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最為我們所熟悉的一個封建王朝。從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912年溥儀下詔宣布退位算起,總共歷時296年。溥儀在退位時年僅6歲,要說整個清王朝最後一個實際掌權者應該就要算隆裕太后了。
隆裕原名為靜芬,出生於1868年,是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兩日內在成婚之後,隆裕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但光緒帝因為慈禧的原因,對於隆裕並不喜愛,只獨寵珍妃一人。
其實慈禧之所以挑選隆裕為皇后的原因,除了她是自己的侄女之外,其實就是想讓隆裕監視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光緒和隆裕是不可能有真實感情的。再加上隆裕性格柔弱,和慈禧的性格幾乎是反著來的,所以雖然貴為皇后她卻既得不到慈禧的喜愛,也不為諸妃所尊重。
然而在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和慈禧陸續駕崩,慈禧太后遺命由宣統帝年僅3歲的溥儀即位。而隆裕也從皇后一躍成為了攝政太后,攝政王載灃一起共同主掌已經大廈將傾的清王朝。
隆裕雖然接手了慈禧的位置,可是就像是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中掌舵了一艘已經千瘡百孔的破敗的大船,自己未來的命運幾乎已經能預知到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清廷幾乎一片混亂。
12月6日,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此時的隆裕太后成為了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革命浪潮,清廷以溥儀的名義下發《罪己詔》。任命袁世凱為當時的湖廣總督,令其率軍南下。
然而在次年1月2日袁世凱攻下漢口後,便休養生息按兵不動,而後帶衛隊抵京,以兵力掌握了朝中大權。當時華南地區各省都紛紛宣布脫離清朝。各地要求溥儀退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民主陣營和袁世凱密約,只要袁世凱能夠使讓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袁世凱自然是樂得其成,於是便又是威逼又是利誘。希望清廷能夠主動昭告天下退位,面對如此局勢。隆裕太后心知肚明,大清朝早已經在武昌起義爆發的那一刻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於是隆裕便和袁世凱協商退位條件。
袁世凱在面對大清皇室每年的花銷補給上,提出只願意給他們300萬兩。在袁世凱看來這已經是十分豐厚的條件了,但是隆裕太后卻堅持必須要給400萬兩。隆裕太后是一個十分能「砍價」的主,他知道袁世凱在猶豫,於是便下了重口,其他條件都能商量,這個條件寧死也不能退讓。
最後袁世凱答應了隆裕太后所提的條件,在籤協議的時候,所籤的費用是400萬兩。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正式宣告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