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老師說教育的三個要素是:信任、自由和愛。
先來說信任。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源於恐懼和不信任,恐懼什麼呢?恐懼孩子上學路上不安全;恐懼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恐懼孩子不認真寫作業;恐懼孩子和老師同學處不好關係;恐懼孩子交到不愛學習的朋友……
於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家長背著書包送孩子上學,孩子空著手沒事人一樣,跟在家長身後。家長風裡雨裡,無怨無悔地接送。孩子已經上初中了,家長仍然風雨無阻,無怨無悔地背著孩子的大書包,走在接送的路上。
恐懼孩子上課溜號不認真聽講,於是家長去陪讀,一節一節的陪她上課,我的一個親屬就是這樣,孩子上初三了,學習出現了狀況,媽媽去陪讀,整整陪了一年,天天準時準點兒去課堂,認真聽課,記筆記,回家再給孩子講一遍,在她的努力下,孩子還真考上了高中,說起這件事,媽媽很有成就感,但是到了高中,孩子仍然不愛學習,媽媽又去陪讀,被老師逐出了課堂,老師說你能陪她學習一輩子嗎?學習難道不是他自己的事嗎?後來這個孩子高考考了200多分。
由於恐懼和老師同學處不好關係,家長就一切都代勞,包括問作業、做值日,連放學路上和誰說話都要過問,放學回家寫作業,家長也全程陪同,親力親為,不錯眼珠地看著孩子寫一筆一畫,不允許出現一點兒紕漏,確保全對。我就曾經遇到過一位家長,因為孩子字寫的不好看,媽媽替孩子整理筆記,因為孩子很辛苦的,寫在書上的,被媽媽擦掉重寫,孩子氣得哇哇大哭,媽媽卻理直氣壯地把孩子訓斥了一頓。
那麼我們要怎麼信任孩子呢?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是他自己的事,這些事怎麼做?是她自己的選擇,不認真學習,就要承擔成績不好的後果。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然後我們真誠地相信他是一個好孩子,又非常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就會成長的很好。
教育的第二個要素是自由。「要給他足夠的自由,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成長營養劑,沒有自由的孩子,無力去發展,自己也沒有完善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但什麼叫「足夠的自由」,完全放任不管,他想上學就上學,想不上就不上嗎?他想和誰交朋友就和誰交朋友,我們完全不過問嗎?我們怎麼控制這個自由的「度」?
在《正面管教》裡,簡.尼爾森說過一句這樣的話,也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常常把父母比喻成孩子的導遊,而非主人,也就是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他根本不知道一切是為什麼,父母要跟他解釋,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並告知邊界在哪裡?」
就是說,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原則和底線,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溫柔而有邊界。
樊登老師的辦法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孩子真的能遵守他的提議,因為孩子有自尊心,他的自尊水平高,他就會有自律能力,如果我們邀請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再加上有平穩的態度,溫柔而堅定的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感到自由。
我們做家長要記住:守好自己的界限,又不去侵犯孩子的界限。
不侵犯需要放下操控與恐懼,不被侵犯需要內在的力量,智慧的辦法就是從根本上接受彼此是獨立的個體,去掉骨子裡的依賴性,就有可能得到尊重孩子,又能為自己負責。
作為家長,我們怎樣不越界?在孩子遭遇困擾時,關懷而不幹涉,分享而不教導。如果我們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就會對孩子產生一份信任,不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不妨礙孩子發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意識到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便能清晰了解自己的位置,做一個陪伴者和傾聽者就是當下最好的給予。去傾聽和陪伴,而不是直接去把對方的問題解決,搶走孩子的問題,剝奪孩子去經歷的權利。被允許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這其實是很多孩子的渴望。
一個人最好的學習方是去經歷和體會,獲取自身的經驗,化為自己的生命財富。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經驗,但不是站在一個「我懂,你不懂」的角度去指導或說教。如果孩子能有所觸動和啟發,他一定會調整自己。如孩子交朋友,我們要給孩子分享交朋友的標準,交朋友要注意的事項,讓他自己去找感覺,允許他有試錯的機會。
第三個要素是愛。你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
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學習好,我們就愛他,學習不好就不愛他。我就有過用交換的辦法來鼓勵孩子的時候。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獎勵的東西上面,而不是放在求知上面。
求知,是對這個世界有想了解的願望,有好奇心,他就會獲得學習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就會知道自己的厲害,就會有快樂,有成就感,也會有幸福感。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是美好的?什麼並不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沒有交換,沒有恐嚇,也沒有威脅,孩子才會對你無條件的信任,無條件的依賴。而且作為父母,我們要勇敢地表達愛,表達出對孩子的欣賞,孩子才能變得更加自信,樂觀。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無條件欣賞和接受的,這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孩子都能走得過去。
教育孩子,有三個要素:信任、自由和愛。相信並尊重孩子,溫柔而堅定地對待他們,給他無條件的愛。這幾點,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