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也,運也,命也」。
此為我中國人比較常說的一句話。當然,這句話往往出現在這兩類人身上:
一類為失魂落魄的人,另一類則是春風得意的人。
在我們得意的是,往往都會去告訴別人自己的開心事,就好像有的人,明明沒有什麼實力,卻走狗屎運一般的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那些不得志的人,卻會表達出一種:雖然自己沒有獲得那麼大的成就,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行,僅僅是運氣差了一點,想多挽回一點面子。
好,明白了這個,我們就迎來了新問題:
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運氣就那麼好,偏偏有的人運氣就那麼差?
也許,這個問題上,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是我最信奉的是馮夢龍的一首詩,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 。
詩云:
前程暗淡本難知,秋月春花各有時。靜聽天公分付去,何須昏夜苦奔馳。
當一個人以為自己的前途很黑暗的時候,僅僅是一種感覺,就像春天的花會以為自己才是最鮮豔的,在深秋的月亮以為自己是最皎潔的一樣。
人也是如此,都需要一個特定的時期,而至於究竟是在春天還是在深秋,那就是上蒼的安排了。
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非得撞破腦袋一般的去鑽研一件不屬於我們時代的事情。
可能也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宿命論嗎?
還真不是,不信你看下面這個故事:
在唐太宗時期,在山東聊城有一個男子,他從小父母雙亡,家裡也是一落萬丈。
在那個年代,本來就是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在加上家道中落,想要存活更是難上加難。
最後,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一直活到了30歲,雖然當時沒有娶上媳婦。
當然他很喜歡讀書,很多的史書都熟讀過了,也因此練就了很多的謀略,在同齡人當中也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
可惜,書讀的再多也沒啥用,因為換不來糧食
當然,風水輪流轉,有一年聊城當地來了一位新太守,這位新的太守聽過了這人的才能之後,即刻決定在當地的一所學校錄用他當助教。
可是誰知道的事情發生了,他可能是太興奮,當天喝了不少酒,把第二天要去給學生上課的事給忘記了。
之後,他也沒有安安穩穩的任教,而是成天就去學生家喝酒,喝醉了還得學生攙扶著才能回到自己家。
這件事最終讓太守知道了,把他訓斥了一頓。
可後來他還是不改,甚至每次被訓斥後,都會主動帶著禮物,自己主動上門去賠禮道歉。
最終,他還是受不了了。
要不是因為窮,還沒有根基,為了能找個可靠的靠山,用得著受這麼大的委屈嗎?
結果,一怒之下辭職了。
結果,他辭職了不要緊,大不了換個職業,於是,他誤打誤撞的去了京城,萬萬沒想到收到了唐太宗的賞識,一路飆升,官至吏部尚書,這一官職的權力相當於之前的宰相。
此人名叫馬周
這是馮夢龍「三言兩拍」裡的一個故事,但卻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
所以 ,為什麼叫「靜聽天公分付去」
這也不是什麼「宿命論」因為當你要成為某一方面的人的時候,就不要擔心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循環的,當我們所說的「運勢」到了需要你這方面的人才的時候,你想不發達都難。
換句話來說,就是:趕上風口浪尖,豬都能上天。
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
最後,向大家推薦一下,馮夢龍的這套「三言兩拍」。
很不錯的短篇小說集。
沒有讀過的朋友,不妨買來一讀。