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條件:什麼都能答應你,唯獨此事寧死不從

2020-11-27 騰訊網

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最為我們所熟悉的一個封建王朝。從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912年溥儀下詔宣布退位算起,總共歷時296年。溥儀在退位時年僅6歲,要說整個清王朝最後一個實際掌權者應該就要算隆裕太后了。

隆裕原名為靜芬,出生於1868年,是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兩日內在成婚之後,隆裕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但光緒帝因為慈禧的原因,對於隆裕並不喜愛,只獨寵珍妃一人。

其實慈禧之所以挑選隆裕為皇后的原因,除了她是自己的侄女之外,其實就是想讓隆裕監視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光緒和隆裕是不可能有真實感情的。再加上隆裕性格柔弱,和慈禧的性格幾乎是反著來的,所以雖然貴為皇后她卻既得不到慈禧的喜愛,也不為諸妃所尊重。

然而在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和慈禧陸續駕崩,慈禧太后遺命由宣統帝年僅3歲的溥儀即位。而隆裕也從皇后一躍成為了攝政太后,攝政王載灃一起共同主掌已經大廈將傾的清王朝。

隆裕雖然接手了慈禧的位置,可是就像是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中掌舵了一艘已經千瘡百孔的破敗的大船,自己未來的命運幾乎已經能預知到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清廷幾乎一片混亂。

12月6日,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此時的隆裕太后成為了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革命浪潮,清廷以溥儀的名義下發《罪己詔》。任命袁世凱為當時的湖廣總督,令其率軍南下。

然而在次年1月2日袁世凱攻下漢口後,便休養生息按兵不動,而後帶衛隊抵京,以兵力掌握了朝中大權。當時華南地區各省都紛紛宣布脫離清朝。各地要求溥儀退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民主陣營和袁世凱密約,只要袁世凱能夠使讓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袁世凱自然是樂得其成,於是便又是威逼又是利誘。希望清廷能夠主動昭告天下退位,面對如此局勢。隆裕太后心知肚明,大清朝早已經在武昌起義爆發的那一刻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於是隆裕便和袁世凱協商退位條件。

袁世凱在面對大清皇室每年的花銷補給上,提出只願意給他們300萬兩。在袁世凱看來這已經是十分豐厚的條件了,但是隆裕太后卻堅持必須要給400萬兩。隆裕太后是一個十分能「砍價」的主,他知道袁世凱在猶豫,於是便下了重口,其他條件都能商量,這個條件寧死也不能退讓。

最後袁世凱答應了隆裕太后所提的條件,在籤協議的時候,所籤的費用是400萬兩。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正式宣告了滅亡。

相關焦點

  • 老照片:隆裕太后去世被贊「堯舜」 袁世凱送奠儀一萬元
    1913年2月22日,年僅47歲的隆裕太后因病去世。隆裕太后名靜芬,慈禧弟弟桂祥之女,1889年21歲嫁給光緒帝,小皇帝溥儀即位後,上徽號「隆裕」。為隆裕太后誦經的僧人。 隆裕太后去世後,紫禁城內一時大亂,很多太監趁機搬運珍寶出宮,一天內失竊物品價值十餘萬銀元,禁衛軍彈壓無效。袁世凱派兵進宮,抓捕了數十人,方才得以維持秩序。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宮內1萬多禁衛軍為何不來救駕?他們去哪了
    再到之後就是和日軍之間的聯繫,又讓當時的人們對溥儀的身份更加痛恨。因為溥儀戴上了一個傀儡皇帝的帽子和日本人走近,自然也就是中國人所不齒的事情,也就沒有必要再次詳談。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的時候,那人們可能就會疑惑:為什麼清朝的禁衛軍沒有保護著溥儀呢?其實簡單來說,還是離不開這兩個原因。第1個原因是不需要保護。因為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時,之前就已經和隆裕太后做了約定。
  • 溥儀退位後,袁世凱每年給他400萬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慈禧臨終前讓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在他登基之後清朝就滅亡了,不過溥儀和滿清貴族很幸運,他們並沒有受到迫害和欺壓,相反袁世凱對滿清皇室極為優待,僅溥儀每年就能得到袁世凱資助的400萬大洋,這些錢用作生活費綽綽有餘,所以溥儀退位後依然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 溥儀退位後,袁世凱每年給他400萬銀元,放現在是多少?他夠花嗎
    以前封建王朝的掌權者都是」王「,從秦始皇之後掌權者都被稱為」皇帝「,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直到1912年。溥儀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由於光緒帝無子嗣,慈禧太后才從其他旁支選繼承人,溥儀1908年登基,年紀只有2歲多,什麼也不懂的年紀就被推選作為傀儡皇帝,而此時的大清江山已經在風雨飄搖中,離滅亡不遠。
  • 溥儀退位之後有多大影響力?一直到解放後周總理都感嘆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頒布了《退位詔書》,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瞬間瓦解,大清朝雖然亡了但溥儀仍然享有皇帝尊號,在紫禁城小朝廷他依然是皇帝,兩千多年來遺留下觀念深深紮根在人心,在很多中國人眼裡沒有皇帝是萬萬不能的,即使溥儀退位在他們心中溥儀依然是皇帝
  • 隆裕太后葬禮上的罕見照:火車專列移靈,北洋政府出動儀仗隊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長春宮薨逝,享年46歲。溥儀上諡號「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2月28日為祭奠之期。不僅如此,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
  • 袁世凱和「戊戌變法」:袁世凱出賣譚嗣同是賣友求榮嗎?
    但總的來看,清帝溥儀退位和中華民國成立這兩件大事都和袁世凱的功勞有關。袁世凱出生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字慰亭,別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出身鄉紳家庭。袁世凱從小輕文重武,愛好兵書,自幼即與淮軍發生關係,被淮軍統帥李鴻章所器重。1881年,朝鮮發生內亂,袁世凱跟隨吳長慶(淮軍頭領,先後任清浙江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奔赴朝鮮評定叛亂。
  • 袁世凱問算命先生:我如果稱帝會怎樣?先生:八二之數,果然應驗
    袁世凱曾經問過算命先生:我如果稱帝會怎樣,先生當即表示八二之數,多年之後這個事情果然應驗。袁世凱是一個非常能隱忍的人,這與他的家庭環境也有很多的關係。他的生母之前只是袁府裡的一個女傭。這樣的身份導致她在去世之後都不能葬入祖墳。
  • 老照片曝光:原來隆裕皇后的大姐這麼美?年輕時候有倒八字眉毛!
    說到慈禧太后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吧?她是晚清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控者,相傳光緒皇帝就是被她害死的(一說是被袁世凱害死的)!軟禁皇帝到害死皇帝,這個女人不可謂不厲害!說到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就不得不說隆裕皇后了,她是慈禧太后給光緒皇帝指定的皇后。
  • 被譽「女中堯舜」的隆裕皇后,為啥到死都沒得光緒臨幸?男人都懂
    其中各種意義在此就不多說,而這三道詔書還有一個共同點,內容的第一句都是: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今天要說的也就是這個隆裕皇太后。
  • 袁世凱最「虧本」的買賣,僅83天,就將幾十年的積攢全部消耗殆盡
    說起清朝的滅亡,就不得不提袁世凱,他是無法繞開的一個人物。這位手握重兵的清朝最後一位權臣,看到共和已經是眾望所歸,所以乾脆反戈一擊,逼迫隆裕太后在《退位詔書》籤字,正式宣布「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從此終結了綿延千年的封建制度,推開了共和的大門。
  • 你聽說過民國亂,那你知道有幾任大總統嗎?
    孫中山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總統府(清朝兩江總督署)就職,後為和平推翻清朝,許諾袁世凱若能贊成共和體制,將辭去臨時大總統並且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終結。孫中山於是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創立了「民主、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具有極高的成就,被尊稱為「國父」。
  • 溥儀退位,袁世凱每年給他400萬銀元,放現在是多少?一算嚇一跳
    而喜劇在於,溥儀到最後經過勞動改造後,還是收穫了一個美滿的後半生,有自己真心喜歡的妻子,有安穩的家庭和事業,雖然沒了皇帝的頭銜,但是卻過得幸福而安寧。而溥儀一生發生改變的最重要的節點,就是1912年退位了。
  • 民國時候,袁世凱為著統治需要,「大赦」晚清時候十萬犯人
    我國古代一個朝代建立,是否赦免犯人,都是為著統治需要,中華民國也不例外。 在1912年,溥儀退位,清王朝統治結束,中華民國建立,一個新的時代到來。很多人也奇怪,清朝已經滅亡了,官府不在了,應該是沒人給獄卒發餉錢了,自然也沒有看押犯人的義務了。
  • 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5期:甲午戰爭、庚子國難都能挺過來,為什麼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這種心態下長大的皇帝,怎麼可能指望他能有所作為,甲午戰爭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這也是光緒帝要變法的原因所在,因為皇權本來就沒有,變了更好。 慈禧太后後期任用的骨幹,都是對她唯唯諾諾的人,能力不見得有,忠心那是肯定的。奕劻也好,載灃也罷,但凡他們有點本領,大權也不會交給袁世凱,希望他去力挽狂瀾了。
  • 談出來的民國: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如果沒有共識,什麼事都幹不成,最後只能彼此火併,有你無我,從秦始皇之後我們看到項羽、劉邦楚漢之爭以來,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中國的歷史向來只有一條邏輯,就是暴力的邏輯。無論土匪,黑社會,還是王朝更迭,他們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暴力最強者說了算,用我們現代的說法,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按照這樣的邏輯,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和主張用暴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之間一定找不到共同點。
  • 袁世凱一代梟雄,為什麼如此聲名狼藉?
    雖然史學界對袁世凱告密的真實性存疑,但也有不少人就認定了是袁世凱,包括溥儀的父親後來的攝政王載灃。他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所以他一當政,就把袁世凱以足疾開缺攆回了原籍;二是袁世凱以共和之名把人家隆裕太后孤兒寡母從皇位上逼退,而他自己卻4年後竟又去做皇帝。當年逼人家退位時的理由是 「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可他還是私慾膨脹,甘心墜入拂兆民之好惡的窠臼中,執意過一把皇帝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