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語言文字發展歷程: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70年...

2021-01-1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 李雨心

語言生活的這些發展變化,與70年來中國語言規劃有著密切的關係。縱覽70年來中國語言規劃,可以看出明顯地邁出了三大步: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通用」

1949年至1980年,語言規劃主要完成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是周恩來總理1958年在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報告會上所做的報告《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提出來的。

推廣普通話,是最為重要的語言地位規劃。國家層面使用的語言具有兩大功能,一是象徵意義,一是工作通用。當年做地位規劃時,不叫「國語」而叫「普通話」,後來又稱「國家通用語言」,其規劃理念一脈相承,顯然都是著眼於「通用」這一語言交際功能,而不刻意強調其象徵意義,或者說其象徵意義是通過「通用」間接體現的。在地位規劃的同時,通過普通話規範和推普方略,也在進行語言的本體規劃、習得規劃甚至是聲譽規劃;在60餘年的推普實踐中,還進行了語言的功能規劃,注意處理普通話與方言、與民族語言、與海外華語的關係,構築了國人語言能力的基礎平臺,在提升中華民族的語言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化」

1986年1月,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召開。如果前一個時期主要任務是「改革」的話,自此語言文字工作則進入建設期。最為可貴的是緊盯遠方的信息化目標而進行的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這一時期的「三化」工作,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普通話的地位,提升了普通話的聲譽,也為今日迅速發展的語言信息化奠定了漢語和民族語的語言文字基礎。

過去,中國的語言管理主要靠經驗、文件和領導講話。這一時期隨著國家法制建設的進步,國家和地方也制定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及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總計約有1400部。這些法律法規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立語言生活秩序、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摘錄自《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9)》

更多閱讀

普通話標準語音採集者白鳳然:沒想到灤平方言成了普通話

相關焦點

  • 語言文字規範知識27問答 附推廣普通話宣傳片
    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5   什麼是規範漢字?   規範漢字是指符合國家頒布的規範標準的漢字。規範漢字對於現代漢語來說,包括經過整理簡化的字和未整理簡化的字兩部分。經過整理簡化的字是指經國務院或國家主管部門批准,以字表等形式正式頒布的現代規範漢字。
  • 大力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語言文字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推廣的全國通用的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並由國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體字、簡化字和未經整理簡化的傳承字。 二、為什麼要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文字改革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簡化漢字、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和推行普通話,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同時,它又是一項嚴謹細緻的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新生的人民政府如何處理文字改革中諸多複雜的問題,這是新中國歷史研究中不應忽視的課題。
  • 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教育部10日舉行了《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在會上介紹,《漢語拼音方案》繼承了往聖先賢兩千多年來對漢語語音分析和注音方法的探究,建基於19世紀末以來波瀾壯闊的語文運動,功成於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老一輩革命家親自指導和大批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研製並頒布推行。
  • 語言文字_中國概況_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布著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北方方言分為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四個次方言。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漢字的規範化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字體結構的規範,另一個是字的形體規範。我們知道,漢字結構主要有三種,即象形、會意與形聲。在這裡我們特別要強調形聲字,因為它的出現為漢字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該方案基於「新國音」,刪減了大量音素,合併了尖團音,影響了普通話的漢語拼音方案 1928年,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在蘇聯也開始了拉丁化字母方案的研製。1931年還在海參崴開了一個「中國新文字代表大會」。1933年前後這個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傳到國內,1935年蔡元培、孫科、柳亞子、魯迅、郭沫若等688位名流籤名表示贊同。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這些地名的音譯採取漢語拼音既有的規則,直接拼寫少數民族語言。名從主人的傳統相對普通名詞,地名往往有其特殊性。中國古代就有所謂「名從主人」的原則。
  • 漢語拼音60年:文盲率曾高達80% 北京不再叫「Peking」
    編者按60年前的今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隨著語文現代化的一系列政策,中國的語言文字真正走上了「語同音」的道路。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漢字是記錄漢語最適用的文字
    漢語是什麼樣的語言?朱德熙先生說:「把漢語跟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較,可以看出漢語語法上的一些重要的特點。漢語和印歐語的一個明顯區別是沒有形態變化。」漢語主要靠虛詞和詞序表示語法關係。漢字是什麼性質的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大類,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叫語素文字。組成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語素,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切韻指掌圖》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隨著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上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創作拉丁文字取代漢字,以解決遠東地區華工的識字問題。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傳到國內,引起了國內文人學者的熱烈反響,中文拉丁化研究協會等拉丁化新文字團體席捲全國,推廣拉丁化新文字。
  • 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它將隸書的扁方字體變為正方,顯得剛正典雅,端莊大方,明確穩定又易寫,很適合用來記錄語言,所以一直作為規範的正體字通行。 到現在為止總共使用了約1849年。這也就意味著,雖然隸變已經實現了漢字的徹底筆畫化,但是到楷書階段,基本筆畫的標準樣式才算最後定型。 除了隸書和楷書,簡化字的重要來源還有草書。漢字的簡化,少不了二者的參與。
  • 漢字在歷史上的三次突破
    到了現代,大家覺得中國文字除了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文字,其實還包含了少數民族文字,因此把記錄漢語的文字稱為「中國文字」不太準確,就改稱為「漢字」,所以「漢字」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概念。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漢字曾經經歷過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  首先,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構形危機。
  • 2018年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2018年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第三章 文字一、學習提要1. 文字文字是記錄有聲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語言的交際工具。2. 文字的類型世界上的文字類型主要有三種: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 中文國際化(表意文字國際化,漢字漢語華語國際化)
    中文國際化(表意文字國際化,漢字漢語華語國際化)漢語由核心詞語,再組成百萬級的短詞,來表達意思,英語也是如此一樣,如果按詞語學習對方的語言,雙方的學習難道強度都較大,這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如果走向國際化,漢語的核心字在3000字左右,掌握了,就可以理解百萬詞語;漢語英語的核心學習時段
  • 漢字的歷史發展和現實觀照
    經過10年發展,已在五大洲的1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75所孔子學院,它的成立和發展為漢語和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積極作用。此時,本版邀請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李如龍對漢字漢語的歷史、發展及其優劣勢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分析,對今天的漢語學習和傳播有現實意義。
  • 就差一票,四川話沒成為普通話,這事是真的假的?
    文章中說,1955年10月15~23日,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中國普通話認定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中央一級的文字改革、教育、科學、作協、外交、郵電、新聞、廣播、 出版、民委、總政、全總、青年團、婦聯等部門位,共207人。排名第二的四川話,差點就成為普通話。
  • 「字詞拼音被改」刷屏!怎麼改幾個讀音,就能牽動千萬國人的心了...
    &nbsp&nbsp&nbsp&nbsp林倫倫說,首先是以《咬文嚼字》編委為代表社會語言學派,他們主張語言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語音也會隨著社會發展而發生改變,他們的觀點,自然是全力支持修改漢字語音的。而與之對立的一派則堅持認為,漢字讀音不可隨意變更,這部分通常是飽讀古籍,對中國語言文字持相對保守意見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