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於2021年1月8日作出一審判決,要求日本政府向「慰安婦」受害人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的經濟損失。
據悉,這一案件原告為包括已故裴春姬在內12名受害「慰安婦」受害者,她們以日本政府為對象,在韓國法院多次提出索賠訴訟,但這是第一次案件得到宣判。
裁判部表示,綜合證據和各種資料以及辯論來看,認定被告(日本政府)的非法行為,「原告們可能受到了難以想像的,精神和肉體上的極度痛苦,並且其連受害賠償都沒有得到」。
圖說:韓國總統文在寅前往醫院,看望「慰安婦」老奶奶
消息公布之後,日本外務省立即召見韓國駐日本大使,對判決結果表示抗議。據日本電視臺報導,日本外務省稱,該判決結果「考慮到常識、國際法,什麼都考慮上也無法接受」。
長期以來,「慰安婦」爭議一直制約著日韓兩國關係改善。儘管雙方政府2015年就慰安婦問題達成了所謂的「最終且不可逆轉的一致」,但雙方關係並沒有得以改善,反而惡化了。
2015年,樸槿惠政府與日本籤署《韓日慰安婦協議》。然而,這份協議在韓國遭到輿論強烈反對和批評。原本一直不肯在道歉和賠償等細節上妥協的韓國政府突然拋棄原則,幾乎全盤接受日本的提議,想把「慰安婦」問題徹底翻篇。
協議既沒有經過國會投票,也沒有徵詢民眾意見。對韓國民眾來說,太突然,也太屈辱。日本沒有官方的正式「謝罪」和道歉,只設置了一個1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000萬)的基金,來對「慰安婦」倖存者作補償,而且還要避免使用「國家賠償」的概念。
這一協議不但沒有給「慰安婦」問題畫上句號,反而給韓國民眾帶來更多的問號和驚嘆號!每到星期三,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門前,慰安婦少女像附近,韓國民眾都會舉行抗議,要求日本就慰安婦問題正式道歉。
「慰安婦問題沒有解決!」2017年,韓國總統文在寅作出表態。
日本外相河野太郎隨即發表聲明稱,「斷不能接受」修改日韓間達成的有關「慰安婦」問題的共識,並用「日韓關係將變得難以管控」來警告韓國。日本時任首相安倍也強硬表態稱,協議「連一毫米都不能改動」。
在文在寅指示下,韓國對這一協議重新進行調了查。這一查更不得了,果真有內幕。韓國前政府向民眾隱瞞了一些協議的細節,包括:
日方提出希望不再使用「性奴隸」一詞,韓方回應稱韓國政府正式提法僅為「日軍慰安婦受害者問題」;
韓國政府還承諾,努力說服涉慰安婦公民團體接納協議;
韓方在政府層面對在第三國設立慰安婦相關紀念像和紀念碑不予支援。
可想而知,這樣的結果出來之後,韓國國內的反應。
2018年,文在寅政府解散了根據《韓日慰安婦協議》而設立的「慰安婦」基金會。韓國輿論認為,這一決定意味著廢除協議,否認其有效性,雙方需重新開啟談判。
韓國媒體普遍猜測,和日本達成這樣的協議,是受到了美國的壓力。韓國和日本基於歷史問題,雙邊、安全、合作,一直是磕磕碰碰、不太順利。但是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一直希望建立緊密的美日韓合作關係。在此過程中,美國一直推動韓國、日本,特別是希望韓國放下歷史包袱,和日本建立緊密的安全合作關係。
由於日韓在《韓日慰安婦協議》、二戰勞工賠償、雷達照射事件等問題上分歧嚴重,日韓關係陷入低谷,這一次的索賠事件或許又將使得雙方的關係雪上加霜。
一名韓國新聞記者表示,「慰安婦」受害者所訴求的是日本首相的道歉與賠償。她們認為,在問題達成一致的過程中沒有徵詢她們的意見,也沒有道歉。如果沒有切實的答案,像這樣針對人權問題的審判可能還會繼續下去。而站在支持者這邊的聲音也會越來越大。
2020年9月,日本政府曾強烈抗議「正義聯」在德國柏林設置「和平少女像」,並向柏林施壓要求拆除。但在當柏林當地人的支持下,少女像依舊被保留了下來。和平少女像少女像意在介紹歷史事實並追悼慰安婦受害者,單在韓國境內已經超過了100座,在全球的數量也迅速增長中。無論日方如何強烈抵制,各地和平少女像的建成腳步並不因威脅而停止。
日本媒體表示,經歷這場風波,國際社會只留下了「日本無視人權問題」的印象。在這種時候,難道日本不應該主動一些,向韓國社會展示自己究竟都為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做了些什麼嗎?(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