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陵縣文化遺產遊徑上,平達鄉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博物館感悟傈僳服飾文化的風採,勐糯鎮大寨社區體驗傣家織錦染織的神韻,木城鄉烏木寨彝族香堂人「太陽花」合作社刺秀的俏姿……一條條文化遺產遊徑正成為國內外遊客的「打卡」地。
近年來,龍陵縣探索出一系列文旅融合新模式、新路徑,著力培植文旅融合產業鏈,令底蘊深厚的文化遺產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全縣有省、市、縣三級名錄項目51項,省、市、縣三級代表性傳承人56人。為促進非遺與旅遊資源「無縫對接」,該縣著力打造非遺旅遊線路,廣泛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村寨)、進景區等活動。全縣有32個村(社區)建起了村情(非遺)展室,探索到用「科技+互動」「實物+體驗」「情景重現」等方式讓文物「活」起來,推出一批體驗性、參與性強的文旅項目。
每到周末,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博物館(生產作坊)外停滿了旅遊車。館內展臺上,以紅、黃、藍、綠、白五色絲線(布料)製成的色彩斑斕的衣服、挎包、荷包等10多種產品令遊客愛不釋手。衣裙上的刺繡作品,構圖嚴謹而不失灑脫,清麗柔婉而又設色典雅,在整體造型和細部變化上都是創意和趣味的結合,飾花綴紋活潑素雅,幾何紋、花鳥植物圖飾色彩絢麗多變,古韻猶存,特色濃鬱。「阿這山區偏遠,以前沒什麼人來。」土生土長的傈僳族繡娘刺繡技藝傳承人餘招娣說,現在,黃連河成了「網紅」景區,傈僳族服飾產品訂單不斷,前來購物的遊客絡繹不絕。「我希望古老的的傈僳族刺繡技藝走出大山,成為年輕人喜歡的『非遺網紅』,讓更多的人了解傈僳族服飾文化。」
如何「解鎖」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融入旅遊?把更多少數民族群眾吸納到旅遊產業鏈上,近年來,龍陵縣以滬滇合作為抓手,先後引進資金100多萬元,以「支部+公司+合作社+非遺文化+電商+農戶」的模式,發展傣、彝、傈僳族服飾、刺繡、織綿、染織等產品,產品由盈江縣邊陲文化有限公司包銷,讓貧困婦女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使過去的生活技能,成為脫貧致富技能。分別在勐糯鎮大寨成立了傣韻織錦專業合作社、平達鄉黃連河村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木城鄉烏木寨村彝族太陽花刺繡專業合作社,各個合作社建立了產品展示臺、體驗室,電商平臺及服飾「草根莫特」,為遊客提供「可觀、可學、可遊、可玩」的體驗式旅遊產品,為非遺傳承注入了內生動力,也為旅遊業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傳統的「指尖技藝」派上了用場,共吸納380餘名少數民族婦女入社,帶動1100餘名婦女依託合作社從事「指尖經濟」,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餘元。
「傣錦是一種純棉(麻)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特色,不褪色、不起球、不捲邊,舒適透氣吸汗能力強,是傣族勞動人民用原始的紡車、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紡織而成。」社區幹部介紹。隆冬時節,走進勐糯鎮大寨傣族村,傳來時起時落的機杼聲。廠房裡,年逾古稀的「織娘」和年輕的傣家時裝女模同臺獻技,傣寨的「非遺」技藝透出「國際範兒」。2018年8月,龍陵縣傣韻織錦專業合作成立,建起了廠房,購置土織機30臺和部分染織刺繡設備,吸收60名傣族婦女進行手織錦及刺繡生產,生產的10餘種產品由盈江縣邊陲文化有限公司包銷,產品俏銷國內外市場,織娘們收入不錯,心情也不錯。
「我們用原始的木紡車、木織機,一梭一梭純手工紡織,從採棉(麻)到成布,大大小小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每一塊傣錦,都凝結著傳統與專注。」說起傣錦,楊新芬深情地說。楊新芬是傣家染織的「大咖」,拜在她門下學藝的徒弟達20多人。這次被合作社聘為技術總監,楊新芬把「工匠導師」的角色演繹得風生水起,為合作社制定了產品工藝流程、質量標準、開展了染織刺繡培訓,把自己的絕活兒傳授給姐妹們。
「賣傣錦,更是在賣文化。」楊新芬說,傣錦作坊在大寨民族風情園內,緊挨著非遺文化展館。大寨是3A級景區,來的遊客很多,形成了傣錦加工、文化展示、遊客體驗、優質農產品展銷、傣家風味小吃為一體的民族風情園,讓遊客大飽眼福和口福。」
木城鄉烏木寨村龍陵縣太陽花刺繡專業合作社的電商平臺上,傈僳族繡娘餘永蘭正在點擊滑鼠進行線上交易,櫃檯上陳列著社員加工的彝族、傈僳族服飾及10多種刺繡產品。小餘介紹:「通過「合作社+繡娘+電商」的模式:把刺繡產品銷售出去,現在網上銷售很火,產品供不應求。」2017年4月,在縣、鄉婦聯的支持下,餘永蘭牽頭成立了刺繡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戶111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開辦了微店,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到全國60多家旅遊商品專賣店,提取5%的費用作為合作社集體基金,社員的「指尖技藝」派上了用場,有了穩定的收入,62戶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
龍陵縣把文化遺產遊徑作為盤活文化遺產、推動全域旅遊的新舉措,著力打造抗戰文化、溫泉養生文化、黃龍玉文化「三大品牌」,還推出了10餘條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將紅色資源、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歷史建築等串珠成鏈,吸引廣大遊客前來探奇攬勝,火了一方經濟,產業貢獻率正在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