行、反向形成、隔離、抵消、投射、轉向自身、逆轉等。
首次系統整合防禦機制的心理學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防禦機制的概念逐漸由原來強調神經症來訪者潛意識狀態下對焦慮的壓抑擴展至個體為處理衝突而潛意識運用的心理運行機制,成為直接維護心理健康的一種機制。隨著個體的自我發展,其所採用的防禦方式也會發展,因此可從不同發展階段將防禦機制分為最原始的防禦和最成熟的防禦。
投射,是個體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真實存在的,但若承認就會引起焦慮的事轉嫁於他人。也就是說,明明是自己有不被接受的衝動、思想、行為,卻歸結到別人身上,甚至藉此來責難他人。
投射的潛臺詞就是「不是我,而是他」。為什麼生成這麼一種防禦方式,弗洛伊德解釋:由於現實焦慮比神經性的或道德的焦慮更容易處理,所以將焦慮的來源歸因與外在環境,而不是個人的原始衝動或良心不安,那麼個體的緊張就能得到較大程度的舒解。於是自我將神經質的或道德的焦慮轉換成客觀的恐懼,這種轉換的過程就是投射作用產生的基礎。又因為這兩種焦慮都是因為懼怕外來的懲罰而產生的,所以這種轉換並不難,因為投射的功能很容易發生並實現。
在投射起作用時,一個人如果恨別人,就會被他轉換為「別人恨我」;一個吝嗇的人會指責世界上的人都是小氣鬼;一個學生如果考試作弊,就會認為別人也都作弊二感到心安理得。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防禦機制。真實的情緒或思想確實是表達出來了,但是對象卻改變了。因此投射至少滿足個體兩個目的:一是可以用較小的危機代替較大的危機;二是由此將衝動發洩出來。
關於防禦機制相關知識點,在教師資格考試及教師招聘考試所佔分值較少。但希望大家以此為切入點,建立對心理學的興趣,進而以主動的方式獲取知識,理解知識,解決問題。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