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美歐戰王牌師1萬餘人,一戰被志願軍殲滅7千

2021-01-16 芋頭聊歷史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第一槍,拉開志願軍先遣第13兵團入朝參戰的序幕,至第二次戰役發動時,由於志願軍在第一戰役後的主動戰術示弱,致使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錯誤的判斷了戰場形勢,再度以「鉗形攻勢」的戰術編組大舉北進,西線作戰部隊已抵近至雲山地區,與志願軍第13兵團39軍爆發了激烈的交火,而在德川前線的志願軍第38軍根據志司發布的作戰命令,需要在最短時間解決當面的南朝鮮一個師的軍隊,之後遠程奔襲到美第8集團軍身後的三所裡地區,以切斷西線聯合國軍的後撤及北援通道,達到志願軍先遣兵團殲滅北犯的聯合國軍的戰術目標。

志願軍第38軍戰術部署是以一個師的兵力負責向敵後穿插、迂迴,剩餘的兩個師快速的解決當面的南朝鮮軍隊,之後向三所裡方向突進,與第38軍的兄弟部隊共同截斷西線聯合國的後撤通道,並與兵團友軍一道合力集中優勢兵力最大限度的打擊敵軍。

不到24小時,志願軍第38軍當面的南朝鮮軍隊一個師的兵力被擊潰,丟棄了大量的美械武器裝備後倉皇逃竄,為了取得戰場上的先機,第38軍在德川取得完全勝利後,僅留下少數部隊負責打掃戰場,大部隊一刻不停向敵軍身後猛插而去,先頭部隊113師已於軍主力之前向目的地突擊而去。

聯合國軍西線作戰部隊以美軍第8集團軍10餘萬人為主,其他參戰部隊有英軍、土耳其等國軍隊,而作為西線作戰主力擔當的美軍第8集團軍中有兩支堪稱王牌的部隊,那就是美軍騎兵第1師和美軍第2師,這兩支部隊同時也是美國陸軍的絕對主力,曾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與希特勒的納粹德軍浴血廝殺,是名副其實的歐戰王牌師。

已行進至三所裡地區北部區域的美軍第2師全師編制約1萬3千餘人,配備著大量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重型裝備,官兵也多是二戰時期的歐戰老兵,整體作戰素質相當的高。

在志願軍第38軍113師搶先5分鐘佔領美軍身後的要地---三所裡後,美軍第2師戰場反應十分迅速,立馬意識到身後通道被堵的巨大風險,隨即調集各型坦克和重型火炮,配合步兵向佔據三所裡制高點的志願軍發動了猛烈的反攻,並在輪番進攻過程中用無線電呼叫了空中支援,防守的志願軍頂著無比大的壓力,在交戰武器裝備呈現巨大代差的情況下,戰場傷亡十分的嚴重,但是陣地始終沒有丟失。

113師在三所裡承受著兩面受敵的攻擊,北援的美軍後方支援部隊在友軍第2師進攻時,也以犀利的攻勢企圖為友軍打開身後通道。

在第38軍其餘兩個師的部隊陸續到達三所裡地區 後,整個第二次戰役掀起了高潮,此時的美軍第8集團軍大部分已被志願軍第13兵團重兵包圍,在優勢兵器和設備的輔助下,在志願軍包圍圈裡四處橫衝直撞,企圖打開戰役突破口,但是在志願軍的頑強阻擊下損失慘重,尤其是最先投入作戰的美軍第2師,之前在爭奪撤退要道志願軍陣地時,與志願軍第38軍113師在戰場上是打得你死我活、血肉橫飛,至志願軍第13兵團完成戰役合圍,激戰正酣的第2師更是作為第8集團軍突圍主力和後衛掩護部隊,為美軍第8集團軍的友軍打開了突圍口,致使10萬美軍最終突出了志願軍的戰役包圍圈,但美軍第2師最終的傷亡卻也因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7千餘第2師美軍官兵被志願軍殲滅。

相關焦點

  • 《金剛川》背後的水門橋戰役,志願軍戰士用生命譜寫抗美援朝的讚歌
    其實,《金剛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中志願軍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次戰鬥,稱為「水門橋戰鬥」或「水門橋阻擊戰」。 無獨有偶,在西線戰役中,志願軍38軍的一個由321人組成的偵查特遣隊成功穿插到德川,炸毀了聯合國軍撤退必須經過的武陵裡大橋,那次炸橋的戰鬥也被搬上了銀幕,電影的名字叫《奇襲》。
  • 抗美援朝!70年前的這場戰爭,你了解多少?
    此次戰役時間十分短暫,是挾第二次戰役勝利之勢對美韓軍進行的一次大舉反擊。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並加強炮兵6個團組成志願軍右縱隊,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配合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進攻;志願軍第42、第66軍並加強炮兵1個團組成志願軍左縱隊,配合朝鮮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進攻。
  •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 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電影的背後的金城戰役,是中國志願軍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戰役「金剛川」的歷史背景是金城戰役,這是韓戰的最後一戰,中國志願軍在14天內消滅了53,000名敵人,迫使美國和韓國老實返回談判桌,準備接受停戰。自從抗美援朝以來,金城之戰也是中國志願者火力第一次能夠壓制敵軍,也是志願者轉入陣地以來規模最大一次戰役,在抗美援朝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 最後一戰,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究竟什麼樣?
    志願軍火箭炮對北漢江西岸的南朝鮮軍陣地發起猛烈炮擊為了這場抗美援朝戰爭的收關之戰,志願軍集結了第20兵團的第21、54、60、67、68和24軍,總兵力達到24萬餘人。與抗美援朝之前的戰役不同,此次志願軍集結了上千門各型大炮進行支援,投入炮兵規模之大,不僅是志願軍參戰以來所未有,更是為我軍建軍以來所罕見。
  • 砥平裡之戰,志願軍和敵軍傷亡比真有「100比1」嗎?
    在軍事科學院編著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中,記載為:「志願軍當晚(13日晚)攻擊部隊6個團只10000餘人……次日晨,第39軍第115師2個團也加入戰鬥。」而原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的楊迪將軍在其所著的《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裡》一書中則表述為:「鄧華副司令員決心抽調集中39軍、40軍和42軍的8個團兵力,於2月13日晚向砥平裡發起進攻。」
  • 國軍裡的戰五渣,是如何被改造成解放軍王牌的?抗美援朝一戰成名
    50軍指戰員坐在漢城興國寺  一支「戰五渣」的國民黨軍隊,是如何改造成志願軍王牌部隊的?  60軍自己亦傷亡慘重:陣亡旅長1人,團長5人;負傷旅長1人,團長4人。營連排長和兵員傷亡過半。投入戰鬥者35132人,犧牲13869人,受傷4545人,失蹤者430人。臺兒莊一戰,60軍為雲南人民露臉增光。  滇軍士兵均從雲南各族青年中徵集而來,排連長以上軍官大多畢業於雲南講武堂,有較強的實戰經驗和作戰指揮能力。
  • 原來《金剛川》正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中的
    1953年7月13日,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後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 金剛川,位於源於北漢江(韓語: ,Bukhangang*)是漢江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起源於江原道北部的金剛山,所以在朝鮮的部分又叫金剛川。
  • 金剛川的背後,金城戰役:抗美援朝終局之戰
    並且彭老總為了保證這次戰役的萬無一失,送給了楊勇一份大禮。將新部署的重炮和蘇制喀秋莎火箭炮群歸楊勇調遣。得到了大殺器的楊勇司令大喜過望,經過計算自己和所要面對的南韓軍主力,從兵力上形成3:1、火力上1.7:1的優勢。這種富裕仗自己再打不好是絕不可能的。
  •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大事記(1950年)(二)
    同時,還不斷以其空軍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地區,公然將戰火燒向我國。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和炮兵第8師、高射炮兵第1團,自19日晚開始,分由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處跨過鴨綠江,向預定戰場開進。23日,炮兵第1師和炮兵第2師第29團、工兵第4團(後改為第14團)、第6團(後改為第16團)又相繼入朝。
  • 還原真實的《金剛川》,1953年,金城戰役
    恰逢抗美援朝70周年近期上映的歷史題材影片《金剛川》,為這次偉大的戰爭做了獻禮,今天帶大家一起去了解這場為整個韓戰做結的最終一戰,金城戰役。其實這本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在當時志願軍計劃的夏季反擊戰役,因朝鮮停戰協定即將籤字,到1953年6月15日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南朝鮮的李承晚卻突然跳了出來,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迫扣留中朝戰俘2.7萬餘人,並公開表示要將他們強行變到南朝鮮軍隊中去。
  • 抗美援朝70周年 | 「同敵人首次交鋒,父親率部窮追猛打'美軍常勝師'」
    39軍負責圍殲雲山地區的敵軍,116師在正面,117師向左翼迂迴,115師向右翼迂迴完成合圍。接令後張竭誠率師首先在雲山周邊阻擊北上增援的韓1師主力,而後與116師聚殲雲山之敵。此戰面對的敵人是氣焰正盛的美騎1師、美24師、韓1師、英27旅,個個裝備精良,其中美騎1師更是美國建國以來從沒打過敗仗的王牌精銳部隊。張竭誠率領的117師作為39軍組建最晚的師,不畏強敵、敢打必勝,大膽穿插強襲。
  • 戰史今日12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結束
    1950年的今天,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結束第二次戰役歷時29天,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為重大的一次勝利。這一勝利,大大超過了毛澤東在志願軍入朝時及第二次戰役前的預想。隨著志願軍收復平壤、元山,美軍開始大撤退,一直退到了三八線以南地區。志願軍不但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所發動的「聖誕節攻勢」,而且將戰線由清川江推至三八線,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領土,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半島及延安半島,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
  • 志願軍入朝先頭部隊有幾個軍?軍長都是誰?各軍第一仗打得怎麼樣
    他們各自的「戰鬥力」和「戰績」是這樣的: 38軍,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解放戰爭中,以「三下江南」、「四戰四平」名揚天下。後改為四野第38軍。平津戰役中擔任天津主攻,率先突破天津城防,殲滅國民黨軍2.7萬,活捉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是東北野戰軍的三個猛虎軍之一,是四野的頭等主力,以善打大仗、硬仗著名。
  • 韓戰第3次戰役志願軍佔領漢城:1951年1月5日50軍渡過漢江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51年1月4日:在韓戰第三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佔領韓國首都漢城,1月5日50軍渡過漢江韓戰中,志願軍真正勝利的就是前三次戰役。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的模式相同,都是誘敵深入以後,全面穿插包抄,切斷美韓軍退路,將他們分割包圍。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僅一天時間,殲滅印軍精銳王牌部隊
    其中首戰「克節朗戰役」更是整個中印自衛反擊戰中最為艱苦的一戰。在這次戰役中,印度軍隊在克節朗地區修建了大量的工事和碉堡等等,對我軍發起進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除此之外,這裡還駐紮著印度軍隊的王牌部隊第七旅,下屬4個營和炮兵第四旅2個營,一共有六個營6千多人,分點駐紮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帶。
  • 1951年,什麼戰役慘烈到彭老總都忍不住淚溼雙眼?
    鐵原阻擊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激動人心的紀錄片,片名叫《鐵在燒》,它記錄的是抗美援朝時期朝鮮戰場上最殘酷的一場戰役,「鐵原阻擊戰」。1951年5月,鐵原阻擊戰爆發。發動第五次戰役本質是為了能在國際上給美軍施加壓力,加快韓戰的結束,越過三八線,意圖殲滅敵方大量有生力量,逼迫美國和平談判。
  • 志願軍有哪些以英雄命名的連、排、班?
    1950年11月29日晚,在第二次戰役下碣隅裡戰鬥中,他奉命率該連3排堅守小高嶺陣地,在激戰中,他率全排連續打退美軍的8次集團進攻。當美軍發起第9次進攻時,陣地上僅剩下他1人,在敵軍蜂擁而上的情況下,他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人在陣地在」的誓言!
  • 軍團策劃|「軍號、十字鎬、衝鋒鎗……」探尋抗美援朝文物背後的故事
    ▲楊根思曾穿過的白襯衣 文物四:曾嚇退敵軍的軍號 1951年1月 在抗美援朝戰爭釜谷裡戰鬥中 志願軍第39軍第116師
  • 志願軍正對敵軍窮追猛打,彭德懷突然警覺:所有人停止進攻!
    韓戰爆發之後,他在麥克阿瑟的統帥下入朝作戰,在釜山打敗了北朝鮮軍隊,但在第二次戰役中,他被人民志願軍在清川江擊敗,這時期,他正準備帶著自己的軍隊撤到38線休整。第八集團軍司令 沃爾頓·沃克第八集團軍目前還集結在漢城附近,沃克想要去巡視一下自己的部隊,畢竟打了敗仗,士氣必然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