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道陰陽——陰陽是中國文化的基石

2021-01-09 鴻儒講壇

伏羲一畫即開天,

尊卑貴賤剛柔斷。

世事紛紜誰推動?

陰陽消長萬物遷。

前面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中的無極和太極,今天我們來繼續介紹太極所生的兩儀,即陰陽。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陰陽。

提起陰陽,立刻出現在我們腦子裡的,可能是一個頭頂瓜皮帽、戴著黑墨鏡、扛著卦幡、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的形象,或者是穿著八卦道袍、手拿金錢寶劍、口中念念有詞的捉鬼除妖的遊方道士和風水先生。

其實這些都是影視作品中對陰陽的片面理解,用陰陽先生的形象固化了我們對陰陽的印象,讓我們不自覺地將陰陽與封建迷信聯繫了起來。

去掉這些玄而又玄的江湖論述和學術雜音,真正的陰陽是一個既抽象又簡單的哲學概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們說易經是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這裡的之首、之始、之源,就是易經中的無極、太極和陰陽,可以說諸子百家都是從無極、太極和陰陽之後分化出來的學術流派,因此陰陽概念也貫穿在各家學說之中。比如《孫子兵法》中僅僅六千字,就出現了80多對陰陽,而且是反覆出現、反覆提及。

陰陽的產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陰陽觀念的產生、陰陽符號的創立和陰陽概念的提出。

1. 陰陽觀念的產生

陰陽觀念的產生可以上溯到盤古開天的傳說,當盤古用斧頭劈開「雞子」,使得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沉為地之時,就已經分出了陰陽。因此可以說無極和太極是人類認知中的第一對陰陽,而天地則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對陰陽。

盤古開天

2. 陰陽符號的創立

陰陽符號的創立可以上溯到伏羲的「一畫開天」。根據孔子在《繫辭傳》中的記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畫卦

伏羲創立了八卦符號的同時就創立了陰陽的符號,不過陰陽符號只是作為八卦符號的一部分而存在,並未被單獨表述。八卦符號由三個爻組成,每一爻都各分陰陽,其中用連續長橫線作為陽爻,中間斷開的橫線作為陰陽。

陽爻和陰爻符號

3. 陰陽概念的提出

陰陽的概念最早應該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首次將陰陽概念提煉出來並上升到哲學高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都是陰陽的統一體,陰陽二氣相生相長,相互激蕩,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

《周易·繫辭傳》中不但明確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觀點,開篇第一節更是用多個陰陽相對的概念來描述天地萬物: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其中,天地、尊卑、乾坤、卑高、貴賤、動靜、剛柔、吉兇、日月、寒暑、男女,都是陰陽概念,每個詞都是一對陰陽。

莊子更進一步,在《莊子·天下》中,莊子對《六經》的定位作了描述,並認為易經本身不過就是一部關於陰陽的著作: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莊周夢蝶

我們所熟知的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天幹、地支、六十四卦等概念和模型,都是建立在陰陽思想基礎之上的,並共同構成了易經這個宇宙建模學的基礎建模工具。

我們經常說醫易同源,這是因為中醫學的理論學說也源自易經。陰陽學說對於後世中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和規範作用。在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有如下論述: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人的健康與否都是陰陽運動的結果,陰陽平衡人就會健康;若是陰陽失衡,不論是陽盛陰衰,還是陰盛陽衰,都會讓人生病。

在易經思想中,陰陽不過是相輔相成的兩種物質、兩種運動、兩種屬性、兩種狀態。陰陽既可以表示兩類相對的事物,也可以表示一個事物相對的兩個方面,是宇宙萬物最基本、最高度的區別和概括,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宇宙萬物都是陰陽二氣此消彼長、相互交融的產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正反兩個方面。而且宇宙萬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也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陰陽無處不在,一點也不神秘。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劃分為陰陽兩類,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盈利為陽虧損為陰,增長為陽衰退為陰、正面為陽背面為陰,等等。

一般來說,陽代表的事物具有運動、活躍、剛強、向上等屬性,例如動、剛強、活躍、興奮、積極、光亮、無形的、機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的、生命活動等。

陰代表的事物則具有安靜、不活躍、柔和等屬性,例如靜、柔和、不活躍、抑制、消極、晦暗、有形的、物質的、下降的、在內的、重的、冷的、減少的、肉體等。

我們前面在探討無極的時候,講過本源常道的概念,認為存在一個如如不動的萬物本源,我們所看到的各種事物都是這個本源常道的象(相),是現象級的存在,我們是通過象(相)才認識到本源的存在的。

陰陽也是一個現象級的概念,是對現象的分析工具,藉此工具一方面可以對物象進行無限分解,使萬物「復歸於無極」,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物象進行歸一,直至回歸那個本源常道,同樣歸於無極,歸於本源常道。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這才是中國:以陰陽之道取代太極文化的罪魁禍首是朱熹
    則漢儒們本身即代表了當時中國文化的一大沒落,是顯然無疑的,這與陰陽文化的盛行肯定是有著很大關係。到了唐時期的大儒---韓愈,在《原道》中提出「道統」歸正之說時,也是將其董仲舒及兩漢經學排除在外的,其力主仁義道德之本原。這也說明太極之道還不至於失傳,陰陽人、陰陽文化雖然盛行,但也不曾越太極文化的雷池半步。
  • 中國文化中的陰陽
    《黃帝內經》有云:發於陰陽,和於術數。世間萬物不離陰陽。陰陽和合,生之道也。 天為陽,地為陰。 故,《呂氏春秋·有始》云:「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 世間萬物不離陰陽。
  • 古代哲學的核心是陰陽五行
    人類文化的創造,就是意顯現為象,象著明為言,任何文化之象,都有一個核心,天,便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因為,不知天,便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表象的生生體驗,有德者,受天命,失德者,天降喪。由於是萬物之理,人則受命於天,因而人必須「法天」。無論是八個經卦還是六十四別卦都是陰陽爻組成,但陰陽和五行的來源比較複雜。
  • 這才是中國:眾論太極與陰陽
    【編者按】:前不久,公眾號發出了問學研討團徐懷清老師《這才是中國:以陰陽之道取代太極文化的罪魁禍首是朱熹》一文。研討團內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也讓討論越發地熱烈了起來。老曹:@徐懷清 請問一句:沒有陰陽,你的太極是如何表現的?你的太極是怎麼讓人認識的?你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將你的太極概念與理論傳達於人的?陰陽是一種思維方式,陰陽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陰陽,是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總結陰陽,是我國傳統文化對於整個宇宙的簡練概括和總結。在《詩經》中已有「既景乃崗,相其陰陽」的說法,可見陰陽觀念流傳之久;而《易傳》中的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和《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則可以看出陰陽觀念流傳之廣。無論在儒學還是道家,陰陽都是重要的基礎概念,今天的學術中則把陰陽稱為我國古代哲學中的矛盾論。
  • 馬雲的《功守道》,就是太極文化中的陰陽、剛柔、動靜之道
    馬雲的《功守道》,就是太極文化中的陰陽、剛柔、動靜之道11月12日零時,馬雲主演的《功守道》上線。萬眾矚目的《功守道》的海報上,馬雲飾演的馬拉師傅,擺出的是一個「太極」雲手的招式。「源易緣」注意到,這部圍繞中國太極文化的演繹的喜劇影視,僅首發當日,有效播放量就迅速逼近2.5億次。
  • 中醫文化陰陽調和方法
  • 中國文化的邊緣(陰陽五行八卦)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小說都是文化正統。佛教、道教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也衍生出許多學說理論。老子《道德經》更是以深奧的哲理,打動了全世界,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列世界第二。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陰陽觀是東方哲學的主要思想。影響著東方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左右著我們的行為。
  • 中國古代神秘文化:太極、八卦與陰陽五行
    古代哲學家認為最原始的混沌之氣因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周易·繫辭傳》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極。」漢代大儒鄭玄作的《周易注》以為:「級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所以「太極」方面是「級中之道」,另一方面又是天地未判之前混一的元氣。太極符號,最開始的時候作「一」。
  • 來看八字測命的基石:陰陽五行
    上一篇已經給大家介紹了什麼是四柱八字,今天再給大家介紹一個和八字息息相關的屬性,即陰陽五行。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一個總稱。陰陽學說最早見於《國語·周語》,是我國古代的對立統一論,五行學說則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論,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將二者相融合,於是就有了陰陽五行。
  • 我的世界:一幅「陰陽」作品,引發老外對道教文化的狂熱討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句話側面說明了,即使你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未必能完全搞懂幾千年曆練出來的文明。如果用MC的方式來詮釋中國文化,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同時也引發了國外網友們關於「東亞道教文化」的深度探討。上圖就是該玩家的創作,在看似簡單的作品中,卻蘊含了中國古代陰陽哲學的內核。對於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說,即使不懂內核,也能看出這是一幅「陰陽對立」圖。然而當圖片被發到國外社交網站後,許多外國人對標題中的「ying and yang」感到困惑。(實際上陰陽的正確寫法應該是yin and yang)。
  • 「中華話語」針對陰陽文化與太極的一場激烈辯論
    陰陽,是二元變量的三界展開,這是西方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也是我們中國文化中本來就有的內容。只不過我們自己不去挖掘,結果被人家瞧出了門道,然後把我們一腳踢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說法,也就是說自然原理(天道)和社會實踐(人道)之間,本來是有橋有路可走的。但你不走,不修橋、不築路,看起來就會無路可走。
  • 中國歷史上的陰陽五行理論, 到底是不是偽科學?
    西方的文化中,他們有一個有名的讀書論,培根曾說過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但是為什麼會這樣?西方人沒有法來解釋。現在的西方人,他們也有了微妙的能量,就是量子學,但是他們也沒法用這種能量來解釋這種讀書: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的規律。但是中國的文化中,比方說中醫,古人用:氣,來解釋能量我們身心的奧妙。
  • 陰陽五行: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 ——龍群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之六
    如今「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已成共識,但大家都沒忘了提到「中醫」,並說中醫源自易經,甚至更有「不懂易,不可言醫」的說法。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醫易同源」之說。從這句話的語言邏輯看,「醫」和「易」是並列關係,是「孿生兄弟」。我的研究發現「陰陽五行」規律才是二者的「母親」。
  • 易經中的陰陽
    四柱命理和其他術數門類一樣,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的陰陽、五行的基礎理論之上的。同樣體現在八字中陰日幹的人往往更偏向思想智慧型,而陽日幹更偏向於行動派易經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 的「道」。道的本質是變化,世間萬物陰陽的變化形成了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就如日夜交替的變化。到了半夜零點陽氣增加,陰氣就減少;中午十二點陽氣達到了頂點的狀態,陰氣開始擴展,陽氣就慢慢消退。
  • 淺說陰陽五行的形成
    這三種文化在戰國後期發生大融合,形成了一種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中庸思想為內容、以倫理道德為特色的文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類型的文化。《易傳》在廣泛總結先秦諸子思想的基礎上,以陰陽範疇來解說卦象、爻象以及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並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作為易學哲學的基本原理,實現了陰陽與八卦的結合。
  • 陰陽八卦背後蘊藏的文化和奧秘
    古老的八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古代的先人們以此推演天地自然之道,探索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奧秘,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懸而未解的謎題。其中最大的謎題,就是它精準的預測功能究竟是何原理。這種思維,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太極八卦圖以圓心為界,在同一個圓中畫出相等大小、相互擁抱耦合的兩個陰陽魚,表示萬物間的相互關係。黑色為陰魚,白色為陽魚,分別象徵著黑夜與白天。陽魚的頭部綴有一個黑色的陰眼,陰魚的頭部綴有一個白色的陽眼,表示萬物時刻都在相互轉化、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結合,相生相剋。
  • 融的智慧,陰陽歸一,天下太和
    在《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是道的映射,這個『一』不是數字『一』,之前我第一章解讀中提到過,道有兩個最大的特性就是『無』和『有』,這個『一』就是道的特性之一。『有』,『有』是什麼『是演化萬物』。這樣就能理解了,演化萬物的『陰』和演化萬物的『陽』可以說是『道』;反過來也可以說『道』就是演化萬物的『陰』和『陽』;又或者可以說萬事萬物的演化就是『陰陽』。
  • 風水:沈氏玄空,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物質世界在陰陽  二氣作用的推動下滋生、發展和變化。    陰陽:事物的二分性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它認為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