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第一槍,拉開志願軍先遣第13兵團入朝參戰的序幕,至第二次戰役發動時,由於志願軍在第一戰役後的主動戰術示弱,致使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錯誤的判斷了戰場形勢,再度以「鉗形攻勢」的戰術編組大舉北進,西線作戰部隊已抵近至雲山地區,與志願軍第13兵團39軍爆發了激烈的交火,而在德川前線的志願軍第38軍根據志司發布的作戰命令,需要在最短時間解決當面的南朝鮮一個師的軍隊,之後遠程奔襲到美第8集團軍身後的三所裡地區,以切斷西線聯合國軍的後撤及北援通道,達到志願軍先遣兵團殲滅北犯的聯合國軍的戰術目標。
志願軍第38軍戰術部署是以一個師的兵力負責向敵後穿插、迂迴,剩餘的兩個師快速的解決當面的南朝鮮軍隊,之後向三所裡方向突進,與第38軍的兄弟部隊共同截斷西線聯合國的後撤通道,並與兵團友軍一道合力集中優勢兵力最大限度的打擊敵軍。
不到24小時,志願軍第38軍當面的南朝鮮軍隊一個師的兵力被擊潰,丟棄了大量的美械武器裝備後倉皇逃竄,為了取得戰場上的先機,第38軍在德川取得完全勝利後,僅留下少數部隊負責打掃戰場,大部隊一刻不停向敵軍身後猛插而去,先頭部隊113師已於軍主力之前向目的地突擊而去。
聯合國軍西線作戰部隊以美軍第8集團軍10餘萬人為主,其他參戰部隊有英軍、土耳其等國軍隊,而作為西線作戰主力擔當的美軍第8集團軍中有兩支堪稱王牌的部隊,那就是美軍騎兵第1師和美軍第2師,這兩支部隊同時也是美國陸軍的絕對主力,曾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與希特勒的納粹德軍浴血廝殺,是名副其實的歐戰王牌師。
已行進至三所裡地區北部區域的美軍第2師全師編制約1萬3千餘人,配備著大量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重型裝備,官兵也多是二戰時期的歐戰老兵,整體作戰素質相當的高。
在志願軍第38軍113師搶先5分鐘佔領美軍身後的要地---三所裡後,美軍第2師戰場反應十分迅速,立馬意識到身後通道被堵的巨大風險,隨即調集各型坦克和重型火炮,配合步兵向佔據三所裡制高點的志願軍發動了猛烈的反攻,並在輪番進攻過程中用無線電呼叫了空中支援,防守的志願軍頂著無比大的壓力,在交戰武器裝備呈現巨大代差的情況下,戰場傷亡十分的嚴重,但是陣地始終沒有丟失。
113師在三所裡承受著兩面受敵的攻擊,北援的美軍後方支援部隊在友軍第2師進攻時,也以犀利的攻勢企圖為友軍打開身後通道。
在第38軍其餘兩個師的部隊陸續到達三所裡地區 後,整個第二次戰役掀起了高潮,此時的美軍第8集團軍大部分已被志願軍第13兵團重兵包圍,在優勢兵器和設備的輔助下,在志願軍包圍圈裡四處橫衝直撞,企圖打開戰役突破口,但是在志願軍的頑強阻擊下損失慘重,尤其是最先投入作戰的美軍第2師,之前在爭奪撤退要道志願軍陣地時,與志願軍第38軍113師在戰場上是打得你死我活、血肉橫飛,至志願軍第13兵團完成戰役合圍,激戰正酣的第2師更是作為第8集團軍突圍主力和後衛掩護部隊,為美軍第8集團軍的友軍打開了突圍口,致使10萬美軍最終突出了志願軍的戰役包圍圈,但美軍第2師最終的傷亡卻也因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7千餘第2師美軍官兵被志願軍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