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追求卓越醫療」為目標,提出"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建院理念,在他的帶領下,五年時間,清華長庚醫院形成了肝膽胰中心、神經中心、消化中心、急重症中心等優勢突出的整合式醫療中心;他秉承著「醫者仁心」的信條,創立「精準外科」手術範式,促進了整個中國外科理念和範式的革新,挽救了無數的生命。他就是清華長庚醫院的院長——董家鴻。由北京市委組織部指導並牽頭策劃,北京電視臺承制的全國首檔聚焦人才的紀實節目《為你喝彩》,今日22:00,帶你走進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的行醫濟世之路。
創立「精準外科」手術範式 「開別人開不了的刀,治別人治不了的病」
董家鴻今年60歲,是清華長庚醫院的院長,在中國乃至世界肝膽外科領域,他的名字可以說幾乎無人不知。由他創立的「精準外科」手術範式,促進了整個中國外科理念和範式的革新,董家鴻也因為在肝膽外科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了連續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醫藥方面的空白,並且被法國國家外科科學院、美國外科學會和歐洲外科學會同時授予外籍院士以及榮譽會士身份,並於2017年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
儘管身擔院長職責,行政事務繁重,董家鴻依然會堅持每個禮拜出門診2次。這一次董家鴻接診的患者有些特殊,是一位來自河南僅8個月大的嬰兒小樂樂,因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若不進行肝移植,孩子活不過2歲。肝移植手術,是外科最大的手術之一,難度極高,再加上小樂樂只有8個月,為這麼小的孩子進行肝移植,更是難上加難。在整個中國,能做這種手術的醫院和醫生都屈指可數。在聽取當地醫生的建議後,孩子的母親王婷(化名)決定來到北京向董家鴻求診,為自己和女兒尋求一個「生」的機會。
這次的手術由董家鴻親自主刀,王婷(化名)將為自己的孩子提供肝源。但是由於母親的肝臟體積偏大,切取的區域比孩子的腹腔容積大,一旦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出現危險。董家鴻團隊決定,在手術中增加修整供肝的步驟,增加這一步驟,就對科室間協調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董家鴻及醫療團隊的努力,最終,這場長達12個小時的肝移植手術取得了成功。在ICU的精心護理下,小樂樂平安渡過了危險期,母親的肝臟也已經開始在小樂樂的身體內發揮作用。手術的成功不僅救活了一對母女,也說明董家鴻搭建的整體醫療平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董家鴻的辦公室裡,一直掛著一幅老人的畫像,這是董家鴻的老師,已故中國膽道之父黃志強院士。正是在黃志強的指引下,董家鴻真正領略到了醫學的神奇,而黃老提出的「開別人開不了的刀,治別人治不了的病」也成為了幾十年來董家鴻的行醫信條。
追求卓越醫療 提出"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建院理念
追求卓越醫療,是黃老賦予董家鴻的使命,然而5年前,擔任了20年科室主任的董家鴻卻發現,自己對於醫學的探索道路遭遇了瓶頸。僅靠一個肝膽外科無法推進前沿的醫學技術發展,必須從醫院的整體規劃,所有相關科室總體配合才有可能。這不是一個董家鴻,或者僅僅一個肝膽外科能做到的。董家鴻意識到出任院長是一個可以讓他繼續追尋卓越醫療的機會,他放棄了原有的優越平臺,在55歲的年紀重新創業,平地起高樓,向自己理想中「卓越醫療」的目標邁進。在接任院長之初,董家鴻就提出了「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建院理念。
在董家鴻的帶領下,五年時間,清華長庚醫院由建院之初的日均診療量不足300人發展到現在日均診療人數突破3000人,形成了肝膽胰中心、神經中心、消化中心、急重症中心等優勢突出的整合式醫療中心,湧現出心臟內科、婦產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放射科、麻醉科等重點專科。醫院開展國內外領先的醫療技術百餘項,創下多項世界記錄,綜合醫療服務能力進入北京市第一方陣,病患滿意度連續多年名列北京市屬醫院前列。
20年前,黃志強院士把一顆叫做「追求卓越醫療」的種子種在了董家鴻的心裡,而今天,董家鴻再次把這顆種子種在了清華長庚這片土地上。到今天,董家鴻終於可以跟自己的老師說,雖然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是自己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今日22:00北京衛視《為你喝彩》,帶你走進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的行醫濟世之路。
【來源:北京衛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