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裡,在今韓國京畿道楊平郡境內,位於「三八」線以南64公裡、首爾以東80英裡。如果不是69年前的一場血戰,恐怕這個地方永遠不會引起國人的關注。
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戰役中,志願軍攜橫城反擊戰大勝之餘威,集中第39、40、42軍各一部向據守砥平裡的美軍第2師第23團和法軍一部發起進攻。可是,由於對敵情判斷有誤、部隊倉促投入戰鬥、協同較差等原因,志願軍未能在敵援軍到來前吃掉對手,且付出了較大傷亡,最後只得撤出戰鬥。
砥平裡一役,為志願軍在運動戰階段少有的未能達成作戰目的的戰鬥,而美軍則稱其為「韓戰中的葛底斯堡」,視作一場重要勝利而大肆宣傳。也正因如此,當代中國人在回首韓戰時,大多不願提及砥平裡之戰。網上流傳的「人海戰術都沒打贏,真是不好意思講」「砥平裡輸的太慘,戰損比快100比1」等說法,不少人也都信以為真,仿佛這一仗就是志願軍的滑鐵盧,令人不堪回首。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志願軍真是以多打少嗎?
我們先來探究,砥平裡之戰究竟是不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志願軍是靠著人海戰術以多打少(網上甚至有人將之稱為「志願軍人海戰術的典型戰例」)。翻閱志願軍戰史,2月13日砥平裡之戰發生時,參戰的志願軍部隊為第39、40、42三個軍下屬的8個團。關於這一點,目前各方的記述均較為一致。在軍事科學院編著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中,記載為:「志願軍當晚(13日晚)攻擊部隊6個團只10000餘人……次日晨,第39軍第115師2個團也加入戰鬥。」而原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的楊迪將軍在其所著的《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裡》一書中則表述為:「鄧華副司令員決心抽調集中39軍、40軍和42軍的8個團兵力,於2月13日晚向砥平裡發起進攻。」雖然兩者在志願軍是分兩部前後參戰還是一次性投入戰場上存在分歧,但志願軍的總兵力應是8個團無疑。
那麼這8個團的志願軍官兵一共多少人?引用上述軍科院的資料,當晚發起進攻的6個團兵力為1萬。那麼8個團的總兵力應當是超過1萬的。而在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所著的《頗具爭議的砥平裡之戰》(此文現已被中國知網收錄)中,則寫道:「是役,我軍以8個團(不足6000人)的兵力圍攻美軍……」兩者在志願軍總人數上出現了明顯的不一致。那麼,這是因為一方記載錯誤?還是因為統計方法不一樣而造成的差異?
其實,上述兩種記載都沒有錯誤。王洪光將軍所記載的是6000餘人「圍攻美軍」,而軍科院資料中的8個團超過1萬人是參加此戰的志願軍部隊總人數。要知道,美軍在獲悉砥平裡守軍被圍後,便立即調集重兵進行支援。其中,騎兵第1師第5、8團至梨浦,第2師至文幕裡,南朝鮮第6師至驪州、利川之間,再加上作為預備隊的英27旅,共計超過3個師的部隊從西、西南、南三面壓向砥平裡。故而志願軍參戰部隊中有相當多數是阻援部隊,比如第39軍115師的343團、344團,在指令中就被明確要求:「加強向文幕裡方向警戒(美第2師)」後續由於敵援軍臨近,原參與進攻砥平裡的第42軍126師的376團、377團也被調去阻援。可見,志願軍前後有一半兵力都被用於阻援,因而王洪光將軍所述的我軍以6000人圍攻美軍的說法是完全符合史實的。
說完志願軍,我們再來說說美軍。起初,志願軍判斷美軍在砥平裡只有不到4個營的兵力。但交戰後才獲悉,美軍在這裡不僅有第23團的4個營,還包括第1遊騎兵連、第37炮兵營、第503炮兵營B連、第82自動高射武器營B連、第2工兵營B連,以及1個坦克連,第2醫療營1個排,1個法軍營(配屬韓軍1個連),共計約6000人。而維基百科在「砥平裡戰鬥」詞條下則援引美國陸軍軍事歷史中心收錄的1954年出版的《美國陸軍在朝鮮的軍事行動》第8章所述,此役美軍參戰人數為4500餘人,與我軍所估計的約6000人相差不是很大。
如果這麼看,志願軍以8個團超過1萬多兵力圍攻6000或4500美軍,那確實可以說以多打少。但是不要忘了,志願軍有半數人馬是用來阻援的,真正進攻砥平裡的官兵只有6000人,與美軍兵力比將近1:1。而更關鍵的是美軍還投入了超過3個整師、5萬餘人的部隊前來解圍。這樣一來,美軍實際上投入的兵力不僅遠遠超過志願軍,在火力上更是甩出志願軍好幾條街。
志願軍圍攻砥平裡時只有3個炮兵連提供火力支援,配備70毫米92式步兵炮和75毫米41式山炮18門,每門炮只有20—30發炮彈。而美軍僅在砥平裡的部隊就有6門155毫米榴彈炮、18門105毫米榴彈炮和51門迫擊炮,更不要說其援軍還有數以百量計的坦克、自行火炮和自行高炮。然而在當今諸多關於砥平裡之戰的文獻中,對雙方兵力的表述總會有意無意地漏掉對美軍援軍的統計,但卻把志願軍阻援部隊全盤計算在內,試問這麼做公平嗎?
由此可見,砥平裡之戰到底是誰在以多打少,不言自明。
敵我戰損比真達到了1:100嗎?
砥平裡之戰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志願軍和美軍的傷亡比。有相當多的資料,特別是網絡資料將此戰描繪成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失利,說「志願軍進攻部隊陣亡超過1萬,而美軍傷亡不過數百」「雙方損失比達到1:100,由此志願軍再不敢主動進攻美軍」。那麼,這到底是歷史的真相,還是某些不懷好意的人胡說八道?這就必須認真說道說道了。
首先前文已述,志願軍在砥平裡之戰中投入的部隊一共也就1萬多人,要是真的陣亡了1萬多,那就是全軍覆沒了,美國方面怎麼可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不去大張旗鼓地宣傳報導呢?可翻遍美方資料,我們卻找不到任何一條這樣的記載。在關於韓戰的兩本美國暢銷書中,《李奇微回憶錄》記載為:「戰後美23團報告在陣地前有兩千多具志願軍的屍體。」另一本《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韓戰》則記載為:「在陣地邊沿及其附近,美軍發現了1300具敵人的屍體。」連將砥平裡視為「韓戰中的葛底斯堡」的美國人都沒說志願軍陣亡了1萬多人,可見這種說法並不靠譜。
那麼兩軍戰損比又如何呢?王洪光將軍在《頗具爭議的砥平裡之戰》中表述為「自身傷亡1800餘人,美法傷亡800餘人,雙方見歧不大。」王洪光將軍在寫作此文時不僅查閱了大量文獻檔案,還採訪了多位戰事親歷者,可信度較高。而據羅伊˙愛潑爾曼所著的《長津湖以東:韓戰中的設圍與突圍》中載:美軍第23團此役傷亡404人,加上法軍和南朝鮮軍,傷亡超過650人。這一點和王洪光將軍的「美法傷亡800餘人」相差不多,可見「雙方見歧不大」之語是絕對可靠的。
因此,那些所謂「砥平裡輸的太慘,戰損比快100比1」的網絡流言,確實是徹徹底底的謠言。
砥平裡之戰對此後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嗎?
不少歷史和軍史專家,尤其是國內很多學者都普遍認為,砥平裡之戰是志願軍在運動戰階段鮮有的慘痛失利,它標誌著志願軍戰略進攻中的大規模運動戰宣告結束,而美軍則利用此戰摸清了志願軍的弱點並逐步穩固防線。事實真是如此嗎?
到砥平裡戰役發生時,距中美兩軍首次交手已經過去了4個多月。作為一支百戰之師,美軍絕不會打開後4個多月才搞清楚對手的優缺點。實際上,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美軍就總結出了志願軍戰術戰法的特點,指出志願軍「1、火力極弱,步兵是攻擊力的骨幹;2、其戰法,通常是認識到自己火力的劣勢,下功夫彌補這一不足,進攻一般是在切斷我退路之後,同時以側後或正面進攻相配合;3、然而,還遠不能稱為現代化的軍隊,可以利用的弱點很多。」(節選自《志願軍援朝紀實》第91章)
也就是說,第一次戰役後,美軍對於志願軍的弱點已經瞭然於胸,根本不可能到第四次戰役才摸清。因此,美軍也不是靠一次砥平裡之戰就找到反制志願軍的方法。而雙方戰線的穩定,也是第五次戰役結束、兩軍轉入陣地戰時候的事了。至於說砥平裡一仗讓志願軍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大規模圍攻聯合國軍成建制部隊,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試問第五次戰役中,英軍王牌皇家格洛斯特營是怎麼全軍被殲的?
砥平裡之戰確實是一次失敗的進攻戰,這一點沒有疑問,志願軍在所有記錄中從沒有避諱這一點。畢竟連傷亡更重的長津湖之戰,志願軍都沒有避諱,規模遠比長津湖小得多的砥平裡又有什麼不能說的?
在美軍兵力、火力明顯佔優的情況下,志願軍一擊不成後沒有戀戰,而是給予對手一定殺傷後迅速撤出戰場,體現了很高的戰術素養。正如彭德懷元帥所言:「我經過出擊,勝利了,但勝利不大,砥平裡未解決,即使解決了敵人也不會退,因我力量不夠大,敵縱深大。」
事實上,志願軍之所以結束大規模運動戰,絕不是因為砥平裡失利導致的。《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明確指出,第四次戰役後,鑑於在「美軍繼續獲得大量補充並準備和我軍作長期消耗戰的形勢下,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所以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由運動戰轉入陣地戰,本就是中央軍委的既定方針。
在砥平裡之戰發生一周前的2月7日,中央軍委便做出三番輪戰的部署,放棄速勝想法,邊打、邊穩、邊建,為日後談判爭取有利態勢。因而志願軍在砥平裡攻擊未能得手後,便主動撤出陣地,沒有被擊潰或者敗退,保存了實力。反觀美軍,除了兵力外,在火力、補給等各方面都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把砥平裡戰鬥定義為「打破志願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顯然是對志願軍的高度評價。
近年來,關於韓戰的各類文獻資料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版發行或傳播於網絡,其中不少熱度極高。然而,這些資料中普遍缺乏精品,在軍史和學術界引發的爭議都比較大。尤其是一些標榜為「紀實文學」的作品,其中含有大量不知出處的演義成分。砥平裡之戰的親歷者、原第40軍119師師長徐國夫將軍就曾在其回憶錄《大漠風聲疾》中對這一點進行了批判:「其中有些情節不符合事實,我是親身經歷並且是主角,我都不知道的情節卻真真鑿鑿地寫入書中。如果是小說虛構也就罷了,偏偏是『史』或『紀實叢書』,真人真事就該講個『真』字才對!」「沒有一個作者對我這個親身經歷戰鬥的人徵求意見,如果找我,我會提出對許多細節的懷疑。如果當事人看到還好,還有說明、解釋和糾正的機會,如果當事人全部故去,後人又哪裡知道黑與白呢?只好聽其胡編瞎寫了。」
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關於砥平裡之戰的謠言已經在網上流傳很多年,不少國人居然深信不疑。在西方世界主導輿論話語權的今天,太多的真相已被掩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因而當我們回首立國之戰那段慷慨激昂的歷史時,切不可不加考證而去輕信那些不明真相的流言。因為那不僅是對先烈的不敬,更是對歷史的褻瀆!(林森)
參考資料
一、國內文獻
1、《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院編著;
2、《志願軍援朝紀實》李慶山著;
3、《頗具爭議的砥平裡之戰》王洪光著;
4、《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裡》楊迪著;
5、《大漠風聲疾》徐國夫著。
二、國外文獻
1、《長津湖以東:韓戰中的設圍與突圍》羅伊˙愛潑爾曼著;
2、《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韓戰》約翰˙託蘭著;
3、《李奇微回憶錄:北緯三十八度線》馬修 B 李奇微著。
作者簡介:
林森,字天俊,網絡新銳通俗歷史作家,現生活、工作於北京。主要研究方向為五代兩宋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及中國革命戰爭史,代表作有《金戈鐵馬之兩宋煙雲》《對比二戰蘇軍坦克軍與德軍裝甲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