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瀏陽僅有的兩位翰林之同治十三年進士任貴震及其家族瀏北任氏

2021-01-10 末齋

清代瀏陽共出了十六位進士,但僅有兩位進士入翰林(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他們分別是道光二十年庚子科進士鄒振傑、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進士任貴震,巧合的是,兩位翰林都是瀏陽北鄉人,屬如今的瀏陽北盛鎮,北鄉人會讀書不是沒來由的。前些天剛寫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及其家族浦江任店任氏,今天就講講瀏陽進士任貴震及其家族瀏北任氏。

任貴震,字鼎卿,號宇恬,一號雨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於泉水村(今北盛鎮波揚村),肄業於嶽麓求忠書院,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歐陽中鵠(字節吾,號瓣姜)同科舉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兩年後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授職翰林編修。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協修、纂修等職,廣信、臨江等府知府,娶長沙李萬代之女,李鼎榮、李寶森、李景年、李錫年的胞妹,李益榮的胞姐。生二子任尚堃、任尚昺,民國二年(1913年)卒,年七十一歲。任炳熙(尚昺)撰《行述》。

傅春官《江西農工商礦紀略》清江縣任貴震將農工商礦局改辦實業學堂,並附設農務種植場、試驗場、畜牧場。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 舉人任貴震

瀏北大中任氏(樂安堂)

以北宋初任未學(一作言忠)為始祖,五世re至第十世始遷祖任世笈,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豐城太湖橋遷湖南瀏陽北鄉,生子三:彥忠、彥良、彥高,其後遂分三房。後人聚居於烏龍、香寶衝、義頭尖。至第十九世任思常居瀏北大中裡,為本支祖。民國十三年(1924)任氏族譜四修。

字派:

言應允定式用伯,志心世彥再,大顯德正生,興思添文武,賢貴尚奇逢。(舊派)

繼後承先澤,光前耀令名。淵源宗闕裡,統緒啟豐城。

務本忠兼孝,傳家讀與耕。知堂垂裕久,奕葉衍簪纓。(新派)

任貴震家族世系:

任思常——任添球——任文蔚——任,任和——任賢鬥(字師韓,號瞻山)、任賢書;任賢豐、任賢見、任堂餘、任賢道、任賢慈,任傑、任淦——任貴和;任貴鳳、任貴述、任貴來、任貴品、任貴發,任貴震、任貴謙——任尚淋、任尚漣、任尚泮、任尚麟、任尚隆,任尚堃、任尚昺(炳熙)——任焌、任奇森、任校、任橋、任樓、任善;任奇——任逢——任子真——

任貴震的堂伯任賢鬥,字師韓,號瞻山。是清代名醫。初事二師,均未得要領,乃自習醫書,精勤不倦,頗有領悟,醫術亦大有精進,頗多治驗。著有《瞻山醫案》,或稱《任氏醫案》,現有木活字本行於世。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 舉人任焌

任貴震的堂侄孫任焌,是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解元劉人熙(字艮生,號蔚廬)同科舉人,揀選知縣。同榜的還有金剛虎潭陳運精,陳運精曾任瀏陽八大書院之一的文華書院的山長。

相關焦點

  • 同治十二年癸酉《瀏陽縣誌》烈女卷 餘氏篇
    同治《瀏陽縣誌》烈女 餘周氏1.餘氏 妻餘陶氏:縣南槐花塅餘開第妻,年十九夫故,未生子,誓以死守。時無可承祧者,越六年始以侄嗣。事繼姑色養無違,沒年六十二。嘉慶十二年旌。注,餘國顯五子餘運中,餘運中之子餘世敦,餘世敦之子餘代漣配妻陳氏,是柏樹邨陳氏,光緒十五年己丑科進士陳長橿的姐姐,陳年廉長女。餘楊氏:縣南槐花塅餘廷瑄妻,年二十五夫故,守節。無子,撫侄嗣。沒年七十四。道光二十三年旌。(戊寅志廷瑄作廷暄)
  • 瀏陽人賀祥麟、賀宏勳因瀏陽古樂結識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
    他曾為道光十四年同科舉人瀏陽鄒焌傑(道光二十年進士)的母親劉氏六十、七十、八十三次大壽贈作壽序。他提拔重用的瀏陽人李興銳,後官至閩浙總督、兩江總督。《曾國藩年譜》道光十七年(1837年),載「公聞瀏陽文廟用古樂,詣瀏陽縣,與其邑舉人賀以南等諮考聲音律呂之源流,留兩月乃歸」。
  • 文華書院山長同治六年丁卯科舉人陳運精及其家族瀏陽金剛虎潭陳氏
    前面寫瀏陽八大書院這的文華書院時,有提到文華書院的山長陳運精,今天末齋就寫寫舉人陳運精及其家族瀏陽南鄉金剛虎潭陳氏。陳運精是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舉人,這一科瀏陽人的成績相當不錯,同榜的瀏陽人有第一名解元劉人熙(字艮生,號蔚廬),第六名任焌(字參霄,號珊樵),他是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進士任貴震(字鼎卿,號宇恬)的堂侄孫,還有邱景沂。
  • 道光十九年己亥科瀏陽舉人婁謙光及其家族瀏陽迎龍、龍井婁氏
    之前寫瀏陽西鄉石圍袁氏舉人袁松喬時,提到袁松喬年二十餘師從師舉人婁謙光。婁謙光是譙國堂瀏溈婁氏遷瀏始祖景華公次子迎龍房政卿公的嗣孫,跟景華公長子國井房瑞卿公下志諒公嗣孫,湖南提督婁雲慶(派名良大)同輩份。
  • 走進東平袁氏家族
    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族譜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族譜是一個家族的文明史。打開1986年版《東原袁氏族譜》,只見楹聯「祖居河南家聲遠,孫遷東平世澤長」,道出了東平袁氏的遷徙路線圖,道出了這個家族馳騁東平600餘年的生命史。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下)劉文傳四、綿陽市安州區對李氏巨著《函海》進行了搶救性修復當時李調元任翰林院監司徽輔,參與《四庫全書》編纂工作。他利用這個機會,得以借觀朝廷內府的藏書,並僱人抄錄下很多罕見書籍,尤以巴蜀書籍為主。為保存巴蜀之書,李調元將多年收集整理和記錄的書籍編纂成冊,取之為《函海》,並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行。《函海》規模浩大,共集圖書160多種,合編為40函、852卷。
  • 保存200多年的清代民居
    文/圖黃川模  古代庭院民居是古人智慧及其民俗的活化石,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地處川南的宜賓市南溪區清代民居裴石鋪黃家大院,其立柱、石刻、窗花、樓閣風姿典雅,頗具特色。  黃氏與附近精美的節壽牌坊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民居背後蘊含著怎樣的一部家族興衰史和社會變遷史?請隨筆者沿著老譜文獻和田野調查逐步揭秘。
  • 時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時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其後裔宋國大夫公子來,受封於時邑,子孫以封邑命氏,於是有了時姓。 據最新統計,全國有家譜資料的時氏家族,近六十萬人口,尊宋公子來為得姓始祖(2017年12月,經山東、河南、江蘇、江西、安徽、東北三省等地部分時氏家族匯集)。
  • 清代翰林遭遇冤家,天師驅邪不滅定業
    清代李子鷁,辛巳年翰林,能詩能文,兼好宋儒理學。一夜燈下讀書,忽然有兩位絕色美女,來到書房,李翰林不為所動。後來,李翰林吃了晚飯,突然聽到肚子裡有聲音說:我們附在茄子上,你吃茄子的時候,已經把我們吞下肚子,現在我們就在你的肚子裡,看你往哪裡逃?李翰林一聽,正是剛剛燈下的兩個女子聲音。
  • 正位中宮、母儀天下——清代皇后們的故事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兩宮皇太后為了感謝恭親王奕在「祺祥政變」中的鼎力相助、和「兩宮垂簾」後的輔政之功,於是以同治帝的名義下詔,將恭親王生母孝靜皇后加諡懿昭端惠,諡號加系「成」字(道光帝諡號),全稱「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孝靜成皇后神主升祔太廟中的宣宗(道光帝)宗廟。
  • 同治皇帝以「潑茶選後」的方式選出的皇后,慘遭慈禧折磨致死
    慈安太后看中的是阿魯特氏,她認為阿魯特氏出自狀元之家,知書識禮,年紀大,老成持重,足以母儀天下。慈禧看中的是富察氏,原因很簡單,富察氏單純,容易操控,一旦成為皇后,易於受自己擺布,自己可以繼續操弄朝政。同治呢?同治自小喪父,又缺乏母愛,嚮往的是娶一個可以象姐姐一樣依戀的對象。阿魯特氏可不就是這樣的對象?而且,阿魯特氏慧中外秀,知識淵博,世間難求。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他編《歷朝詩集》,用「淵明甲子之例,於國號、紀年皆削而不書」,道鹹間進士周星譽,還在斥其「想望中興,以表其故國舊君之思,真無恥之尤者也。」(《鷗堂剩稿·歷朝詩集跋後》)而《國粹學報》1908年重刊《錢蒙叟歷朝詩集序》,按語多引述周星譽跋文,卻已轉貶斥為褒揚,顯見清初「中興」涵義與清末革命黨宗旨相合。
  • 李嘉誠姻親莊氏家族擬分拆手機業務香港上市
    網易財經訊 據香港明報報導,「超人」李嘉誠的姻親莊氏家族逐步將資產上市的計劃繼續推進。去年7月時,莊氏旗下經營鞋履銷售的港大零售(1255),成為首次在港上市的家族生意。
  • 微信成語猜猜看進士/翰林/侍郎/尚書/大學士/御史答案大全
    微信成語猜猜看進士微信成語猜猜看進士/翰林/侍郎/尚書/大學士/御史答案大全,看看微信成語猜猜看進士/翰林/侍郎/尚書/大學士/御史答案大全。http://news.candou.com/807123.shtml進士
  • 關氏家族簡介
    同姓微信群查詢  關氏家族簡介        今關姓主要分布於河南、甘肅、山東、江蘇等省,尤以河南省為多,約佔全國關姓的41%。戰國時期的孟子在《孟子》一書中記載:「越人關弓而射之。」在關弓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弓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關氏、弓氏,世代相傳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該支關氏的正確讀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讀作wān(ㄨㄢ)。來源四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關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 明朝名臣韓雍 二十歲考中進士,與寧王鬥爭多次
    直到晚明時期,洪洞韓氏還有人考中進士。  進入清朝後,洪洞韓氏在科舉與入仕上仍出了不少中低級官員和生監。  整個明朝,洪洞韓氏家族10人考中進士,32人為官,其中不乏尚書、布政使、知府等。  韓氏家族一共擁有30個牌坊,最多的是表彰族人升官與科舉成就的牌坊。  韓文一個人就有10個牌坊,韓士奇有4個。
  •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餘秋雨在他的著名散文《十萬進士》中這樣寫道: 科舉制度在中國整整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從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緊緊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