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出自《夷堅志 台州蛇姑》作者:洪邁
說在 台州 有一個叫和嶺的地方。有一個忻(發音:新 姓氏)解元(鄉試第一名)的人居住在這個地方(根據故事,這個和嶺應該是他的產業)。此地山林深邃,少有人煙。
有一回一個樵夫,去山上砍柴。當他到了山頂之上,看見一個茅屋。有一個道姑,坐在裡面。(在屋裡打坐)也不認識他,亦不知其從何處來。懷疑他不是正常人,就報告了山的主人,就是這位忻解元。
當忻解元聽說這個事後,也感覺好奇。他自己拄著手仗,沿山路去拜訪查看。等他來到樵夫所說的茅棚前,見那個道姑正在打坐,他也不說話,就站在那裡等候。過了很長時間,那個道姑出定(出定為修定的一種術語,有出入住三種狀態)後睜開眼,這位忻解元,就上前作禮。
問:「先生是從哪裡來?是什麼時候來到此地?」道姑也不回答他。
一看不理他,又說:「我想為你蓋間小屋,給先生避避風雨,這樣可以嗎?」道姑還是不回答他。
道姑也不理他,這位忻解元一想也許默許了,就招來匠人,開始平整場地,建設房屋。根據原來的舊屋又擴建成三間。還築了一個土臺,給道人打坐用,並且準備了柴米水等生活必用品。
這個消息傳開以後,就有好事的人,過來看熱鬧。後來人越來越多,又挖了一個地爐,裡面存著火種,以備來人點香之用。(這種場景跟現在差不多,比如聽說哪裡有什麼神跡,就會有老百姓去上香祈福)有來人,供養錢米,就放到土臺下的地洞內(地窖)。
說這個道人住地方,還有一個比較神奇的事。就是有一條蛇在這裡守護(可以說是護法吧)。當有善人來時,蛇是不出來的。當有惡人來時,它就出來驅逐壞人。
時間長了,供養的人也多,錢物都不少,所以就引來了小偷。小偷趁著夜色來,這條蛇就與他纏鬥到天亮,蛇也昏死過去了。這位道姑,就給它灑水布氣,這蛇就甦醒過來好了。
話說本地,有一個讀書人,叫張得一。剛二十歲,想要棄家學道,當他聽到山上有修行人的消息後,就去拜訪,到了那裡,很恭敬燒香磕頭,就啟告說:「得一,妄想修真,不知的前程如何,能否得道?」
道姑很高興,就說:「你得到口訣後,應當速速離開此地。我傳授你幾句話,如果你能實實的受持,你會受益無窮」
於是說:「心湛湛而無動,氣綿綿而徘徊。精涓涓而運轉,神混混而往來。開崑崙於七竅,散元氣於九#垓(垓指的是八極之內的廣大土地)。鑿破玉關,神光方顯,寂然圓廓,一任去來」
這位張得一聽到了這幾句話,突然有所悟。於是回家告訴了家人,我要修道去了,於是他出門,再也沒有回來。
這個道姑,誰也不知道他的姓名。老百姓因為他有蛇保護,就叫他蛇姑。後來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總之是不知所終。每年八月份,在他曾經修行過的地方,會有祥光出現,仙鶴也會在此鳴叫幾聲。遠近的百姓都知道這個事。
原文:
台州蛇姑台州和嶺,忻解元所居,山林深邃,人跡罕及。嘗有樵者,採薪到山巔,見小草庵,(明鈔本作「見草結小舍」。)一道姑坐其中,不知從何來,疑其為異物也,以告所主。忻即策杖訪焉,佇立良久,俟出定開目,乃前作禮,問:「先生何處人?何年至此?」不答。又曰:「欲蓋小屋,與先生蔽風雨,可乎?」亦不答。忻自召匠,剪薙榛莽,就舊舍作屋三間,且築土臺,以供宴坐,並薪水之具(明鈔本作「屬」。)皆備。既流傳四遠,好事者瞻敬不絕。遂穴地為爐,儲宿火,擬為來者獻香之用。或持錢米布施,則置土臺前地窟內。庵畔常有一蛇蟠踞護守,善人至,蛇隱不出;不善人至,(葉本無「至」字,從明鈔本補。)必誅之。偷兒知有物,乘(葉本無「乘」字,從明鈔本補。)夜來盜,蛇纏糾至旦,幾死,姑為灑(明鈔本作「灌」。)水布氣,始蘇。郡士張得一,年方弱冠,欲棄家學道,齋香拜謁,啟云:「得一妄意修真,未知前程,可以達道否?」欣然應之曰:「汝當逢至訣,宜速離此,吾授汝數語,能實持受行之,不可勝用矣!」語云:「心湛湛而無動,氣綿綿而徘徊。精涓涓而運轉,神混混而往來。開崑崙於七竅,散元氣於九垓。鑿破玉關,神光方顯,寂然圓廓,(明鈔本作「朗」。)一任去來。」張矍然有悟,歸告家人,捨去遠遊,不復還故裡。道姑無姓字,土俗以蛇護之異,因目為「蛇姑」,後不知所終。(明鈔本多一「惟」字。)每歲八月,祥光見焉,亦間有仙鶴飛鳴,(明鈔本多「其上」二字。)遠近甚敬事雲。
評論:
這個故事,主要是講了一個奇人奇事。從樵夫發現這名道人,到後來讀書人張得一去拜訪前,這位道人沒有說過話。我個猜測可能有幾個原因:
一是他在持戒不說話。現在也常有修行人,持這個戒,常年不說話。
二是他可能是話不對機,不想說話。
三是他在一定的境界之中不動心。心不動也就無話可說。
這道人在山中,始終在打坐修行。也並沒有做出什麼神異事來迷惑眾生。僅有一條奇怪的蛇來護法。也不說話。人們連其姓名也不知。如原文所說「土俗以蛇護之異,因目為「蛇姑」」。
直到,讀書人張得一去拜訪去求道,原文寫他「欣然應之」,說明他很高興,那位忻解元給他蓋房子,沒見他高興,來人供養他,也沒有見他高興,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話不投機半句多」吧。他見機而說偈:
「心 湛湛而無動,
氣 綿綿而徘徊。
精 涓涓而運轉,
神 混混而往來。
開崑崙於七竅,
散元氣於九垓。
鑿破玉關,神光方顯,寂然圓廓,一任去來。」
再說這位張得一,得訣之後,就離家去雲遊了。正所謂」信受奉持「。另外還有一個故事與這個故事有類似之處,講的是一個和尚的事,大家興趣點擊看看宋代一個神僧的神奇故事,這兩故事,有較大的反差,本故事之中的道人不說話,不做神奇,而這個惠吉異術的故事裡主人公正好相反。也許境界不一樣吧。孰是孰非,還請諸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