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讀誦過大乘經典的人都知道,佛經裡面講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和善巧方便,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願望。
比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云:『讀誦此經,思維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的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相關經典的古今感應錄裡面,也記載了歷朝歷代的人們許許多多實現夙願的案例。為什麼有的人誦讀了許多經典,持誦了許多佛菩薩名號卻沒有感應呢?《孟子·離婁上》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堅持修行卻沒有得到絲毫的感應,會不會是我們自身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呢?
首先,看看我們對所修的法門或者本尊有沒有足夠的信心。
我們常能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某一位或者某個學佛的群體,常常走各個道場,拜各位佛菩薩。而且所修的法門也跟常常跟潮流,比如疫情來的時候就念「秘瘟經」,有痔病的就去念「療痔病經」,超度的念「地藏經」。似乎諸佛佛菩薩也被他們琢磨著給分了工。比如想祛病的就拜藥師佛,要超度的找阿彌陀佛,想求姻緣、生孩子的求觀音菩薩,想求功名的就去拜文殊菩薩。
但事實上諸佛菩薩的能力真的不同嗎?或者說諸佛菩薩他們所擅長的專業有對口不對口嗎?首先我們知道,大乘經典中師尊提到:如觀音大師、文殊大士這些大菩薩早已成佛,接下來我們看看諸佛之間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十二頁云:論曰:一切如來,於一切所作事,功能平等又彼功能果,佛國土,清淨解脫身,及法身,一切諸佛皆平等,皆不可思議,皆無有上;應知。
《大毗婆沙論》十七卷十頁云:由三事等,故名平等。
一、修行等。謂如一佛,於三無數劫,修六波羅蜜多,得圓滿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餘佛亦爾。故名平等。
二、利益等。謂如一佛,出現於世,度無量百千那庾多眾生,令般涅盤。餘佛亦爾。故名平等。
三、法身等。謂如一佛,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住、十八不共法等,無邊功德。餘佛亦爾。故名平等。第一,複次根等故名平等。諸佛皆住上品根故。複次戒等故名平等。諸佛皆得上品戒故。複次地等故名平等。謂如一佛,依第四靜慮,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餘佛亦爾。故名平等。
也就是說諸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為修除了真心之中所含一切法種的汙染性;再無可修,再無可證。因而,一切諸佛在證量上是一樣的。任何一佛在證量上都不可能超越任何一佛。否則,即不是「究竟圓滿」,就會再有可修可證,則不名為「佛」。不名「無上士」。乃至種種稱號即不如實。可見諸佛的在能力方面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那些時常奔走各個道場,時常換修法門行為不應該提倡。其實這麼做,往往搞不出什麼效果,無非就結個緣,用這樣的心也不會結什麼深厚的緣分。小貓釣魚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回頭看看一笑置之。但我們何嘗不是一直在重複小貓釣魚的過程呢?
祖師大德哪個不是講,要一門深入啊一門深入,要不間斷的一門深入。這樣才能出功德什麼是功德,在這句話這個地方我覺得功就是修行的功夫功力,德就是功法帶來的利益。
有同修問過這樣的問題:佛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現在都講「一門專修」,這和菩薩四弘誓願種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是矛盾?
大安法師講過:四弘誓願乃從苦、集、滅、道四聖諦升華出的偉大的菩薩精神。作為大乘行人,一定要生發這個誓願,用作吾人盡未來際行菩薩道的動力。然我們亦要了解自己的根機水平:處於五濁惡世的吾人,智慧淺薄,福德陋劣,壽命短暫,身心浮躁,生存壓力大,一門專修都難以深入堂奧,何敢侈談八萬四千法門都要通達呢?所以我們應樹立這樣的知見:先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為滿此大願,宜選擇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一意專修。待信願稱名感通佛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便能聆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能聽觀世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講經說法。不唯正報佛菩薩能講經說法,乃至依報之水、鳥、樹、樂器等都能講經說法。亦能分身無數到十方無量世界,去聽無量諸佛講經說法。這時,法門無量誓願學才有實質性的內容。所以,一門專修與廣學法門二者並不矛盾。為了圓滿法門無量誓願學之大願,吾人亟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僅不矛盾,乃相得益彰。
其實,每一個法門都有無量奧義,將一個法門的無量義理鑽透徹,難道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嗎?法門無量誓願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些都與一門深入不矛盾。
如果對所修的法門有足夠的信心,就不會頻繁的換修其他法門。心不動搖,意不顛倒,一門深入才獲得經典裡的真實的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